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发病的湖北麻鸡中采集病料,通过细菌分离、生化鉴定,初步判定分离菌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应用PCR分别对病料组织和分离菌株进行检测,均能扩增出特异性的条带,PCR产物测序后经NCBIBlast分析,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源性为99%。经过以上的试验分析,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以病死牛病变肺脏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确定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进行分离菌株的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未知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硫酸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硫酸庆大霉素、乳酸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小鼠多杀性巴氏杆菌最小致死量为1.2×108CFU/m L。  相似文献   

3.
蒋成砚  谢昆  魏静萍  田婷  起晓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20-14322
[目的]分离、鉴定竹鼠多杀性巴氏杆菌并探讨其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从红河州某竹鼠养殖场采集患病竹鼠病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生化鉴定、动物回归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分离的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株对青霉素、诺氟沙星、阿米卡星等敏感,而对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耐药。[结论]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治疗与诊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引起病死鹅肝脏表面出现大量针尖大、白色坏死点的致病菌。[方法]取肝涂片镜检,然后进行瑞氏-吉姆萨染色。用普通肉汤培养基和鲜血培养基进行分离和纯化,然后用巴氏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上,送至生物公司进行测序。[结果]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分离菌与多杀性禽巴氏杆菌的相似性为99%,结合生化试验结果确定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结论]研究可为鹅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某鹅场鹅巴氏杆菌病疫情发生的原因,采集初诊为鹅巴氏杆菌感染病例的肝脏、心脏等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纯化,经过染色镜检、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种与血清型PCR鉴定、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等进行鉴定,并根据Gen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相关基因设计引物进行其血清型相关基因的克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荚膜A型鹅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多杀亚种,血清型Ⅰ型,具有较强致病性,对实验小鼠最小致死量为5 cfu。该分离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仅对头孢三嗪、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和氟苯尼考5种药物敏感。成功克隆的该分离菌株荚膜合成相关基因hyaD hyaC的开放阅读框4 155 bp,与已发布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血清型Ⅰ型PCR的扩增基因片段303 bp,与巴氏杆菌C48 1株扩增基因片段序列完全相同。综上,该株血清型Ⅰ型荚膜A型的鹅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是鹅场疫情发生的病原,克隆的荚膜合成相关基因和菌体血清型特异性基因遗传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试验从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鹅场发病的雏鹅肝脏中分离出一种细菌,进行了形态学、理化特性鉴定和16S rRNA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并进行药物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细菌在鲜血培养基和马丁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球杆菌.该分离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DQ228979.1,HM746978.1,JX975446.1菌株同源性均为99.9%,表明所分离的细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药物筛选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菌必治、复达欣、氨苄青霉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病死成都麻羊的肝脏、脾脏病料进行触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短杆菌,瑞氏染色法染色呈两极着染;涂片用美蓝染色法染色镜检,见到两端钝圆、单个或短链状的粗大菌体,疑似巴氏杆菌和腐败梭菌感染.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初步诊断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腐败梭菌混合感染;经动物接种试验、人工感染试验、细菌生化鉴定等微生物学诊断,确诊为腐败梭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8.
从送检病死兔肺和肝中分离培养出5株细菌,经过细菌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PCR鉴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为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和磺胺六甲氧嘧啶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建始县某梅花鹿养殖场死亡4例梅花鹿,通过对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可见典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腐败梭菌的菌落;通过细菌生化鉴定结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腐败梭菌;动物接种实验复制出了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腐败梭菌相同的病变。因此,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腐败梭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原菌,主要引起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病或传染性肺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人被动物咬伤可感染.笔者从一病例中分离多杀性巴氏本杆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提出相应的防疫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各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在四川、重庆、云南的流行情况,对2013-2014年间四川、重庆、云南等地8个规模化养殖场的125份病死猪肺炎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并用PCR方法对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鉴定及荚膜血清分型。结果表明:从有肺炎症状病死猪的肺脏样品中共分离出1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其中有7株为A血清型(63.6%),3株为D血清型(27.3%),1株为F血清型(9.1%),没有发现B和E血清型。表明在该区域内,猪肺疫主要是由A型Pm感染引起。另外,此次还分离出了1株较少见的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该结果可为上述地区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材料。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Pm)toxA基因序列(AF240778)设计1对引物,从猪源D型T+Pm中扩增出toxA基因片段(3858 bp),再根据toxA基因序列设计3对引物,分别扩增出ZQ(1084 bp)、ZH(1092 bp)、HM(906 bp)3个分段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融合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发现ZQ、HM基因的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大小分别为75、50 kDa,ZH基因不表达。动物试验结果表明,HM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反应原性及一定的生物学活性,而ZQ重组蛋白没有免疫原性、反应原性及生物学活性。通过间接ELISA的方法检测抗毒素的阳性猪血清,结果表明,HM重组蛋白较天然蛋白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bank中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omp(outer membrane protein)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方法扩增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5∶A)C48-1株的omp基因全长片段,与克隆载体pmD18-T连接后,转化感受态细胞,对经PCR鉴定和酶切鉴定均为阳性的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omp基因全长2 376bp,编码79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PBA100株、P52株、EU570212、PM70株核苷酸同源性为48.7%~98.6%,氨基酸同源性为34.8%~99.0%。  相似文献   

