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短花针茅草原上研究建群植物根部土壤含水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放牧强度的不同导致主要建群植物根部土壤含水量存在一定差异。短花针茅根部土壤含水量在轻度放牧区0~10cm土层较高,围封区10~20cm土层较高,中度和重度放牧区20~30cm土层较高;无芒隐子草根部土壤含水量在围封、轻度放牧区10~30cm土层较高,中度和重度放牧区0~10cm土层较高;冷蒿根部土壤含水量在围封区、轻度放牧区20~30cm土层较高,中度、重度放牧区0~20cm土壤水分较高。  相似文献   

2.
对甘肃省盐碱地主要植物群落土壤按S型选取0~5和5~10cm土层样品,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及脱氢酶活性。结果表明:荒漠盐碱地主要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有着较大差异,狗尾草群落的土壤容重、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大于其他植物群落,分别为1.55g/cm3,0.76mg/(g·24h)和7.33mg/(g·20min);碱性磷酸酶在冰草群落最高,为0.13mg/g;土壤pH在甘草群落最高,为9.20;花花柴群落全盐和电导率值均最大,分别为184.2g/kg和57.55MS/CM;冰草群落的土壤水分最高达26.88%,芦苇群落的脱氢酶具最大活性,为2.65μg/(g·24h);同一植物群落,除冰草、甘草和骆驼刺群落的土壤水分5~10cm土层显著高于0~5cm土层之外,其余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pH、全盐及电导率值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土壤容重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土壤酶活性多表现为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各种酶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目标,研究不同程度的放牧干扰对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旨在为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显著降低(P<0.05);各放牧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固氮菌>放线菌>真菌;垂直分布为0~10 cm>10~20 cm;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磷酸酶均显著降低(P<0.05);0~10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均高于10~20 cm;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亦显著降低(P<0.05);土壤pH、土壤容重则逐渐增加,在不同放牧压力处理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放牧干扰条件下土壤中真菌数量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固氮菌数量与脲酶活性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转化酶和磷酸酶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围封19年的长期放牧试验平台,设置4个载畜率水平,分别为对照(CK)0、轻度放牧(LG)0.91、中度放牧(MG)1.82、重度放牧(HG)2.71羊单位·(hm2·0.5a)-1,测定并分析2021年8月植物生长高峰期优势植物及土壤的碳、氮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载畜率的增加降低植物香农维纳指数、辛普森指数;轻度、中度和重度载畜率显著降低植物碳库氮库。随着载畜率增大,土壤铵态氮含量在中度载畜率时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重度载畜率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全碳、全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中度和重度载畜率显著增加了土壤的pH值。表明在荒漠草原,高载畜率会降低植物多样性水平和碳、氮养分归还能力,增加土壤碳、氮含量的流失,进而造成了土壤全碳、全氮含量的降低,有机碳的累积转化受阻。  相似文献   

