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2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涛  程宝林  张贤刚  柳凌 《淡水渔业》2008,38(2):76-78,59
对5尾澳洲宝石鲈(Scortum bacoo)87个中期分裂相进行了显微计数和测量。结果显示:澳洲宝石鲈染色体数目为2 n=48,其中有2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22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2 n=4 m+44 t,NF=52。澳洲宝石鲈染色体大小的绝对值为(1.19±0.16)μm~(3.37±0.28)μm,平均长度为(2.31±0.17)μm。24对染色体相对长度大小差异较显著,平均值为4.17±0.08。  相似文献   
2.
开展了不同外源激素、剂量、注射针距以及环境因子对鳗鲡卵巢发育的影响的研究,在所试验的外源激素中,HCG和PT对鳗鲡卵巢催熟效果较好,LHRH-A和TOP则无明显效果。外源激素注射剂量越高,卵巢发育所需时间越短,但注射剂量过低,催熟率则急剧下降,采用注射剂量为0.5mgPT+150IU HCG/500g。在外源激素总剂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注射针距7-15d,除卵巢发育所需时间随针距而延长外,总催熟率不变。超过15d,则催熟率下降,研究认为,鳗鲡卵巢成熟所需外源激素最低总剂量为3.5-4.5mgTP 1050-1350TU HCG/500g。试验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盐度,钙镁比以及PH,除温度高于24℃对卵巢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外,其它因子在试验范围内对鳗鲡卵巢的发育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首次将史氏鲟从黑龙江南移至长江流域人工条件下驯养,培育成1龄幼鱼,11月龄的个体最大体重为1053克,均重606克;最大体长为898毫米,均长569毫米。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19.8℃在17—21℃水温条件下,生长迅速。1龄鱼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01302L3.2268(r=0.9996),体重生长曲线公式为W=6.777892e0.3855t(r=0.9935)。  相似文献   
4.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 I.1龄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首次将史氏鲟从黑龙江南移至长江流域人工条件下驯养,培育成1龄幼鱼,11月龄的个体最大值重为1053克,均重606克,最大体长898毫米,均长569毫米,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19.8℃,在17-21℃水温条件下,生长迅速,1龄鱼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01302L^3.2268(r=0.9996)体重生长曲线公式为W=6.777892e^0.3855t(r=0.9935)。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总溶解气体(简称TDG)饱和度对鱼类早期发育的影响,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研究对象,对其受精卵与早期仔鱼进行不同TDG饱和度下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不同TDG过饱和的情况会导致鲢受精卵在同一温度下的出膜时间、出膜率以及孵化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110%过饱和水中的受精卵出膜所需时间最短,(21±0.5)℃水温下达到出膜高峰期所需时间约为38.5 h,比对照组所需时间提早约3 h,且110%组出膜率(92.3%)与对照组(88.7%)比较有显著升高。胚后孵化表明,110%试验组孵化率显著低于其他组。进一步对日龄为15、25、35、45、120 d的鲢仔幼鱼在不同TDG饱和度水体中的耐受性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日龄越小的幼苗,对过饱和水的耐受性相对更高,15 d的幼苗死亡率仅为0.9%~2.5%,而日龄120 d的幼鱼死亡率高达86%~100%。而同一批幼苗对不同的过饱和水体的耐受性基本是随着饱和度升高,其耐受性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6.
用超低温保存的囊胚细胞进行核移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超低温冷冻保存囊胚细胞的方法、保护剂的选用以及核移植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超低温冷冻保存的囊胚细胞进行核移植是解决核移植中供体与受体时间配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工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人工诱导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性腺成熟的角度,采用对亲鳗群体外形和解剖观察,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日本鳗鲡从下海鳗到性腺发育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日本鳗鲡精巢发育仍可分为5个时相,即精原细胞前增殖期(Ⅰ);精原细胞后增殖期(Ⅱ),精母细胞生长期(Ⅲ),精子出现期(Ⅳ)和精子成熟期(Ⅴ)。除日本鳗鲡下海鳗的精巢有73.3%的个体处在第Ⅰ时相外,其整个精巢的发育过程和细胞学特征与以前的研究无太大差异。在下海鳗群体中未观察到第Ⅰ时相的卵巢。因此,人工诱导日本鳗鲡的卵巢发育只有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期(Ⅱ);脂肪泡出现期(Ⅲ);卵黄充满期(Ⅳ)和卵母细胞最后成熟期(Ⅴ)。本研究除对人工诱导下日本鳗鲡性腺发育各时相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外,还探讨了人工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的时间、下海鳗群体的组成、以及脂肪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等问题,为以后的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抗冻剂组成的玻璃化液在室温和低温下对泥鳅胚胎的平衡处理,证实了抗冻剂在室温下对胚胎的渗透比在低温下迅速。不同组合的抗冻剂渗透速度不同,但对胚胎的作用均表现为使胚胎从一开始的透明状态逐步变成乳白色不透明状态,从乳白色不透明状态逐步变成透明状态,再从透明状态逐步变成乳白色不透明状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更换解冻液后,这种反应呈“可逆反应”,胚胎能够成活。证明了胚胎在抗冻剂中,当第一次变成不透明时并不是真正死亡,真正的死亡是胚胎达到完全透明以后,第二次变成乳白色不透明状态。  相似文献   
9.
日本鳗鲡人工催产后亲鱼恢复培养与再催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产后亲鱼的恢复培养全过程包括:产后亲鱼的海水淡化、诱导开口以及亲鱼培育。对2种不同淡化方式的结果比较发现,日本鳗鲡亲鱼的海水淡化方式以缓慢连续的方式较好,即每天换水1次,每次淡化量为总盐度的3%~4%,总淡化时间为1个月。淡化后的亲鱼存活率分别为:自然产卵的产后亲鱼达到100%,人工授精的产后亲鱼为86.3%,而难产的产后亲鱼则为81.5%。在各种开口驯养方式中,以水蚯蚓为开口饵料的驯养效果较好。诱导亲鱼开始摄食所需时间最短,为18d;摄食量也最大,达到平均体重的2.5%。从水蚯蚓逐步转为全人工饵料后,进行日常亲鱼培育。经18个月的恢复培养后,使产后亲鱼的平均体重雌鳗330g、雄鳗150g分别恢复到765g和470g。但2次繁殖的各项指标中,催熟率、成熟系数和性腺发育情况远远低于野生鳗,而催产率和幼苗存活率则略高于野生鳗,其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日本鳗鲡排卵的人工诱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卵巢发育的时间与催产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卵母细胞在体内胚泡破裂(GVBD)的发生过程、以及用17α-OHP和17α,20β-DHP诱导日本鳗鲡排卵的方式、时机和催产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时间越长,催产率越低。造成催产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日本鳗鲡在卵母细胞成熟后期,雌鳗个体对催产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催产时机难以掌握。通过采用适合日本鳗鲡卵母细胞的透明液观察GVBD的发生过程,并根据每个个体GVBD的发生速度,制订适宜的催产方案基本解决了上述难题。本实验采用CP、HCG、17α-OHP或17α,20β-DHP混合催产,使其平均催产率由35 4%分别提高到91 9%和93 0%。17α-OHP和17α,20β-DHP的催产剂量为5mg/(500g)和10mg/(500g)。在(21±0 5)℃水温条件下,催产效应时间分别为15~18h和13~16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