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抗性和产量性状改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自育的110个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的抗病性、产量性状、早熟性状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抗枯萎病育种成效显著,品种对枯萎病抗性呈稳步上升趋势;品种对黄萎病抗性亦呈上升趋势,但进展缓慢。除20世纪70年代品种略有下降外,品种的单株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单株结铃平均数在年代间变化不大,衣分变化趋势呈“V”字型,90年代品种最高。20世纪50~90年代,品种生育期缩短,早熟性增强。株高、第一果枝距子叶距离、第一果枝节位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52年北疆气候变化对棉花种植气候适宜性分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于北疆52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逐年≥10℃积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和无霜冻期资料,使用Arc GIS空间插值技术对上述各热量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使用线性趋势和年代间比较对近52年各热量要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棉花气候分区指标,完成了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2年5个时段的北疆棉花种植气候适宜性分区;并对比分析了各时段宜棉区、次宜棉区、风险棉区和不宜棉区分布区域和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北疆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特点;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2年北疆≥l0℃积温、7月份平均气温和无霜冻期分别以每10年75.657℃、0.218℃和4.36 d的斜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速率呈增大趋势。受其影响,近52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疆宜棉区面积明显扩大,次宜棉区和不宜棉区有所减小,风险棉区变化不大。2001―2012年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宜棉区面积扩大了6.54164×104 km2;次宜棉区和不宜棉区分别缩小了0.99982×104 km2和5.28675×104 km2。  相似文献   

3.
早熟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新陆早10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陆早10号原名新石K1,是由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选育,1999年12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适宜在北疆棉区、南疆早熟棉区及甘肃河西走廊等地种植,并且由于该品种为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品种,也适宜在病地种植.  相似文献   

4.
早熟高产陆地棉新陆早36号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永林  秦江鸿  艾尼江  万英 《种子》2012,31(4):108-109
新陆早36号(新石K8)是新疆石河子农科中心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早熟陆地棉新品种,2007年2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是北疆早熟棉区第1个以高产类型审定的棉花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性突出、霜前花率高;丰产性强、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宜范围广;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等特点,已成为新疆早熟棉区近年来推广面积最大的棉花新品种.从2010年开始,国家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区域试验和自治区棉花早熟组区域试验、预备试验均将新陆早36号作为对照品种,作为后续审定品种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主要的病害之一,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发生十分普遍,江苏省自70年代末有零星发生后,蔓延迅速。本研究的目的:通过抗性鉴定,筛选出抗黄萎病的种质,供杂交育种和生产上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6.
新疆北疆是我区的主要优质棉生产基地。然而随着棉花种植年限的增加、植棉面积的不断扩大、连年重茬及盲目引种调运,使得我区枯萎病迅速扩展蔓延,危害日益加重,已成为我区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严重障碍和隐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是培育种植早熟、丰产、优质的抗病品种。为寻求适合北疆棉区种植的抗病品种,我站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保站和种子管理站委托,承担了北疆棉区引进品种及参加区试品系抗枯萎性的田间鉴定任务。1996~1999年共对29个外引品种(系)和39个本地自育品种(系)进行了抗性鉴定,现将其主要的45份材料后期剖秆鉴定结果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栽培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萎病的主要措施。2002年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所在枯萎病团中对北疆棉区棉花推广品种进行了全生育期抗枯萎病鉴定。参与鉴定的l0个棉花品种经苗期、蕾期、生长中期及收获期剖秆检查,结果表明:近2年我区自育品种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抗病育种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北疆棉花红叶早衰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棉区曾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红叶早衰现象,对早衰地区的棉花产量、品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如:2001年8月上旬,北疆石河子棉区发生大面积红叶早衰,使当年棉花减产20%-40%;皮棉品级下降;棉种成熟度差,严重影响了植棉企业和棉农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十年成就和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应用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规模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问世和兴起,加速了棉花杂种优势大面积推广利用,使其在长江流域迅速普及,黄河流域和新疆棉区也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简化、高效、低成本棉花生产已成为必然趋势,给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提出新的挑战。本文从棉花杂种优势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和制种方法 3个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主要成就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新疆棉区22个站1961-2009年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棉区≥10℃终日和初霜期的变化特征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终日和初霜期均以吐鲁番棉区最晚,南疆棉区次之,并由盆地东部向西部推迟,北疆棉区和哈密棉区最早。49年来,≥10℃终日在伊犁河谷和石河子地区变化趋势明显,呈显著性向后推迟,北疆其余棉区、东疆棉区、南疆棉区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初霜期北疆棉区大部变化趋势明显,呈显著性的推迟趋势,东疆棉区、南疆棉区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10℃终日变化吐鲁番棉区最为稳定,南疆棉区次之,北疆棉区波动幅度最大。初霜期变化东疆棉区幅度小于北疆棉区和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南疆棉区初霜变幅均大于≥10℃终日,尤以塔里木盆地东部棉区最为明显。全疆大部棉区90年代及2001-2009年≥10℃终日除少部分站点早于常年外,全疆大部棉区均晚于常年,尤其是北疆棉区、吐鲁番棉区、塔里木盆地西部棉区偏晚较多。初霜期全疆大部分棉区延迟趋势明显,且大部棉区2001-2009年平均初霜在各年代中是最晚的。这些对于棉花后期生长都是有利的,主要有利条件为热量多,棉花后期生长遭遇霜冻的风险减小,霜前花产量高,品质好。而且≥10℃终日和初霜日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棉花的种植界限,近年来新疆棉区向北向西扩展。因此生产上,各棉区可以根据该地的≥10℃积温和初霜变化状况选择合适的棉花品种,便于做到棉花生产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1.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车排子垦区棉田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害虫。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该虫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宁夏棉田大量发生。为害后可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常将叶片吃成很多小洞,近几年为害程度逐年加重,成为北疆棉区几大主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旭文  余渝  孔宪辉  刘丽  王娟 《种子》2020,(1):140-141,168
金垦1161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ZJ 6为母本,X 4为父本,通过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棉花新品种。2015—2016年进入新疆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2098.5 kg·hm^-2,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20.2%。2017年参加新疆棉花品种生产试验,皮棉平均产量1980.0 kg·hm^-2,为对照新陆早61号的99.7%。金垦1161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18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新疆北疆早熟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浅谈棉花种质抗枯、黄萎病鉴定孙文姬,陈其瑛,马存,石磊岩,简桂良,丁之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京100094)国内外报道棉花病害有40余种,其中枯萎病和黄萎病是防治难度最大的两种病害。自50年代起陕西植保所、江苏植保所、四川棉花所、中国农科院棉花...  相似文献   

