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发光机制、荧光检测方法以及在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重点对其在根际微生物定殖及其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内生菌定殖及其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关系、病原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中蛋白在宿主植物中的定位、转基因安全与标记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植物根际的微生物互作及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互作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现状.重点讨论了细菌生防因子与植物细菌和真菌病原物间的互作,真菌生防因子与原生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病原物间的互作,以及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及多个生防因子的协同作用等.此外本文还简述了不同互作下的行为模式,如共生、抗生、竞争及寄生等.  相似文献   

3.
菌根际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根际微生物对菌根合成可起到调控作用。菌根辅助细菌可以促进菌根真菌生长、在宿主植物根部定殖形成菌根共生结构,从而促进植物生长,是外生菌根菌际重要微生物类群。菌根辅助细菌与外生菌根菌存在协同进化,在促进菌根合成的同时,菌根菌对植物根际细菌类群和功能也可产生调控作用。菌根辅助细菌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菌根菌菌丝生长、降低菌根际土壤中有毒物质浓度、促进宿主植物根系发育、提高菌根侵染几率等,通过上述功能可以提高菌根菌在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存活几率,增加与宿主植物接触侵染并最终形成菌根共生结构的效率。形成菌根后,菌根辅助细菌与菌根菌—植物共生体的互作中,可以提高植物对矿物质养分的吸收转运水平,抑制土传病害发生。菌根菌—植物共生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肠道共生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揭示。肠道共生微生物对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反之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在维持肠道共生微生物群稳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确保宿主正常生理功能得以发挥。文中对肠道共生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肠道微生态与免疫系统发育互作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际微生物组构建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根际微生物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已成为生态健康和农业发展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植物根际微生物组构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根际周边微生物从土壤进入植物根系内部的定殖选择过程,重点关注植物本体、土壤类型、地理位置、生长环境等因素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调控作用,揭示国内外研究中发现的影响根际微生物组构建的主控因素,阐明根际微生物组-宿主复杂的互作关系,以期为绿色农业、环境生态保护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PGPR作为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微生物肥料的分类和PGPR与植物共生的本质.论述了PGPR的作用机制,包括生物固氮,增加根系周围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可用性,对根部生长和根部形态学的积极作用和促进其他有益微生物与宿主的共生作用.以及利用其作为微生物肥料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根际固氮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及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固氮微生物为植物提供了大量的氮素来源,开展生物固氮的研究对缓解我国粮食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重大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国际上关于固氮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微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在农业生产中的节肥增产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案例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前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认为在功能基因组学平台上加强对固氮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及与宿主互作机制的研究将为后续开发性能优良的高效固氮、综合抗逆的固氮微生物工程菌株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植物对微生物信号接收、传递及应答的研究是当前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课题之一 ,Ca2 +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的植物细胞内信号。大量研究表明 ,Ca2 +也参与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的信号传递。近 15年来 ,随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Ca2 +在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生理意义的认识大为加深。从Ca2 +信号的研究方法、Ca2 +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的作用、Ca2 +在植物———微生物共生关系中的作用及Ca2 +信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昆虫体内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昆虫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共生菌在宿主的营养获取、取食消化、免疫活动、逃避天敌、生长发育、繁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共生菌——昆虫——植物互作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昆虫共生菌的种类、功能以及与宿主的互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0.
