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12对微卫星标记对秦皇岛近海增殖放流区内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与放流用牙鲆亲本群体和放流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3个群体中,等位基因数(Na)为11.917–22.167个,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800–0.83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14–0.84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75–0.818。其中,回捕群体的平均Na最多,为22.167,放流前群体的平均Na最少,为11.917。平均Ho最大的是回捕群体(0.836),最小的是放流前群体(0.800)。平均He最大的是亲本群体(0.845),最小的是放流前群体(0.814)。在36个群体–位点组合中,有23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3个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值为0.005–0.043,遗传分化均为较弱。研究表明,3个群体均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放流人工培育苗种对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12对微卫星标记对秦皇岛近海增殖放流区内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与放流用牙鲆亲本群体和放流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3个群体中,等位基因数(N_a)为11.917–22.167个,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800–0.836,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814–0.84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75–0.818。其中,回捕群体的平均N_a最多,为22.167,放流前群体的平均N_a最少,为11.917。平均H_o最大的是回捕群体(0.836),最小的是放流前群体(0.800)。平均H_e最大的是亲本群体(0.845),最小的是放流前群体(0.814)。在36个群体–位点组合中,有23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3个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_(st)值为0.005–0.043,遗传分化均为较弱。研究表明,3个群体均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放流人工培育苗种对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瓯江唇[HT5”,7]鱼[KG-*3]骨(Hemibarbus labeo)的增殖放流效果,利用已开发的10对微卫星引物,基于亲子鉴定技术,开展了瓯江增殖放流唇[HT5”,7]鱼[KG-*3]骨对野生群体的资源贡献率评估。结果显示:28尾繁殖亲本群体和103尾回捕群体中共检出等位基因数(Na)133个,单个位点等位基因数(Na)、多态信息含量(PIC)、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19个、0.501~0.883、0.328~0.787和0.523~0.897,对应的平均值分别为13.3个、0.703、0.598和0.737,10对微卫星引物均表现为高度多态性,可用于后续亲缘关系鉴定。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在亲本性别未知的情况下,非亲排除率(NEP)范围为0.043~0.400,10座位累计非亲排除率(CEP)达到0.999 999 62。亲子鉴定结果表明,在回捕的103尾唇[HT5”,7]鱼[KG-*3]骨个体中,3尾确认来源于增殖放流群体,由此推算出放流群体对野生群体的资源贡献率为2.91%。综合分析表明,瓯江唇[HT5”,7]鱼[KG-*3]骨增殖放流具有一定的资源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图们江大麻哈鱼亲子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是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和图们江水域。为保护大麻哈鱼种质资源,恢复图们江流域野外种群数量,该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技术,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对355尾回捕子代和91尾繁殖亲本开展了亲子关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检测等位基因数(N_a)201个,观测杂合度(H_o)为0.617~0.895,平均0.744;期望杂合度(H_e)为0.676~0.909,平均0.824;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28~0.900,平均0.805。利用Cervus 3.0软件计算10个微卫星座位的累积非亲排除率(CEP)达99.95%。5个回捕样本与繁殖亲本存在亲子关系,确定为增殖放流的大麻哈鱼。该研究成功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明确回捕大麻哈鱼归属地,为巩固中国鱼源国地位提供有力证据,同时为评估大麻哈鱼的增殖放流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南部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贡献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2016年每年5—8月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对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后进行的3个航次的跟踪调查结果,定量分析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数量,并根据三疣梭子蟹放流苗种数量和放流后捕捞产量以及增殖放流群体的贡献率和回捕率,对三疣梭子蟹近年的增殖放流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6年的5月,山东半岛南部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资源量较少,相对资源密度为0.20~17.17尾/(站·h),平均资源密度为3.46尾/(站·h);放流苗种数量逐年增加,平均放流苗种数量为14 367.78万尾,放流后约10d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的资源量有了较大提高,相对资源密度为6.7~53尾/(站·h),平均资源密度为16.65尾/(站·h),放流群体贡献率的均值为85.82%;8月进行的相对资源量调查,其相对资源密度为0.75~6.72尾/(站·h),均值为1.76尾/(站·h);秋汛期间的回捕产量为2332.91~10 410.77t,平均产量为5308.66t,根据各年秋汛期间调查获得的三疣梭子蟹的平均体质量,得出的放流群体回捕率为5.76%~21.18%,平均回捕率为12.16%。