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与渔业》2009,(4):29-29
病名:对虾红腿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 症状: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  相似文献   

2.
《科学养鱼》2004,(10):78-78
十、红腿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 [流行特点]全国都有发生,江苏最为严重。发病时间江苏在7~8月,南方在6—9月。虾各个生长阶段都会发生此病,特别是成虾养殖30~50天就发病,以中国对虾发病率最高,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发病率逐年上升。 [病症]附肢变红色,特别是游泳足呈血红色,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  相似文献   

3.
三、细菌性疾病1.弧菌病病原:弧菌属中的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感染引起。症状:发病虾表现为运动能力差、摄食能力下降,身体弯曲、浑浊,体表和附肢刚毛上常有大量污物附着,有时引起眼球溃烂及脱落,并常伴有体色改变。濒死虾可见肝胰腺颜色略深、附肢变红、肌肉浑浊、鳃部呈黄色或黑色、烂眼等症状可初步确诊。  相似文献   

4.
正三、细菌性疾病虾蟹细菌性疾病是虾蟹最常见、危害非常严重的疾病,有虾红腿病、虾蟹肠炎病、虾蟹烂鳃病、虾烂尾病、蟹水肿病、蟹黄斑病、蟹肝坏死病等,其中虾红腿病、虾蟹肠炎病、虾蟹烂鳃病是最常见的几种,现将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虾红腿病病原:弧菌或气单胞菌。病症: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随后逐渐沉底死亡;厌食或食欲不振,附肢变红,鳃变黄,肝胰腺  相似文献   

5.
一、发病和防治情况2002年6月10日,戈沽一口2.5亩的池塘发生了虾病,症状是:南美白对虾的触须变红、尾扇的尖部变红,有的是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最为明显,全身也呈红色。病虾活动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反应迟钝,摄食量减少。病虾头胸甲的鳃呈淡黄色,壳变硬,肝胰脏变异不明显,机体无黑斑症状。开始,一天死虾10多只,后来死亡数逐渐增加。根据以上症状,我们诊断为弧菌性红体病。按照一些有关资料上介绍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首先采用二溴海因进行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3克/米3,同时投喂药饵。施药后的第三…  相似文献   

6.
3.黄头病【病因】该病病原是黄头病病毒,呈杆状,有囊膜,病毒粒子(50~95)纳米×(130~380)纳米,属单链RNA病毒。【症状】病虾早期游动迟缓,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成淡黄色。主要感染鳃组织、淋巴器官、血细胞和结缔组织等。该病毒毒力较强,对虾被感染后3~5天内可全军覆灭。患病虾组织多处坏死。胞核缩小或破裂,核周围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球形包涵体。染毒组织的血窦中有一种独特的数目不等的球形细胞。其胞质嗜碱性、球形胞核居中。【流行及危害】该病首先在印度斑节对虾的精养塘中发现,后在东亚地区的其它…  相似文献   

