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为了探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抗病毒基因Mx在其体内不同组织的表达变化,试验以IBDV感染3天(22日龄)的SPF蛋鸡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IBDV感染组雏鸡与对照组雏鸡法氏囊、盲肠扁桃体、脾脏、胸腺、肝脏、腺胃、十二指肠、卵巢等组织中Mx mRNA和IBDV VP2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IBDV感染雏鸡3 d后,Mx mRNA在盲肠扁桃体中表达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其次为法氏囊和肝脏;卵巢表达量最低(P0.05)。IBDV感染组雏鸡各组织Mx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BDV感染雏鸡3 d后,IBDV VP2 mRNA在法氏囊中的表达量最高(P0.05),脾脏次之,其他被检组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雏鸡感染IBDV 3 d后,IBDV载量在免疫器官较非免疫器官高;抗病毒基因Mx转录表达水平相对都比较高,其转录表达水平与器官的病毒载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对鸡细胞模式识别受体(PRRs)及天然免疫抗病毒基因转录的影响,本实验分别采用IBDV弱毒感染DT40细胞和强毒感染SPF鸡,以荧光定量RT-PCR(q RT-PCR)检测感染细胞和法氏囊组织中PRRs(TLR2、TLR3、TLR4、TLR7、MDA5和LGP2)及天然免疫抗病毒基因(IPS-1、IRF3、PKR、OAS、Mx)的m RNA转录变化。在IBDV感染DT40细胞的2 h到24 h内,ch MDA5、ch TLR3、ch LGP2、IRF3、PKR、OAS、Mx的转录水平显著上升,分别为324、22、61、29、16、225 000和18 700倍。当采用si RNA分别敲除DT40细胞中ch MDA5、ch TLR3和ch LGP2时,IPS-1、IRF3、PKR、OAS和Mx在IBDV感染后的2 h到24 h差异变化不显著。在IBDV感染SPF鸡法氏囊组织细胞中,ch MDA5和ch TLR3的表达显著降低,而ch LGP2表达无显著差异,IRF3、PKR、OAS和Mx的转录水平显著上升。TLR4和TLR7在IBDV的体外和体内感染试验中均未检测到,而IPS-1在IBDV的体外和体内感染试验中均变化不显著。本实验结果表明,ch MDA5、ch TLR3和ch LGP2在识别IBDV的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IBDV感染严重抑制了PRRS ch MDA5和ch TLR3的转录,并且提示其抑制作用在体内与体外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鸡先天性免疫反应在IBDV疫苗过程中的作用,将40只14日海兰褐蛋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接种IBDV活疫苗,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隔离饲养。于免疫前和免疫后12h、24h、48h、72h、130h各取脾脏和法氏囊分离淋巴细胞并提取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检测各组中chTLR3、chTLR7、chTLR2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在免疫后36h,鸡法氏囊和脾脏中chTLR3表达变化最显著,在免疫后48h,鸡脾脏和法氏囊中chTLR21表达变化也较为明显。提示chTLR3在鸡对IBDV的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每只雏鸡肌肉注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冻干卵黄抗体1羽份后,在雏鸡血清中2h就可以检出IBDV抗体的ELISA滴度,4h左右开始迅速上升,24h基本上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72h,之后开始下降,到144h后基本消失.因此,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冻干卵黄抗体在雏鸡体内有效抑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作用时间在4~72h之间.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为dsRNA病毒,可造成雏鸡法氏囊损伤进而发生免疫抑制;MDA5是能够特异性识别dsRNA病毒的模式识别受体。为研究鸡MDA5(chMDA5)信号通路在IBDV致雏鸡法氏囊病理损伤中的作用,试验选取50只14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IBDV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5只,IBDV感染组雏鸡通过点眼、滴鼻感染IBDV JIC7株病毒液,0.6 mL·只-1,空白对照组雏鸡经相同途径给予相同剂量无菌PBS,感染IBDV后第1、4、7、21及35天采集雏鸡法氏囊。采用qRT-PCR方法检测法氏囊中IBDV载量,chMDA5及chMDA5信号通路衔接蛋白(chIPS-1)、转录因子(chIRF3和chNF-κB)、下游产物细胞因子(chIFN-βchTNF-αchIL-1βchIL-6) mRNA水平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hMDA5蛋白表达变化,传统病理学方法检查法氏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发现,雏鸡感染IBDV后,其法氏囊中chMDA5、chIPS-1、chIRF3、chNF-κBchIFN-βchTNF-αchIL-1βchIL-6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法氏囊组织发生形态损伤,上述变化趋势与IBDV载量变化基本一致。结果表明,雏鸡法氏囊chMDA5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可被IBDV激活,参与到IBDV感染雏鸡法氏囊损伤与抗损伤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探索鸡胚出壳前后ATGL m RNA在肝脏中的表达变化及延迟喂食对刚出壳雏鸡ATGL m RNA表达的影响。Ross肉鸡受精蛋120个,分别于孵化的第15(E15)、18(E18)、21胚龄(E21)和出壳后24、48、72、96和120 h,收集鸡胚或雏鸡,采集肝脏,采用RT-PCR方法,检测鸡胚出壳前后ATGL在肝脏中的表达。