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干腐病是马铃薯窖储期的主要病害,病原菌往往通过薯块表面的机械擦伤入侵块茎并破坏块茎的薄壁细胞而进行侵染,其中病菌的进一步扩展需要降解寄主细胞壁,因此,针对干腐病病原镰孢菌产酶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接骨木镰孢菌(Fusarium sambucinum)、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拟丝孢镰孢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拟枝孢镰孢菌(Fusarium sporotriodides)为试验菌种,以克新1号为寄主材料,对5种镰孢菌体内产细胞壁降解酶特性及温度对这些致病菌的产酶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5种镰孢菌接种在马铃薯薯块上后,均可以产生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其中Cx的活性在侵染后期最高,PMG在侵染前期较高,且Cx活性低于PMG。在温度对镰孢菌活体内产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试验中发现,相对于不接菌对照,Cx、PMG的活性在25℃时较高,β-葡萄糖苷酶在20℃下活性较高,PG在20℃和25℃的活性都较高。以上结果说明:镰孢菌侵染马铃薯时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壁降解酶,Cx活性在侵染后期较高,PMG活性在侵染前期较高,且低温不利于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对从贮藏期间患黑斑病的甜瓜中分离出的3株真菌A2015、A2018、A2019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菌株均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生长初期呈白色,菌丝横纵交错,呈絮状,后期分生孢子呈暗色倒棒状,具有横纵隔膜。对分离所得菌株及购自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的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菌株3.18017进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lu)活性测定,研究链格孢侵染甜瓜时所产生的具有侵染力的酶活特性。结果表明:在4株链格孢侵染甜瓜过程中,PG活性在第3天时达到最高,其中菌株A2015的酶活最高达到20 924.25 μg·h-1·g-1 FW;Cx和β-Glu活性第6天时达到最高,分别高达250.20、8 619.21 μg·h-1·g-1 FW;PME活性第7天时达到最高,为0.24 μg·h-1·g-1 FW。说明链格孢在侵染甜瓜时产酶顺序依次为PG、Cx、β-Glu、PME,由此顺序逐步对细胞壁进行降解、侵染进入瓜体内部。此研究结果可以有效为后期针对性防治甜瓜黑斑病以及甜瓜抵御链格孢的入侵提供病原菌自身特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杏贮藏过程中主要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杏果采后贮藏中的主要致病菌,对贮藏中腐烂小白杏果实上的病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分离并筛选得到了3种主要霉菌,经过形态结构鉴定和显微镜观察,确定为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经过回接发现,该3种霉菌能使健康杏果致病,且病状与自然发病一致,从这些病斑中又分离得到了相同的霉菌,从而确定该3种霉菌为小白杏采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拟康氏木霉和黑根霉混合发酵对苹果链格孢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发酵液对苹果链格孢菌的生物防治效果,探索开发为新型绿色环保生物防治剂。对2种生防微生物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鉴定;生长速率法测定混合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在烟台莱阳进行田间实验对发病较为严重的果园进行为期一年的多次灌根与喷施处理,测定其防治效果并测定其对苹果叶片SOD、POD等防御相关酶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发酵可显著提高对病原微生物链格孢菌的抑菌能力。平板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发酵液对链格孢菌的抑菌效果达到了66.73%,显著高于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单独发酵液的51.23%、17.28%;田间实验发现,混合发酵液处理后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相对防效达到42.46%;对其叶片防御酶测定结果表明,混合发酵液处理后,苹果叶片的防御酶SOD、POD、PAL活性均有50%以上的提高。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发酵液对苹果链格孢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提高苹果抗病能力,为新型生防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苹果树腐烂病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其活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酶活性的分析,研究证实苹果树腐烂病菌在活体外和寄主体内均能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壁降解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和木聚糖酶。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腐烂病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及达到酶活性高峰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诱导酶液对苹果愈伤组织具有明显的浸解作用,其中木聚糖为碳源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破坏能力最强。此外,研究发现,腐烂病菌在寄主体内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PMG和木聚糖酶在接种后最先被检测到活性显著升高,PMG酶活性于接种后第13天达到高峰,随后活性降低,而木聚糖酶和其他3种酶活性则随接种天数的增加活性不断增强;5种细胞壁降解酶中,Cx最大酶活性最低,而木聚糖酶活性最高,是其他酶最大活性的1.74~7.44倍。  相似文献   

