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铃薯在我国是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包括北方一作区(东北、华北、西北)、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以及南方冬作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本文概述了我国马铃薯各优势产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防控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的发生演变特征及防控情况,基于2008—2017年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及全国马铃薯品种分布等数据,对全国及各马铃薯产区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综合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连年发生,年平均发生面积约197.47万hm2,占马铃薯总种植面积的40.66%;晚疫病造成马铃薯年平均产量损失占所有病害所致产量损失的63.54%,远高于其他病害,损失巨大;在我国马铃薯4大产区中,马铃薯晚疫病在北方一作区的年平均发生面积最大,约73.44万hm2,而在西南混作区造成的年平均产量损失最高,约14.29万t;晚疫病发生与马铃薯种植区域的重心在空间上呈现相似的迁移趋势;以费乌瑞它为代表的高感晚疫病品种在全国大面积种植,但近年来部分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面积大幅度提升,但仍太过依赖化学防治,应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3.
分析北方一作主产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并预测其发生趋势,为马铃薯病虫害分区域防控提供依据。对2008—2017年北方一作主产区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及防控情况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7年北方一作主产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面积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总体趋势。除了2008年外,历年病害发生面积和造成的实际损失均明显高于虫害。马铃薯主要病害包括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和环腐病。其中,晚疫病在北方一作主产区发病面积最广、造成损失最大,年均损失产量超过12万t。主要害虫包括蚜虫、蛴螬、金针虫和二十八星瓢虫。其中,蚜虫为害最重,年均发生面积391.58万hm~2次,年均造成的实际产量损失超过1.5万t。北方一作主产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为主,未来应更加注重生物及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控工作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分析了西南混作区2008年以来的马铃薯植保工作数据,结合实际调研,重点介绍了马铃薯西南产区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总结了马铃薯西南混作区在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并对今后的马铃薯病虫害防控工作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是重庆市的特色农作物之一,也是集口粮、加工、菜用等多用途的作物,种植面积达26.7万hm2,产量居全国第六位。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近年来,由于品种抗性降低、适宜的气候条件等原因,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严重,年均发生面积在8万hm2左右,每年造成20%~3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达50%以上。尤其是2007年全市晚疫病发生面积达12.3万hm2,成灾面积3.9万hm2,绝收0.87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特点分析与监测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冲  刘万才 《植物保护》2016,42(5):142-147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的重要病害,是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系统总结了2008-2014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况及特点,分析了其影响因素。该病害年度间、地区间、品种间发生不平衡,北方产区受气候因素影响大,西南及中原产区常年偏重发生。2012年、2013年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国范围内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范围广、流行扩展速度快、危害重。在气候、菌源量、品种抗性及防治因素中,气候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麦产区间病害发生与损失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4):278-285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是务川县除水稻、玉米以外的重要粮食及饲料植物,近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43万hm2,春播为1.2万hm2,秋播0.23万hm2.马铃薯晚疫病是该县发生普遍而严重的流行性病害,田间产量损失可达20%~50%,重的在30%以上,常年发生面积4 667 hm2,产量损失l 750t左右.晚疫病菌不但危害马铃薯,还可对番茄、青椒、茄子等造成危害.多雨、潮湿的气候,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为做好2015年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提高病虫害防控效率和效果,降低病虫害危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全国农技中心于1月21一24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15年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专家会商会。与会专家充分研讨了2015年玉米、水稻、棉花重大病虫害以及蝗虫、草地螟、马铃薯晚疫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玉米二点委夜蛾、黏虫、柑橘大实蝇发生情况、防控策略、防控目标、重点区域、技  相似文献   

10.
从兴山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入手,介绍了近三年全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持续偏重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对策,为更好地推动兴山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保障马铃薯品质和产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镰刀菌干腐病研究进展及防控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干腐病是一种重要的马铃薯收获后真菌病害,在我国各马铃薯产区内广泛发生,导致马铃薯块茎的商品薯率大幅下降,对马铃薯的产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针对马铃薯干腐病的症状、发生与危害、病原菌种类以及综合防控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病害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晚疫病是严重威胁世界马铃薯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病害之一,同时也是植物病害中流行速度最快的病害之一。由于品种多不抗病,目前国内外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控制该病害。为了提高用药的时效性,将信息技术与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相结合,设计并组建了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China-blight"(www.china-blight.net)。该系统由"中国晚疫病实时分布"、"未来48小时不同区域晚疫病菌侵染危险性预测"和"晚疫病化学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等子系统构成,此外还包括"晚疫病防治方法"、"品种抗病性"、"化学药剂库"、"其他病虫害"、"问题与经验交流"和"用户田间管理电子档案"等知识信息与服务功能。通过对2009年我国北方马铃薯一作区6-7月份病害侵染时段出现次数与晚疫病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预测信息与病害实际发生程度相符,该系统可以用于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Relatively large amounts of pesticides are needed to control diseases and pests in modern, intensive potato production.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offers a way of reducing the need for pesticides. It aims to reduce cos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and of the production methods, while maintaining soil fertilit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The components of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are described. Prevention of diseases and pests has high priority. If diseases or pests are present, non-chemical control methods are preferred and chemical control is based on economic criteria and the monitoring of the soil and crops.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to the control of two important fungal diseases, late blight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nd stem canker (Rhizoctonia solani) and of one pest, potato cyst nematode (Globodera spp..) is described. The prospect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rop protec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生物灾害发生种类繁多和暴发频繁,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粮食作物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分布遥感数据,重点分析中国1991年到2010年20年期间四类重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其空间分布范围。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201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面积均显著增加;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强度均显著增加。随着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大,其发生强度均呈增加趋势。病害与虫害相比,无论是发生面积,还是发生强度,粮食作物的虫害均高于病害。粮食作物病虫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的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为了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目前应当加强农田景观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对粮食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诊断、发生与灾变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开展区域性农田生态系统病虫害整合治理研究,并建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孢囊线虫包括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和马铃薯白线虫G. pallida, 是马铃薯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植物寄生线虫, 一般造成30%的产量损失, 在热带发病严重地区, 产量损失高达80%~90%, 甚至绝收?由于其危害严重性, 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将其列为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我国目前尚无马铃薯金线虫和白线虫的发生报道, 但随着贸易全球化, 马铃薯孢囊线虫传入我国的风险日趋增高?本文主要对马铃薯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危害症状?经济损失?生物学特性?传入我国的潜在风险和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综述, 旨在为防止马铃薯孢囊线虫入侵我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病虫害防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依据植保知识、专家经验,采用人工智能、自行开发的具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及决策支持系统(DSS)的相关技术,研制了基于Internet网络传输的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本系统能够对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高粱和谷子6种主要粮食作物的60余种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诊断、提供植保知识,能够对年度间同期病情、虫情做出图形比较,可将抽象的预警数据转化成清晰简明的点图式电子地图,直观明了地显示病虫害发生点数及地域分布,可根据品种的抗病虫性、病虫害发生基数和未来天气预报等信息对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马铃薯晚疫病、麦蚜、小麦吸浆虫和玉米螟9种重要病虫害做出短期防治决策,系统的运行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管理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