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开放式群体继代选育方法来提高大约克夏种猪的生产性能,经过连续4年选育,结果表明:大约克夏后种猪的平均日增重由760.34g上升至798.74g,上升了38.5g;料重比由2.84下降至2.78;活体背膘厚由1.91cm下降至1.87cm;同时大约克夏猪的产活仔数由11.83头上升至12.06头;胴体瘦肉率由65.81%上升至66.99%。这表明,开放式群体选育能提高大约夏猪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2.
对119头大约克夏后备猪生产性能的测定结果:平均日增重628.78g,饲料转化率3.14:1,屠宰率76.30%,背膘厚3.01cm,胴体瘦肉率56.24%。除个别猪系水力不良外,其它肉质指标良好。  相似文献   

3.
提高大约克夏猪生产性能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克夏猪采用开放、封闭相结合的群体继代选育法选育,1987年组建基础核心群,经过3年的系统选育,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选育目标,产仔数11.35头,60日龄育成数9.05头,60日龄窝重176.5kg,日增重709.5g,料肉比3.15,屠宰率73.46%,背膘厚2.44cm,眼肌面积37.15cm2,腿臀比例34.50%,瘦肉率62.32%。且肉色鲜红,系水力强,无PSE和DFD肉。既可作商品瘦肉猪的母本,又可作改良用杂交父本。  相似文献   

4.
山西瘦肉型新品系晋阳白猪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梅山猪为第一母本系,与外种猪汉普夏和大约克夏进行杂交,采用继代选育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经过18年7个世代的选育,以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作为主选性状,育成了山西瘦肉型猪新品系晋阳白猪。7世代的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活产仔数、断奶窝质量分别达11.3头、10.6头、72.8kg和13.3头、12.6头、87.3kg;180日龄后备母猪个体质量达91.87kg,公猪93.38kg;后备猪同胞肥育性能(体质量20~90kg)日增质量703g;90kg体质量的瘦肉率为58.9%,眼肌面积31.87cm2,平均背膘厚2.0cm。对母本系繁殖性能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得到的公共条带数较多,多态条带数较少,多态频率较低。ESR基因和FSHβ基因的基因型在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和断奶头数方面对晋阳白猪的影响显著,而对晋阳白猪的初生质量和断奶质量影响不显著。说明晋阳白猪的主选性状全面达到了育种目标,表明遗传变异稳定、选育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选不同比例梅山猪血缘 (梅山猪血缘比例为 0 ,1/ 8,1/ 4,3/ 8,1/ 2 ,1)的杂种仔猪 6 8头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 ,在同一营养水平 (DE :前期 14 2 1MJ/kg ,后期 13 79MJ/kg ;CP :15 % ,13% ;Lys:0 75 % ,0 6 5 % )下 ,研究不同比例梅山猪血缘对不同体重阶段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 (平均日增重、饲料 /增重 )和胴体品质 (平均膘厚、眼肌面积、瘦肉率等 )的影响。结果表明 :梅山猪与国外猪种杂交后 ,1/ 2梅山 ,1/ 4梅山 ,1/ 8梅山杂种猪各阶段生产性能显著高于纯种梅山猪 (P <0 0 1) ,90kg屠宰时 ,其瘦肉率分别比梅山猪提高 10 0 3% ,12 14% ,14 0 4% ;眼肌面积分别提高40 9% ,5 1 75 % ,5 2 6 % ;平均膘厚分别降低 3 3% ,2 8% ,18 2 5 % ;与杜洛克×大白 (下称杜大 )杂种猪生产性能相比 ,试验前期 (2 0~ 5 5kg)的差异小于试验后期 (5 5~ 90kg) ;整个试验期 ,杜大杂种猪的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与纯种梅山及其杂种猪差异极显著 (P <0 0 1) ,随梅山猪血缘增加 ,杂种猪的生产性能、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逐渐降低 ,背部 4点平均膘厚和皮脂率则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
大约克夏猪新品系胴体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浙江龙游大约克夏种猪试验场 1 995~ 1 998年大约克夏新品系选育性能测定资料 ,进行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找到了影响大约克夏猪瘦肉率的主要胴体性状是背膘厚、后腿比和眼肌面积影响瘦肉率的最优回归方程为 :y =41 372 9 0 1 879x3 0 652 9x4 - 3 5478x5。  相似文献   

