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鲟鱼仔、稚、幼鱼的生物学及苗种的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鲟鱼仔鱼期一般指孵化后至开口摄食的阶段,稚鱼期则指开口摄食至鱼体表上五列骨板形成的阶段。也有人把仔鱼称为前期仔鱼,稚鱼则称为后期仔鱼。幼鱼则是指体表五列骨板已长至尾柄基部,外观上具备成鱼体型的鲟鱼。在生产上通常把仔鱼、稚鱼称为鱼苗,幼鱼称为鱼种。鱼苗、鱼种是发育过程中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与成鱼相比,无论从形态、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在苗种培育阶段要经历仔鱼的开口摄食和幼鱼的转食两个敏感时期,且此阶段的鲟鱼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很容易因营养、疾病及环境不适等原因而衰…  相似文献   

2.
银鲳仔鱼对不同盐度的耐受力及其耗氧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银鲳仔鱼对环境盐度的耐受性以及盐度与个体耗氧量的关系,以2日龄和4日龄的银鲳仔鱼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时将银鲳仔鱼急性转入5、10、20、30、40、50和55等7个盐度梯度环境中进行盐度耐受力测试,以死亡率、48 h半致死盐度MLS-48、半数死亡时间DT50、平均死亡时间MDT、不投饵存活系数SAI作为耐盐指标评价银鲳仔鱼对不同盐度环境的耐受情况,并用微呼吸仪对不同盐度下仔鱼的个体耗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低盐(盐度5)和高盐(盐度50以上)均不利于银鲳仔鱼的存活;2日龄和4日龄银鲳仔鱼MLS-48分别为盐度8.15~24.90和盐度15.54~34.97;2日龄银鲳仔鱼DT50和MDT在盐度10~30环境中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4日龄银鲳仔鱼则在10~40盐度环境中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2日龄银鲳仔鱼在盐度10和盐度20环境中SAI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4日龄银鲳仔鱼在盐度20和盐度30环境中SAI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在盐度20环境均最高。从个体耗氧量的变化结果来看,2日龄银鲳仔鱼在盐度10~30范围内没有极显著差异,而4日龄仔鱼在盐度40以下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盐度50以上环境中2日龄和4日龄银鲳仔鱼的个体耗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结果表明,银鲳仔鱼的最适盐度耐受范围为15.54~24.90,盐度升高可引起银鲳仔鱼耗氧量的升高,而在耐受范围内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2016年,在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厂化鱼类繁育车间,使用循环水矩形槽进行扁吻鱼子二代仔鱼的集约化培育,对仔鱼发育的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对仔鱼开口饵料的选择及培育水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温11℃~24℃时,初孵仔鱼发育至第6天~7天开口摄食,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开口饵料,第10天~11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鳗仔鱼饲料,经过5天~10天的投喂培育,仔鱼全长长至10mm~15mm,存活率为67.2%~84.3%,静水环境下存活率明显高于循环水环境。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有明银鱼仔鱼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4年11月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产卵盛期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现场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有明银鱼仔鱼在长江口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有明银鱼仔鱼主要分布在北支水域,且受涨落潮的影响明显,涨潮时其分布范围较广,落潮时分布相对集中,且在北支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少东多的分布格局。通过有明银鱼仔鱼密度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DA分析和各环境因子对仔鱼密度分布的贡献率研究,均证实盐度是影响有明银鱼仔鱼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尤其在长江口北支水域,有明银鱼仔鱼的密度从西至东由低到高的分布趋势与盐度的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选取了6种不同饵料组合对孵化14d上浮开口细鳞鲑仔鱼进行开口饵料试验研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经10d投喂试验,结果表明:细鳞鲑仔鱼体长增长及成活率依次为轮虫+枝角类幼体组轮虫组颗粒饵料组螺旋藻组酵母及蛋黄组;经饲养10d后最高体长增加0.45cm,仔鱼成活率最高达98%。