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根真菌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群之一,深入研究和揭示它与植物根际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对进一步利用和调控根围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促进植物生长,维持农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菌根真菌与某些根际有益微生物(如MHB、PGPR)具有协同促生关系。这些有益微生物可通过改变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根系对菌根真菌侵染的感受性等为菌根菌在根部的定殖创造有利条件;而菌根真菌则可通过改变根际土壤pH值、根际营养等方面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菌根真菌与土壤微生物通过相互促进或抑制,对宿主植物产生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菌根真菌与根际微生物互作中二者相互识别、协同作用的机理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研究菌根围微生态区系提供了新的途径,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研究菌根围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Ca^2+对植物——微生物互作反应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对微生物信号接收,传递及应答的研究是当前的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课题之一,Ca^2 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的植物细胞内信号,大量研究表明,Ca2 也参与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的信号传递,近15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Ca2 在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生理意义的认识大为加深,从Ca2 信号的研究方法,Ca2 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的作用,Ca2 在植物-微生物共生关系中的作用及C 2 信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检测了四川省凉山州会理烟区土壤肥力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多因子及互作项逐步回归方法得到肥力因子与微生物数量的回归方程.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烟草的团棵期,碱解氮与速效钾的正互作效应以及有效磷与pH的正互作效应与细菌数量呈正相关;旺长期,细菌数量与pH无显著相关性,与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均呈显著相关;成熟期,碱解氮与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团棵期,有效磷与pH的正互作效应以及有机质与pH的正互作效应与真菌含量呈正相关;成熟期,碱解氮与真菌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不同时期的放线菌含量与有机质、pH以及有效磷具有相关性.说明在烟草的不同生长期,各种微生物数量与肥力因子的关系各不相同;同一生长期,不同种微生物量与肥力因子的关系也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极端气候如干旱和高温等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干旱和高温的同时发生容易形成极端干旱,不仅会改变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功能,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同时对微生物介导的土壤微生物过程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了解极端干旱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个体到群落的角度综述了极端干旱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微生物对极端干旱的响应,包括极端干旱对微生物DNA及细胞完整性造成的伤害、对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氮循环功能的影响以及极端干旱下根际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功能的影响,最后从交叉学科原位研究角度和分子组学角度对相关机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葛云辉  邹冬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68-6470
主要从土壤微生物在有机碳转化中的作用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两大方面,论述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群落的互作关系,最后探讨了土壤微生物在协调有机碳分解的生态服务与有机碳长期稳定性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植物叶际存在着丰富而多样的微生物群体,植物为叶际微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场所和营养物质,叶际微生物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宿主植物和叶际微生物之间互相影响,双方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中。随着叶际微生物功能的不断发掘,其与植物的相互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叶际微生物,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本研究对叶际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方法、叶际微生物的来源和构成以及叶际微生物与植物的互作关系进行综述,有助于对叶际微生物进行全面了解,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为今后叶际微生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动物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宿主胃肠道环境和宿主所处的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形成统一的整体.本文对猪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分布、菌群的作用、影响菌群的因素以及菌群的研究手段和调控等进行了浅析,为猪胃肠道微生态区系的研究和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与根际微生物具有紧密的互作关系。重点概述了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分布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根际微生物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与机制。深入研究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是根际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非培养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将有助于揭示根际微生态规律,挖掘和利用根际功能微生物。  相似文献   

18.
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决定作用,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土壤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指标通常被用来评价退化生态系统中生物群系与恢复功能之间的关系.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是近年来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阐述不同区域、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微生物结构、微生物生物化学特性、微生物功能多样性3个方面分析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随着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改进,综合利用多种方法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结合大田3种氮素水平试验及网室3种施氮水平(不施氮、中氮、高氮)和3种水分模式(控水模式、干湿交替模式、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盆栽试验, 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氮素及水分状况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并运用统计分析手段,在水稻生长关键期(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进行氮素、水分因子和水、氮互作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效应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不仅受到水分状况和施氮的影响,还受到水分和施氮因素的交叉互作效应影响.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上都在移栽期达最大值,成熟期最小,而移栽期与分蘖期之间变化不大.同一时期,施氮会影响水稻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顺序为:高氮>中氮>不施氮,大田微生物量碳最大值为4.743 mg·kg-1.3种水分模式下,浅水层连续灌溉模式下的微生物量碳普遍最小,控水模式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微生物量碳最大可达到3.500 mg·kg-1左右.水分和氮素互作因子在灌浆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影响最为显著,这一时期3种水分模式及3种氮素水平影响下的根际微生物碳之间差异最显著.研究表明稻田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以作为根际生态功能指标并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张颖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83-10684,10758
在森林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微生物作为其主要成员,在维持林内养分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能量循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森林植被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作关系.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能够为森林的保护和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依据.从森林植被多样性特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植被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角度进行了综述,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对未来的研究目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