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北红’和‘北玫’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选育的高抗寒、抗病酿造品种,2011年开始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示范种植。该文介绍了贺兰山东麓玉泉营农场种植的‘北红’和‘北玫’生长发育及抗逆性表现,为西北地区发展高抗逆的特色酿造葡萄新品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完善河西走廊地区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评价体系,确立河西走廊张掖产区酿酒葡萄品质的评价体系,研究其香气组分,为该地区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和葡萄品质性状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甘肃省张掖市祁连葡萄酒庄园的'威代尔'蛇龙珠'赛美容'美乐'贵人香'5个酿酒葡萄品种,对其果实品质指标和香气组分进行测定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品质指标与香气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其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5个酿酒葡萄品种之间果实的单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果汁pH值、VC、总酚和单宁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而其果形指数为1.0~1.2,并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其果实品质指标中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以此建立了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特征的综合评价模型,由此模型得出的各品种葡萄品质特征的综合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美乐'蛇龙珠'威代尔'贵人香'赛美容'。对其果实香气组分的检测结果表明:从5个酿酒葡萄品种的果实中共检测出34种香气物质,其中以醛类为主,且所有品种均含有较高含量的2-己烯醛。从其香气指标中也提取了3个主成分,以此建立了葡萄果实香气风味的综合评价模型,由此模型得出的各品种葡萄香气风味的优劣顺序为'贵人香'蛇龙珠'赛美容'威代尔'美乐'。【结论】外在品质、糖、酸、单宁、总酚都是综合评价酿酒葡萄品质的主要性状指标,醛类物质是构成酿酒葡萄香气物质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以5个红色品种("黑比诺""梅鹿辄""品丽珠""蛇龙珠""赤霞珠")与2个白色品种("霞多丽""贵人香")共计7个酿酒葡萄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7个品种果实纵横径、单粒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滴定酸以及果皮酚类物质(总酚、单宁和总花色苷)含量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不同酿酒葡萄品种之间果实品质存在显著性差异。"贵人香""霞多丽""蛇龙珠"果粒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含量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糖酸比高,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低;"黑比诺""品丽珠"果粒相对较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含量较低,可滴定酸含量高,糖酸比较低,果皮单宁和总花色苷含量高;"梅鹿辄"果皮总酚和单宁含量最高。这些结果为武威地区酿酒葡萄栽培中品种选择、品种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以及为提高该产区酿酒葡萄原料和葡萄酒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种酿酒葡萄进行夏季修剪处理对树体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的夏季栽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年生酿酒葡萄‘贵人香’‘霞多丽’和‘蛇龙珠’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酿酒葡萄基地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抹芽、抹芽+摘心处理,以常规田间管理为对照,测定果实品质、产量及枝条生长等指标。【结果】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贵人香’‘霞多丽’和‘蛇龙珠’的果实生长。抹芽和抹芽+摘心组合处理均显著提高了3种酿酒葡萄果实的单穗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其中抹芽+摘心处理组的可溶性固形物为最高,‘贵人香’‘霞多丽’和‘蛇龙珠’较对照分别提高了9.41%、4.71%、2.73%。3种酿酒葡萄果实的总糖含量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均在148.08~149.90 mg/g之间;抹芽处理显著提高了‘蛇龙珠’果实的总酚含量(2.54 mg/g);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后,‘贵人香’和‘霞多丽’果实的单宁含量较对照升高。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3种酿酒葡萄果实的产量。抹芽和抹芽+摘心处理均提高了3种酿酒葡萄枝条的年生长量、第4节长度、第4节枝条粗度、第4节髓心直径。【结论】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为进一步提高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原料品质、产量及树体生长势,‘贵人香’芽期抹芽,‘霞多丽’和‘蛇龙珠’芽期抹芽+花前摘心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化对‘赤霞珠’葡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情况,为了解黄化对酿酒葡萄的伤害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出现黄化现象的‘赤霞珠’葡萄植株为材料,分析Ⅰ、Ⅱ、Ⅲ、Ⅳ级黄化等级葡萄叶片的光合色素、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赤霞珠’葡萄因受土壤高pH值、低养分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叶片黄化现象;与正常植株(CK)相比,黄化等级分别为Ⅰ、Ⅱ、Ⅲ、Ⅳ级的葡萄叶片中的叶绿素总量分别降低了63.91%、70.43%、73.91%、76.52%,而黄化叶片中的类胡萝卜素在色素组成中的比例有所增高;叶片黄化迫使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均显著降低,Ⅳ级黄化叶片的P_n较对照显著下降85.08%;黄化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动力曲线出现明显K点(300μs),ΔV_t和ΔW_t曲线上在100 ms处均出现了明显的凹峰;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结构性能指标(PI_(ABS))、原初光化学产额(ψ_o)、用于电子传递量子比率(φ_(Eo))等参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而最小荧光强度(F_o)、单位反应中心吸收光能(ABS/RC)等值均显著高于对照,其PSⅡ潜在的光化学效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量子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结论】光合色素的减少,致使葡萄植株叶片黄化,影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受到光抑制与光氧化,致使植株的代谢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6.
