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K+高亲和转运系统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受NH4+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钾的高亲和转运系统是否受到铵离子的影响,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水稻、大豆两种作物苗期(16d)的K+高亲和转运系统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受吸收液中NH4+的影响。结果表明,NH4+对K+吸收的Vmax的影响在作物种类间有较大的差异,水稻受影响显著小于大豆。NH4+对供试作物K+吸收的Km值影响均很小,说明NH4+对K+吸收速率的影响主要在于影响了细胞膜上K+载体的数量而非影响了载体吸收位点与K+之间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铵参与低钾胁迫下烟株根系的生长及吸钾机制,采用室内水培法,以“豫烟6 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下外源NH4+ 对烟株根系的生长生理和钾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外源NH4+ 时,低钾胁迫下烟株根系可溶性蛋白、根系活力、烟株各部位干重和钾含量均显著低于常钾水平。两种供钾水平下,随着外源NH4+ 浓度增加,烟株根系干重、根系扫描参数、钾积累量和钾最大吸收速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则先上升后下降并在外源NH4+ 浓度为1 mmol/L 时最大。外源NH4+ 可抑制植物根系高亲和及低亲和K+ 吸收系统,且NH4+浓度越大,钾吸收速率越低,其中溶液K+ 浓度为0.2 和10 mmol/L 时,N5.00 较N0处理分别显著降低55.78% 和37.68%。可见,低钾胁迫显著抑制烟株根系生长和钾吸收,而外源NH4+ 可抑制高亲和或低亲和的K+ 吸收系统,从而影响烟株的钾吸收速率和吸收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型小麦K+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盐胁迫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吸收动力学方法结合药理学方法,研究了NR9405(暖型)、小偃六号(中间型)、RB6和陕229(冷型)等4种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14 d)K+ 的高亲和和低亲和吸收特征。结果表明: 1)在0~50mmol/L的K+浓度范围内,K+吸收可分为0~1和1~50mmol/L两个阶段,均可用米氏方程描述;2)对于高亲和吸收系统(0~1 mmol/L),冷型小麦具有高的饱和吸收率Imax [42.46~43.12 mol/(h?g),RDW]和亲合系数Km(0.430~0.432 mmol/L),暖型小麦(NR9405)和小偃六号具有较低的Imax[33.57~35.38 mol/(h?g),RDW]和Km(0.332~0.353 mmol/L),抑制低亲和系统后增加了4种小麦的高亲和转运载体数量,降低了冷型小麦对K+的亲和力,但对NR9405和小偃六号的Km值影响较小; 3)抑制高亲和吸收后,低亲和系统的Imax和Km均增加; 4)在盐胁迫下,K+高亲和和低亲和吸收系统均受到抑制,小麦幼苗K+吸收能力均显著降低,暖型小麦NR9405和小偃六号的高亲和系统Km几乎不受盐胁迫的影响,而冷型小麦的Km值因盐胁迫而降低。因此,在盐胁迫下高亲和吸收系统的稳定性可能是影响暖型小麦耐盐性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对小麦耐盐性研究及耐盐品种选育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NH4+对不同基因型棉花幼苗K+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了NH4+对棉花不同基因型幼苗干物质积累以及K+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H4+在不同供钾条件下均显著降低了棉花幼苗的干重、钾吸收量和钾利用指数,低钾条件下(K+ 0.03 mmol/L)尤其如此。中等供钾(K+ 0.5 mmol/L)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NH4+对棉花幼苗干物质积累以及K+吸收和利用的抑制; 充分供钾 (K+ 2.5 mmol/L)却未能在中等供钾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NH4+的毒害作用。鲁棉研22苗期的干物质积累在不同供钾条件下受NH4+影响的程度均较153018品系大,这主要与其体内钾利用能力受NH4+影响较153018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铵、硝营养对水稻叶细胞膜H+-ATPase和质子泵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两相法分离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培养的水稻苗期叶细胞膜,并测定了细胞膜H+-ATPase水解活性和质子泵活性,以期阐明铵、硝营养对水稻叶细胞膜H+-ATPase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细胞膜H+-ATPase活性最佳pH值均为6.2。 NO3--N培养的水稻叶细胞膜H+-ATPase的水解活性、Vmax和Km均显著高于NH4+-N培养的水稻叶;Western Blot分析结果看出,NO3--N培养的水稻叶细胞膜H+-ATPase酶浓度也高于NH4+-N培养的水稻叶,说明NO3--N培养的水稻叶中单位细胞膜上的H+-ATPase酶分子数量大于NH4+- N培养的水稻叶,这与细胞膜上H+-ATPase蛋白的表达量升高有关。此外,NO3--N培养的水稻叶质子泵初速度和膜囊体内外H+浓度梯度均高于NH4+- N培养。由于NO3-的跨膜运输是与细胞膜上H+-ATPase紧密联系的主动运输过程,NO3--N培养的水稻叶片细胞膜H+-ATPase活性和质子泵活性高可能与水稻叶细胞吸收大量NO3-有关。  相似文献   

