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玻璃化液对泥鳅胚胎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玻璃化液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低温保护剂 ,对鼠胚胎和牛胚胎保存已获成功 ,但对适合于鱼类胚胎保存的至今未看到报道。为了研究玻璃化液对鱼类胚胎的低温保存效果 ,使鱼类胚胎低温冷冻保存获得成功 ,作者开展了利用不同的低温保护剂 ,采用不同浓度的组合 ,经超低温冷冻筛选后找出了能形成玻璃化的最低浓度 ,并利用这些能形成玻璃化的抗冻剂对泥鳅胚胎进行了毒性实验 (1998) ,但还没有找出对胚胎保存效果好、毒性小、“高渗”损伤小的最佳玻璃化液。本文进一步利用这些玻璃化液对在不同条件下 ,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泥鳅胚胎延长玻璃化对胚胎的作…  相似文献   

2.
玻璃化液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低温保护剂,对鼠胚胎和牛胚胎保存已获成功,但对适合于鱼类胚胎保存的至今未看到报道.为了研究玻璃化液对鱼类胚胎的低温保存效果,使鱼类胚胎低温冷冻保存获得成功,作者开展了利用不同的低温保护剂,采用不同浓度的组合,经超低温冷冻筛选后找出了能形成玻璃化的最低浓度,并利用这些能形成玻璃化的抗冻剂对泥鳅胚胎进行了毒性实验(1998),但还没有找出对胚胎保存效果好、毒性小、"高渗”损伤小的最佳玻璃化液.本文进一步利用这些玻璃化液对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泥鳅胚胎延长玻璃化对胚胎的作用时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发育期胚胎为实验材料,研究了7种渗透性和5种非渗透性抗冻剂对牙鲆尾芽期和心跳期胚胎的毒性,同时对玻璃化液在不同胚胎发育期的毒性作用,以及玻璃化颗粒冷冻过程中,冷冻颗粒降温和解冻的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渗透性抗冻剂对牙鲆胚胎的毒性随着抗冻剂浓度的升高、平衡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其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乙二醇(EG)、酒精(EtOH)、甘油(Gly)、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甲醇(MeOH)、1,2-丙二醇(PG)。非渗透性抗冻剂中聚乙烯吡咯酮(PVP)对牙鲆尾芽期胚胎的毒性最强,其次是蔗糖和D果糖,葡聚糖和葡萄糖毒性最弱。在总体积分数一定的情况下,PG、MeOH与DMSO体积比为9∶6∶5的混合抗冻剂对牙鲆尾芽期胚胎毒性最低;各发育期胚胎经过玻璃化液平衡后,尾芽期以前胚胎的成活率随胚胎发育期逐渐升高,心跳期以后逐渐降低,尾芽期和心跳期成活率最高。含胚胎的玻璃化颗粒冷冻降温时间最短为15.09 s,解冻时间最短为6.22 s;而不含胚胎的玻璃化颗粒冷冻降温和解冻时间分别为(13.83±1.86)s和(7.20±0.90)s。将PG、MeOH与DMSO按体积比9∶6∶5配成总体积分数为35%的混合溶液,再添加5%的蔗糖配制成玻璃化液,采用此玻璃化颗粒冷冻方法对173粒牙鲆尾芽期至心跳期胚胎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解冻后共获得4粒成活胚胎。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抗冻剂组成的玻璃化液在室温和低温下对泥鳅胚胎的平衡处理,证实了抗冻剂在室温下对胚胎的渗透比在低温下迅速。不同组合的抗冻剂渗透速度不同,但对胚胎的作用均表现为使胚胎从一开始的透明状态逐步变成乳白色不透明状态,从乳白色不透明状态逐步变成透明状态,再从透明状态逐步变成乳白色不透明状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更换解冻液后,这种反应呈“可逆反应”,胚胎能够成活。证明了胚胎在抗冻剂中,当第一次变成不透明时并不是真正死亡,真正的死亡是胚胎达到完全透明以后,第二次变成乳白色不透明状态。  相似文献   