出壳后剩余的雏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正常饲养作对照,另一组饥饿72 h(正常饮水),然后开始喂食,分别在饥饿的0、24、48、72 h(F0、F24、F48、F72)和开始喂食的4、8、12、24、48 h(SF4、SF8、SF12、SF24、SF48)取6只雏鸡,采集肝脏,采用RT-PCR方法检测延迟喂食对雏鸡肝脏ATGL表达的影响。从E15~E18,肝脏中ATGL m RNA的表达量随着胚龄的增加迅速增加,E18达到最高,为2.52±1.06(P0.05);到E21出壳时,ATGL m RNA的表达量仅为E18的36.11%。鸡胚出壳后肝脏中ATGL m RNA的表达量持续下降,到出壳后24 h达到最低,为0.11±0.02(P0.05);出壳后48 h的表达量稍高于出壳时水平,而后逐渐接近于出壳水平并趋向稳定。延迟喂食24 h,肝脏ATGL m 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开始喂食12 h后,肝脏ATGL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继续喂食,ATGL m RNA的表达量上升。肝脏中ATGL m RNA的表达量随鸡胚和雏鸡的发育而发生变化,而且短时间的喂食变化对肝脏脂肪代谢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E株感染鸡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E株人工感染28日龄SPF雏鸡后鸡法氏囊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电镜观察和DNA电泳分析结果表明,IBDV感染后12~48h,雏鸡法氏囊淋巴细胞出现典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征;经流式细胞计检测和荧光染色观察,统计学分析表明,IBDV感染后24~48h,雏鸡法氏囊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试验结果揭示IBDV变异E株人工感染可以诱导雏鸡法氏囊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危害养鸡业的传染病。肿瘤抑制蛋白p53能够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但对IBDV复制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本研究以IBDV为模式病毒,采用体外感染模式,在IBDV感染的DF-1细胞中,p53的表达水平和活性均显著升高。p53过表达可以抑制IBDV的复制,并激活鸡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IPS-1、IRF3、PKR、OAS、Mx)的表达水平上调;抑制p53的表达则得到相反的结果;表明p53可以激活鸡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发挥抗IBDV感染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发现,gga-miR-2127可以作用于p53 mRNA的3'UTR;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印迹分析表明gga-miR-2127可以使p53的蛋白水平表达降低,但mRNA水平没有变化;gga-miR-2127过表达可以使鸡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表达降低,IBDV复制水平升高。本研究表明:gga-miR-2127可以作用于p53 mRNA的3'UTR调控p53的表达从而影响其下游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的表达来发挥抗IBDV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病毒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参考GenBank中鸡Toll样受体21 (ChTLR21)的基因序列设计实时定量PCR特异性引物,以鸡核糖体蛋白L4 (RPL4)为内参基因,建立检测ChTLR21 mRNA相对转录水平的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ChTLR21在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和感染SPF雏鸡免疫器官脾脏、法氏囊和胸腺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ILTV感染CEF后2h、4h、8h和18h时间点ChTLR21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为未感染对照细胞的1 540.53、0.98、1.19和3.70倍.但仅在ILTV感染2h时引起ChTLR21转录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ILTV感染SPF雏鸡后6h、24 h和30 h脾脏中ChTLR21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为未感染对照的56.34、59.85和3.61倍;法氏囊中分别为0.03、25.98和3.08倍;胸腺中分别为2.52、50和7.32倍.在感染初期,脾脏中ChTLR21转录量显著升高,随后有所降低,但均高于未感染对照(p<0.05);法氏囊中仅在感染6h时呈显著抑制(p<0.01);胸腺中呈波动性转录水平升高,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证明ChTLR21参与了鸡体对ILTV感染的应答,并在体内外感染模型中呈现不同的表达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米糠多糖(RBS)对免疫抑制鸡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作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健康雏鸡、环磷酰胺(CTX)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诱导的免疫抑制雏鸡在给予RBS[剂量150 mg/(kg·d)]和不给予RBS情况下脾脏和法氏囊细胞的DNA含量、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1)CTX+RBS组雏鸡脾脏S期细胞比例和PI值显著高于CTX组(P<0.05),该2组鸡的法氏囊细胞周期没有显著差异(P>0.05).(2)IBDV+RBS组雏鸡脾脏S期、G2期细胞比例和PI值、法氏囊的S期细胞和PI值均高于IBDV组(P<0.05);(3)CTX+RBS组和IBDV+RBS组雏鸡脾脏和法氏囊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低于CTX组和IBDV组(P<0.05).