‘朝霞无核’葡萄是以京秀为母本,布郎无核为父本杂交选育的早熟无核葡萄新品种。2014年7月通过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自然条件下,果穗分枝形,穗长15.0~22.3cm,穗宽12.0~14.5cm,平均穗重580.0g,最大穗重1120.9g。果粒成熟一致。果粒着生紧密度中。果粒圆形,粉红色,纵径1.72cm,横径1.53cm,平均粒重2.28g。果粉薄,果皮略有涩味,皮下色素浅。果肉中,汁中,无核果率98.15%,有淡玫瑰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约为16.9%。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冠菌素Coronatine(COR)对‘火焰无核’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COR的最佳处理浓度,探明COR对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为COR的推广应用和葡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以优良早熟葡萄品种‘火焰无核’葡萄为试材,果实转色初期设置3个COR蘸穗浓度处理,处理后至成熟期分6次采样,对果粒质量、果粒纵横径、果柄耐拉力、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果实色泽、果皮花色苷、叶绿素、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和酚类物质等指标进行连续测定,通过综合分析确定COR的最佳处理浓度。【结果】COR不同浓度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果实的单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总酸含量,提高果实固酸比,提高果皮花色苷含量,降低叶绿素含量,改善果实品质,促进果实着色。其中以COR 2 000倍处理的综合品质最佳,与对照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8.43%,总酸含量降低了26.19%,固酸比提高了46.31%,花色苷含量提高了1.53倍,叶绿素含量降低了18.18%,a*值提高了1.01倍,CIRG值提高了38.04%,h°值下降了67.13%;COR 3 000倍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河西地区酿酒葡萄优良营养系的选择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从国外引入的25个酿酒葡萄营养系为材料,对其果实基本性状及品质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营养系的果实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不同营养系果实的单穗质量为108.93~298.28 g,以‘MB-598’‘ML-343’的果穗质量最大,分别为298.28、290.40 g,‘CS-VCR19’单穗质量最小,仅为108.93 g。不同营养系果粒纵径为12.082~16.540 mm,果粒横径为12.363~15.170 mm,单果质量为0.986~2.090 g,果形指数为0.815~1.230,其中‘S-471’‘MB-598’为大果粒,单果质量均达2 g以上,‘PN-VCR20’果粒最小,单果质量小于1 g。不同营养系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9.90%~27.540%,可溶性糖含量为16.830%~23.300%,可滴定酸含量为0.523%~1.250%,糖酸比为15.929~49.231,可溶性蛋白含量为0.173~0.397 mg/g。‘MB-R6’‘CF-215’‘ML-343’‘ML-VCR3...  相似文献   

9.
