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模式对罗斯308商品肉鸡屠宰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腿部健康的影响。选取1日龄罗斯308商品肉仔鸡公母1:1混合雏2400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为立体笼养、网上平养和地面平养3个处理,每个处理24个重复,立体笼养每个重复30只,网上平养每个重复36只,地面平养每个重复34只,每种饲养模式的饲养密度均为12.5只/m2。试验期36 d。结果显示:(1)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全净膛率、胸肌率、翅重率、腿肌率和腹脂率等屠宰性能均无显著影响,但地面平养组胸肌率有升高的趋势(P=0.06)。(2)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胫骨长度、胫骨钙含量、胫骨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立体笼养组与网上平养组间肉鸡胫骨磷含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地面平养组胫骨磷含量。(3)不同饲养模式对肌酸激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饲养模式间为地面平养组>网上平养组>立体笼养组(P<0.05)。(4)地面平养组、立体笼养组和网上平养组间肉鸡脚垫评分与步态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立体笼养会降低鸡群的行走能力,地面平养易引起脚垫损伤。综上,本试验条件下...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肉鸡生产效果和经济收益的影响。试验各选用3幢鸡舍进行笼养和网上平养试验。结果表明:(1)笼养组全程平均成活率98.7%,网上平养组全程平均成活率95.4%,笼养组比平养组平均成活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2)42日龄出栏均重笼养组平均为2.62kg,比平养组高0.04kg;(3)全程平均料肉比笼养组平均为1.62∶1,而平养组平均为1.75∶1,笼养组料肉比比平养组低0.13;(4)肉鸡笼养和网上平养只平均分别获利6.1元和2.43元,肉鸡笼养比网上平养每只鸡多获利3.67元。综合分析表明:笼养与网上平养相比不但能显著降低肉鸡全程料肉比和提高平均出栏体重,而且采用笼养方式还能显著提高肉鸡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不同的饲养模式对商品肉鸡生产性能和效益的影响。试验共设3种饲养模式,分别3层笼养、网上平养和地面平养。结果表明,笼养模式的肉鸡出栏时间显著早于平养模式的肉鸡(P0.05);与平养肉鸡相比,笼养肉鸡平均出栏重、料肉比和药费有显著降低(P0.05),其中,笼养肉鸡的平均料肉比也显著低于网养肉鸡(P0.05);与网养和地面平养肉鸡相比,笼养肉鸡只利润和欧洲效益指数略有提高(P0.05)。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饲养方式对南川鸡生长及屠宰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用28日龄、体重大小基本一致的南川鸡2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只,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分别采用笼养与地面平养方式进行饲养,饲养至80日龄时进行屠宰性能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地面平养南川鸡8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笼养(P0.05),料重比显著高于笼养(P0.05);笼养南川鸡80日龄的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和瘦肉率均高于地面平养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肝重、脾脏重显著高于地面平养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饲养方式对南川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消耗有显著影响,对屠宰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同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对肉鸡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对肉鸡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3×2双因子试验设计,选用7日龄的Ross 308白羽肉鸡504只,3种饲养方式分别为地面厚垫料平养、笼养和网上平养,2个饲养密度分别为12(正常密度)和16只/m2(高密度),共6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试验期35 d。试验结果显示:1)饲养方式极显著影响7~28日龄和29~42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 P<0.001)。7~28日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为垫料平养>笼养>网上平养,平均日增重为垫料平养>网上平养>笼养,料重比为网上平养<垫料平养<笼养。29~42日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垫料平养显著高于笼养和网上平养(P<0.05),平均日增重笼养显著高于垫料平养和网上平养( P<0.05),料重比笼养<网上平养<垫料平养。在7~28日龄,高饲养密度有降低平均日采食量的趋势(0.050.05)。在29~42日龄,高饲养密度则有提高平均日采食量的趋势(0.050.05),且垫料平养的高饲养密度肉鸡的腿肌pH1最低。