结果表明:RBS能够促进CTX处理鸡脾脏细胞和IBDV感染鸡脾脏和法氏囊细胞DNA复制,对CTX和IBDV诱导鸡的脾脏和法氏囊细胞凋亡过程均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鸡MDA5(chMDA5)及其信号通路因子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体内的表达情况,将40只14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雏鸡经点眼、滴鼻方式给予IBDV液,对照组雏鸡于相同日龄、相同途径给予相同剂量PBS,于感染后第1、4、7及21天采取雏鸡外周血液并分离淋巴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雏鸡外周血液淋巴细胞chMDA5信号通路因子mRNA转录及IBDV载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IBDV感染雏鸡后第4天病毒载量较感染后第1天明显升高,之后逐渐下降;雏鸡淋巴细胞chMDA5及其信号通路因子表达量在感染后第4天均有明显的上升(P0.01或P0.05),感染后第7—21天又出现下调。IBDV能够激活雏鸡体内chMDA5信号通路,并且IBDV复制与chMDA5信号通路因子的表达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用IBDV强毒TL株攻击21日龄SPF鸡,12h后分别用3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冻干卵黄抗体进行1羽份的3次被动免疫治疗,末次治疗72h结果:3个试验组雏鸡均存活90%(27/30)以上;阳性对照组的死亡率在90%以上,鸡只法氏囊均有病变发生;阴性对照组100%(30/30)存活,鸡只法氏囊无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13.
凝胶电泳法早期诊断传染性法氏囊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39只24日龄的 AA 肉鸡分成5组,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不同株。分别在感染后24,48、72、168小时采取法氏囊、脾脏、肾脏,用免疫复合物法直接从病料中提取病毒基因组 dsRNA。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将分节段的核酸分开。IBDV 和呼肠孤病毒(ARV)核酸分别为2条和10条谱带。同时,用单克隆抗体做琼脂扩散试验对照。IBDV 强毒株接种后24小时即出现于法氏囊,至少能持续至72小时。IBDV 弱毒株结果为阴性。因此 SDS—PAGE 可用于传染性法氏囊病早期诊断。目前,主要通过血清学方法检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此方法虽简便易行,但是,它不能检出 IBDV 变异株;也由于鸡感染IBDV 后至少需要7天才能检出 IBDV 抗体,不能早期诊断。为了早期诊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控制其流行,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烟曲霉菌感染雏鸡后肺组织内NOD1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m RNA水平的变化情况,取10日龄雏鸡40只,随机分为2组。Af组雏鸡滴鼻烟曲霉菌孢子悬液,50μL/只;对照组雏鸡滴鼻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接种前(0h)和感染后12、24和48h处死雏鸡。无菌操作取肺组织,菌落计数法测定肺组织中烟曲霉菌的负荷;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NOD1、Rip2和NF-k Bp65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f组0h未见烟曲霉菌生长,其他各时间点均有霉菌生长,且霉菌负荷量逐渐增加。对照组未见烟曲霉菌生长。在烟曲霉菌感染后24、48h肺组织中NOD1、Rip2和NF-k Bp65 m 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感染前0h(P0.05)。由此说明NOD1信号通路在烟曲霉菌感染后被激活,其在抗烟曲霉菌感染免疫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鸡源乳酸杆菌pPG-XLFEC/M11对雏鸡抵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的作用,本研究利用IBDVCEF94株感染DF-1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病毒感染后的细胞活性,利用qRT-PCR检测病毒载量,结果显示重组乳酸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可以抑制IBDV在DF-1细胞内的增殖;以重组乳酸菌pPG-XLFEC/M11饲喂雏鸡,利用IBDV强毒UK661株进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饲喂重组菌的雏鸡相比于对照组,IBDV的感染对其组织器官的损伤较小,总免疫球蛋白IgG和SIgA含量增加,细胞因子IL-6、IL-8、TNF-琢和IFN-酌以及TLR2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且提高了雏鸡的存活率。本实验结果表明,重组鸡源乳酸杆菌表达的牛乳铁蛋白肽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对雏鸡具有一定的抗IBDV感染的作用。本研究为表达牛乳铁蛋白肽的重组鸡源乳酸杆菌在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为禽类疾病的预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对鸡体抗病毒天然免疫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应用IBDV弱毒(B87)和强毒(QL/12)分别感染4周龄SPF鸡,每隔12h(12~84h)取3只鸡的法氏囊组织作为1个pool,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其感染前后干扰素(IFN)和p53的mRNA水平,同时分析法氏囊组织的病理变化和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在QL/12组,IFN-α和IFN-βmRNA水平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48h达到峰值,随后降低;IFN-γmRNA水平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60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p53mRNA含量迅速升高,60h达到峰值,随后降低。