总体上,放流群体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的资源群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补充作用,放流群体贡献率较稳定,且相对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2个锦鲤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3对微卫星引物,对2个锦鲤(Ornamental carp)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锦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7.86和8.37;2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7911和0.792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735和0.679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145和0.7192.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057,遗传相似度为0.9011.13个微卫星位点可用于锦鲤群体的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长江江苏段鳙(Aristichthys nobilis)增殖放流效果,本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鉴定技术,选用 10对扩增效果稳定的微卫星荧光标记引物,结合毛细管电泳对江苏省内良种场 563 尾鳙亲鱼和长江江苏段 687 尾回捕鳙进行基因分型,并对位点多态性及亲子鉴定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等位基因介于 19~55 之间,其观测杂合度为 0.530~0.909(平均值为 0.748),期望杂合度为 0.818~0.929 (平均值为 0.882),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97~0.924 (平均值为 0.871);Cervus3.0 模拟结果显示,当双亲未知且置信度为 95%时, 10 个微卫星位点的累积非亲权排除率为 99.996%。亲子鉴定结果发现,所有回捕鳙中有 42 尾与亲本之间存在亲子关系,被确认来源于鳙增殖放流群体,并由此推算此次评估亲本的放流子代对长江江苏段野生群体的贡献率为 6.11%。结果显示该研究进行的鳙亲子鉴定技术可为长江鳙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为长江渔业资源管理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随机选取津鲢和长江鲢各36尾,用16个微卫星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6个微卫星位点在2个群体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105个,基因型241种,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3~15个,平均6.6个,基因型4~37种,平均15.1种。2个鲢群体平均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5393和0.5392,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887和0.5762,结果表明该2个鲢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2个鲢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602和0.54,固定系数(FIS)表明这2个鲢群体表现为杂合子缺乏(FIS0)。2个鲢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566,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为0.021,说明仅有2.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  相似文献   

9.
运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80尾胭脂鱼人工放流子一代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用磁珠富集法构建了胭脂鱼(AAAG)n富集文库,从中分离并鉴定得到的22个微卫星位点最终设计合成18对引物。对长江中、上游的80尾人工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子一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其中5对引物呈现多态性,等位基因数目为 2~8个;多态信息含量0.2957~0.8038;Shannon多样性指数0.5466~1.8840;观测杂合度0.3056~0.7222;期望杂合度0.3658~0.8381;Hard-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0.1818~0.4287。结果初步表明,胭脂鱼人工放流子一代处于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但很大程度上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微卫星分子标记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的适用性, 本研究利用 8 个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位点, 对 100 尾放流大黄鱼亲鱼以及官井洋海域回捕的 295 尾大黄鱼样本进行亲子鉴定,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大黄鱼回捕效果评估方法。8 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 78 个等位基因, 其观测杂合度为 0.511~0.939 (平均值 0.764), 期望杂合度为 0.643~0.897 (平均值 0.781), 多态性信息含量为 0.587~0.883 (平均值为 0.751); 通过 Cervus 3.0.7 软件模拟分析得到, 在置信度大于 95%的情况下, 8 个微卫星位点的个体累积排除率达到 99.99%以上水平; 2019 年 7 月从官井洋海域回捕到的 190 尾大黄鱼中, 检测出 5 尾与放流亲本存在亲子关系的个体, 占回捕样本总数的 2.63%。推算本次富发放流大黄鱼在回捕样本中所占比例为 60.53%左右, 进一步推算出 7 月富发公司放流大黄鱼的回捕率为 0.0038%左右。8 月、9 月的 105 尾回捕样品中未能检出标记个体。本研究构建的大黄鱼亲子鉴定技术体系不仅可为三沙湾大黄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亦可为三沙湾大黄鱼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此外本研究对于我国其他海水鱼类的增殖放流评估工作的开展也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翘嘴鳜养殖与野生群体及其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个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的微卫星标记,对收集的湖北、广东翘嘴鳜养殖与长江野生3个群体及其家系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筛选的5个微卫星位点具有高度可提供信息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5,三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关系为:湖北养殖群体(BF)长江野生群体(WBF)广东养殖群体(DF),不同家系的期望杂合度在0.4~0.7之间,家系间的遗传分化显著。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家系群体内的变异(83.33%)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可见,湖北养殖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备进一步繁育筛选优良群体的潜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翘嘴鳜家系育种过程中的亲子鉴定。  相似文献   

12.
