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生草栽培对梨园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不同生草种类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梨园不同生草区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梨园生草能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提高0~20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全氮含量,降低0~40cm土层的全磷含量,且不同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差异;梨园种植白三叶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蔗糖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种植多年生黑麦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磷酸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其中脲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全钾含量为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含量为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为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全磷、全钾、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自然生草条件下黄河三角洲银杏园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以银杏园自然生草土壤为对象,在60 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养分、酶活性、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等指标,分析自然生草土壤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然生草显著提高了黄河三角洲银杏园0~40 cm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含盐量,生草处理的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分别比清耕处理高31.2%、49.9%、20.7%;生草显著提高土壤0~40 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生草处理0~20 cm、20~40 cm土层粒径0.25 mm的土壤水稳性团粒含量显著增加;生草降低了0~40 cm耕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总体看出,自然生草有利于银杏园土壤耕层养分和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种植菊苣后对柑橘果园土壤性质的影响,探明清耕和生草2种种植模式下柑橘果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柑橘园种植将军菊苣后,0~15cm土层土壤温度较对照均显著降低,且表层土壤表现更显著;生草园0~20cm土层pH和有机质含量均提高,表土层增加幅度一般较深层土壤差异更显著,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说明,果园生草可有效改善果园小气候及土壤物理性状,产量略降低,但生草果园总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桃园生草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京地区桃园行间播种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以自然生草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草方式对桃园土壤不同土层含水率、酸碱度、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黑麦草0~20 cm土层的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自然生草分别显著提高47.19%、36.59%、66.25%、7.85%,种植紫花苜蓿的土壤全钾、碱解氮含量比自然生草分别显著提高9.51%、39.83%(P0.05);种植黑麦草、紫花苜蓿可整体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其中0~2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各提高13.49%,20~4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19.13%、32.17%;种植黑麦草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的总体效果优于紫花苜蓿、自然生草。  相似文献   

5.
【目的】促进杏园土壤蓄肥保肥能力,提高果实产量与品质。【方法】以清耕杏园为对照,研究分析了长期自然生草土壤管理模式对杏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整个生育期,长期自然生草模式下杏园0~60 cm土层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27.84%~139.25%,51.56%~235.14%,22.96%~122.06%和57.14%~300.00%,且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但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在整个生育期,长期自然生草增加了0~20 cm土层速效氮,除果实二次膨大期外,全氮、全磷也得到显著提高;20~40 cm土层中,果实发育期全磷、速效钾含量增加,而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仅有效磷增加;40~60 cm土层中,果实发育期速效钾含量增加,成熟期的全钾和速效氮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5种酶活性与土壤速效氮含量分别于不同土层均存在显著相关,而除蛋白酶外土壤全钾与其他4种酶也于不同土层存在显著相关。【结论】杏园长期自然生草模式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与0~20 cm土层土壤养分,是改善杏园土壤质量的重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上海市奉贤示范区10年生‘翠冠’梨种植园行间生黑麦草、白花三叶草、紫花三叶草,研究梨园生草对土壤层次(0—60 cm)微量元素(铁、锰、铜和锌)有效含量的影响并评价其有效性。结果表明:与清耕(CK)相比,梨园行间生黑麦草显著提高了各土层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生白花三叶草仅0—20 cm土层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清耕土壤,而生紫花三叶草各土层铁、锰、铜和锌有效含量均无显著增加。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无论是生黑麦草还是生三叶草,梨园土壤铁、锰、铜和锌有效含量均降低。微量元素有效性综合比较分析表明:在示范区梨园生黑麦草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具有较显著的调节作用,特别是0—20 cm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生草对南疆温室桃叶片、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在温室桃园行间生草,设置间种小黑麦(triticale,T1)、间种三叶草(trifolium,T2)和清耕(CK)3个处理,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桃树叶片、果实品质和产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优处理。结果表明,温室桃园间种小黑麦和三叶草均能使桃树叶面积增大,叶片变厚,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养分增加。与CK相比,T1和T2处理的桃树叶片厚度分别增加了0.21和0.02 mm,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0.27和0.10 mg·g-1,叶片全钾含量分别增加1.40和0.26 g·kg-1。生草间种还能显著提高果实单果重、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CK处理相比,T1和T2处理的单果重分别提高了14.80和10.28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增加了1.63%和1.26%。