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注意事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20多年来名优茶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名优茶的生产遭遇了采摘难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在浙江省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许多茶叶生产企业由于采摘工不足而导致了茶叶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也因此受到了制约。因此名优茶生产中推行机械化采摘,解决名优茶采摘难问题已成了当前名优茶生产的一项紧迫任务。由于名优茶对原料嫩度要求很高,其鲜叶采摘标准比大宗茶要严格,这就使名优茶实行机械化采摘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了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及配套措施,名优茶机采完全是可行的。现将名优茶机采关键技术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选用适制名优茶的优良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富莲 《中国茶叶》1994,16(2):10-11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以及茶叶价格的放开,名优茶生产已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大有成为国内茶叶生产、销售主角的趋势。全国名优茶品种与数量已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例如,浙江省1993年全省名优茶总产量已达到8120吨,比1992年增加26.9%,产值达到2.48亿元。 名优茶生产之所以能很快地得到各地的重视,在广大茶区不推而广,除了经济效益高,直接刺激生产者外,良种的推广和采制机具的应用,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保证。现仅就名优茶生产中如何选用良种问题作—讨论。 一、名优茶与良种 回顾名优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良种与名优茶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关系,即生产名优茶需要良种为基础,推广良种需要名优茶为先导。所以,就全国茶叶生产形势而言,目前正是大力推广良种,加速实现茶园良种化的最好时机。现今名优茶生产对良种的要求偏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高充发挥武陵山区生态优势,合理规划茶园,保护好自然环境,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名优茶生产,推广高效栽培与加工技术,促进无公害茶叶的开发,满足人们绿色食品的需求,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林平 《中国茶叶》2001,23(1):14-15
平阳县产茶历史悠久,早在解放前茶农就以手工炒制龙井茶的方式进行名优茶生产,但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工效低、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极大地制约了名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名优茶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供不应求,因而用机械制作名优茶,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成本低、效益高、能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平阳县在实施"机制名优茶加工技术推广应用"丰收项目的四年中,研究探索了机制名优茶加工技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1 前言 加速名优茶综合开发是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生产途径。在省农业、科研、教育等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区近年综合开发名优茶取得显著成效,为山区脱贫致富,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唐小林 《中国茶叶》1996,18(5):22-23
一、名优茶的名和量近几年来,我国名优茶发展很快,1990年全国名优茶总产量为2.2万吨,1995年已上升到5.2万吨(供销部门统计资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省、部级以上奖的名优茶达700余种.名优茶的快速发展,给普遍不景气的茶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生机.但是,也有人认为现在名茶不“名”了,名茶太多太乱了等等.如何评价名优茶的名和量,其实名优茶的质量和数量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可以统一到茶区或茶叶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上来.据了解,近几年来全国名优茶总体质量逐年上升,经济效益也日益显著.以浙江省为例,今年上半年名优茶产量达1.2万吨,产值达6.0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产14%和增值24%,这也是该省连续3年名优茶产值超过大宗茶.当然,名优茶发展是不平衡的,如果说一些地方的传统名茶受到了现代名优茶的冲击,那也是其自身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结果,应该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茶区茶叶生产者遵循商品经济的规律,积极发展名优茶的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大宗茶品质的提高,各地还涌现出不少名优茶生产专业村和专业户。浙江省嵊县临城区仙岩乡舜皇山村就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典型的名优茶生产专业村之一。据统计,1991年全村生产舜皇云尖名茶13000公厅,产值达45.2万元。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临安二轻机械厂(临安茶机总厂分厂)是浙江省茶机工业公司成员厂,生产茶机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为发展名优茶生产,近年来由本厂制条技师童一飞开发设计的一批中、小型名优茶机,投放市场后深受茶农欢迎.主要品种有煤、柴两用名优茶翻炒机、名优茶鲜叶分级机、名优茶解块理条机、煤饼式龙井茶灶和翻炒式名优茶加工机(柴式、炭式)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茶文化的发展,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优质、保健、形美.从而名优茶的加速发展已成为九十年代茶叶生产的必然趋势.福建是我国的重点产茶省份之一,也是我国茶类较全、发展名茶基础较好的省份.利用福建的茶树良种、自然环境与采制技艺等优势,进一步恢复、发展名优茶,对促进茶叶生产,繁荣山  相似文献   