Chinese Sucker, Myxocyprinus asiaticus, is a valuable and endangered freshwater species in China. We investigated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four M. asiaticus broodstock populations using 10 microsatellite loci. Three populations showed weak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m. The other and the most distant population exhibited the lowest genetic diversity. It was inferred that wild M. asiaticus ance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had sufficient gene flow among localities, while under the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decline and fragmentation, restocking programs without genetic management might aggravate los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increas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Maintenance of population connectivity among localities requires real attention in future restocking efforts.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应监控放流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以避免放流群体对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利用线粒体CO I和Cyt b基因分析了丹江口鲢库区、鲢亲本和鲢子代3 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04 条646 bp线粒体CO I序列中共检测到多态位点15 个,简约信息位点5 个,单一变异位点10 个,定义了7 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544~0.676,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21~0.00254;103 条1058 bp线粒体Cyt b序列中共检测到多态位点19 个,简约信息位点13 个,单一变异位点6 个,定义了14 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609~0.714,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62~0.00424,总体上处于较高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核苷酸多样性。CO I和Cyt b序列遗传距离、遗传分化指数以及基因流分析结果显示,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2(CO I)、0.003~0.004(Cyt b),总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0468(P>0.05)(CO I)、0.03180(P>0.05)(Cyt b),差异均不显著,群体间基因流为14.69~41.47(CO I)、5.49~40.47(Cyt b),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单倍型聚类关系树表明,3 个鲢群体间均存在共享单倍型,不同地理群体间单倍型散乱分布于各支,未形成地理群体的聚集。以上分析结果显示,3 个鲢群体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表明增殖放流鲢群体与丹江口库区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相近,可开展增殖放流。本研究结果可为丹江口鱼类增殖站鲢群体的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了解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潜力,该研究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14个多态性转录组微卫星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潜力。结果显示,3个选育群体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7.928 6~8.785 7,有效等位基因数(A_E)为4.409 4~4.878 4,观察杂合度(H_O)为0.491 1~0.574 4,期望杂合度(HE)为0.741 3~0.751 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91 2~0.705 2,近交系数(FIS)为0.229~0.352。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E、HE)均高于F0群体,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选育群体的有效群体大小(N_e)为11.0~29.3,在近期可能经历过遗传瓶颈。3个选育群体间D_A、D_(SW)遗传距离分别为0.175 4~0.358 8、0.804 7~1.054 4。该结果表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潜力较大,但因有效群体数量较少和瓶颈效应的影响,存在杂合度下降和近交衰退的风险,今后需采取科学措施来保护选育群体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15.
One of the challenges for the culture of any species is to control the loss of genetic variability, which may result in a decrease in the quality of commercially important trait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a hatchery population of the Pacific abalone ( Haliotis discus hannai ) from the Center for Abalone Production of the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l Norte (CAP-UCN) that is maintained under a breeding programme. We used six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ithin the cultivated population. The loci Awb033 and Awb079 had the highest number of alleles (11 and 10 respectively) and the loci Awb022 and Awb026 the lowest (two and four respectively). The mean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was 6.83. The averag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were 0.71 and 0.70, respectively, and the average F IS ( f ) index was −0.023. We compared the population genetic parameters of the CAP-UCN population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of wild and hatchery populations of the same species. Results indicate lower genetic diversity estimated as allelic richness in the introduced population with a loss of 11–58% alleles per locus. Despite the high allelic loss, the estimated inbreeding coefficient suggests that the breeding programme carried out in the CAP-UCN has controlled and maintained heterozygosity levels successfully. A temporal study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genetic diversity loss detected was caused during the initial introduction of breeders or to the breeding programme actually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16.
