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玉群  张家华 《内陆水产》2007,32(10):29-30
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pesvirus disease,简称KHVD)是由疱疹病毒(KH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仅感染鲤和锦鲤,不论鱼苗、幼鱼、还是成鱼,都会感染KHV,死亡率高达80%~100%。  相似文献   

2.
<正>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pesvirus disease,简称KHVD)是由疱疹病毒(KH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仅感染鲤和锦鲤,不论鱼苗、幼鱼还是成鱼,都会感染KHV,死亡率高达80%~100%。  相似文献   

3.
锦鲤疱疹病毒病是由锦鲤疱疹病毒(Kio herpesvirus,KH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引起各生长阶段鲤鱼、框镜鲤、锦鲤等鳃坏死及间质性肾炎,死亡率高达60%~100%,疫情难以控制,已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1998年锦鲤疱疹病毒病首次在以色列暴发,并迅速扩展至世界各地。2002年首次证实该病已传至  相似文献   

4.
<正>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virus Diease,KHVD),为疱疹病原科,鲤疱疹病毒属,是由锦鲤疱疹病毒(Koi 540Herpesvirus, KHV)所诱发的一种致死率高达80~100%的流行性疾病。主要感染鲤鱼,如锦鲤以及其他变异鲤科鱼类。首次发现于1998年,由德国和以色列学者从患病的鲤鱼和锦鲤中分离,并被得到证实的一种病毒。国内2001年于香港发生首例疱疹病毒爆发事件,随后在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也  相似文献   

5.
白山市鸭绿江网箱养鲤冰下爆发锦鲤疱疹病毒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鲤疱疹病毒病(Kio herpesvirus disease,KHVD)是由锦鲤疱疹病毒(Kio herpesvirus,KHV)引起的鲤(Cyprinus carpio L)、锦鲤、框镜鲤的一种高传染率和致死率的疾病,发病季节多为春秋季,常发水温为18~28℃。2015年3月初,低温条件下,吉林省白山市鸭绿江某网箱养殖场鲤鱼大量死亡,其因不明。本实验采用PCR方法进行鉴定,对其编码的膜糖蛋白基因ORF25和囊膜蛋白ORF81基因进行检测,测序结果显示该病毒的目的基因片段与KHV-cj同源性达96%。综上所述,可判定该养殖场鲤爆发的疾病为锦鲤疱疹病毒病。目前该病在低温下爆发的报道还比较少,因此本实验为锦鲤疱疹病毒病爆发的温度条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该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些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一、简介锦鲤疱疹病毒病(KHVD)是由锦鲤疱疹病毒(KHV)引起的一种非常严重的、法定的传染病。它通过锦鲤、鲤鱼的贸易传播。该病死亡率高达80%~100%。被感染的鱼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有白色斑,眼凹陷,脾脏和肾脏肿大,鳃部坏死。Cy HV-3在温度15~25℃易感染,可从死鱼的肾、鳃、脾、小肠、肝脏和大脑中分离,其基因组包含约29.5万个碱基对(kb),编码156个开放性阅读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可以抑制锦鲤疱疹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囊膜蛋白ORF27基因和糖蛋白ORF126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通过PCR成功克隆了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ORF27基因和ORF126基因片段,分别将ORF27基因、ORF126基因以及ORF126-ORF27融合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AL-c2x-ORF126,pMAL-c2x-ORF27,pMAL-c2x-ORF126-ORF27,并转化受体菌  相似文献   

