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据5年资料,对13个发病有关因子作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月和3月上旬气候条件是影响油菜菌核病年度流行的主要因素,油菜花期与菌核萌发期之间的吻合程度则是影响核病流行的最关键的综合性因素。流行趋势预测式y=17.1+1.8286(x2-x5)±1.18。  相似文献   

2.
据茌平县11年历史资料,以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为预报量y、上年秋播前灰飞虱密度为x1、灰飞虱带毒率为x2、初春麦田灰飞虱密度为x3、上年11月上中旬平均气温为x4四个预报因子,应用模糊多因子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小麦丛矮病的预测模式y~=x~R~,经1995~1996年应用,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程度完全吻合,对11年历史资料应用该模式进行回测,历史符合率为90.91%**。  相似文献   

3.
赣抚平原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80~1997 年的气象和病情资料,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Allen 的预报误差平方和统计方法,建立了以下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的预测模型:^y=4.3436+0.0201x1 -0.00786x2 -0.0174x3其中x1 表示2 月11 日至3 月10 日总日照时数,x2 表示2 月1 日至3 月10 日总降雨量,x3 表示2 月1 日至3 月10 日总日照时数。该模型经拟合和预报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设a>1,RG=RG(a)表示Grotzsch环,它的余集分支由单位球ⅠxⅠ≤1和射线a≤x1<∞,x2=x3=…xn=0组成,它的模modRG(a)记为logФ(a),本文证明了关于模函数Ф(a)的若干不等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播期(x1)、密度(x2)、氮肥(x3)、磷肥(x4)、钾肥(x5)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小麦8539高产栽培优化模型y=356.64-30.31x1+14.23x2+34.08x3+7.56x4-18.07x1x2-13.51x1x3-18.98x1x4-8.62x4x5+10.00x52。因子水平选优,当x1取-2、x2取2、x3取2、x4取2、x5取-2时,获得产量12085.8kg/hm2,比各因子取0水平时,净增6747.0kg/hm2,增产125.92%,比四川小麦历史最高产量7575.0kg/hm2,增产83.38%。这是目前粮食作物高产模式栽培中罕见的增产效益。经大田验证,模型信度均达0.95以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模型的建立,对小麦8539的高产栽培和四川小麦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盐碱湿地井灌水稻配方施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季军 《吉林农业科学》1999,24(3):26-30,F003
本文通过对盐碱湿地井灌水稻氮、磷、钾三要素配方施肥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了三要素与水稻产量的数学模型:y=7362.848+586.472x1+495.954x2+209.739x3+102.826x1x2+91.931x2x3-298.448x21-264.262x22-241.885x23计算出模型最优解为:施纯氮235.45kg/h,施磷(P2O5)85.82kg/hm2,施钾(K2O)63.58kg/h,并得到了最佳效益施肥量为:施纯氮为207.85kg/h,施磷为(P2O5)78.12kg/h,施钾(K2O)为59.60kg/h,最佳施肥配方比例为3.5∶1.3∶1。  相似文献   

7.
菜稻模式的效益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苏北地区的淮阴、清浦、涟水等县(区)一些乡镇试行大棚茄果类、葱蒜类等蔬菜与水稻轮作,实现水旱优势互补,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1 菜稻轮作的模式和效益1.1 前茬为大棚辣椒,接茬为水稻大棚辣椒于10月上中旬借田育苗,11月中旬营养肥土大钵分苗,翌年2月大田覆盖大棚定植辣椒,棚内用地膜加盖小拱棚,并覆盖草帘。一般3月到4月初开始收获,6月下旬到7月上旬采收结束。水稻于5月20~25日播种育秧,7月10~15日移栽(秧龄控制在50~55d),8月28日前后抽穗,10月15日前后…  相似文献   

8.
通过1985 ̄1993年对龙海市稻飞虱调查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晚季主害代(第六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在9月底10月初,其发生量(y)分别与8月30日至9月5日的五代若虫稳定期的虫量(x1)9月上旬的诱虫量(x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建立预测模式为:y1=3918.2978+8.4254x1(r1=0.8328)y2=3058.4073+14.8494x2(r2=0.9090)。采用直线回归直  相似文献   

9.
对G0型苎麻及其自由授粉和杂交后代植株进行染色体组成观察结果表明:G型苎麻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在14-56间变动,以x=14为倍数的频率较高,尤以四倍体(n=4x=56)细胞出现频率最高,为48.1%-51.6%(同时含有单倍体、三倍体和非整倍体细胞);自由授粉后代中G型(G1,G2,G3)植株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与G0型极为相似,但M型则以二倍体(2n=2x=28)细胞出现频率最高,为60%;杂交后代的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发生量微机预测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作指导,分析了玉米螟发生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提出了1代和不完全2代区玉米螟发生量长、中、短期预报模式。长期预报模式为y=x(I)/m(I),F=7>F0.01=6.37;中期预报模式为y=0.073x1+0.4947x2+0.3428x3-0.1684,F=6.0469>F0.05=3.59;短期预报模式为y=0.8012x-0.1863.并以PC-1500微机为工具,使用BA  相似文献   

