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禽霍乱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工程生产@梁勇俊禽霍乱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工程生产梁勇俊编译韦平校由美国家禽与禽蛋协会资助200多万美元而进行的“克隆、表达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性抗原”的研究最近已经完成。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鸡体内繁殖时可产生某些独特的抗原,这些抗原可引起...  相似文献   

2.
以PstI酶切含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保护性荚膜抗原基因片段PCA10的重组质粒rPCA10,收集基因片段PCA10,经修饰后依次连接到系列高效表达载体PEV—Vrf1~3的BamHI切点上,转化至E.coliRRI(pRK248cIts)中。经快速检测,这3种载体的重组子中均有PCA10插入。以间接ELIsA检测重组子转化菌,只有PEV—Vr13载体的重组子转化菌与禽巴氏杆菌保护性荚膜抗原(PCA)抗血清呈阳性反应,且OD值为原克隆菌株rPCA10的3倍,初步证明PC10已克隆至高效表达载体PEV—Vrf3上,而且读码框架正确。用ELIsA阳性表达克隆株PcA71—Vrf3免疫小鼠和鸡,均达到70%的保护率。  相似文献   

3.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鸡、鸭和鹅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原菌。制成的菌苗在安全性或免疫性等方面还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曾就禽巴氏杆菌细胞壁荚膜及免疫性进行了研究,我国对该菌菌体及其荚膜抗原性本身的研究还不多。我们曾用2.5%NaCl溶液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_(48-1)强毒株浸提出一种保护性荚膜抗原,已经证明这种粗提荚膜抗原对鸡、鸭安全和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有关对该菌的超微结构及其提取菌体胞壁的荚膜后的形态变化,目前在国内还未见有正式报道。为了给今后免疫研究工作提供依据,我们曾将我国的一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_(48-1)强毒株用  相似文献   

4.
hyaD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为探讨该基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其免疫保护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Q2株(PmCQ2)的hyaD基因缺失株(ΔhyaD)。结果发现,与野生株相比,ΔhyaD的荚膜产生量及其感染后在脏器中的细菌定殖量均显著下降,其毒力显著降低。细胞试验发现,ΔhyaD更易黏附于巨噬细胞,被吞噬数量显著多于野生株,致使巨噬细胞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显著上调。hyaD基因的缺失,可调控与荚膜合成、LPS合成转运、铁转运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促使相关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以制备的PmCQ2株和ΔhyaD株灭活苗免疫小鼠(加强免疫1次),免疫后第21天分别采用同源和异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攻毒,ΔhyaD株免疫小鼠肺组织感染后24 h无明显或轻微病理损伤,对牛源A型、B型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100%和80%,对兔源、猪源和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0%、100%、100%;而野生株PmCQ2除对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护率在80%以上外,对牛源B型和F型及兔、猪、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无明显交叉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hyaD基因可通过调控荚膜产生及毒力相关因子表达影响菌株毒力;hyaD基因缺失可调控相关交叉保护性抗原表达,赋予菌株交叉免疫保护特性。该研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通用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广西各地患禽巴氏杆菌病急性死亡的鸡,鸭肝脏分离出56株禽巴氏杆菌强毒株,经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试验鉴定,从中选出15株典型禽巴氏杆菌菌株,Carter荚膜抗原分型鉴定,15株菌均为荚膜A型,间接血凝滴度为1:160 ̄1:640。通过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从中选择毒力较强,免疫原性较好的B25、B26、B27 3菌株进行人工致弱,其中B26菌株在0.1%裂解全血马丁汤中,通过物理诱变方法致弱,即在传代  相似文献   

6.
一、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对免疫的指导意义由动物体分离到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M)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根据其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荚膜型和组.禽PM的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荚膜,但菌体抗原在免疫学的重要地位也不可忽视,现已知禽PM的荚膜型为A型,这种具有抗原活性的荚膜性质在新分离的、毒力强的菌种中可得到充分发育,经人工培养继代后易于丧失。  相似文献   