5.
为避免鱼类胚胎玻璃化冷冻过程中脱玻璃化现象发生,本文对冷冻过程中温度变化及解冻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室温13℃下,将含有玻璃化液FVS3的麦管直接投入到-196℃的液氮中,麦管内温度达到-196℃时,所用的时间为15.46±1.38s,降温速率为800℃/min.对玻璃化麦管在35~45℃水浴中解冻时间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解冻所需时间在6.17~7.94s之间,麦管从-196℃升高到13℃的解冻速率为1500~2000℃/min.当水浴温度从37℃逐步升高到72℃时,对水浴表面蒸气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相应水温下蒸气温度从25.47℃升高到38.6℃.在麦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玻璃化液FVS1、FVS2、FVS3和FVS4进行玻璃化冷冻,然后将麦管分别在37℃水浴中和28.6℃的蒸气中解冻时玻璃化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蒸气中解冻时的玻璃化率明显高于水浴中解冻;麦管玻璃化率在水浴中解冻时不稳定,在蒸气中解冻时表现稳定,玻璃化率随着玻璃化液浓度的升高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对含有牙鲆胚胎的玻璃化冷冻麦管分别在37℃水浴和28.6℃蒸气中解冻,结果表明,蒸气中解冻时的玻璃化率同样明显高于水浴中解冻.  相似文献   

6.
马氏珠母贝精子的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比较不同pH值(5.5-9.5)、不同盐度的海水等作为基础液对马氏珠母贝精子保存的影响,选择其中无激活精子作用又对其生理特性(活力,寿命,受精能力等)无影响者,加入二甲亚砜抗冻剂配制成超低温保存的抗冻保护液,精液与保护液按1:10和1:20的比例混合,样品按4组不同的降温程序平衡后转入液氮冷冻,比较其超低温冻存的效果。结果表明:以海水(pH7.5—8.0)为基础液,配制10%DMSO作为抗冻保护液,精液与保护液比例为1:20,在低温(0-4℃)中平衡约30min,在距液氮面15cm、5cm处分别停留5min、10min后转入液氮(-196℃),冻存精子效果良好。冷冻24h、48h及5个月后,在38—40℃下水浴解冻复苏后,用终浓度0.25‰的氨海水刺激,精子存活率可超过60%,受精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石鲽仔经11天馈育试验,在-0.5℃、2.8℃、5.3℃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同时,也叙述了在接近海水冰点(-1.8℃)和自然水温(13.6℃)条件下的补充试验情况,-0.5℃试验组,石鲽前期仔钎依靠自体卵黄营养仍可发育和生长,但当自体卵黄营养耗尽后,则不能摄食,所以不能发育和生长,在2.8℃和5.3℃两个试验组的石仔鱼,都能够正常发育和生长,在0-13.6℃水范围内,石鲽仔鱼平均  相似文献   