7.
不同饲养方案对猪生产性能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不同饲养方案对猪生产性能和猪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共分 4个处理 :处理 1,对照 ,按常规饲养标准饲养 ;处理 2 ,按组装新方案饲养 (生长期添加 2 0 0 μg/kg的酵母铬 ,肥育期添加 2 0 0mg/kgVE ,且肥育期饲粮能量浓度在对照组基础上降低 0 4Mcal/kg、蛋白质降低 2 % ) ;处理 3,90 %对照饲粮 +10 % (按风干基础计 )青饲料 ;处理 4 ,90 %新方案饲粮 +10 % (按风干基础计 )青饲料。每个处理 5个重复 ,每个重复 1头猪。 2 0头 2 0kg左右的长白×约克杂交生长猪 ,按体重大小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试验至 10 0kg左右体重结束。猪自由饮水和采食。结果表明 :①饲喂适量青饲料能显著降低猪的背膘厚和提高瘦肉率 (P <0 0 5 )。按风干基础计 ,用青饲料替代 10 %基础饲粮 ,使背膘厚降低 2 0 0 %~ 2 3 0 %、瘦肉率提高 4 0 %~ 4 5 % ;②饲喂适量青饲料有降低猪肉滴水损失和提高肉品风味的作用 ,背最长肌中次黄嘌呤核苷含量提高 6 0 %~ 8 0 % ;③生长期补充 2 0 0 μg/kg的酵母铬对生产性能无影响 ,有改善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的趋势 ,对其它屠宰性能指标和肉质参数无影响 ;④肥育期添加 2 0 0mg/kg的VE对肉色、pH值及滴水损失等肉质指标无影响 ;⑤肥育期适当降低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提高瘦肉率和降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夏、长大、杜长大5个种群的等位基因的频率、基因杂合度、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F-统计量、迁移率以及3个纯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群体的平均基因杂合度存在一定差异,杜长大猪群的平均杂合度高于长大猪群,高于3个纯种群的平均杂合度;3个纯种猪群中,杜洛克平均基因杂合度最低,为0.648 8,大约克夏平均基因杂合度最高,为0.723 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也出现了相同的结果.聚类结果显示:长白、大约克夏间的距离最大,长白、杜洛克间的距离最小,表明长白与大约克夏交配后与杜洛克杂交产生的杂种优势最大,这与实际的杂交组合一致, 遗传距离可以预测杂种优势.Fst衡量等位基因频率群体间方差,显示群体总变异的约有3.9%~11.4%来自种群间,而剩余的88.6%~96.1%则来自种群内, Fst可以作为选育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选择健康、体重在6 0kg左右的杜长大肥育阉公猪16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8头,饲喂在同一栋猪舍。对照组为常规日粮,试验组添加复合肉质改进剂(0 .2 % ) ,研究其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及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肉质改进剂后,能提高猪的日增重,改善饲料利用率。同时,对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指标有较大改善作用,显著增加或提高猪的眼肌面积和瘦肉率(P <0 .0 5 ) ,降低背膘厚度(P <0 .0 5 ) ,降低背长肌的L 值(P <0 .0 1)和滴水损失(P <0 .0 5 ) ,改善肉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有机铬添加剂对猪生产性能和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研究了吡啶羧酸铬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肉质的影响。 36头体重 70kg的约克×长白杂交肥育猪随机分成二组 ,分别饲喂基础饲粮 (对照组 )和基础饲粮 +铬 2 0 0 μg/kg。每组 6个重复 ,每个重复 3头猪 ,试验至 10 0kg体重结束。结果表明 ,有机铬对育肥猪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料肉比无显著影响。添加有机铬趋于提高眼肌面积和肉色评分 ,降低肌肉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 ;但可极显著提高猪肉的滴水损失。表明 ,在本试验条件下 ,有机铬对猪肉品质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淮南猪新品系生长性状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南猪为母本,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猪为父本进行多组合简单或级进杂交试验,筛选出以舍62.5%杜洛克猪血统的组合为最佳,由此组成育种核心群.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培育淮南猪新品系,并历经5个世代的选育.结果表明:淮南猪新品系6月龄后备公猪平均日增重由1世代的484.30g,提高到5世代的549.21g,世代平均改进量为12.98g(b=19.14);后备母猪分别为466.22,553.12和17.38g(b=28.20).