在B87组,IFN-αmRNA水平先降低后升高(48h达到最低值),而IFN-βmRNA水平变化不规则,72h含量最高;IFN-γmRNA水平先逐渐升高后降低(72h达到峰值);p53mRNA含量变化较小,36h含量最高。QL/12组诱导法氏囊组织产生的IFN mRNA(IFN-α、IFN-β和IFN-γmRNA)以及p53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B87组。病理组织学检查,QL/12组法氏囊淋巴滤泡呈不同程度的损伤,而B87组法氏囊组织未见明显的组织病变。qRT-PCR检测,QL/12组法氏囊组织中病毒含量48h达到峰值(8.4×106拷贝/mg),而B87组法氏囊组织中病毒含量72h达到峰值(6.6×104拷贝/mg)。本研究结果表明IBDV感染严重干扰了鸡体IFN和p53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鸡Toll样受体3(chicken toll-like receptor 3,chTLR3)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感染中的作用及microRNA(miRNA)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用IBDV感染DF-1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IBDV感染可使DF-1细胞中chTLR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chTLR3激活表达后可抑制IBDV的复制,进一步分析其机理发现,chTLR3表达上调可激活IFN-β启动子和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Mx启动子的活性及NF-κB和IRF-7信号通路。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发现gga-miR-6655-5p可作用于chTLR3的3′UTR;q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gga-miR-6655-5p可以使chTLR3的蛋白水平表达降低,但mRNA水平没有变化。本研究表明:gga-miR-6655-5p可以作用于chTLR3的3′UTR负调控chTLR3的表达,抑制IFN-β启动子和Mx启动子活性,使IBDV在细胞中的复制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将240只海兰褐雏鸡随机分为8组,每组30只,分别为金银花复方制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疫苗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将试验鸡人工感染法氏囊病毒(IBDV)强毒,观察药物对雏鸡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金银花复方制剂可以减弱IBDV强毒对雏鸡免疫器官的损害,对法氏囊强毒感染雏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外源性核酸对感染IBDV雏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0只20日龄健康海兰白雏鸡随机分为6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Ⅵ为试验组,Ⅱ、Ⅴ组饲料中分别添加0.1%核酸,Ⅲ和Ⅵ组分别添加0.2%核酸,Ⅳ、Ⅴ和Ⅵ组于27日龄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分别于30,33,36,39,42日龄心脏采血测定T淋巴细胞转化率,白细胞的吞噬率,SOD、GSH-Px和CAT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鸡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时处死雏鸡,测定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脾脏指数,观察其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核酸均可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T淋巴细胞数,法氏囊和脾脏的相对质量均明显增加,并能促进法氏囊和脾脏的快速发育,提高脾淋巴细胞中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改变CD4+/CD8+比值促进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可显著提高鸡血清中SOD、GSH-Px和CAT活性.IBDV感染组与病毒感染加核酸组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显著,感染IBDV组可使上述指标明显下降,感染IBDV加核酸组的上述指标接近正常对照组,说明核酸能补偿IBDV对雏鸡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而且能促进雏鸡修复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细胞内源性microRNA表达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内源性microRNA(miRNA)在宿主与病原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功能。为了分析细胞内源性miRNA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相互作用,用IBDV弱毒和强毒分别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SPF鸡,24h后,取感染CEF和法氏囊组织,提取细胞总RNA,用Hy3/Hy5双色荧光标记,与miRNA芯片杂交,进行芯片内标准化、芯片间标准化、表达差异比较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IBDV弱毒感染的CEF中,有17个细胞内源性miRNA表达上调,17个miRNA表达下调;在IBDV强毒感染的鸡法氏囊组织细胞中,有30个细胞内源性miRNA表达上调,18个miRNA表达下调。根据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序列设计引物,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验证芯片检测结果,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IBDV感染可诱导细胞内源性miRNA表达变化,这些上调或下调的miRNA能调控细胞内多种代谢和信号传导途径发生异常,引起细胞及组织器官发生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