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鳔器官的发育对海水鱼类人工培育苗种的影响,仔鱼期鳔的形成和充气是影响闭鳔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鳔发育异常一是导致仔稚鱼死亡,二是导致脊柱前凸。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影响海洋闭鳔鱼类鳔器官充气的因子有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充气量,水表面的油膜,温度,盐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影响仔鱼水表面吞饮空气,影响鳔的充气率,仔鱼摄食EPA和DHA含量低的饵料后,活力差,仔鱼到达水表面吞饮空气的能力下降,鳔的开腔率降低,此外仔鱼体内甲状腺素的含量可能对仔鱼鳔的开腔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三种暖水性鱼类仔鱼的出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6年6~10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设置的13个采样点,用小型拖网进行仔稚鱼多样性调查时,采集到遮目鱼仔鱼1 ind、海鲢仔鱼40 ind、大海鲢仔鱼144 ind,这是在长江口水域首次发现遮目鱼仔鱼和海鲢的仔鱼。本文详细描述了该三种暖水性鱼类仔鱼的形态特征,探讨了其水平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长江口附近水域存在产卵场的可能性,为该三种暖水性鱼类早期生活史中的地理分布以及生态习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工条件下日本鳗鲡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柳凌  张洁明  郭峰  张涛 《水产学报》2010,34(12):1800-1811
在多年对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对胚胎和早期仔鱼的活体观察、计算机图文分析以及组织切片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鳗鲡胚胎及孵化后19d前仔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3±0.5)℃条件下,日本鳗鲡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需约38h30min,总积温为885.50℃·h。其特征与一般硬骨鱼类胚胎发育基本相同,鳗鲡胚胎发育可分为14期,为典型的盘状卵裂,原肠作用通过细胞的下包和内卷完成。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与一般硬骨鱼类的仔鱼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无色透明的血细胞和S形心管;开放型的口腔,发达且不能闭合的上下颌和3对颌齿;孵化后3~9d在身体两侧出现由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发达的感觉丘,其数目为6~9对不等;以及形态不断变化的尾垂体等生物学特性。分析认为这些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孵化环境可能相对较稳定,以及仔鱼摄食方式可能为触碰后咬食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初孵仔鱼不同开口饵料的选择及后期仔鱼阶段在饵料、水质调控等方面的试验,探索了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牡蛎受精卵及担轮幼虫为初孵仔鱼的开口饵料比用BP、虾片作初孵仔鱼开口饵料的育苗成活率提高432.16%;后期仔鱼至稚、幼鱼阶段育苗池水质的优、劣,对育苗成活率关系密切;经过53d共培育出平均全长2.86cm的幼鱼4.91万尾,平均育苗成活率4.09%。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黄盖鲽仔鱼生长、发育、摄食及PNR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黄盖鲽(Limandayokohamae)仔鱼生长、发育、摄食及PN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0.5-19℃范围内,温度对其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基本上无影响,不适当地升高温度对卵黄耗尽至变态期之间仔鱼的生长不利,较高的温度可促进仔鱼的发育使之提早进入变态期,10日龄内过高的升温可明显增加仔鱼的死亡率与畸形个体数。黄盖鲽仔鱼在20日龄以内的摄食无明显节律性;温度对近变态期以前仔鱼在10:00-14:00之间的摄食强度基本上无影响,仔鱼的摄食强度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适宜的轮虫投喂密度在10日龄内为10个/ml,15-20日龄为20个/ml。黄盖鲽仔鱼的混合营养期很短,约在24小时以内;仔鱼开口摄食期为孵化后4-6日;升温可使饥饿仔鱼提早进入PNR。  相似文献   