综上所述,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都会影响肉鸡生长性能,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但在垫料平养和网上平养方式中提高饲养密度会对腿肌肉品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分别于夏季采用7日龄AA肉鸡公雏264只,春季采用7日龄AA肉鸡和北京油鸡公雏各144只,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进行地面平养和笼养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夏季笼养AA肉鸡2~4周龄日增重低于地面平养(P<0.05),5周龄时高于地面平养(P<0.01);春季笼养AA肉鸡2周龄日增重、日采食量和体重高于地面平养(P<0.05);但笼养对AA肉鸡全期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试验末体重、饲料转化率、死亡率没有影响(P>0.05)。笼养北京油鸡表现为3~6周龄平均日采食量、体重高于地面平养(P<0.05),笼养对北京油鸡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死亡率没有影响(P>0.05)。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藏鸡最佳饲养模式,试验选择50周龄体况良好、产蛋率接近的藏鸡450只,随机分成5组,分别采用笼养、网上平养、地面平养、圈养、散养方式饲养,测定其产蛋性能、常规品质和常规组分,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蛋重指标笼养、网上平养、地面平养、圈养均显著高于散养(P0.05);产蛋率笼养和圈养高于其他模式,散养最低;破蛋率笼养、网上平养和圈养较低,散养最高;蛋形指数和蛋壳厚度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蛋壳强度、蛋黄颜色地面平养、圈养和散养高于笼养和网上平养,蛋白高度地面平养与其他模式之间差异显著(P0.05);鸡蛋组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蛋壳比例地面平养、圈养、散养显著高于笼养和网上平养(P0.05);蛋清比例散养最高,地面平养最低;蛋黄比例笼养和网上平养最低,地面平养和圈养最高;粗脂肪含量笼养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散养最低;粗蛋白含量散养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而笼养最低。说明不同饲养方式下藏鸡蛋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模式对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70日龄海兰褐蛋鸡300只,随机分成2个组,笼养组蛋鸡采用笼养,平养组蛋鸡为地面平养,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两组蛋鸡试验期间饲喂相同饲粮。试验期间测定150日龄和180日龄的蛋品质和血清指标。结果显示:笼养组蛋鸡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平养组蛋鸡(P<0.05);笼养组蛋鸡的料蛋比显著低于平养组蛋鸡(P<0.05);笼养蛋鸡蛋黄颜色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150日龄笼养蛋鸡蛋白高度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180日龄笼养蛋鸡鸡蛋哈夫单位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150日龄笼养蛋鸡血清IgA、IgG和IgM含量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笼养蛋鸡血清新城疫抗体滴度显著小于平养组(P<0.05)。结果提示:笼养模式下蛋鸡的产蛋性能最佳,但平养模式有助于增强蛋鸡免疫机能并提高蛋品质。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山麻鸭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笼养与平养蛋鸭生产性能的差异,以筛选出不同季节条件下蛋鸭适宜的饲养方式.结果表明,春季,平养组的产蛋率与总蛋重极显著高于笼养组(P<0.01),而平养组的料蛋比和畸形蛋率极显著低于笼养组(P<0.01);夏季,笼养组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平养组(P<0.05),而笼养组的畸形蛋率极显著低于平养组(P<0.01),但笼养组的总蛋重与料蛋比与平养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秋季,笼养组的产蛋率极显著高于平养组(P<0.01),而笼养组的料蛋比显著低于平养组(P<0.05),但笼养组的总蛋重与畸形蛋率与平养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平养组的产蛋率和总蛋重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P<0.01),而平养组的畸形蛋率极显著低于笼养组(P<0.01),但平养组的料蛋比与笼养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在春、冬季节对山麻鸭采用平养方式,可提高蛋鸭的产蛋性能;夏、秋季节对山麻鸭采用笼养方式,有利于蛋鸭生产性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选取脱温育雏后体重接近、健康的肉鸡80只,随机分为笼养组和放牧组,每组40只,笼养组在室内笼养,放牧组在草地上放牧,试验期为6周龄。结果显示:放牧组肉鸡体重和日增重极显著低于笼养组(P0.01);放牧组腺胃指数、肌胃指数极显著高于笼养组(P0.01),而放牧组肌胃指数比笼养组提高了98%,腺胃指数提高了53%,放牧组鸡十二指肠指数显著高于笼养组(P=0.019);笼养组和放牧组鸡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胰腺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笼养组和放牧组肉鸡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白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而放牧组肉鸡血清中葡萄糖和总蛋白显著低于笼养组(P0.05),放牧鸡血清中尿酸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综上所述,放牧可以促进肉鸡肠道的发育特别是对肌胃和腺胃,对器官指数影响不显著,放牧肉鸡血液中葡萄糖、总蛋白低于笼养组,而尿酸高于笼养组。  相似文献   

11.