7.
马得 《内陆水产》2003,28(7):25-26
1弧菌病症状依感染弧菌的种类不同,弧菌病大致可分为黄肝型、肠尖型和溃疡型3种,病鱼表现为游动无力,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表皮出血,严重时深入肌肉层,鳃盖内表、鳍基部及吻端瘀血继而溃疡,肛门红肿,鳃色浅淡,病鱼肝脏肿大,有的全部退色呈土黄色,有的局部退色、充血,病鱼肝脏出现充满血水的泡状物,胆囊肿大,囊内充满橙黄色或褐绿色的胆汁;肾脏无弹性,部分病鱼肾脏肿大或出现一些白色块状物,有时积存透明腹水。患弧菌病的香鱼一般都有其它病原的混合感染,但是患急性症的小鱼可能没有症状就已经死亡。流行与危害弧菌病一般发生于每年1~9月份,弧…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杆状病毒病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1993年养殖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发生了暴发性流行,经人工感染和电镜观察,证实是由杆状病毒引起的。病虾活力差。体色暗淡或微红,头胸甲上有浅黄色至白色的斑点,头胸甲与表皮下粘连,容易剥离,血淋巴混浊,淋巴器官和肝胰腺肿大,糜烂,在肝胰腺,淋巴器官,中肠,皮下组织和鳃等组织细胞的核内均发现有大量病毒粒子,病毒粒子杆状,无包涵体,具囊膜,平均长350nm,宽150nm,核衣壳体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平湖市南美白对虾虹彩病毒病初步调查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预防南美白对虾虹彩病毒病的发生,对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镇的患病南美白对虾进行了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寄生虫检查和细菌分离。病虾症状为活力较差,肝胰腺明显萎缩,肌肉发白,肠道发红、断裂,空肠空胃,鳃、步足及游泳足发黑。病虾的鳃、肝胰腺、肌肉中未发现寄生虫,肝胰腺、鳃、血淋巴中未分离出致病弧菌。经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确定引起此次南美白对虾集中连片死亡的原因是感染了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同时检测发现,附近河道中的浮游生物、河虾、鲫、螺蛳以及河蟹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携带或感染虹彩病毒情况。根据相关生物感染和携带病毒的情况,提出了对虾虹彩病毒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科学养鱼》2004,(9):76-76
六、黑鳃病 [病原]引发该病的病原为镰刀菌。 [症 状]发病初期,病虾体表、附肢、鳃等部位出现浅黄色或橘红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色斑变为浅褐色;鳃丝上附着有较多的污物,严重时鳃呈黑色并发生溃烂,有时可见附肢上也有溃烂斑。病虾游动缓慢,摄食减少,最后致死。  相似文献   

11.
日本沼虾黑鳃病的可溶性蛋白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分析了患黑鳃病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肌肉、肝胰腺、心脏和鳃等组织、器官的可溶性蛋白质,结果显示:可溶性蛋白在组织、器官间存在明显差异,患黑鳃病后表现出缺失或增加现象。病虾较健康虾肌肉新增4条谱带,同时减少了3条谱带、肝胰腺新增1条谱带,同时减少了3条谱带;心脏新增3条谱带,同时减少了2条谱带,鳃减少了3条谱带。  相似文献   

12.
一、红腿病1.症状①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鳃区呈黄色或浅红色,尾扇浅红而后深红,步足红点渐多。②甲壳变硬,体表无黑斑。③病虾最初表现为食欲不振,食量大减,胃部仅有少量食物或完全无食,而后离群独游,行动呆滞,不能控制行动方向,或在水面打转或在池边爬行,重者伏在池边2~4小时开始死亡。2.病原副溶血弧菌侵入虾体血液而引起全身性疾病。多发生在清淤不彻底、消毒不严格,水中理化因子恶化或变化频繁的池塘。14~31℃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常呈急性型暴发,死亡率高达90%。3.预防①放养前必须对池塘彻底清淤、严格消…  相似文献   

13.
患病对虾最初的症状是在对虾的肝胰腺两侧白色包膜呈弥散状增生,在15天左右的时间内白膜增生不断扩展、增厚,虾的肝胰腺本体先萎缩后肿胀,肝体由正常的青褐色逐渐转暗红色(中期),直至死亡时变为粉黄色。肝胰腺严重糜烂,一触即散,呈水体状。死亡期另一典型特征,在虾的头甲壳内侧可见许  相似文献   

14.
南美白对虾的“偷死病”学术上称EMS(早期死亡综合症)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多发生在养殖期60天内,病虾体色呈白浊并微红,肝胰腺肿大,质地松软,颜色淡白或淡黄色,继而萎缩。发病时,病虾通常在水面游动或趴伏在池塘边,失去食欲,胃空肠空,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有的仅在3~5天就全塘排弃。“偷死病”目前仍未能竭止,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检测出是病毒或弧菌感染、急性中毒等。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养殖疾病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起群 《齐鲁渔业》2002,19(10):13-14
1 细菌性疾病主要是弧菌病,病原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或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它们均为弧菌科,弧菌属。两者症状和防治方法都比较相似。副溶血弧菌引起的症状为:患病初期,病鱼食欲下降,游动迟缓,平衡失调,体表皮肤有淤斑,鳃浅红色,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解剖濒死病鱼发现肝、脾、肾、肠均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道内有黄色粘液。治疗:根据大黄鱼的发病情况,在饵料中掺入庆大霉素或土霉素、卡那霉素、丙氟哌酸(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用量为投饵量的1%~3%,连续投饵5天。待大黄鱼食欲  相似文献   