8.
泥鳅胚胎玻璃化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章龙珍 《水产学报》2002,26(3):213-218
泥鳅胚胎(胚孔封闭期)用10#玻璃化液作为低温保护剂,经低温(-196℃)冷冻保存17h后,38℃水浴解冻,解冻后的胚胎获得了成活。在稀释液B1、B2、B3中分别有26.7%,15.0%,3.0%成活的胚胎。解冻后的胚孔封闭期胚胎经过50h的培养,胚胎从胚孔封闭期发育至尾鳍出现期。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精子的超低温保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于1999年5 ̄6月对栉孔扇贝精子进行超低温保存研究。结果表明,抗冻液为DMSO5%+蔗糖5%并以20℃min的降温速率通过0 ̄-80℃时的保存效果最好,冻精的活力、受精率、化率分别为49.39%、42.06%和12.15%。样品体积对超低温存效果产生影响,体积为0.6ml或1ml比较适宜。此外,在0℃进行预处理平衡是必须的,但时间不宜太长。冻精用35℃水浴解冻效果最佳,50℃次之,20℃最差。对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精子低温保存方法的初步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精子活力为标准,通过对4种保存液下黄颡鱼精子保存效果对比,筛选出保存效果较佳的基础保存液,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温度(0 ℃和4 ℃)、不同青霉素浓度和添加抗冻剂与否的条件下保存液保存效果做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渔用任氏液保存效果较佳,提高青霉素浓度(通常为0.5×104 ~1.0×104 IU /ml,使用2.0×104 IU /ml),添加抗冻剂(6%DMSO),在添加抗冻剂条件下降低温度(由4 ℃降为 0 ℃)均可明显提高保存效果,在最优条件(0 ℃、2.0×104 IU青霉素/ml、6%DMSO)下,12 d内能保持80%的精子活性.人工授精试验证明了经保存的精子能正常用于人工繁殖,且授精效果与新鲜精液精子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鲤、鲢、鳙精子低温短期保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鲤(Cyg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精液在2—4℃的短期保存进行了实验研究。筛选出了几种较为理想的稀释保护液配方;确定了精液与稀释液的适宜稀释比例为1:1;研究了抗冻剂二甲亚砜(DMSO)对低温保存条件下精于活力的影响,确定了DMSO的适宜添加浓度为6%左右。鲤精在2—4℃保存10天,活力仍高达70%,少数精子存活时间长达12天;鲢和鳙精子在2—4℃保存7天后活力仍高达60%,达到了生产应用的水平。为水产养殖和鱼类育种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精液短期保存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胚胎的玻璃化冷冻保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4个不同发育时期胚胎对A号玻璃化液的耐受性和玻璃化冷冻保存。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胚胎对玻璃化液的耐受能力不同,其中卵裂期胚胎对玻璃化液的耐受能力较差(20~30 min),前无节幼体期和原溞状幼体期胚胎在玻璃化液中的适应时间较长(40~60 min);随着平衡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各个时期的胚胎成活率逐渐下降。中华绒螯蟹前无节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0.25mol/L的蔗糖分别洗脱5、10、15、20 min后,胚胎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无节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在–196℃冷冻40 min,快速解冻后用0.25 mol/L的蔗糖洗脱10 min,有8个胚胎成活,成活率为(9.3±2.5)%,胚胎培养至第4天死亡;原溞状幼体期胚胎在A号玻璃化液中平衡40 min,在–196℃冷冻35 min,经相同浓度的蔗糖洗脱相同的时间,有7个胚胎成活,成活率(11.3±3.6)%,培养至第6天时,1个胚胎孵化出膜,出膜胚胎成活1d后死亡。  相似文献   

13.
曾鹏  申江  陈天及 《水产科学》2019,(4):492-497
为研究休眠方式、温度和时间对鲫鱼活体离水后储藏的影响,将鲜活鲫鱼分别由室温(14 ℃)以1 ℃/h速率降温至0 ℃诱导休眠以及40 mg/L丁香酚浸浴2 min麻醉,在0、4、8 ℃条件下离水储藏,以血液指标、酶活力等反映鱼体在不同储藏时间下的生理状态及损伤程度。试验结果显示,丁香酚麻醉后鲫鱼血清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变化。随离水储藏时间的延长,肝糖原逐渐消耗,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升高,同时较高的储藏温度导致脑丙二醛含量升高,血清中乳酸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力升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麻醉方式对离水储藏鲫鱼的存活能力无明显影响,影响鲫鱼存活能力的因素为储藏温度,其升高1 ℃,鲫鱼复苏时间延长一个等级的几率增大1.42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冬季培育鲤鱼苗的饲料问题,从1981年冬开始,对鲤鱼苗的人工饲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83年初研制成功“5号”人工开口饲料。用这种饲料直接喂养鲤鱼苗,可使其成活及正常生长。在鱼苗放养密度分别为20万尾/米。和10万尾,米^2,水中不合饵料生物的条件下,经过15天饲养,鱼苗体长分别可达到11—13毫米,体重可达15—22毫克,成活率为77—97%.5号饲料的成份为:粗蛋白36.7%,粗脂肪5.5%,粗纤维1.8%,水分8%,灰分19.0%,碳水化合物29%。  相似文献   