南方拟■是一种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的小型经济鱼类,目前仅有野生资源。为查明珠江流域其群体遗传结构现状,试验采用RAD-Seq技术筛选出3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其中29个为高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0.50)位点,6个为中度多态性(0.25<多态信息含量<0.50)位点和1个为低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0.25)位点。选取6个高度多态性位点研究珠江流域的北江、桂江、都柳江、融江、左江、右江、黔江及郁江8个江段南方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情况,结果显示,共检测到98.1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香农指数和多态信息含量值分别12.2713、6.0575、0.5389、0.7679、1.8974和0.7379,表明珠江流域南方拟■的遗传多样性丰富。6个微卫星位点在8个群体中检测结果显示,平均群体间分化系数为0.1028,表明10.2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89.7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属于中等分化水平;平均群体内近交系数为0.2987,表明群体内杂合子缺失严重;基因流为1.0075~4.7308,说明群体间的基因流足以抵制遗传漂变。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南方拟■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金草鱼与中国4个草鱼群体的微卫星多态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了一批体色呈金黄色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产上俗称金草鱼。为了解金草鱼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利用15个微卫星DNA标记对金草鱼群体与中国草鱼群体(长江水系的沅江群体、宁乡群体、洪湖群体和珠江水系的西江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5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63~0.939。金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0.662]低于中国草鱼群体[HE=0.852~0.885]。遗传分化指数(FST)分析显示,金草鱼群体与沅江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属于高度分化(0.15FST0.25),与其他3个草鱼群体之间属于中度分化(0.05FST0.15)。遗传距离分析显示,金草鱼群体与西江群体遗传距离(DA)最小(0.476 3),与沅江群体最大(DA=0.810 7)。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显示,4个中国草鱼群体聚为一支,金草鱼群体单独为另一支。研究结果显示金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于中国的草鱼群体,亲缘关系也较远。  相似文献   

18.
采用AFLP技术对喀拉喀什河、塔什库尔干河、阿克苏河多浪渠首、木扎提河4个群体共80尾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 Günther)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得到21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1个,多态位点比例为66.51%。4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16 9-0.544 3,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13 9-0.376 2,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78 1-0.250 2。塔什库尔干河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它三个群体。AMOVA分析结果显示,群体总遗传变异85.17%来自群体内差异,而14.83%来自群体间差异,表明塔里木裂腹鱼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但群体间已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用UPGMA方法构建的群体系统进化树显示,多浪渠首群体和木扎提河群体首先聚类,然后依次与塔什库尔干河群体、喀拉喀什河群体聚类,这一方面与地理位置有关,另一方面与河流的自然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基于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叶尔羌高原鳅基因组进行测序,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微卫星位点,设计100对用于PCR扩增的引物,最终筛选出39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挑选多态性较高的15对在5个河段叶尔羌高原鳅种群中进行扩增,分析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情况。结果显示,5个叶尔羌高原鳅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48.467和15.18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78和0.929,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893,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02。其中,车尔臣河群体等位基因数最多(18.143),阿克苏河群体等位基因数最少(10.429);阿克苏河群体的观测杂合度最高(0.706),台特玛湖群体的观测杂合度最低(0.517);阿尔干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最高(0.877),阿克苏河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最低(0.760);阿克苏河与台南河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0.606),阿尔干与台南河群体遗传距离最大(1.901);阿尔干群体与台南河群体遗传相似度最低(0.149),阿克苏河与台南河群体的遗传相似度最高(0.545)。群体遗传结构显示,车尔臣河与台特玛湖、阿克苏河与台南河、阿尔干群体分别聚为独立分支。研究表明,塔里木河各个河段叶尔羌高原鳅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仍然有基因交流现象。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江苏省5个内陆湖(太湖、滆湖、洪泽湖、高邮湖和骆马湖)和长江的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野生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江苏省不同水域翘嘴鳜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6个水域的翘嘴鳜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长江翘嘴鳜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 524 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 92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 827 3,均高于其它5个翘嘴鳜群体,说明长江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它5湖的翘嘴鳜群体。哈迪温伯格平衡显示,只有2个位点上存在不平衡,其余都满足哈迪温伯格平衡。从6个水域翘嘴鳜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来看,太湖翘嘴鳜群体和滆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骆马湖翘嘴鳜群体和太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翘嘴鳜种质资源的保护、监测和遗传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