11.
温度和盐度对大泷六线鱼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变化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 Jordan et Starks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初孵仔鱼及10日龄仔鱼在温度4~16℃范围内都能存活与生长,存活率均在84%以上,温度为20℃试验组的存活率均低于50%.盐度渐变条件下,盐度10~30范围内存活率都大于90%,在盐度为5及以下时仔鱼的存活率降为0,仔鱼对高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差.盐度突变条件下,盐度25和30的试验组仔鱼的存活率都在95%以上,盐度10~20的试验组仔鱼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存治率可达56%~75%.大泷六线鱼仔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2~16℃,最适生长盐度为25~30.  相似文献   

12.
黄伟  曹亮  窦硕增 《水产学报》2016,40(8):1272-1288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即使低浓度的污染物暴露也可能对其胚胎发育、仔鱼生长存活造成损害,导致种群数量和质量的降低。研究污染物对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理效应和机制是揭示污染物对生物种群和水生生态系统潜在风险的有效途径。重金属对鱼类的影响在精、卵发生时即可显现。例如,抑制卵(精)母细胞成熟和精子活力降低,使受精率降低;影响受精卵吸水膨胀过程,改变胚胎发育速率、引起胚胎畸形、影响胚胎心率、改变孵化时间、降低孵化率;影响初孵仔鱼体长、造成仔鱼畸形、影响卵黄囊吸收和胚后仔鱼发育生长、摄食行为等。重金属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主要取决于金属种类、暴露浓度和受试鱼种及其发育阶段。此外,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也会对重金属的毒性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重金属污染物对鱼类精卵、胚胎、仔鱼等早期发育过程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相关报道阐述了其毒性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泷六线鱼仔鱼摄食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otakii)人工孵化所得的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3.5~14℃条件下,大泷六线鱼仔鱼6日龄开始摄食,约8日龄卵黄囊耗尽,10日龄饥饿仔鱼进入PNR期,混合营养期为2d;饥饿仔鱼的开口率(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耗尽时达高峰(63%),以后又下降。仔鱼前期的生长率平均为0.254mm/d,饥饿仔鱼生长几乎停止,同期喂食仔鱼的生长率亦下降为0.102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20d内的全长(L)和日龄(d)的相关式为L=0.085d 7.04。仔鱼存在昼夜摄食节律,在1昼夜中有2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14:00和20:00。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黄盖鲽仔鱼生长_发育及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迎春 《水产学报》1999,23(1):6-12
光照对黄盖鲽仔鱼的生长、发育及摄食有显著影响,各组仔鱼的体长与体高在20日时均产生极显著的差异;Duncan多范围检验表明:40-60lx光照度下仔鱼生长最好;在40-7000lx范围内随光照度的增强,生长则变差,存活率下降,畸形个体增加,暗条件下及3-6lx条件下的仔鱼在12日龄时全部因饥饰物而死亡。在卵黄囊期的各组仔鱼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生长情况近似。40-7000lx光照度之间的5且在4日龄至  相似文献   

15.
黄德祥 《水产学报》1980,4(3):285-294
本文描述了达氏鲟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及仔鱼的食性.将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初期发育阶段、消化道分化完成阶段、发育完善阶段。这三个阶段与仔鱼的垂直游泳、水平游泳和进入底层生活三个生态阶段相对应.观察了仔鱼在池塘培育和室内饲养条件下摄食的种类、开始摄食时的长度及消化道内卵黄物质吸收的情况。根据仔鱼具有口腔齿及消化道结构的特点,认为仔鱼属底层肉食性鱼类的食性类型。其摄食对象主要是水蚯蚓和摇蚊幼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其次是在池壁和水底活动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仔鱼的混合营养阶段不是发生在水平游泳阶段而是发生在进入底层生活之后,与其他的鲟科鱼类仔鱼不同。  相似文献   