采用1日龄青脚麻鸡公雏1 200只,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进行地面平养和笼养的生产性能比较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表明:笼养组末重比平养组显著提高4.00%(P<0.05)。在1~10、61~70日龄时,笼养组日均增重分别较平养组有显著提高(P<0.05)。在21~30、41~50日龄,笼养组饲料增重比分别较平养组饲料增重比降低6.64%、5.38%(P<0.05);1~70日龄时,笼养组平均日增重较平养组增加3.88%(P<0.05);平均日采食量、饲料增重比分别比平养组显著低3.57%、7.14%(P<0.05)。两组成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笼养对青脚麻鸡屠宰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胫长、胫围没有影响(P>0.05);笼养组半净膛率比平养组半净膛率显著提高3.28%(P<0.05);但同时腹脂率较平养组显著提高40.08%(P<0.05),笼养组胸部囊肿比例比平养组高5.82倍(P<0.01)。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樱桃谷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试验分别采用立体笼养模式和地面平养模式对樱桃谷鸭进行饲养对比试验。结果显示:(1)立体笼养组樱桃谷鸭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地面平养组(P<0.05);(2)立体笼养组樱桃谷鸭的腿肌率极显著低于地面平养组(P<0.01),胸肌率和腹脂率极显著高于地面平养组(P<0.01);(3)立体笼养组的饲养栏舍面积、土地投资成本、人力饲养成本、饲料总耗量、饲料投入成本极显著低于地面平养组(P<0.01),兽药成本显著低于地面平养组(P<0.05),耗能成本、栏舍折旧费、综合养殖成本极显著高于地面平养组(P<0.01);(4)立体笼养组的回收单价极显著低于地面平养组(P<0.01),总收入、净利润、平均利润和欧洲效益指数极显著高于地面平养组(P<0.01)。结果表明肉鸭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立体笼养模式优于地面平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饲养方式对优质型京海黄鸡屠宰性能、内脏器官、血清抗氧化和应激指标的影响,试验随机选取240日龄优质型京海黄鸡400只,分为4组,比较4种不同饲养方式(笼养、平养、果园林下全价料、果园林下稻谷)对京海黄鸡屠宰性能、内脏器官、血清抗氧化和应激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笼养组和平养组试验鸡屠宰率和腹脂率均高于两个果园林下养殖组;两个果园林下养殖组的盲肠长度极显著高于笼养组和平养组(P0.01)。果园林下全价料组心脏重及心脏比率高于其他组,平养组肝脏重高于其他各组。笼养组和果园林下全价料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高于果园林下稻谷组(P0.01),平养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平养组和果园林下稻谷组皮质酮(CORT)含量极显著高于笼养组和果园林下全价料组(P0.01),果园林下全价料组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说明笼养和平养可以提高京海黄鸡的屠宰性能,而果园林下养殖可以增加胸肌率、腿肌率,降低腹脂率。  相似文献   

14.