15.
鲤鱼肠道细菌及其淀粉酶对宿主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本文就鲤鱼肠道细菌对其宿主的影响和细菌淀粉酶对宿主消化的影响作了探讨。从鲤鱼肠道筛选细菌菌株63株,这上结细菌中淀粉酶产生菌分布较广,溶血毒素产生菌较少,且产毒素的6株菌无致病性。淀粉酶活力较高的CCI139菌株的淀粉酶和鲤鱼肝胰淀粉酶的最适pH和反应产物都不相同。原位酶反应法显示鲤鱼肠道食物混合液及肠壁样品中均有细菌淀粉酶。本文结果证明了鲤鱼肠道不稳定的细菌群落,细菌淀粉酶对鲤鱼消化食物的淀粉起  相似文献   

16.
鱼类胚胎冷冻保存前几个因子对其成活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稀释液渗透压升高是影响胚胎成活的主要因素,在达到480mOsm/L时胚胎全部死亡。2.在室温和0℃条件下几种抗冻剂对胚胎的极限浓度分别为二甲亚砜16%和20%,甘油4%和5%,乙二醇12%和12%,甲醇0℃下为20%。3.原肠期以前的胚胎为敏感期胚胎,不宜进行低温冷冻保存。4.冻前处理超过180分钟后胚胎出现畸形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22±2)℃条件下,将平均体质量约为100 g的健康草鱼、花鲈、鲫鱼在50 mg/L的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药液中浸泡,分别于药浴0.5、1、2、3、7 h和10 h时取样测定肌肉、肝(胰)脏、血液中MS-222的残留量,10 h后将试验鱼置于清洁水中,分别于0.5、1、2、4、6、8、16、32、96、120、192、264、336、432、528、624、720 h时再测定肌肉、肝(胰)脏、血液中MS-222的残留量。结果显示,MS-222在草鱼、花鲈、鲫鱼的血液、肌肉、肝(胰)脏中残留分别在3、3、7 h达到峰值,随后略下降;MS-222在草鱼血液、肌肉、肝胰脏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4、6.7、7.9 h;在花鲈血液、肌肉、肝脏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9、5.1、5.7 h;在鲫鱼血液、肌肉、肝胰脏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 4.8 、6.3、8.4 h。MS-222在3种鱼类肝(胰)脏、肌肉、血液中的消除速率均为 V肝(胰)脏相似文献   

18.
复合鱼肉肌原纤维蛋白加热过程中理化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及其以质量比1∶1复合的肌原纤维蛋白的浊度、Ca2+-ATPase活性和巯基含量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三种蛋白溶液的浊度呈S型曲线增加。复合肌原纤维蛋白的增加模式与小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的增加模式相似,不同于鲢肌原纤维蛋白的增加模式。鲢肌原纤维蛋白和小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的Ca2+-ATPase活性随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复合肌原纤维蛋白的Ca2+-ATPase活性在20~35℃略有上升,而后剧烈下降,55℃时活性完全丧失。复合肌原纤维蛋白的总巯基含量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当温度在30~60℃时下降缓慢,高于65℃时剧烈下降。  相似文献   

19.
几种鲤科鱼类精子和胚胎冷冻损伤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子低温保存中引起的损伤主要由于胞内冰形成,细胞体积增大,造成精子头部及尾部的质膜破裂致死。而胚胎的冷冻损伤则由于出现严重的胞内失水,引起胚胎表皮细胞皱缩,细胞间相互分离,使胚胎致死。  相似文献   

20.
五种鱼的鳞被复盖过程及其同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83,7(4):343-351
用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研究了904尾鲤鱼、429尾草鱼、637尾鲢鱼、70尾鳙鱼及243尾尼罗罗非鱼的仔幼鱼。五种鱼鳞片出现时全长分别为:16—19,17—19,27—32,26—31,10-14mm。完成鳞被复盖时的全长分别为24—30,24—28,47—55,48—58,19—22mm。五种鱼鳞片出现均始于侧线,但出现部位和复盖过程可分为两类:鲤、草鱼、鲢及鳙的鳞片首先出现于躯干前部,为由前向后发展型,至于具体扩展过程,鲤与草鱼相似,鲢与鳙相同;罗非鱼的鳞片首先出现于尾柄,为由后向前发展型。鳞片出现、复盖过程同全长及年龄的关系的比较观察和回归分析表明,这一过程的始末及速度主要同体长增长有关,同年龄关系不大。鳞被发育过程不仅反映了不同鱼类的不同生长规律,亦可能有助于认识鱼类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