为给果袋在葡萄生产中的科学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以3年生‘阳光玫瑰’葡萄树为试材,分别采用白色、绿色、蓝色纯木浆纸袋的套袋处理,对不同颜色果袋处理下的光照强度、透光率、温湿度、果实品质及香气物质的含量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白袋、绿袋和蓝袋的透光率分别约为50%、20%和10%。蓝袋内的温度、湿度均显著高于白袋。绿袋和蓝袋处理均提高了果面光洁度、果面亮度L*值和果实中的Vc含量,降低了其色泽指数(CIRG);绿袋和蓝袋处理的果实单粒质量、单穂质量、果粒的纵横径以及果形指数与白袋处理(对照)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果实完全成熟时,绿袋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蓝袋处理降低了果实的固酸比,绿袋处理使‘阳光玫瑰’葡萄的成熟期推迟了1周,而蓝袋处理使其成熟期推迟了2周。‘阳光玫瑰’葡萄果实中的香气成分,以具有绿叶清香和果香的主成分2-己烯醛及己醛的醛类物质为主。从果实样品中检测出的化合物的种类,绿袋和蓝袋处理均少于白袋处理;但检测到的醛类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绿袋和蓝袋处理均显著高于白袋处理。绿袋处理改善了‘阳光玫瑰’葡萄的果面色泽和光洁度,提高了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且增加了‘阳光玫瑰’葡萄中醛类化合物的种类数量和相对含量,从成熟期的果实品质来看,绿袋处理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适宜甘肃兰州及同类型气候区发展的品质优良、抗寒性好的葡萄新品种。【方法】以10个引进的鲜食葡萄品种‘春光’‘贵妃玫瑰’‘巨玫瑰’‘蜜光’‘晚黑宝’‘无核翠宝’‘浪漫红颜’‘阳光玫瑰’‘晶红宝’和‘SP9715’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盛果期葡萄的单粒质量、单穗质量、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测定低温胁迫后各品种1年生休眠枝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将10个品种枝条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的相对电导率运用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得出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的果实品质和枝条抗寒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10个鲜食葡萄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上升,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不尽相同,丙二醛含量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10个品种中:‘阳光玫瑰’的半致死温度最低,为-22.38℃;其次为‘浪漫红颜’和‘春光’,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1.96、-20.75℃;‘晚黑宝’的半致死温度最高,为-18.94℃。【结论】在甘肃...  相似文献   

11.
多酚类物质是植物在生长发育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皮、叶及果实内,并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的功能。为了充分利用修剪下来的葡萄枝条,探索不同品种以及在不同海拔地区枝条中总酚和白藜芦醇的特点。以采自丹巴县和茂县的葡萄1a生枝条为原料,测定了枝条中总酚和白藜芦醇含量。结果显示:(1)在海拔低于2280m时,赤霞珠1a生枝条中酚类物质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含量为2.254mg/g,但当海拔高于2280m时,总酚含量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美乐1a生枝条中酚类物质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增加而增加,最高含量为1.246mg/g。(2)赤霞珠1a生枝条中白藜芦醇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美乐1a生枝条中白藜芦醇含量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另外,在相同海拔地区,不同品种间白藜芦醇含量不同,总体上美乐1a生枝条高于赤霞珠1a生枝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研究广宁红花油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在果实成熟期的变化趋势及分配规律,【方法】选定临近果实成熟期的4个采样点分别对广宁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的2个新品种'红羽1号'红羽2号'的叶片、果皮、种壳和种仁4个部位进行测定。【结果】叶片、果皮和种仁中的可溶性糖随着采样时间的延长,其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种壳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在2.58~40.40 mg/g之间波动;叶片、果皮和种仁中淀粉含量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种壳中淀粉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且淀粉含量在3.11~27.52 mg/g之间波动;叶片和种仁中总NSC含量随着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果皮和种壳中的总NSC含量呈下降趋势,总NSC含量在5.46~64.26 mg/g之间波动,且表现出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含量在种仁中最高,其次为叶片、果皮和种壳;种仁中可溶性糖含量是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1~2倍,而种仁和叶片中的NSC、淀粉含量相当,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在种仁与叶片、种仁与果皮中的比值均保持不变,而可溶性糖、总NSC在种仁与种壳中的比值变化较大,随着成熟期的临近,二者比值逐渐增加,而种仁/种壳淀粉含量的比值是先升高后降低。各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NSC与叶片可溶性糖、种壳NSC与种壳可溶性糖、果皮NSC与果皮淀粉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 0.01),叶片NSC与种壳淀粉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P 0.05),果皮NSC与种仁可溶性糖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结论】在临近采收期,5个组织部位样品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趋于稳定,且品种间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时、准确、无损地检测葡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水平,以评价葡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确保栽培的科学和施肥的合理,以‘夏黑’‘巨玫瑰’‘户太8号’‘阳光玫瑰’‘金手指’‘摩尔多瓦’这6个品种葡萄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叶绿素测定仪测定了6个葡萄品种叶片不同位置的SPAD值,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葡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探寻了葡萄叶片SPAD值的最适测量位点,分析了SPAD值与光合色素含量的关系,并建立了SPAD值与光合色素含量的线性函数拟合方程。结果表明:6个品种葡萄叶片的SPAD值,叶片顶部的均最高,中部的均次之,基部的均最小;其中,葡萄叶片中部的SPAD值最具有代表性。6个品种葡萄叶片的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相关,其与叶绿素a含量的相关性最高;在不同品种葡萄叶片的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总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线性函数拟合方程中,‘户太8号’的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值最高,其叶绿素a、叶绿素总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决定系数值分别为0.903 5、0.867 2、0.749 9;在叶绿素b与葡萄叶片SPAD值的拟合方程中,‘金手指’的拟合方程为y=0.034 7x-0.084 0,其决定系数R2值(0.773 4)最高。单一品种葡萄叶片的SPAD值与光合色素含量的回归模型的拟合准确率比6个葡萄品种汇总拟合回归模型的要高。  相似文献   

14.