5.
载畜率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种群的盖度对载畜率的响应不同,无芒隐子草盖度在轻度放牧区最大,栉叶蒿盖度在7月份、8月份分别以中度放牧区和轻度放牧区最大;短花针茅、冷蒿、阿氏旋花、细叶葱、木地肤随载畜率增大高度下降明显,猪毛菜高度在四个载畜率下差异均不显著;随着载畜率的增大,植物群落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且重度放牧与不放牧、轻度放牧有显著差异;随着载畜率的增大,建群种、优势种地位改变不明显,但一年生的猪毛菜重要值增大,在重度放牧区达到最大并占据优势地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以轻度放牧区最大,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为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不放牧,且不放牧与轻度放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温性荒漠草原土壤酶与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放牧扰动下土壤养分供给水平的变化,对温性荒漠草原冬春季牧场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区土壤呈弱碱性;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大;除对照区外,各层土壤含水量、全氮、速效氮、有机质和速效磷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量有递减趋势;除重牧区20~30cm土层外,各放牧区各土层土壤脲酶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碱性磷酸酶各放牧区极显著高于对照区(P<0.01);过氧化氢酶除0~10cm土层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有增加趋势外,其他各层均表现LG> MG>CK> HG的变化.相关分析表明,3种酶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间相关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说明土壤酶可以用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主成分分析同样得出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来指示草原退化与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7.
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植被种类组成、植被盖度以及枯枝落叶的积累量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短花针茅草原样地设4个退化梯度,分别为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介于25.32~27.02g/kg、1.40~1.47g/kg之间,2008年分别介于25.22~27.20g/kg、1.55~1.62g/kg之间,2009年分别介于25.44~27.51g/kg、1.64~1.71g/kg之间;土壤表层(0~2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重度放牧区显著低于不放牧区、轻度放牧区和中度放牧区;土壤C/N比逐年降低,不同放牧区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研究了东祁连山高寒草地脲酶、过氧化物酶、中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垂直变化规律及草地退化程度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不同退化程度样地的中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呈现递减的规律,并且表层土壤酶活性在3层总酶活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最大占47.4%,最小占37.2%;中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表现为轻度退化>重度退化>过度退化。相关分析表明,在0~30 cm土层中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轻度退化草地与过度退化草地差异极显著(P<0.01),在10~20 cm土层中脲酶活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在轻度退化草地与过度退化草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放牧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退化草甸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表现为0-20cm土层20-40cm土层,除20-40cm土层轻牧和中牧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显著差异外(P0.05),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2)可溶性碳氮含量在0-20和20-40cm土层间无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在0-20cm土层轻牧显著大于中牧和重牧(P0.05);3)碱解氮和易氧化碳含量表现为在不同土层,轻牧和中牧含量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4)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在不同土层下,轻度和中牧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5)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
土壤酶(soil enzyme)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组分之一,是生态系统的生物催化剂,在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1191~2656 m海拔草原黑钙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壤酶进行研究,以期解释土壤酶垂直分布特征及土壤肥力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海拔及土层土壤酶活性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0.237~0.722 mg·(g·20 min)-1,碱性磷酸酶活性0.767~2.673 mg·(g·24 h)-1,脲酶活性0.029~0.106 mg·(g·24 h)-1,蔗糖酶活性3.384~23.801 mg·(g·24 h)-1。土壤表层酶活性均大于中、底层,且酶活性随海拔的增加而上升,各土层、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0~20 cm土层,海拔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r=0.854**),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r=0.724*);20~40 cm土层,海拔与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r=0.766*);在40~60 cm土层,海拔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r=0.796*)。在研究中还发现随土层的增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相关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和林格尔县天然草地为对照,比较相同林龄不同密度小叶锦鸡儿人工灌木草地功能群及土壤特征。结果表明,与天然草地相比,建植小叶锦鸡儿灌木林没有改变草地植被功能群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但功能群物种组成结构发生了改变,表现为:随着小叶锦鸡儿林分密度增加,禾本科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豆科生物量显著增多但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变化,菊科和杂草类植物生物量及物种丰富度均显著减少。建植小叶锦鸡儿灌木林可以提高土壤水分与养分含量,建植密度为1200棵/hm^2的小叶锦鸡儿灌木林更有助于土壤涵养水分,且其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增加,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利于植被生长,优化灌木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利用太湖蓝藻的蛋白质资源,开发新型饲料产品,本试验采用盐酸水解法研究蓝藻酸解产物中氨基酸组成及残留的微囊藻毒素和重金属含量,并进行动物急性毒理试验,研究其饲用安全性。结果表明:蓝藻经盐酸水解14 h后,酸解产物中氨基酸种类达17种,氨基酸总量达52.63%,其中畜禽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0.25%,微囊藻毒素-LR残留量为1.33μg/kg。蓝藻酸解18 h产物中微囊藻毒素-LR残留量为0.90μg/kg(低于饮用水限量标准1.0μg/L),且微囊藻毒素-LR和微囊藻毒素-RR去除率均高于99.99%。蓝藻酸解14 h产物中重金属砷(As)、铅(Pb)、汞(Hg)、铬(Cr)的含量均远低于相关国家标准的限量。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测试的蓝藻酸解产物的饲用安全性结果表明:蓝藻酸解物的小鼠半致死剂量(LD50)>9.09 g/kg BW,属于实际无毒的毒性级别;微核试验和致畸试验检测结果均显示为阴性,蓝藻酸解产物无致突变性和无精子致畸性。由此得出,蓝藻酸解14 h产物的氨基酸总量超50%且畜禽易缺乏而常添加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含量较高;蓝藻经酸解14 h以上,其产物中微囊藻毒素残留量接近饮用水限量标准,急性毒理评价为无毒、无致突变性、无精子致畸性。  相似文献   