6.
不同基因型小麦钾离子吸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日光温室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经筛选的不同钾效率基因型小麦在不同钾营养状况下K+的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采用不同钾营养状况小麦K+吸收动力学参数Km和Imax对不同基因型小麦钾效率分类,结果与经筛选的不同基因型小麦的钾效率特征相一致,Km和Imax可用来评价和筛选高效吸钾基因型小麦。但不同基因型小麦Km和Imax在不同钾营养状况下表现规律不相同,Km和Imax值的大小受到小麦本身钾营养状况反馈调节,植物钾营养状况越高,Km越大,Imax越小;有的基因型受本身钾营养状况影响较大,有的受其影响较小,但总体上还是相一致的。结果还看出,温6-986和周麦13是钾高效基因型,予农015是钾低效基因型;同一基因型小麦在不同钾营养状况下是以不同机制吸收钾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Na~+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耐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培条件下,以4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小偃6号、NR9405、陕229和RB6为试验材料,采用浓度梯度法等研究了小麦幼苗的Na+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与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对Na+的吸收可分为两个阶段,盐浓度在NaCl 50~80 mmol L-1以下(低盐)时,4种冬小麦的Na+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和Km分别为Na+0.50、0.30、0.58、0.55 mg g-1h-1和Na+18.50、3.89、70.90、30.68 mmol L-1;在NaCl 50~80mmol L-1以上(中、高盐)时,4种冬小麦的Vmax和Km分别为1.81、1.56、2.11、2.11 mg g-1h-1和Na+107.20、70.29、121.06、102.67 mmol L-1。在低盐环境中冬小麦对Na+的排斥率为90%左右,而在高盐环境中对Na+的排斥率只有50%~60%。低盐胁迫下小偃6号和NR9405对Na+的吸收速率较陕229和RB6高50%,Na+的排斥率品种间相差不大;在中、高盐胁迫下陕229和RB6对盐分吸收累积速率较小偃6号和NR9405高15%,而后者对Na+的排斥率较前者高10%。高盐胁迫下高的Na+吸收速率和低的Na+排斥效应可能是陕229和RB6不耐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小麦不同品种吸收钾离子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小麦不同品种吸收钾离子(K+)的动力学参数不同。米氏常数(Km)以绵阳11最大,红矮1最小;最大吸收速率(1max)繁6最高,红芒22最低。供试小麦各品种吸收K+的补偿点(Cmin)3.44.mol/L,远低于一般土壤溶液中的K+浓度,说明土壤溶液中K+浓度与小麦吸收K+的需要相适应。此外,硝酸根(NO3)、吲哚乙酸(IAA)和稀土显著促进小麦吸收K+;但铵离子(NH4+)显著抑制K+吸收;尿素对小麦吸收K+无显著影响。动力学参数的测定表明,NH4+抑制K+吸收的原因是提高了小麦吸收K+的Km;而NO3和稀土产生促进作用的原因分别是吸收K+的Imax增加和Km减少。IAA能促进H+分泌,导致小麦吸收K+的速率提高。  相似文献   