10.
浅述针形名优茶的做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增旬 《中国茶叶》1993,15(5):35-35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名优茶种类繁多,尤其是绿茶类的名优茶,外形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有扁形的龙井茶,条形的毛峰茶,卷曲形的碧螺春茶,针形的雨花茶等,适应了各种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名优茶价格看涨,发展势头呈直线上升。四川省近几年来针形名优绿茶发展很快,由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成功的针形名茶“永川秀芽”加工技术现已推广到达县、雅安、内江、重庆等7个地市的10多个重点产茶县,几年来生产这种针形名优绿茶累计新增产值达900多万元,新增利税240余万元,使茶农增加了可观的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有些地方为了求得高的经济效益,不顾生产技术条件是否具备,盲目生产这类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茶叶生产也随之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要。进入九十年代我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传统名茶,研究创新名优茶,大力发展名优茶生产,提高广东茶叶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罗定仙境茶叶有限公司,抓着调整茶叶品种结构,开放茶叶市场的机遇,研制开发系列名茶,从而增加花色,丰富市场,获得较好的自身经济效益。仙境银毫茶(绿茶类)是创新名茶,采制技术精细,主要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陈柏谊 《茶叶通讯》1996,(2):37-38,40
不同时期轻修剪对茶树萌发与经济效益的影响陈柏谊(湖南省江茶场茶陵·412424))1前言各地都在大力探索开发名优茶,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途径。开发名优茶大多在抢“早”上做文章。各项技术措施中,修剪是不用增加投资的。冬季温度在—8℃以上,秋茶后轻修剪...  相似文献   

13.
机制名优茶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根生 《茶叶》1995,21(1):12-14
名优茶商品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制名优茶工效高,成本低,工艺规范,品质稳定,经济效益丰厚,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开发机制名优茶的主要对策是:建设名优茶生产基地,抓好名优茶机械的合理选型与配套;坚持名优茶品质特色,规范机制工艺;制订名优茶品质标准,注册商标。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名优茶生产的发展,名优茶给茶业带来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20年来中国的国民总产值已翻了两翻,而茶叶生产企业(特别是名优茶生产企业)却逐步走向小型化。众多的小型企业从生产技术、卫生状况、管理规程到产品质量都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名优茶取代大宗茶成为产业支柱,尤其是最近20年以来,名优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统计,2011年全国茶园面积234.4万hm2,茶叶产量155.7万t,毛茶总产值728.9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67.6万t,约占茶叶总产量的43.4%,名优茶产值560.3亿元,约占总产值的76.9%,名优茶在我国茶产业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浙江省,名优茶产值甚至占总产值的92.0%,可见发展名优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早生优质适制名优绿茶新品种--中茶108选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名优茶生产的迅速发展,生产上对适制名优茶的品种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通过系统育种方法从龙井群体种中先后育成了早生、优质、高产绿茶新品种龙井43、龙井长叶和中茶102,深受广大茶农欢迎,并在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龙井4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龙井43也存在着抗病性较差等不足之处,为了对其进一步改良,应用辐照育种新技术对龙井43等6个品种的插穗进行辐照处理,再经过单株筛选、株系鉴定、品比试验等育种程序,从龙井43辐照处理插穗的扦插苗中选育出了早生、优质、抗病、适制名优绿茶的新品种——中茶108。  相似文献   

17.
李全兴 《中国茶叶》2009,31(2):26-27
机制名优茶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是我国名优茶生产发展新的增长点。四川雅安市雨城区从1997年开始立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和机制工艺技术,名优茶加工企业从10年前的6家增加到现在的68家,名优茶机制设备由6台(套)增加到现在的350台(套),每年加工名优茶5000t,机制率达90%以上,对雨城区名优茶生产基地建设、新品牌开发和茶区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茶园保护地栽培技术主要是选择茶树品种优良、树势强、生产枝密、茶园覆盖度在90%以上,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无风道和山风通道,扣棚方向以偏西南5°的茶园覆盖塑料大棚,进行栽培.该措施是提早名优茶开采时间,提高品质,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是名优绿茶生产的重要栽培管理技术.近几年发展较为迅猛.据统计在正常情况下,每年每亩的纯收益在不低于5000元,为推动该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现将其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如何提高大宗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冬珍 《中国茶叶》2004,26(4):28-29
大宗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农产品,近几年来大宗茶出口量基本稳定在20万t左右,占茶叶总产量的30%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名茶生产在全国各地纷纷上马.由于名茶生产效益好,市场俏,产品供不应求,促使了名茶生产不断发展壮大,产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得到全面拓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茶叶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了大宗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以名优茶为主、大宗茶为辅的格局.以浙江省为例,2002年茶园面积202万亩,茶叶产量13.9万t,产值33.7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0万t,产值26.4亿元,分别占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28.8%和78.3%.自从名优茶"异军突起",大宗茶的经济效益就一直低下,几乎是几十斤大宗茶的价格只能抵一斤名优茶.长此以往,大宗茶生产中的问题越积越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曲条形名优茶是指加工中采用了搓团提毫造形技术,茶条紧细卷曲的名优茶,如碧螺春、都匀毛尖、高桥银峰等.这类茶以其条索紧细卷曲、茸毫显露、银霜隐翠、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汤色碧绿清澈、叶底绿匀明亮的优异品质而博得广大消费者喜爱,产品走俏,价格高,经济效益好.因此,各地都在积极仿制和创制,产品已由过去的几种发展到几十种,产量也不断增多,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但曲条形名优茶对鲜叶质量和加工技术的要求很高,一些地方由于多种原因,茶叶品质存在一些弊病,比较突出的是茶叶色泽暗黑.本文就这类茶叶色泽暗黑弊病产生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改进办法,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