选择用笼养和平养两种育雏方式对不同品种1日龄雏鸡进行饲养,试验设计分处理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为笼养育雏,对照组为平面育雏,都以煤炉作为育雏保温源.每处理10个重复,每重复120只鸡,试验全期记录鸡的采食量、疾病发生率,并分别在第10、20、30日龄时,称取每重复体重,计算处理组保温成本(煤耗费用)、日增重、料肉比、生长均匀度、疾病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显示,与平养育雏相比,30日龄时笼养育雏4个品种(青脚麻E、广西花鸡、广西土2号、新矮脚黄A)的保温费用分别减少0.12、0.24、0.30、0.12元,累积增重分别提高170 g(P<0.05)、102 g (P<0.05)、35 g(P>0.05)、60 g(P<0.05);料肉比分别降低0.23 (P<0.05)、0.12(P>0.05)、0.23 (P<0.05)和0.21(P<0.05);30日龄鸡群均匀度分别提高11% (P<0.05)、7%(P>0.05)、9%(P>0.05)、15%(P<0.05);笼养育雏组未发生球虫病,呼吸道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平养育雏.结果表明,笼养育雏显著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性能,是有效阻断疾病发生的科学育雏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高生产性能的蛋鸭饲养模式,以替代传统饲养方式,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饲养方式(网上平养、笼养和散养)对山麻鸭产蛋期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31 d的饲养试验,笼养组每只山麻鸭的产蛋量和总蛋重分别为179.3枚和11.95 kg,极显著低于散养组(189.9枚和12.75 kg)和网上平养组(192.2枚和12.54 kg)(P0.01),散养组与网上平养组差异不显著(P0.05);网上平养组全期料蛋比为3.68,与散养组(3.58)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极显著低于笼养组(4.56,P0.01);网上平养组畸形蛋率为3.21%,极显著低于笼养组(5.44%)和散养组(4.12%,P0.01),而笼养组极显著高于散养组(P0.01)。说明网上平养的饲养方式不仅不影响山麻鸭的产蛋性能,而且能降低饲料消耗,可以替代传统的饲养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贵妃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选用1日龄初生重相近的贵妃鸡180羽,随机分为散养、地面平养和立体笼养三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鸡,试验鸡日粮全部相同,试验期49d。在不同试验阶段称体重和耗料重,并进行屠宰称量其肝脏、脾脏重。结果表明,散养组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发育均低于地面平养和笼养,日增重和肝脏器官指数差异显著(P<0.05),料重比和脾脏器官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试验比较了笼养、地面散养及林间放养三种不同饲养方式对边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公鸡10周龄体重笼养显著高于地面散养、林间放养(P0.05),12周龄笼养显著高于地面散养(P0.05),14、16周龄体重笼养极显著高于地面散养、林间放养(P0.01);14、16周龄笼养母鸡体重极显著高于地面散养、林间放养(P0.01);笼养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地面散养和林间放养高2.23 g和2.30 g。  相似文献   

18.
 将240只1日龄罗斯308(ROSS 308)肉仔鸡,按照饲养方式(地面平养和笼养)以及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替代抗生素与否(替代和不替代)分为4个处理组(1组:抗生素地面平养组;2组:抗生素笼养组;3组:枯草芽孢杆菌地面平养组;4组:枯草芽孢杆菌笼养组),进行42 d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全期,肉鸡末体重和饲料/增重比指标,4组显著优于(P<0.05)1组,2组和3组之间无差异(P>0.05)。21日龄和42日龄肉鸡血清生化指标分析显示:4组肉鸡血清白蛋白浓度显著大于1组;且血清尿酸浓度4组小于1组;而2组和3组之间所有血清测定指标均无差异。以上结果证明,无论是地面平养还是笼养方式,枯草芽孢杆菌替代抗生素对改善肉鸡生长性能均有良好效果,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提高饲料蛋白的营养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种肉鸡屠宰性能及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生长速度肉鸡产肉性能和肉品质差异,试验选取快速、中速和慢速型黄羽肉鸡(新广铁脚麻鸡、新兴矮脚黄鸡、瑶鸡配套系)以及817肉鸡进行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测定。结果显示:817肉鸡屠宰率最高,上市日龄短,肉质更嫩,产肉性能优于其他组肉鸡;瑶鸡配套系肉色相较其他肉鸡更鲜亮;817肉鸡滴水损失最小,而新兴矮脚黄鸡滴水损失较高,显著高于其他肉鸡(瑶鸡配套系母鸡除外)(P0.05);817肉鸡和新广铁脚麻鸡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新兴矮脚黄鸡和瑶鸡配套系(P0.05);瑶鸡配套系肌内脂肪含量最高,是817肉鸡肌内脂肪含量的2倍左右;3种黄羽肉鸡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817肉鸡,慢速型肉鸡肌苷酸含量相对较高。研究结果为鸡肉品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肉鸡养殖数量最多的国家,FAO统计表明我国2001年快大型肉鸡和黄羽肉鸡年出栏量均达到20亿只.传统的肉鸡饲养主要采用厚垫料地面平养,这种饲养方式鸡只与粪便直接接触,易发生球虫病,空肠弯曲杆菌发生率较高,并且鸡舍内空气氨气浓度和吸入颗粒物较高,严重影响禽肉产品的安全性.因此,国内很多企业逐步采用网上饲养或笼养代替地面平养,而南方黄羽肉鸡更多的采用立体笼养.由于不同饲养方式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较大差异,养殖场采用何种饲养方式,将对生产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