生草间种也提升了桃树结果枝的坐果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整体看,温室桃园间种小黑麦在改善果实品质和提高产量的效果优于间种三叶草,研究结果可为南疆温室桃的优质栽培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林草景观界面(包括林地、草地和林-草界面3种生态系统)土壤的养分(有机质、氮、磷、钾和pH)含量、水分含量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了其养分、水分和微生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草景观界面3种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在0~40 cm土层的平均含量为林地>草地>林-草界面;全磷平均含量为林地>林-草界面>草地;速效磷平均含量为草地>林地>林-草界面;全钾平均含量和pH为林-草界面>草地>林地;各种养分含量在各生态系统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层次性,表层0~2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基本上高于20~40 cm土层;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上,随着水平距离梯度的变化表现出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草地和林地内水分变化不显著,而在林-草界面内不同距离梯度上的含水量变化极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平均含水量在草地区逐渐升高,在刺槐林地中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在林-草界面区域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林草景观界面下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在总体数量上均以细菌为主,占微生物总量的98%以上,微生物总数量为林-草界面>草地>刺槐林地;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动态明显,林-草界面和草地0~20 cm土层数量较20~40 cm土层显著增多,而林地0~2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少于2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年限桉树林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桉树人工林可能导致土壤退化、肥力下降,为了评价人工种植桉树年限对当地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以不同种植年限桉树林(1、5、10和15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桉树种植年限对不同土层(0~20、40~60、80~100 cm)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相同种植年限不同土层p H值在种植5年后0~20 cm与40~100 cm相比较显著降低21.67%;15年生桉树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速效钾、有效磷和碱解氮都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有机质在0~60 cm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显著下降;速效钾各层都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有效磷在0~20 cm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显著下降,碱解氮累积量在80~100 cm随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总之,不同种植年限桉树林均不同程度降低土层土壤的养分。  相似文献   

10.
种植不同牧草对渭北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对渭北苹果生草园和清耕园土壤理化分析结果表明,生草平均降低0~40 cm土壤容重6.5,增加田间持水量7.19,显著地增加o~20 cm土壤有机质,禾本科牧草每年增加0.1,豆科牧草增加0.15.同时,生草降低了0~40 cm土层全N、全P、全K含量,牧草、苹果在该土层存在养分竞争,应在生产中加强对牧草的施肥管理,但生草能提高该土层水解N、速效P、速效K的含量,有利于苹果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且禾本科牧草活化有机P的能力强于豆科,而豆科牧草提高水解N强于禾本科.在渭北苹果园生草中开展不同种类牧草混作和轮作有利  相似文献   

11.
种草对桃园土壤物理性状、果树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桃园中种植不同品种的牧草,研究不同牧草对果园土壤物理性质、果树生长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桃园生态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在盛夏季高温季节,种植牧草使0~5 cm土层温度降低8.0~12.3℃,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0.83%~20.62%,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5);同时提高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但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降低。种植紫花苜蓿明显促进了桃树新枝生长,而种植菊苣对桃树新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桃园生草有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桃树生长和果实品质的作用,但改良效果和作用程度在不同牧草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广西柑橘果园土壤性质及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该区域果园杂草管理及水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柑橘果园为研究对象,设喷施除草剂对照(CK)、防草布覆盖(GPC)和自然生草割刈(NGM)3种果园地表覆盖处理,并于处理一年后测定0~10 cm、10~30 cm、30~50 cm和50~70 cm土层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果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不同地表覆盖处理对柑橘果园表层0~10 cm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有明显影响,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NGM处理使0~1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7.52%(P<0.05,下同),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7.99%;GPC处理使0~1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3.01%,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14.15%。相同土壤水吸力下,0~10 cm和1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GPC>CK>NGM;30~50 cm土层表现为CK≈GPC>NGM;50~70cm土层表现为CK>NGM>GPC。在0~10 cm土层中,NGM处理的速效水含量(0.079 cm3/cm3)最高;在30~50 cm和50~70 cm土层,GPC处理的速效水含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11.00%和18.12%。GPC和NGM处理均可提高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其中GPC处理0~10 cm和10~30 cm土层含水量增幅更大,而NGM处理30~50 cm和50~70 cm土层含水量增幅更明显。GPC和NGM处理均可显著提高0~70 cm各土层土壤贮水量,其中GPC处理提高2.83%~4.26%,NGM处理提高4.02%~4.55%。【结论】自然生草割刈处理在改善柑橘园表层土壤环境、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供水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而防草布覆盖处理在保水方面也有较大优势。在生产中建议采用自然生草割刈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年自然生草对黄河三角洲梨园土壤水溶性总盐、有机质、矿质元素及酶活性等土壤生化性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中国盐碱地改良及果园生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资料。【方法】以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生草2年、4年和7年的黄金梨[Pyrus pyrifolia (Burm.f.).cv. Nakai]园土壤及果实为试材,以清耕为对照,分别测定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土壤水溶性总盐、有机质、矿质元素及酶活性等土壤生化性状及果实品质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自然生草不仅显著提高了黄河三角洲梨园0—40 cm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同时有效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在0—20 cm表土层,自然生草2年的土壤硝态N等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而自然生草7年的土壤硝态N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但在20—40 cm亚表层,生草2—7年土壤硝态N等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自然生草7年梨园的0—20 cm表层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79 mg•g-1和1.25 mg•g-1,分别是对照的3.8倍和1.5倍,而二者在20—40 cm亚表层无显著差异;自然生草4年及7年的果实脆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香气总量、总糖含量及糖酸比均明显高于生草2年的各项指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在0—20 cm表土层,土壤5种酶活性与N、P、K、Mg及Zn大都极显著正相关;而在20—40 cm亚表层,除过氧化氢酶外, 其它4种酶活性与所有养分间的相关性大都不显著。【结论】自然生草对降低黄河三角洲梨园0—40 cm不同土层土壤含盐量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具有明显作用;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自然生草能有效提高参试梨园表层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并提升果实鲜食品质。  相似文献   

14.
