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鸡”在世界不同地区,于不同时期被人类驯化成“家鸡”。又经过久远的年代,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从“家鸡”中培育出各种各样的“品种”。“斗鸡”就是这些品种中的一个。斗鸡首先在亚州被人们育成,然后传到欧美,现已分布到全世界许多国家。一、中国我国的斗鸡习俗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在中原地区如陕西的渭河流域、河南的黄河流域广泛开展,并绵延不断地留传下来。据查阅古笈上载:《列子》里写道:“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史记》中载曰,公元前516年养斗鸡  相似文献   

2.
对28只河南斗鸡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mt DNA)D-loop区全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结合Gen Bank中其他品种中国斗鸡D-loop区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河南斗鸡mt DNA D-loop区全长1232 bp,单倍型多样性(Hd)为(0.542±0.086),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236±0.00083),共发现9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3种单倍型。品种间进化分歧显示,河南斗鸡和西双版纳斗鸡遗传距离最近(0.0095),与漳州斗鸡遗传距离最远(0.0226)。系统发育分析发现,5个斗鸡品种可以分成A、B、C、D和E 5个分支。研究表明,河南斗鸡mt DNA D-loop区呈中度多态,有2个母系起源,本研究可以为河南斗鸡的遗传资源保护和选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家鸡(Gallus domesticus)和中国原鸡(Gallus gallus spadiceus)的染色体组型和G-带带型.其结果是,二者的染色体数目2n=78,性染色体均为ZZ(雄性)和ZW(雌性)型;测量和计算了两种动物全部染色体(包括微小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双臂染色体的臂比和着丝粒指数,二者各对染色体形态和相对长度基本相似,据此绘制了两种动物染色体相对长度、着丝粒指数比较模式图.对家鸡和原鸡1-19号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Z进行了G-显带,并比较和分析了二者染色体G-带带型特征,发现家鸡1号、2号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浅染,而原鸡1号染色体长臂区域为浅染,短臂区域及2号染色体整个着丝粒区域均为深染.3-19号及性染色体Z的G-带无明显差异,据此绘制了家鸡、原鸡1-19号染色体G-带比较模式图.根据家鸡和原鸡的染色体数目、形态相似,1-19号染色体G-带同源这一事实,讨论了家鸡和原鸡的核型进化关系,进而为家鸡起源于原鸡的说法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家鸡染色体的研究——品种间组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采用取骨髓制备染色体的方法,对星布罗鸡、来航鸡、罗斯及狼山鸡四个品种的家鸡的染色体数目、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品种的染色体数目相同,(2 n=78),性染色体组成也相同(雌性为 ZW,雄性为 ZZ),10对大染色体的组型也基本相同。总之,家鸡染色体的形态在大型染色体上品种之间未出现明显差异;这一结果证实了鸟类染色体在演化过程中.同哺乳动物相比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的观点。作者认为染色体研究结果应用于家鸡育种工作的前景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中国斗鸡遗传分化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27个微卫星位点对中国斗鸡(河南斗鸡、鲁西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及漳州斗鸡)进行了遗传检测,统计了其群体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及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并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斗鸡群体杂合度最高,为0.662,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河南斗鸡群体杂合度较低,为0.532,说明河南斗鸡基因型趋于一致。漳州斗鸡与吐鲁番斗鸡遗传距离最远,为0.516;鲁西斗鸡与西双版纳斗鸡遗传距离最近,为0.206。聚类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斗鸡与吐鲁番斗鸡均为鲁西斗鸡的后裔,三者之间距离较近,而漳州斗鸡则与河南斗鸡、鲁西斗鸡、吐鲁番斗鸡及西双版纳斗鸡的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珍珠鸡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以珍珠鸡和贵州黄家鸡为研究对象,采用骨髓法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分别制备珍珠鸡和家鸡的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雄性鸡均为同型染色体(ZZ),Z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为(9.31±0.50)%~(9.84±0.85)%,介于4号与5号染色体间,为中着丝粒染色体;两种雌性鸡均为异型染色体(ZW),Z染色体的大小、类型均与雄性鸡相同,珍珠鸡的W染色体相对长度较长,为(4.19±0.23)%,介于7号与8号染色体间,家鸡的W染色体相对长度为(4.12±0.23)%,介于8和9号染色体间,两者的W染色体均为中着丝粒。2)家鸡与珍珠鸡前10对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差异不大,但染色体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主要集中在2号和5号染色体上,家鸡的2号和5号染色体为中着丝粒和端着丝粒,珍珠鸡对应的染色体分别为亚中着丝粒和中着丝粒,其余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相同。结论:属于珍珠鸡科的珍珠鸡与家鸡的染色体核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家鸡矮小化研究中获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进化生物学领域某著名杂志上。家鸡体型重要基因已经被确定,其结果或给今后的家鸡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人类的驯化和选育使得家鸡成为表型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动物之一。在体型大小方面,大型肉鸡或斗鸡(5千克)和小型观赏鸡(0.5千克左右)可达到10倍以上的悬殊差异。作为重要的经济性状,家鸡的体型一直受到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旧院黑鸡染色体组型及G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旧院黑鸡的染色体组型和G-显带模式研究表明,旧院黑鸡与普通家鸡的染色体数一致,G一带相同,第1,3和7对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臂间倒位和不等易位似可作为旧院黑鸡染色体组型的参考特征。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从家鸡卵巢中制备二价染色体及初步显带结果,并详细讨论了研究家鸡二价染色体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河南斗鸡”是河南省的一个地方优良品种,属大型观赏型鸡。以往对它的研究多着重于形态,而对它内部生理的研究甚少,故在国内外的资料中,斗鸡血液指标非常罕见。目前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斗鸡已成为当地各族人民的一项业余文体活动。有的也把斗鸡作为旅游事业中的一个节目去招待国内外游客,并且有的已考虑用斗鸡去改进原有品种或育成新品种。因此,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斗鸡的内在实质及其与外部  相似文献   