14.
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90年代参试品种抗病性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河区试、长江抗病区试、麦套棉区试和夏棉区试三轮试验的60个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而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水平较低。90年代以来参试品种的抗病性发展趋势为抗枯萎病性在达到较高水平后趋于稳定;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为上升趋势。不同熟性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表现为早熟棉品种的抗枯、黄萎病性和兼抗性均优于中熟棉品种。来自黄河流域棉区参试品种的抗病性明显优于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参试品种。  相似文献   

15.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威胁性最大的病害,但它并非“不治之症”。我国人民在毛主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指引下和枯、黄萎病作了坚决的斗争,总结出“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解决了这个世界性的老大难问题。其中抗病品种是内因,是根据,起了主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工作,回顾一下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历史。并作一些分析,是有益的。本文想着重回顾和分析棉花抗枯萎病的病地系统选育的效果、原因和进一步应用的问题。一、从我国棉花抗枯萎病育种史来看病地系选的重要性。我国棉区的枯萎病生理小种可能不同于国外的生理小种,所以在国外认为抗病的棉花品种在我国往往表现并不抗病。我国枯、黄萎病问题的解决,是我国人民在毛主席“自力更生”思想指导下自己解决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1978—2007年中国陆地棉品种主要特性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陆地棉品种的遗传性状在不同年代间的变化规律,利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在1978—2007年审定推广的836份陆地棉品种数据库,对陆地棉品种的1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大棉区品种的单铃重、皮棉产量和比强度三个性状随着年代变迁,呈明显升高趋势,比强度尤为突出;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的种植密度随着年代变迁在逐渐降低,而西北内陆棉区的种植密度在增加;叶色、第一果枝节位、铃形、马克隆值和枯、黄萎病抗性在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生育期、衣分、纤维长度在年代间变化平稳,株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变化趋势也较平稳。研究得出1978年以来中国棉花审定推广品种的农艺性状稳定一致且表现良好,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尤其纤维比强度)有明显改良,在马克隆值和枯、黄萎病抗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前,北疆棉区种植两大类型品种:第一类型是新疆自育的不抗黄枯萎病的特早熟棉花品种。第二类型是在病区和病势严重的地块种植中棉所育出的品种和辽棉所育出的品种。两大类型的多品种在同一棉区种植,严重影响了一地一种区域化种植的格局,给原种生产与良种推广带来困难。为使北疆棉区适应市场需要,棉花生产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必须加强种子管理,严格引种程序,抓好原种生产,实施一地一种,区域化种植,是当前以原种生产为龙头,提高棉花品种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8.
我团棉花病害主要是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尤其是黄萎病。从调查结果来看 ,黄萎病发生已经呈现逐年加重趋势 ,给棉花稳产、高产发展带来严重影响。1 目前棉花枯、黄萎病实际发生情况全团棉花种植面积 2 1 73.33hm2。枯萎病、黄萎病发生面积 30 0 hm2 ,占棉花播种面积的 1 3.8%,其中黄萎病发生面积 2 86.66hm2 ,零星病田占67.3%,重病田占 31 .1 %,轻病田占 1 .6%,枯萎病发生面积 1 3.33hm2 。2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和消长与品种的抗性、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及生育期等因素密切相关。2 .1 棉花枯萎病发生与气候条件的…  相似文献   

19.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新陆早20号(原代号A01—5)是农八师一五0团选育的抗枯萎病品种,2005年2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北疆棉Ⅸ、南疆早熟棉区、甘肃河西走廊部分棉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20.
新陆早20号是新疆石河子150团在枯萎病重病地从中长绒品种新陆早16号中选育的抗病变异单株,后经多年南繁加代和病圃筛选鉴定培育而成,原名A01-5.2003-2004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区试,同年参加北疆早熟棉区棉花品种生产试验.2005年2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