16.
纹缟虾虎鱼人工繁殖技术与早期仔鱼生存活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纹缟虾虎鱼人工繁殖技术和温度、光照、pH等环境因子对其早期仔鱼生存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纹缟虾虎鱼进行催熟催产效果较好。纹缟虾虎鱼受精卵呈梨形或者梭形,受精率为(78.08±11.39)%,孵化率为(52.82±9.26)%,水温19.0±1.0℃时孵化出膜需208.7 h。胚胎发育分为25个时期,其中心跳期持续时间较长。初孵仔鱼全长2.534±0.078 mm,5日龄时基本完成早期仔鱼发育。17.0~25.0℃时纹缟虾虎鱼仔鱼生存活力指数SAI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17.0~21.0℃时SAI值为39.35~42.95,仔鱼活力较强;23.0~25.0℃时SAI值为26.85~34.20,仔鱼活力较弱。光照组与自然光照组仔鱼的SAI值较高,分别为56.47与55.20;黑暗组的SAI值为27.73。高pH组(pH7.5~9.5)仔鱼的SAI值高于低pH组(pH4.5~6.5),高pH组仔鱼的活力更强。综合各项指标表明,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仔鱼发育的适宜生态条件为:温度17.0~21.0℃,每昼夜光照12 h以上,pH 7.5~9.5。  相似文献   

17.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受精卵孵化及初孵仔鱼的饵料选择,仔鱼阶段海水比重,温度的调节等实验,研究了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牡蛎受精卵或担轮幼虫为初孵仔鱼的饵料是可行的。育苗的成活率与温度、比重、水质等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总论     
020384台湾省鱼类仔鱼培育技术二Tech-ni明es in finfish larvieulture in Taiwan[刊,英]/L iao IC,Su HM,Chang EY//Aquac.一2001,200(1甩)一1一31 台湾省现在已能对90多种鱼类进行仔鱼培育。每年能够生产几十亿鱼苗。现代化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台湾省在仔鱼培育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成功可归因于:(1)亲鱼的成功管理,包括亲鱼采集、培养、催熟及产卵、采卵和孵化。(2)采用室外和室内方式进行培苗。(3)饵料生物培养技术的确立。在仔鱼培育过程当中,自相残杀、水质控制困难及病害爆发经常会引起仔鱼大量死亡。然而,影响仔鱼后期…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珠江流域及邻近区域主要的青鳉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和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初孵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1.0)℃水浴孵化条件下, 3 种青鳉鱼类初孵仔鱼形态存在差别。鳍斑青鳉初孵仔鱼体长为(4.64±0.18) mm,显著大于中华青鳉[体长(4.04±0.19) mm]及弓背青鳉[体长(3.88±0.17) mm]的初孵仔鱼。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者在 22 个形态测量及可数性状指标中 20个指标(占 90.9%)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体全长、头长、头长/体高、体长/体高、肛后长、口宽及卵长径等指标是影响三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判别分析进一步表明三者形态差异明显,且易于区分。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更进一步证实三种青鳉初孵仔鱼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聚类分析显示,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形态更为接近,中华青鳉初孵仔鱼独立成一类,该结果与 3 个物种间地理分布格局远近情况相同。更为浓密的背部及腹部色素特征可以将中华青鳉初孵仔鱼与其余两个物种初孵仔鱼区别,胸鳍上点状色素花特征则可进一步将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另外,众多形态测量指标也可以将鳍斑青鳉及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  相似文献   

20.
盐度对奥尼罗非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盐度对奥尼罗非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在不同盐度(2、5、8、11、14、17、20、23)及纯净淡水(0),水温(29±0.5)℃下,比较观察奥尼罗非鱼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同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对初孵的奥尼罗非鱼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l).结果表明,盐度5~14时,奥尼罗非鱼仔鱼受精卵孵化率较高(88.7%~90%),盐度高于17和低于2时,孵化率较低.盐度在2~5及14~17可分别视为奥尼罗非鱼受精卵孵化的两个临界区域.仔鱼生存适宜盐度5~14,最适盐度5~8.盐度为11和14时,SAI值分别为19.05和20.84,此时仔鱼发育缓慢.部分仔鱼的身体一直未出现色素.盐度高于17和低于2时不适合仔鱼的培育.仔鱼的SAI值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