13.
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CGRIS)软件建成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软件由FOXPRO 6 0与C语言混合编程 ,系统可在DOS或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 ,具有检索、查询、统计和维护功能。利用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 ,可对家蚕的 81个性状进行检索 ,并可选择列表模式和分页模式对检索结果进行浏览、打印或保存供用户再次使用 ,检索结果中同时提供该品种的幼虫、卵、茧、蛹、蛾等图片。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的构建 ,可为家蚕品种资源保存及家蚕育种工作提供高效、快速的信息检索服务。  相似文献   

14.
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与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邢茂业 《青海草业》2003,12(3):22-25
解决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畜牧业这一对矛盾,把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同引导当地牧民群众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与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结合起来,有条件地利用三江源保护资金,改善畜牧业基础条件,建立草料、防疫等配套体系,形成以舍饲圈养为主的现代商品化生产新格局,科学养殖,禁绝传统畜牧业对草场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环境改善与畜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东北地区狐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其耐药性展开调查。采用纸片扩散的方法测定各分离菌株对2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旨在为养殖场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控制其耐药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狐源大肠杆菌各个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卡那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强力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B敏感率在80%以上,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测、数据分析等手段探索不同刈割方式对大针茅草地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针茅种群在群落中具有最大的重要值,占据优势地位;短期刈割对群落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相比,一年一割[1(1)]和两年一割[2(1)]有增长趋势,而割50m留5m [50(5)]和50m留10m [50(10)]有降低趋势;刈割有降低群落平均高度和增加群落密度的的趋势;短期刈割对大针茅草原Margalef丰富度指数(Ma)有较大的影响,每年割50m留5m [50(5)]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P<0.05),相比于50m留存5m [50(5)]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在不同刈割处理下虽有降低趋势但并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7.
部分地区奶牛腹泻粪便样中诺如病毒的检测和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BNoV)是一种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原,目前已在19个国家检出。本研究旨在调查该病毒在国内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及分子特征。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5个省12个奶牛场的93份腹泻粪便样本和54份健康粪便样本。结果显示:腹泻样本中BNoV检出率为25.81%,极显著高于健康粪便样本中9.26%的检出率(P<0.01),证明该病毒与犊牛腹泻具有相关性;基于29个RdRp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5份样本为GIII.1型,24份样本为GIII.2型。对获得的18个VP1和13个VP2基因片段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中国的BNoV毒株具有独特的演化趋势。本研究证明BNoV已在国内的奶牛中广泛流行,是国内犊牛腹泻的新发病原,且国内的BNoV毒株具有独特的演化趋势,为犊牛腹泻的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绵羊肺炎支原体(Mo)感染疾病的现场便捷化诊断方法,本研究选择Mo高度保守区域tuf基因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恒温热隔绝式PCR(ii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iiPCR方法仅对Mo的典型菌株和其临床分离菌株的DNA呈阳性结果,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Mo基因组DNA的检出下限为24fg/μL,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利用该方法检测临床样品,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从临床采集的羊鼻拭子及支气管拭子中检测出MoDNA,对扩增产物的测序表明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本研究建立的iiPCR方法为Mo的检测及其感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Book review     
Holistic Resource Management Allan Savory 1988,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564 pp.  相似文献   

20.
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初步分析了2头雄性林麝(3岁和6岁各1头)在泌香初期和末期尿液中的挥发性有机成分。泌香初期的尿液中共有58种成分,包括酮17种、酚11种、醇10种、酯7种、杂环4种、醛3种、芳香烃2种、胺2种、烷烃1种和砜1种,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是4-甲基苯酚、4-乙基苯酚、苯甲酸甲酯、2-戊酮、苯酚、反式-3-戊烯-2-酮,2-甲氧基苯酚、4-丙基苯酚。泌香末期的尿液中共有85种成分,包括酮34种、酚13种、杂环11种、醇8种、酯6种、烯烃4种、烷烃3种、醛3种、羧酸1种、醚1种和萘1种,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是4-甲基苯酚、4-乙基苯酚、3-甲基环十五烷酮(麝香酮)、苯酚、5,6-二氢-2,4-二甲基-2H-吡喃、4-甲基-3-戊烯-2-酮、4-丙基苯酚、环己酮。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泌香末期尿液中存在麝香酮、环十五内酯等大环化合物的来源和雄性林麝尿源性化学信息素的作用机制与行为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