7.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鸡、火鸡、鸭、鹅等多种禽类的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本病一旦暴发常由于死亡迅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由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临床上防治困难,疾病常反复发生。而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增加成本,还造成畜禽产品中的抗菌药物残留,从而影响人类健康,因此研制一种安全、高效、价廉的优质疫苗是控制本病的主要出路。多杀性巴氏杆菌抗原组成较为复杂,血清型众多。根据荚膜抗原的不同分为A、B、D、E、F 5种荚膜血清型。在菌体血清型分类上,Namioka(1963)用盐酸…  相似文献   

8.
用Sep(?)adex G-200分之筛层析、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层析相结合,将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A:1)荚膜抗原粗提物(CE)分为P1.P2两种成分,并经免疫保护试验证明,荚膜中含有保护性蛋白成份P1。P2分子量为129 100,且至少含有分子量分别为46700、42600和39800的3种蛋白亚基。用CE免疫BALB/c小鼠,建立了抗P1的单克隆抗体细胞系1B1和2B7,它们只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反应,而不与其他细菌交叉。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种类及其病原基因型,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实验室分离培养,应用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并应用PCR扩增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细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典型培养特征,菌落形态和菌体染色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均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符;PCR扩增到457 bp的基因片段。采用5对分型引物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分型显示,仅有A型引物扩增到大小1 05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也显示分离菌荚膜基因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菌株荚膜特异性基因同源性高达97.6%~100.0%,系统进化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结果表明,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研究结果将为禽霍乱的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Cosmid作载体,用细胞株SMR10制备包装细胞,运用体外重组和体外包装技术,构建了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染色体基因文库。每μg染色体DNA可获得1000~2000个转导子。为进一步研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基因特性和筛选某些基因或者克隆与表达抗原有关的基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广西各地患禽巴氏杆菌病急性死亡的鸡、鸭肝脏分离出56株禽巴氏杆菌强毒株,经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试验鉴定,从中选出15株典型禽巴氏杆菌菌株。Carter荚膜抗原分型鉴定,15株菌均为荚膜A型,间接血凝滴度为1∶160~1∶640。通过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从中选择毒力较强、免疫原性较好的B25、B26、B273菌株进行人工致弱,其中B26菌株在0.1%裂解全血马丁汤中,通过物理诱变方法致弱,即在传代过程中,把培养温度由37℃逐渐提高到45℃,每12h传1代而成功致弱,传至1200代时,毒力显著减弱,且仍保持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培养特性,从而获得了禽巴氏杆菌B26-T1200弱毒菌株  相似文献   