以喀斯特山区原生的野生毛葡萄、网脉葡萄6个单株为砧木,欧美杂种‘水晶’为接穗,研究了野生葡萄砧木对‘水晶’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葡萄砧木对‘水晶’的萌芽率、结果系数、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总酸含量、单宁含量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果皮颜色、果穗松紧度等指标没有影响,不同种群的不同砧木对‘水晶’的影响存在差异。毛葡萄‘农院-11’能增强‘水晶’的生长势,提高结果系数和光合能力;网脉葡萄‘东坡-11’和毛葡萄‘安顺-1’明显提高了‘水晶’的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且使‘水晶’提早成熟。由此可知,原产于喀斯特山区的野生葡萄砧木可显著影响葡萄的生长及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5.
4个石榴品种果实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石榴品种的品质评价和果实贮藏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的石榴主栽品种‘叶城1号’和‘叶城2号’以及河南省郑州市的石榴主栽品种‘突尼斯’与‘中农红’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和比较了4个石榴品种的果实表型特征指标、果实经济性状指标、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及果实中8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4个石榴品种在果实品质上存在不同水平的差异性,其中,‘突尼斯’的果形指数接近1,其果皮较薄,果皮质量也最低,果实可食率反而最高(66.54%±6.12%),比‘中农红’和‘叶城1号’‘叶城2号’分别高约10%、25%、20%,其果汁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钾和钙含量均较高;‘中农红’果实籽粒的含水量最多,其糖酸比也较高,果汁中锰、锌、铁和铜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均较高;‘叶城1号’果实的纵横径均最高,果形指数却最低,其单果质量最高,为(435.33±75.97)g,但因其果皮厚度大和质量重,故其果实的可食率反而最低,为(41.582%±6.785%),其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及磷和镁含量均最高;‘叶城2号’虽其单果籽粒颗数最多,因其籽粒较小,故其单果籽粒质量最低,其籽粒含水量也最低,而其可滴定酸含量较高,为(0.577%±0.110%)。4个石榴品种中,‘突尼斯’和‘中农红’均不耐贮运,均较适用于加工果汁或就地就近处理;‘叶城1号’和‘叶城2号’均较耐贮运,均较适于远地贮藏和运输。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早实核桃新品种‘中嵩1号’的需光特性,从而为该品种的高效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采用光合作用测定仪和叶绿素荧光分析仪,分别测定比较了‘中嵩1号’、‘香玲’和‘清香’3个核桃品种的叶片光合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在3个核桃品种中,‘中嵩1号’的净光合速率增幅较慢,其最高峰值的出现时间比‘香玲’和‘清香’均晚2 h,但其持续时间较晚实核桃‘清香’要长10 h;其气孔导度最高峰值的出现时间比‘香玲’和‘清香’均晚2 h;‘中嵩1号’和‘香玲’在一天中都能持续保持较高的胞间CO_2浓度和最低的Fm值,并与晚实核桃‘清香’间的差异显著;‘中嵩1号’核桃具有显著高的qP值及低的qN值,其ETR值和Yield产量在3个核桃品种中都是最高的。文中因此认为,早实核桃‘中嵩1号’具有与晚实核桃‘清香’不同而与早实核桃‘香玲’相似的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实际生产中,‘中嵩1号’与‘香玲’应采用相似的田间管理措施,‘香玲’适合用作‘中嵩1号’的授粉树品种。  相似文献   

17.