渭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生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目的】研究旱地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区及清耕区设立标准地,在60 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等土壤物理性状,分析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生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生草种类不同,对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存在差异,种植白三叶效果更佳;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物理性状愈趋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和持水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长期生草有利于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5.
石灰岩山区果园生草对果树根系生态系统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灰岩山区果园生草可以提高生长季土壤含水量 ,稳定周年地温 ,提高土壤基础养分含量 ;改善土壤物理性能 ,从而促进果树根系发育。无芒雀麦和鸭茅草是石灰岩山区果园比较适宜的优良草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南方低丘果园地表长期覆盖秸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在浙江中部选择立地条件与种植时间相同的2个相邻柑橘园(分别为覆盖秸秆种植6年的果园和常规种植的果园),采集0~10 cm、10~20 cm、20~ 30 cm的分层土样,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综合分析,研讨了长期地表秸秆覆盖对柑橘园红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长期覆盖秸秆可显著降低0~10 cm、10~20 cm土壤的容重,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明显增加0~10 cm、10~20 cm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活性有机质的数量和速效钾及中微量元素的水平,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同时可降低土壤的酸度和防止表土砂化。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土壤的轻组、粗颗粒、细颗粒有机碳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均有明显的增加。秸秆覆盖对20~30 cm土层的影响较小。研究认为,柑橘园地表进行覆盖秸秆具明显的生态效应,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园地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园地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可以作为低丘柑橘园的水保措施和培肥技术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当归全膜双垄沟栽、全膜单垄垄栽和全膜平栽3种栽培方式与施0(CK)、600、750、900 kg/hm2复合肥4种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生育期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的变化及当归产量.结果 表明:除当归地上部分生长旺盛期0~20 cm土层土壤外,同时期同层土壤中全膜双垄沟栽+施肥750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寻既能有效防止土壤结构发生恶化又能充分营造水、肥、气等茶树良好生长环境的合理耕作深度,为指导茶农科学耕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免耕为对照(CK),设耕10 cm、耕20 cm和耕30 cm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深度对茶园土壤容重、水含量、孔隙度、土壤三相比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耕作后0~30 cm土层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耕30 cm处理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耕作显著增加了土壤水含量,其中耕20 cm处理对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水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耕30 cm处理对20~30 cm土层土壤水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耕作可增加非毛管孔隙度,减少毛管孔隙度,但总孔隙度依然增加,其中,耕作对0~10 cm土层土壤孔隙状况影响显著,而在10~20 cm土层仅耕20 cm处理对土壤孔隙度状况影响显著,在20~30 cm土层仅耕30 cm处理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影响显著.耕作后0~10 cm土层气相和液相比例显著增加,固相比例显著下降,其中以耕20 cm处理效果最佳,而在20~30 cm土层,对土壤三相比协调效果最佳为耕30 cm处理.耕作后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下降,20~3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在耕20 cm和耕30 cm处理下显著升高;耕作后0~30 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孔隙度、固相比例是反映不同耕作深度对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关键因子,而有效磷则是养分肥力指标的关键因子.[结论]不同耕作深度均能降低茶园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含量、改善土壤孔隙度状况和协调土壤三相比,其中以20 cm耕作深度对茶园土壤的综合改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