9.
增硝营养对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吸铵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水稻节水栽培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以及水稻在淹水条件下根际氧化圈的存在,水稻的硝酸盐营养作用受到更大的关注。利用水培方法研究了4种具代表性的水稻基因型(常规籼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在苗期(2 8d)的铵(NH 4 )吸收动力学特性以及硝(NO-3 )对NH 4 吸收动力学特征和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的影响。结果表明:增NO-3 营养可以增加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氮素利用率,进而促进水稻生长;不同基因型之间NH 4 吸收速率的差异为:杂交籼稻>常规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NO-3 的存在促进了水稻对NH 4 的吸收,增加水稻吸收NH 4 的Vmax值(4个品种平均增加31 5 % ) ,而对其Km 值影响不大(4个品种平均增加4 2 6 % ) ,说明NO-3 对NH 4 吸收的影响主要在于影响NH 4 载体的运转速率而非吸收位点与NH 4 之间的亲和性;增NO-3 营养可以增加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提高水稻同化NH 4 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柚木优良无性系根系养分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4个柚木优良无性系1年生苗木为试材,采用营养液培养和离子消耗曲线模拟方法,测定了根系的Ca2+、Mg2+、K+、NO-3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以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总干重计算的Ca2+、Mg2+、K+、NO3-最大吸收速率相接近。在Ca2+、Mg2+、K+、NO3-最大吸收速率(Vmax)及离子流入速率(α值)指标上,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较大,而在养分离子吸收亲合力(Km)指标上,则没有明显差异。缅甸种源无性系VI-23根系对Ca2+、Mg2+、NO3-的Vmax及α值均为最大,而印度种源无性系70-12根系则对K+的Vmax及α值为最大,表明缅甸种源无性系VI-23为Ca、Mg和NO3--N硝态氮高效吸收基因型,印度种源无性系70-12为钾高效吸收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利用100%NO3--N、10%NH4+-N+90%NO3--N、10%NH4+-N+100%NO3--N营养液来研究生菜吸收NO3-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生菜吸收NO3-的速率随着营养液中NO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的幅度随着营养液中NO3-浓度的增加而减少。NH4+-N的存在对生菜吸收NO3-有明显抑制作用。与100%NO3--N处理相比,生菜在10%NH4+-N+90%NO3--N1、0%NH4+-N+100%NO3--N处理中吸收NO3-的速率和Vmax有明显下降,Km有少量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申选1号在有NO3--N的营养液中吸收NO3-的速率均大于耐热耐抽苔生菜,且随着营养液中NO3-浓度的增加,两者的差距逐渐加大。在NH4+-N的存在情况下,耐热耐抽苔生菜Vmax下降的程度大于申选1号,而Km增加的程度小于申选1号。  相似文献   

12.
根系高效铵吸收系统是玉米获取氮素的重要补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植株根系铵吸收特征研究,揭示旱地玉米的氮素营养特征,研究结果为玉米补充氮素营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以玉米高产品种“郑单 958”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模拟了玉米植株生长中的氮素营养环境,研究了玉米幼苗生长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反应;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 (NMT),重点研究了不同供氮状况下玉米根系对 NH4+ 的吸收特征,并与其吸收硝态氮的规律进行了比较;利用实时定量 PCR 技术,初步揭示了玉米根系中的铵吸收蛋白 (AMT) 基因对铵的响应特征。 【结果】单一供应铵态氮条件下,玉米地上部鲜重、全株干重及根系含氮量与纯硝态氮条件下相近,表明铵态氮也可作为玉米的有效氮源。非损伤微测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幼苗根系铵吸收过程呈典型的高亲和吸收特征 (表观 Km 值约为 60 μmol/L),推测这一过程是由高亲和的转运体蛋白介导。氮饥饿预处理使根系的铵吸收速率 Vmax 和 Km 值分别降低了约 3 倍和 1 倍。这一现象与水稻等作物不同,暗示玉米的铵吸收过程可能不存在反馈抑制现象。另外,介质中硝态氮的存在对根系的铵吸收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抑制效果 > 20%);在供试微摩尔浓度范围内,根系对 NO3– (100 μmol/L) 的吸收速率显著低于对相同浓度 NH4+ 的吸收。进一步对主要在玉米根系中表达的铵吸收蛋白基因 ZmAMT1;1a 和 ZmAMT1;3 的定量 PCR 分析表明,上述基因在维持供铵状态下的表达量较缺氮处理均有显著提高,与铵吸收测定结果相符。 【结论】玉米根系中保留着高效铵吸收系统,在低硝态氮浓度下,该系统对铵态氮的高效吸收可作为其获取足够氮源的一个重要的机制。高硝态氮则抑制玉米根系对铵态氮的吸收,以避免氮素吸收利用系统在功能上的冗余。  相似文献   