8.
锦鲤疱疹病毒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 virus disease,KHVD)是20世纪末被确定的一种疾病,现已流行于世界各地,是严重威胁鲤和锦鲤养殖业安全的一种疾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是锦鲤疱疹病毒(K o i herpes virus,KHV),暂列为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鲤疱疹病毒属(Cyprinid herpesvirus),又称鲤疱疹病毒Ⅲ型(CyHV-Ⅲ),与鲤痘疮病毒(鲤疱疹病毒Ⅰ型,CyHV-Ⅰ)和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Ⅱ)同属。KHV和CyHV-Ⅰ存在交叉的抗原反应。KHV是球状病毒,成熟病毒颗粒有囊膜,直径约170nm~230nm。核衣壳为对称十面体,直径100nm~110nm,由31种病毒多肽组成,其中21种多肽分子量与鲤疱疹病毒相似,10种多肽与斑点叉尾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CCV)相似。KHV含有双链DNA,基因组大小约为277kb,比疱疹病毒科的其他病毒基因组(250kb)大。二、流行病学目前该病流行范围已遍及欧亚美非各大洲的以色列、英国、德国、美国、南非、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并在部分国家造成危害。1998年5月,该病在以色列首次发生,随后18个月内连续发生三次,造成以色列600吨食用普通鲤和400万美元出口锦鲤的损失。使以色列鲤和锦鲤养殖业遭受毁灭性打击。2002年4月印度尼西亚养殖锦鲤和鲤暴发该病,损失500万美元。2003年10月日本10余个县暴发该病,造成近千吨的鲤和锦鲤死亡。KHV的严重危害引起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和世界粮农组织(FAO)的高度关注。KHV仅仅感染锦鲤、鲤和剃刀鱼(Solenostomus paradoxus)。其鱼苗、幼鱼、成鱼,均可感染。KHV发病最适温度是23℃~28℃(低于18℃,高于30℃不会引起死亡)。若鱼已感染KHV,水温18℃~27℃间持续时间越长,疾病暴发的可能性越大。该病多发于春、秋季,潜伏期14天,鱼发病并出现症状24小时~48小时后开始死亡,开始死亡至2天~4天内死亡率可迅速达80%~100%。KHV暴发后幸存的鱼成为疾病的传播者,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鱼。KHV主要通过水平传播,能否垂直传播目前尚未确定。三、临床症状病鱼停止游泳,鱼眼凹陷,皮肤上出现苍白的块斑与水泡,  相似文献   

9.
《河南水产》2004,(1):39-40
据亚太地区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通报,2003年10月初日本在茨城县霞浦湖等地养殖的鲤鱼中首次发现鲤疱疹病毒(KHV)。截至11月6日,该县损失已达1125吨。据日本农林省有关官员估计,该病毒已传播到日本茨城、青森等10个县,其流行与传播已造成养殖鲤大批死亡。鲤疱疹病毒病(KHV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于1997年在以色列首次发现,先后在瑞典、英国、德国、美国、印尼和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与流行。2002年6月曾在印尼大爆发,造成很大损失。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仅感染鲤鱼和锦鲤,死亡率高达80%-100%,发病高峰水温…  相似文献   

10.
<正>锦鲤疱疹病毒病是一种可感染各个年龄段鲤科鱼类(以锦鲤和鲤为主)的全球性疫病。2008年农业部公告第125号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为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1]。近几年,由于进出口国际贸易的发展,锦鲤疱疹病毒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鲤和锦鲤的养殖产生严重困扰,威胁产业健康发展。我国是渔业大国,  相似文献   

11.
<正>普通鲤鱼和观赏锦鲤经常会有一种疾病,表现如:冷漠,聚集在入水口,皮肤粗糙伴有出血,鳃坏死,凹陷的眼睛,脾脏和肾脏肿大。这种致病病毒被确定为鲤科的疱疹病毒Ⅲ型(CyHV-3),也称为锦鲤疱疹病毒(KHV)。由于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已经严重影响了观赏锦鲤和鲤鱼的全球贸易。所以,这个严峻的形势很快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注意,CyHV-3被列入威胁水产养殖和食品资源安全的法定传染列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并优化锦鲤疱疹病毒检测方法,针对目前国内集约化养殖鲤鱼大面积流行的病死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对在疫区采集到的病鱼肾脏、肝胰脏、肠等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锦鲤疱疹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反应,同时设立阴性对照(TE buffer)。通过1%琼脂糖凝胶进行鉴定,与阴性对照比较,在484bp处出现特异性目的条带。经序列测定,所得PCR产物的基因序列与NCBI上锦鲤疱疹病毒的同源率达到99%以上。对同一批次的样品进行重复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可据此判定结果。通过对锦鲤疱疹病毒的检测,确定了疫区引起框镜鲤(Cyprinus carpio)和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大批死亡的病原为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从而对疫区控制、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尽快在鲤鱼主要养殖区开展KHV流行病学、诊断与检测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疱疹病毒病是普通鲤鱼和观赏锦鲤经常暴发的一种疾病,根据文献可知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病前后期都会出现暴食现象,聚集在入水口或池塘边缘,皮肤粗糙伴有出血,濒死鱼游动缓慢,眼球凹陷,鳃丝腐烂、出血、有大量黏液,头部皮肤凹凸不平,脾脏和肾脏肿大。病原为鲤科的疱疹病毒Ⅲ型(Cy HV-3),也称为锦鲤疱疹病毒(KHV)。近几年来中国养殖  相似文献   