各世代的体尺变化也较明显,其中体长公猪5个世代增加了10.94cm,母猪增加了17.66cm.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6月龄的体重与体长、体高、胸围均呈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产奶性状和长寿性状均是奶牛育种中的重要性状。近年来奶牛选育中追求高产,在产奶量不断提高的同时,长寿性却呈下降趋势。随着平衡育种理念的发展,各奶业发达国家陆续将长寿性状纳入其奶牛综合选择指数。为此,探究产奶量和奶牛长寿性间的关系,为新疆地区制定中国荷斯坦奶牛综合选择指数,实现平衡育种和奶业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新疆地区3个规模化牛场1997—2020年间的各项生产记录,计算在群天数和生产寿命,共计获得7 206条奶牛长寿性记录和15 218条头胎305 d产奶量记录。收集个体三代系谱信息共计18 183条,其中包括903头公牛以及20 883头母牛。首先利用SAS 9.2软件的GLM过程分析场、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和初产月龄对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的影响,计算出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的最小二乘均值。再利用SPSS 19.0 软件计算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Pearson相关系数。其次利用DMU软件中AI-REML结合EM算法并配合多性状动物模型,估计新疆地区荷斯坦奶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的遗传方差、表型方差、协方差,计算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之间的遗传相关。最后利用动物模型 BLUP 法对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进行育种值的估计,并绘制遗传趋势图。【结果】对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进行基本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奶牛平均在群天数1 754.7 d,平均生产寿命937.33 d,头胎305 d产奶量平均为9 362.94 kg。GLM程序分析显示不同场、出生年份、出生季节以及初产月龄效应对在群天数、生产寿命以及头胎305 d产奶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的遗传力为0.11(0.03)、0.11(0.03)和0.33(0.03)。在群天数和生产寿命之间遗传和表型相关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8;305 d产奶量与在群天数和生产寿命表型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79和0.077,而遗传相关则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和-0.20。对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遗传趋势图绘制可知,在群天数和生产寿命,均随着参测牛头数增加育种值变化较大,整体呈下降趋势;荷斯坦牛的头胎305 d产奶量同样随着参测牛头数的增加,育种值变化较大,但是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因此在对产奶量进行选育提高同时,应当兼顾长寿性,避免随着产奶量的提高,导致奶牛长寿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选择 3 2头泌乳母牛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8头 ,饲养 47d。在各组奶牛精料中按每天每头分别添加 0、2 0、3 0、40g半胱胺添加剂CT -2 0 0 0 ,研究半胱胺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激素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①精料中添加半胱胺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5 .0 1% ,降低料奶比 (P <0 .0 5 ) ,对精料采食量无显著影响 (P >0 .0 5 ) ;②添加半胱胺有提高无脂固形物、乳脂与乳糖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③添加半胱胺 2 0、3 0、40g可分别显著 (P <0 .0 5 )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 19.82 %、2 3 .73 %与 3 0 .0 0 % (P <0 .0 1) ,但对血清中T3、T4 有降低趋势 (P >0 .0 5 ) ;④精料中每日每头添加CT -2 0 0 0 2 0g较 3 0、40g剂量对提高奶牛生产性能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2001年从法国伊彼得种猪优选公司引进的大白公猪23头、母猪115头,同年从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引进的法系大白公猪6头、母猪78头,合并组成基础群,在清远原种场进行选育。采用开放式闭锁繁育方法,期间引入外血,优化血缘血统,加强种猪体型、繁殖性能的选育。经过近10年的选育,培育成了W62系,具有体型高长、产仔数高的突出特点,适合作为高产和大体重上市配套系。  相似文献   