12.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内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情况,对分离自18省份的8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荚膜多重PCR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对其血清型和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以血清A型为主,占96.4%(81/84);多位点序列分型可将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5种ST型,其中ST129为主要流行型,占94.0%(79/84)。本研究为我国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基因多样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曹素芳  黄青云 《中国兽医科技》2007,37(12):1058-1061
为了探索鸡IL-18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中的免疫佐剂作用,分别用共表达鸡IL-18基因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鸡IL-18真核表达质粒pcDNA3/c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混合物、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肌肉注射5周龄鸡,首免后每周采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ELISA和MTT法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二免后第2周用10 LD50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C48-1进行攻击。结果鸡IL-18能够明显增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显著提高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并且鸡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共表达时的免疫佐剂作用最强,能强有力地抵抗强毒菌株C48-1的致死性攻击。结果表明,鸡IL-18可作为DNA疫苗的一种理想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14.
将禽巴氏杆菌荚膜粗提物经SephadexG—200分子筛凝胶过滤层析,获得纯化荚膜抗原;然后用反相蒸发法制备脂质体-荚膜抗原(A组),并以单纯荚膜抗原(B组)、禽霍乱“731”菌苗(C组)作对照,进行免疫试验,以酶标单克隆抗体间接ELISA,分别检测IgM和IgG的效价.结果,免疫后3个组的IgM效价相差都不显著(P>0.05),A组的IgG效价明显增高,与其他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3个组的IgM、IgG消长规律一致,IgM于免疫后7d开始上升,峰值在14d,其后下降迅速,第8周后降至免疫前水平,IgG于免疫后14d开始明显上升,峰值在28d,其后缓慢下降.保护率,A、B、C组分别为67%、33%、33%.结果表明,脂质体对禽巴氏杆菌荚膜抗原具有明显的佐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脂蛋白E的免疫保护性,本研究从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HLJ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大小为1 011 bp的脂蛋白E编码基因(PlpE),经序列测定显示,其氨基酸序列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株PlpE序列一致性为95.83%。将PM-HLJ的PlpE基因克隆于表达质粒pET-30a(+)并诱导表达,将表达的重组脂蛋白E纯化后经腹腔免疫小鼠,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免疫组均产生了针对重组脂蛋白E的IgG抗体,免疫保护试验显示,当小鼠免疫剂量为20μg、30μg、40μg和60μg时,保护率分别达到20%、40%、80%和100%。结果表明,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重组脂蛋白E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不同培养工艺制备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抗原的免疫原性,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标准强毒株C48-1株采用固体表面培养法和液体高密度发酵法制备疫苗并进行了免疫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固体表面培养法制备的抗原菌体形态结构较均一,抗原成分稳定一致,并且含有较丰富的荚膜;而液体高密度发酵法制备的抗原形态结构大小不一,抗原成分不够稳定一致,含荚膜也较少.将两种方法制备的抗原按相同工艺制备成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效力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差异极显著,固体表面培养法制备的疫苗免疫后14 d和90 d时保护率均为80%~100%,平均93%;液体高密度发酵法制备的疫苗免疫后14 d和90 d时保护率分别为40%~60%、60%~80%,平均为53%和67%.  相似文献   

17.
第1期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保护性荚膜抗原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姚湘燕等(l)大肠杆菌K。。。与LT(A-B”)抗原基因质粒在猪霍乱沙门氏菌弱毒株中的表达—………·。··韩文瑜等(7)强毒小肠结肠耶氏菌生物素标记基因探针的研究—…………………………………………·黎诚槽等(互二)制备性分段电泳纯化基因工程白细胞介素一2……………··,…,…………………………··赵建中等(18)草鱼~鲤的细胞核移植—…………………………………·。………。…………·,……·,………齐福印等(22)光照对鸡肝、胰酶组织化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收集2007~2013年福建省及邻近省份的疑似禽霍乱病死亡鸡、鸭、鹅,进行细菌分离,PCR进行种和荚膜群的鉴定,琼脂扩散试验鉴定其Heddleston氏耐热菌体抗原型。结果共分离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95株,其中鸭源74株,鸡源17株,鹅源4株。其荚膜群全为A型,1型耐热菌体抗原型占67.4%。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的报道相同,禽源(不含火鸡)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仍然以A:1为主。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巴氏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 Ⅱ序列设计引物,以临床分离的禽源巴氏杆菌磺胺耐药菌株为模板,扩增出禽源巴氏杆菌Sul Ⅱ的全长基因序列。经T载体克隆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克隆的Sul Ⅱ基因与文献报道的同源性为98.9%,有9个碱基的差异,但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将Sul Ⅱ基因按正向的阅读框架与表达戴体pET-28c( )连接,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正确后,经IPTG诱导,SDS-PAGE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11%,蛋白表达形式为包涵体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牛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强菌株rpoE蛋白的免疫保护性,本研究利用PCR方法扩增牛荚膜A型PM的rpoE基因,构建pET-28a-rpoE重组表达质粒,经诱导表达后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表达的rpoE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20 ku,与理论值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蛋白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反应原性;纯化的rpoE蛋白经皮下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检测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rpoE蛋白可以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PM攻毒后,免疫组保护率为70%。本研究获得的牛荚膜A型PM重组rpoE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小鼠后能够提供一定的保护,可以作为研发PM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