13.
While it is known that superoptimal concentrations of the nitrate (NO3-) ion in solution culture do not increase NO3- uptake o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the same is not known for the ammonium (NH4+) ion.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tilizing flowing solution culture with pH control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uperoptimal NH4+ concentrations on dry matter, nitrogen (N), potassium (K), calcium (Ca), and magnesium (Mg) accumulation by nonnodulated soybean plants. Increasing the NH4+ concentration in solution from 1 to 10 mM did not affect dry matter or N accumulation. Accumulations of K, Ca, and Mg were slight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NH4+ concentration. The NH4+ uptake system, which is saturated at less than 1mM NH4+, is able to regulate uptake of NH4+ at concentrations as high as 10 mM.  相似文献   

14.
稻苗在磁化营养液中生长状况及吸收K~+动力学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士群  邹德乙  高定  李福 《土壤通报》2000,31(4):185-186
离子耗竭技术水培试验的结果表明 ,磁化营养液可促进稻苗生长 ;在经 0 2T、0 4T磁化强度处理后的营养液 ,其稻苗吸收K+ 动力学参数Km 值和Cmin值比对照减小 ,Vmax值则增大 .  相似文献   

15.
采用耗竭法,研究了婆婆纳、离子草与小花糖芥三种麦田常见杂草吸收NO3-、H2PO4-、K+的动力学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吸收NO3-、H2PO4-、K+时,婆婆纳的Vm ax值要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杂草;在吸收H2PO4-时,离子草的Km值要显著低于其它两种杂草;而在吸收K+时,却是小花糖芥的Km值最低。从而说明:三种杂草中,婆婆纳最能适应高N、P、K养分条件,离子草最能适应低P养分条件,而小花糖芥则最能适应低K养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稻品种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对武育粳 3号 (常规粳稻 )和扬稻 6号 (常规籼稻 )生长的影响及其水稻苗期对NH 4 N和NO-3 N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形态氮素对水稻生长影响差异显著 ,铵硝混合营养下水稻的生长最优 ;扬稻 6号比武育粳 3号具有更强的氮素吸收能力 ;不论武育粳 3号或是扬稻 6号 ,单一氮源时NO-3 的Km 值均大于NH 4 ,说明水稻对NH 4 的亲和力大于NO-3 ,武育粳 3号对NH 4 的最大吸收速率小于NO-3 ,而扬稻 6号则极为接近 ;NH 4 的存在均显著降低两个水稻品种对NO-3的吸收速率 ,武育粳 3号和扬稻 6号的NO-3 的Vmax分别比单一硝营养减小 1/ 2和 2 / 3,NO-3 的存在不影响武育粳 3号对NH 4 的吸收速率 ,但使扬稻 6号对NH 4 的吸收速率减小  相似文献   

17.
在氮素供应水平一致的条件下,采用基质栽培盆栽试验,设置5个NH_4~+-N比例(0、10%、20%、30%、40%),探究增铵营养对基质栽培西葫芦产量、品质与N、K素吸收的影响,为高效优质的西葫芦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12.6 mmol/L的N素供应量下,20%增铵比例能促进西葫芦植株的生长发育,株型粗壮。10%~20%的NH_4~+-N比例能促进N素在果实部分积累,且过量的铵供应会明显抑制植株地上部对K素的吸收。同时随着NH_4~+-N比例的增加,西葫芦中NO_3~--N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不断增加。30%NH_4~+-N比例处理下单株产量最高,相对于全硝处理增产29.6%,且N素偏生产力与收获指数水平最高。当NH_4~+-N比例30%以上时,西葫芦结瓜率低于60%,且地上部生物量呈现下降趋势。因此,30%增铵比例下西葫芦产量、品质以及水肥效率最能实现西葫芦在基质栽培中的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