对2014年种植于南京市白马地区的3个兔眼蓝莓品种‘巴尔德温’(Baldwin)、‘蓝美人’(Bluebelle)和‘布莱特蓝’(Briteblue)进行连续2年生长及开花结实性状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个兔眼蓝莓品种能较好适应南京地区的气候环境,植株生长、结果性状均表现正常,其中品种‘巴尔德温’是兔眼蓝莓品种中较晚熟的品种,其树势和耐旱性较强,适宜在降水量较少的干旱丘陵地区种植;品种‘蓝美人’对土壤的要求较严格,果实采收时果皮易撕裂,不适宜贮存和运输,该品种适宜于庭院精细栽培;品种‘布莱特蓝’成熟期较晚,产量和总花色苷含量较高,香味浓郁且耐贮运,可作为加工兼鲜果销售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沙果果实品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合理-满意度和多维价值理论复合评价方法,以单果质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单宁含量和果实硬度5个因子为评价目标,对13种沙果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东沂水的‘一窝蜂’单宁含量最低,糖酸比最高,果肉硬度适中,口感风味最好,果形指数1.05,高桩,缺点是果个小;夏津秋沙单果质量最大;天平南王沙果果实硬度最高,这些品种优异性状突出,是极具价值的育种资源。不同品种沙果单果质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单宁含量和果实硬度差异极显著,可滴定酸、还原糖、可溶性总糖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天平南王’沙果、‘泰安’沙果、‘东北’沙果以及‘太谷红果’果实合理满意度高,综合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李果实品质的影响情况,为李果实的适时采收提供判断指标和科学依据。【方法】以‘金艳’和‘金丰’李果实为试材,按其果实发育时间将其成熟期分别分为七成熟(Ⅰ)、八成熟(Ⅱ)和九成熟(Ⅲ),对2个李品种不同成熟度果实的果皮色泽、果肉硬度、内在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其果皮色泽与果实品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成熟度的增加,2个李品种果实的单果质量、果肉硬度及脆度均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化特点。单果质量快速增长期为其果实由八成熟向九成熟转变时期,成熟后期采收有助于提高其产量;随着果实的不断成熟,2个李品种果实的果肉硬度和脆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同一成熟期的果实其果肉的硬度和脆度,‘金丰’均高于‘金艳’,说明‘金丰’果实更耐贮运。随着成熟期的延长,果肉中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花色苷的含量均逐渐升高;同一成熟期果实中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金丰’均明显高于‘金艳’,表明‘金丰’果实中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更加丰富。九成熟李果中的总糖含量和糖酸比,‘金艳’均高于‘金丰’,表明‘金艳’果实的鲜食风味比‘金丰’更佳。2个李品种果皮的明亮程度(L~*)、橙色程度(b~*)、综合色度(h°)随着成熟期的延长均逐渐降低,其a/b值随着成熟期的延长而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李果皮色差参数L~*、a~*、b~*、h°值与果实各品质指标均密切相关,其中L~*值与单果质量、果肉脆度、Vc、总黄酮、花色苷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综合外观品质和营养价值等因素考虑,鲜食的‘金艳’果实适宜在八成熟至九成熟时采收,而鲜食的‘金丰’果实则宜在九成熟时采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澳洲坚果花的功能性食品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2个类群的澳洲坚果品种‘NY2’和‘HAES 695’为试材,对花发育过程中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在花的发育过程中,‘NY2’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HAES695’。其中,‘NY2’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均表现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且在花蕾伸长期表现出最高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次则是花开放盛期;除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外,‘HAES695’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均呈现出“降—升—降”的动态变化,且在花开放盛期表现出最低的总酚和总黄酮水平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花蕾初始期与花开放初期较高,抗氧化活性则以花开放初期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澳洲坚果花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总酚、总黄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中,‘NY2’花的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与总酚、总黄酮含量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