11.
2品种2.1中原斗鸡包括河南斗鸡、鲁西斗鸡和皖北斗鸡。产于黄河冲积平原一带。2.1.1河南斗鸡分布于河南省开封、郑州、洛阳、许昌、周口、漯河、平顶山、新乡、商丘、南阳、安阳、禹州和扶沟,以开封数量多、质量优。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遗留下来的斗鸡品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成侠 《农业考古》1992,(3):271-274
自古以来,在中国家禽中有一种好斗的特异鸡种,鸟类分类学上只是与一般的家鸡都属于同一鸡种,(Gal-lus gallus')而在形态结构上却与国内外许多一般的家鸡有其显著不同的特征,这一种斗鸡至今在西方也有,似应作为鸡的另一个类型或亚种才对。在中国这种善斗的鸡有将近三千年的可查历史,在古代叫(军鸟)鸡。可是到近代,连养禽学的著作也不提中国固有斗鸡种,而且在国内已不很多见。因此,笔者曾有专文提及,本文则是补足前文的续篇,并作深入地考证。  相似文献   

13.
序言河南斗鸡是一个大型观赏型鸡种,是河南省的一个地方优良品种,是一个宝贵的基因库。因为它体大肉多、产蛋不多,似乎将来可把它试着向肉用方向上改良。但它们肉的品质如何?这方面过去还很少见有报道. 河南斗鸡素以“英勇善斗,宁死不屈”。而闻名于世。但“斗”则要有力,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是“肌肉”。  相似文献   

14.
一、竞赛 在中国斗鸡比世界上其他善斗的动物“斗”的历史要长得多。从唐代至近代,河南开封斗鸡活动一直盛行于民间。  相似文献   

15.
1.河南斗鸡 河南斗鸡分布于河南省开封、郑州、洛阳、许昌、周口、漯河、平顶山、新乡、商丘、南阳、安阳、禹州和扶沟,尤以开封数量多、质量优。它斗性强、耐力持久,能一直打到最后而不败走,只要有力气仍继续打斗。体型分为粗糙型、细致型、紧凑型、细致紧凑型;头半梭型,冠型以豆冠为主;喙短粗,半弓形;羽色以青、红、白3色为主.3色羽相互交配形成青色、红色、紫色、皂色、白色、花色等。骨骼发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从线粒体DNA、微卫星标记、Z染色体和全基因组测序高通量SNP分型等方面,对家鸡的起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家鸡胚盘染色体制备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家鸡胚盘细胞染色体制备法进行了改进,简化了操作程序,缩短了制备时间,降低了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用改进法制备的旧院黑鸡胚盘细胞染色体效果良好,易于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鸣 《农村新技术》2006,(11):62-62
斗鸡是我国珍稀观赏型禽类,备受人们青睐。世界上饲养斗鸡的国家不多,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是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在我国主要分为:中原斗鸡、漳州斗鸡、吐鲁番斗鸡、云南斗鸡。中原斗鸡分布较广,有洛阳斗鸡、开封斗鸡、皖北斗鸡、鲁西斗鸡等,同属中原斗鸡品系。  相似文献   

19.
以根尖为材料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对河南铁棍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染色体进行制片、计数,并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河南铁棍山药的染色体数目为120;核型公式为2 n=120=96 m(6 SAT)+18 sm(4 SAT)+4 st+2 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16 L+26M2+60M1+18 S。染色体的绝对长度范围0.688~2.628μm,为微小型染色体或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0.869%~3.319%。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13%。最长染色体长度是最短染色体长度的3.819倍,臂比大于2∶1的比例为11.67%,核型类别属于2B型,系统演化上属于较原始的植物。  相似文献   

20.
河南斗鸡肉用性能与肉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河南斗鸡的生长发育、产肉性能和肉质特性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河南斗鸡早期生长速度快 ,1 2周龄公母平均体重达 1 2 66g;产肉性能优良 ,特别是胸腿肌率高达 4 4.4 3 % ;肉质好 ,营养价值高 ,1 2周龄胸腿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 2 4 .75%和 2 1 .50 % ,脂肪含量分别为 0 .87%和 1 .74 %。肌肉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丰富。同时表明 ,周龄、性别对产肉性能和肉质特性影响较小 ,而部位对肉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