15.
蛋用鹌鹑栗羽系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栗羽鹌鹑的生产性能。[方法]以引进的栗羽鹌鹑为基础,组建选育基础群和家系繁殖-世代观测群,对公鹌鹑进行家系选择,对母鹌鹑进行综合选择。测定不同世代鹌鹑的生活力、生长发育、产蛋性能、蛋品质量、料蛋比等指标。[结果]与0世代基础群相比,6世代核心群开产日龄由47.10 d提前到45.87 d;开产体重由135.50 g/只下降到128.79 g/只;20周产蛋数由68.60枚/只提高到86.63枚/只;平均蛋重二者基本一致,为10.90 g/枚。按6世代核心群产蛋情况计算,栗羽鹌鹑在46日龄开产至140日龄的94 d内可产蛋86.63枚/只,平均产蛋率在92%以上。[结论]采用家系选育提高了栗羽鹌鹑的产蛋量。  相似文献   

16.
天山马鹿清原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个体表型选择、单公群母配种和闭锁繁育等方法,经过风土驯化、确定系祖鹿和建立选育群;多组选育群自繁、“杂交”、选育,精选F#-1和F#-2代种公鹿和扩繁;扩大品系群数量、改善品系群质量、推广应用三个阶段,育成了天山马鹿清原品系鹿1100只。该品系具有体貌一致,体型较大,体质结实,鲜茸平均单产7.857kg, 鹿茸粗大、肥嫩、粗蛋白质(63.7%)和氨基酸总含量(39.6%)高,茸的优质率达93%,繁殖成活率较高(59.67%),生产利用年限长(15年),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茸重遗传力0.37、重复力0.7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等典型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7.
群选法应具有八大原则:外貌一致;身体结构砖形;具有高度生产性能;正确的鉴定指标和方法;进行高度选种选配;淘汰要求严格;要有合适生态条件;选育方法不断改进. 组群数目和原则,羊群中符合育种指标的最好种羊,列入核心群;符合育种或接近育种指标羊群,列入一般群;不符合上述的羊只,列入淘汰群. 细毛羊鉴定指标如下:羊毛细度从60—70支;毛长7厘米长以上;毛密中等;弯曲形状要求大弯,少数可以中弯;油汗洁白或乳白,排出黄色及深黄;体重合乎育种指标,即公羊80公斤以上,母羊40公斤以上;产毛量为体重12%;净毛率一般为50%左右,不低于40%.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从法国伊彼得种猪优选公司引进长白公猪19头、母猪78头,2002年从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引进法系长白公猪8头、母猪210头,组建基础群,采用开放式继代选育法,经过14年选育得到W52系,并培育成具有生长速度快、体型高长、产仔数高的特点,适合作为大体重上市配套肉猪的母系父本使用。  相似文献   

19.
皖Ⅲ系长毛兔是在皖系粗毛兔的基础上,又经过五个世代的系统选育而成的。本研究对其1~5世代选育群的繁殖和生长发育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品系兔繁殖性能适中,生长发育良好,其头胎产仔7.06只,产活行6.63只;初生、21日龄及42日龄窝重分别为349.05g,2168.19g和4901.12g,断奶成活率90%左右。11月龄体重、体长及胸围分别为4117.41g、50.77cmn和32.99cm。  相似文献   

20.
新疆褐牛放牧条件下体尺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伊犁地区放牧新疆褐牛的体尺指标研究,揭示我区在新疆褐牛选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新疆褐牛的提纯复壮及新品系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伊犁地区昭苏、特克斯、新源县、乌孙褐牛繁育中心在放牧条件下的新疆褐牛1 000头为试验对象,进行体型外貌的线性评定及体尺指标测定.[结果]乌孙褐牛繁育中心的体尺指标均高于昭苏、特克斯、新源地区放牧新疆褐牛,说明乌孙褐牛繁育中心的新疆褐牛与昭苏、特克斯、新源地区相比肉用生产性能优势显著;通过对昭苏、特克斯、新源三个地区新疆褐牛的体尺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昭苏地区新疆褐牛管围最小(P<0.05),腰角宽最大;特克斯地区新疆褐牛的尻长,髋宽,坐骨宽最大(P<0.05).[结论]昭苏地区新疆褐牛肉用性能较好,特克斯地区新疆褐牛乳用性能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