16.
<正>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弧菌病的发作往往伴随弧菌侵入虾体,破坏肝胰腺。笔者对不同产区(广东、广西、海南、山东等地)出现白便、红体、偷死、空肠空胃等常见症状的对虾进行解剖检测,超过85%的病虾体内(肝胰腺或肠道)含有弧菌,且肝胰腺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如何有效  相似文献   

17.
3.虾微孢子虫病【症状】病虾肌肉松弛,呈乳白色、不透明;鳃、皮下、卵巢、心、肝胰脏、中肠等部位变白,并出现瘤状白色肿块,如侵害生殖腺,则在背部中线有不透明的白色区。常将患病的虾称为牛奶虾、棉花虾。【流行及危害】该病对幼体和成体均可造成感染。发病季节在6~9月,虾的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诊断】根据虾体发白的症状可作初步判断;病变组织制成压片,镜检时若见到孢子结构即可确诊。【防治方法】①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进行预防,对于混养池,发现病虾要彻底捞出并销毁,还要对同池混养的其它品种进行消毒处理;②用0.15~0.2克/千克体重…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的"水瘪子"病是一种以肝胰腺发白萎缩为主的多症状疾病,本研究旨在评估"水瘪子"病的主要体征指标,为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进一步规范诊断标准提供参考。通过采集江苏兴化和盐城健康或疑似"水瘪子"病的中华绒螯蟹样本,测量评定了11个体征指标并进行了系统聚类、主成分回归以及多重对应分析。通过分析共获得"水瘪子"病的5个体征指标,并评估了"水瘪子"病的5个症状变化,分别为活力差,遇应激时无逃跑、爬动等运动现象;较低壳硬度,剥离头胸甲时头胸甲部分区域破碎;步足肌肉萎缩,可能出现积水;肝胰腺呈淡黄、白或灰白色;肝胰腺指数低(2%~9%)。同时,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降低、鳃和肝胰腺颜色加深等一些症状表现与"水瘪子"病的常规症状无明显相关。研究表明,活力、壳硬度、肌肉饱满度、肝胰腺颜色和肝胰腺指数等指标可能成为"水瘪子"病评估中的主要体征指标。  相似文献   

19.
1993、1994连续二年,我国发生养殖对虾大面积病害。虾的死因之一是对虾染患爆发性肝胰腺坏死病。病虾的最初症状是在肝胰腺下部以及两侧呈弥散状白色包膜增生。约在之后的10—15天内,白膜迅速不断向上部扩展、增厚。肝胰腺本体先萎缩后肿胀。肝体由正常青褐色逐渐转暗红色(中期)。直至死亡时,肝胰体呈黄色,严重糜烂,一触则散。对虾临近死亡期的另一典型特症是在虾的头甲壳内侧,可见诸  相似文献   

20.
一、弧菌病 1、病原:主要是鳗弧菌。 2、发病症状:依感染弧菌的种类不同,大致可分为黄肝型、肠尖型和溃疡型三种,病鱼游动无力,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表皮出血,严重时深入肌肉层,鳃盖内表、鳍基部及吻端淤血继而溃疡, 肛门红肿,鳃色浅淡,病鱼肝脏肿大,有的全部退色呈土黄色,有的局部退色、充血,病鱼肝脏出现充满血水的泡状物,胆囊肿大,囊内充满橙黄色或褐绿色的胆汁;肾脏无弹性,部分病鱼肾脏肿大或出现一些白色块状物,有时积存透明腹水。患弧菌病的香鱼一般都有其它病原的混合感染,但是患急性型的小鱼可能没有症状就已经死亡。 3、预防与治疗:(1)不要投喂氧化变质的饲料,应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并注意投喂次数和投喂方法,注意保持水质清洁,杜绝病菌繁殖;(2)用0.2ppm-0.5ppm二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