14.
参照GenBank中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ompH)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了3株不同毒力猪源巴氏杆菌CA4-1株、679-230株、3397A株ompH全基因.PCR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序列分析,发现3个菌株ompH基因完整的ORF大小分别为1008 bp、1008 bp和1047 bp,分别编码336、336、349个氨基酸,它们的前20个氨基酸均组成信号肽.与已知的15个Heddleston血清型的核苷酸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核苷酸同源性在83.3%~99.8%,氨基酸同源性在79.2%~99.4%.序列分析结果表明,ompH基因在不同血清型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5.
首先将多杀性巴氏杆菌谷氨酸脱氢酶的基因gdhA启动子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插入pMD18-T质粒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巴氏杆菌表达质粒pMD18T-PGDH-VP2,用该质粒转化禽多杀性巴氏杆菌G190E40株。为了解重组质粒在巴氏杆菌中传代的稳定性以判断其作为重组活疫苗的可能性,将转化菌种在含氨苄青霉素及血清的平板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至第9代,肉眼观察下的菌落形态和显微镜下见到菌体形态与原始菌种无明显差异;每隔3代提取质粒DNA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检查,酶切图谱没有改变;用扩增PGDH的引物,将提取3、6、9代质粒进行PCR检查,均可见约300bp的PGDH基因片段。结果表明,pMD18-T中的大肠杆菌复制子能在巴氏杆菌中稳定传递至少9代,这为构建能在禽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中复制和表达外源基因的穿梭表达质粒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确诊天峻县3头牦牛死亡的病原,对该病病原进行分离培养、动物试验、生化鉴定和多重PCR鉴定.结果表明,从3头牦牛中分离出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根据设计的特异引物通过多重PCR扩增,获得大小为460 bp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种特异性Kmt1基因和760 bp的血清型bcbD基因的特异性条带,这3株巴氏杆菌的血清型是荚膜B型;3株分离菌对喹诺酮类合成抗菌药物如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氯霉素类药物氟苯尼考及部分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唑啉等敏感.  相似文献   

17.
为扩增鹅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预测OmpH蛋白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通过PCR扩增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该基因序列进行开放阅读框(ORF)的寻找、编码氨基酸的推导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初步预测等,探讨了鹅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鹅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全长1537bp,ORF包含1056bp编码351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有少量的α-螺旋和延伸带;推测OmpH蛋白有1个细胞黏附位点、3个糖基化位点。该研究为分析鹅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理化特性、制备单克隆抗体和设计表位疫苗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提取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Pm27基因组DNA,参考GenBank中Pm70株ompW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了细菌ompW基因,将扩增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后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区长度为615bp,编码20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株Pm70 OmpW蛋白的同源性最高,达98%;与睡眠嗜血杆菌的同源性77%,与琥珀酸产生菌的同源性为69.3%,与霍乱弧菌、大肠杆菌、耶尔森菌的同源性为50%左右。OmpW蛋白前21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位于第122位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