11.
在南宁进行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播期试验,在2月16日-3月15日期间播种,产量与播期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随播期推迟,水稻产量呈直线下降趋势,y=504.78-3.45x(r=-0.9899)。在桂南地区的适宜播期为2月中、下旬。早播增产主要表现在穗粒数和结实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芝麻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芝麻叶斑病的主要种类有黑斑病、轮黑斑病和叶枯病。该病始发期为7月上中旬,盛发期在8月中下旬。并筛选出莫桑比克的SukeNo_5-(1)、豫芝一号等为抗病品种,在7月下旬、8月上中旬采用复配B剂、C剂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3次,有显著的防病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据茌羡县11年历史资料,以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为预报量y、上年秋播前灰飞虱 密度为x1、灰飞虱带毒率为x2、初春麦田灰飞虱密度为x3、上年11月中旬平均气温为x4四个预报因子,应用模糊多因子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小麦丛矮病的预测模式y=·x·R,经1995 ̄1996年应用,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程度完全吻合,对11年历史资料应用该模式进行回测,历史符合率为90.91%。  相似文献   

14.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流行与预测(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都是由风雨、流水作中短程距离传播的地区性流行病,也可随种子调运而在洲际传播。水稻白叶枯病在世界各大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在亚太地区,可分为亚太流行区、西非流行区和中北美洲新病区。在中国,按耕作制度和病情可分为华南全年流行区、江淮中度流行区和北方短期流行区3个区域。稻条斑病仅在亚洲稻区发生,国内主要发生在籼稻、杂交稻,已从两广逐渐向北扩展到江淮流域。影响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很多,品种抗病基因的布局和病菌小种的变异是病害流行长期和超长期预报的依据,气象因素和耕作水平是区域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伏旱值是预测江淮稻区白叶枯病和细条病流行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环境因素对荸荠秆枯病流行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系统调查荸荠秆枯病的流行规律。建立病害流行预测方程D=5.5547-0.031x1+0.049x2+0.5233x3-0.3487x4。病害流行与田间种植密度及7-9月间温湿度、雨日雨量、露日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分别制备了遗传工程稻GER-1及其DNA供体(慈利玉米)、DNA受体(水稻湘早籼8号)的叶绿体DNA(cpDNA),对三者之间的多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比较表明,GER-1的cpDNA基本与DNA受体水稻一致。进一步克隆了CEF-1的psbA基因,并构建其酶切图谱、测定其3'非翻译区(3'UTR)序列,初步认为该基因的序列结构与水稻相同,从而排除了GER-1的性状变异是由其psbA基因发生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7.
采用概率转变方法,测定1997-1999年九个示范县市晚稻6种主要病虫害(主害代)各时效发生程度预报龙或吻合度,并进行排序评价。结果:超长期,长期、中期、短期预防准确率分别为86.5%、88.3%、90.3%、92.0%;稻纹枯病,稻飞虱、细条病、稻纵卷叶螟等6种主要病虫害总体预报准确率达到84.4%-96.5%,平均为92.1%,达到优等水平。  相似文献   

18.
畜牧系统灰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畜产品产量的主要因素作了灰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猪出栏率、粮食产量是影响猪肉产量的关键因子(r(y1,x5)=0.894,r(y1,x2)=0.824;禽肉比重、粮食产量是禽肉产量的主控因素(r(y2,x6)=0.905,r(y2,x2)=0.848);禽出栏率、粮食产量是影响禽蛋产量主要因素(r(y3,x8)=0.998,r(y3,x2)=0.991);草杂肉比(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肉类比率)与非农业人口率分别是影响草食动物肉类产量与奶产量的关键因素(r(y4,x10)=0.852,r(y5,x12)=0.832),文中所建立的GM(O,N)静态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平均误差皆在-1~1%之间)。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表明,①水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膜内苗床表面温度(y)与膜外气温(x)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y旱=-219+147x,r=09442,^y水=-122+127x,r=09683。②将籼稻和粳稻地膜育秧最早播种期的膜内苗床表面温度分别定为12℃、10℃,则籼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粳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的膜外相应气温应分别达到965℃、1041℃、828℃、883℃。③籼、粳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分别达75%、85%、95%,三种安全保证率的最早播种期(y1~12)与纬度(x1)、经度(x2)、海拔(x3)间均呈极显著线性关系,符合^y=a+b1x1+b2x2+b3x3表达式,r=08394~08693,F=444834~598184。④水育秧膜外气温分别达到2616℃和3088℃,旱育秧膜外气温分别达到2326℃和2734℃,就会造成秧苗徒长与烧苗。  相似文献   

2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4个水稻品种Acc8518、Acc8558、H359及建农8号,配制F1、BC1、BC2和F2等世代,研究了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水稻对细条病的抗性与细胞质无关,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简单的加性模型,基因的效应为积加作用,具有较高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