14.
锦鲤疱疹病毒病(Kio herpesvirus diease,KH-VD)是由锦鲤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导致锦鲤和普通鲤鱼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病毒病,死亡率可高达80%~100%。该病主要发生在水温18~28℃的春秋两季,夏季和冬季很少或不发生,同时该病只感染鲤鱼以及其他鲤科鱼类,而不感染其他品种的鱼类,但可携带病毒。经研究发现,该病毒为双股线性DNA病毒,其基因组大小为295kb,有156个开放阅读框(ORF),但只有少数确定了其功能。经电镜观察可发现该病毒是大小为100~110纳米的二十面体,有囊  相似文献   

15.
<正>鲤浮肿病(CEVD)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病,能导致养殖鲤和锦鲤大量死亡。由于它和锦鲤疱疹病毒病(KHVD)在临床症状上非常相似,都是以烂鳃和眼凹为特征,在几年前人们都把它们误认为是KHVD而没有注意到CEVD的存在。近一年被确认后,人们开始进行回顾性调查,才发现以前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发生的所谓KHV流行而送样到实验室检查又是KHV阴性的一些"奇怪"病例,其实是由鲤浮肿病毒(CEV)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锦鲤疱疹病毒(KHV)的临床感染症状和5种检测手段,包括PCR检测法、细胞培养分离法、透射电镜观察法、ELISA检测法、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IFAT)等,旨在通过进一步了解锦鲤疱疹病毒病的发病机理,为KHV病毒株的分离纯化以及相关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疱疹病毒简称KHV(英文为KOI HERPESVIRUS),该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会引起鲤鱼的大量死亡,自从1996年在英国被发现以来,迅速传播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锦鲤养殖国家,据公开报道,1998年在以色列暴发,2003年在日本暴发,传播速度非常之快,对锦鲤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打击,养殖业者更是闻之色变。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以来,北京地区多次发生锦鲤和鲤鱼不明病因大量死亡。病鱼临床症状很像是锦鲤疱疹病毒病(KHV):昏睡、眼球凹陷、烂鳃、皮肤损害,但实验室检测却显示不是KHV感染。经过进一步研究,相关人员从病鱼内脏切片中观察到痘病毒样颗粒,用PCR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到鲤鱼浮肿病毒的基因片段,和已知鲤鱼浮肿病毒(CEV)的相应片段符合率达100%,从而确定病原是鲤痘病毒。这是北京市水产  相似文献   

19.
<正>│病原│锦鲤疱疹病毒(KHV)。│发病水温及季节│锦鲤疱疹病毒病多发于春、秋季。KHV在细胞中增殖的最佳温度是20℃~25℃,高于30℃和低于4℃不能增殖,对温度的最低要求是10℃。但在非许可温度下病毒在细胞中是持续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近年来天津地区养殖鲤(包括锦鲤)暴发性死亡的病因,利用病原菌分离、细胞培养、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切片、人工感染实验、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分型等方法对患病鱼及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患病鱼体表未发现大量寄生虫;在肝、脾、肾等内脏组织中未能分离到细菌;在鳃组织中发现大量的圆形病毒颗粒;使用患病鱼组织滤液感染锦鲤鳍条原代细胞,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PE),注射患病鱼组织滤液和产生病变的细胞上清液可分别导致健康锦鲤93.3%和86.7%的死亡率;通过病理组织切片观察,主要病变组织为鳃、肝脏和肾脏。采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锦鲤疱疹病毒(KHV)检测方法进行PCR检测发现KHV呈阳性,且KHV在鳃组织中含量最高,肾脏次之,脑组织中最少。结合TK基因全长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和基因型分析,证实此次分离到的KHV为亚洲型毒株,属于I++II–基因型,将其命名为KHV-TJ1601株。这是我国华北地区首次报道KHV I++II–基因型的存在,可为KHV的进化分析和疫苗制备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