6.
B68发酵滤液对香蕉冠腐病菌致病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活体内外半裸镰刀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活性分析,明确了其侵染青香蕉果实后会引起为明确香蕉冠腐病菌致病酶的变化情况以及B68发酵滤液对致病酶的影响,对活体内外半裸镰刀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活性分析,在其侵染青香蕉果实后,会引起被侵染组织内产生高活力的果胶甲酯酶果胶裂解酶类(PML、PL)和纤维素酶(cellulase),而不产生果胶水解酶类。病菌活体外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均高于活体内产生的酶活。采用体外诱导培养的方法,与对照相比,芽孢杆菌B68发酵滤液在各浓度下均显著抑制半裸镰刀菌活体外果胶酶类(PG、PMG、PME、PL、PML)和纤维素酶类(Cx、β-glucosidase)细胞壁降解酶的分泌,研究目的是为使用芽孢杆菌菌剂防治香蕉冠腐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西芹种子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采用液体培养法研究黄瓜枯萎病菌经西芹种子浸提液化感作用后菌体分泌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及毒素(镰刀菌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各浸提液处理后,黄瓜枯萎病菌分泌的3种细胞壁降解酶(果胶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较对照降低,其产生的镰刀菌酸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0.02%、31.50%、34.18%。说明西芹种子各浸提液中含有的化感物质抑制了黄瓜枯萎病菌分泌的水解酶活性,并阻碍了黄瓜枯萎病菌镰刀菌酸的分泌,减弱了其对寄主的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熏蒸处理和培养基直接接触条件下肉豆蔻精油对番茄采后4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肉豆蔻精油对番茄采后4种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的抑制作用较强,在熏蒸条件下的EC50分别为37.79μL·L^-1和32.95μL·L^-1,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熏蒸条件下的EC50分别为43.57μL·L^-1和54.47μL·L^-1。培养基接触条件下的EC50值大大高于精油熏蒸处理,对灰葡萄孢霉和粉红单端孢霉的EC50分别为315.12μL·L^-1和299.56μL·L^-1,约为熏蒸条件下的10倍。  相似文献   

9.
草莓褐色叶斑病是中国新发现的一种病害,造成叶片坏死和果实腐烂。为明确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该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和活性。结果发现,该病原菌能够产生多种细胞壁降解酶,即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但不产生纤维素酶(Cx),其中PG和PMG活性较强,且PG和PMG在培养6天时活性最强,PMG在23℃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PG在28℃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静止和振荡交替培养有利于PG和PMG的产生。致病作用研究发现,果胶酶(PG和PMG)可引起果实腐烂和叶片坏死,说明其在该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研究瓜类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致病性的关系,为菌株致病性强弱快速测定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方法;【方法】测定了19株来自不同瓜类寄主尖孢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及致病物质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构建菌株的发病率(y)与酶活(x)的曲线模型;【结果】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寄主及不寄主来源的菌株致病性有差异。供试菌株中有12个强致病菌株,发病率在80%以上;2个中等致病菌株,发病率分别为60%和70%;2个弱致病菌株发病率均为30%,以及3个非致病菌株。菌株β-D-葡萄糖苷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寄主不同菌株的酶活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黄瓜、甜瓜和西瓜寄主菌株酶活变化范围依次为(21.57-54.89)、(16.28-41.83)和(14.98-32.43)U•ml-1;不同寄主(黄瓜、甜瓜和西瓜)菌株的β-D-葡萄糖苷酶活也存在差异,平均酶活为黄瓜(34.08 U•ml-1)甜瓜(27.86 U•ml-1)西瓜(20.95 U•ml-1);【结论】菌株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其致病性关系分析表明,当酶活性小于30 U•ml-1l时,菌株发病率与酶活呈正相关;当酶活大于30 U•ml-1,菌株的发病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1.
对天津地区新发病害番茄红粉病的致病病原进行鉴定,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和酸碱性对该菌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天津地区番茄红粉病的致病病原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Bull.)Link);番茄红粉病菌菌丝伸长速度以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V8蔬菜汁培养基、燕麦片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和黑麦培养基上最快;产孢量以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和孟加拉红培养基最多;15~25℃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产孢最适温度为20~30℃;粉红单端孢喜好中等偏酸性条件,但有较强耐受碱性环境能力,菌丝伸长和孢子着生以pH5~9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以果蔬采后致病真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0、1.0×101、1.0×102、1.0×103、1.0×104、1.0×105、1.0×106、1.0×107 CFU/mL)植物乳杆菌CY1-2(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Y1-2)对T. roseum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接种番茄果实腐烂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L. plantarum CY1-2均能显著抑制T. roseum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同时也可抑制接种T. roseum番茄果实的病斑直径;浓度为1.0×105 CFU/mL的L. plantarum CY1-2处理提高了T. roseum培养液中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但对丙二醛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L. plantarum CY1-2抑制T. roseum生长的机制可能与破坏其细胞膜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甜瓜采后病害生防细菌的鉴定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离筛选对甜瓜采后病害具有潜在防治效果的微生物,以建立甜瓜采后病害综合防治体系。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从甜瓜表面筛选生防菌株,应用16S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甜瓜表面分离得到1株防治效果明显且稳定的生防菌株2-17,平板对峙测定菌株2-17对采后病害3种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室内生物测定表明,菌株2-17对3种病原菌的防治效果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特别是对于Trichotheci-umroseum防治效果最好,达到87.5%;对Fusariumspp.和Alternaria alternata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6%和70.8%。应用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2-17为假单胞属(Pseudomonas);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2-17鉴定为P.putidabiovar A。  相似文献   

14.
以引起果蔬采后病害的重要病原物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为研究对象,探究离体条件下不同浓度磷酸钠对T. roseum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其初步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磷酸钠处理均可抑制T. roseum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强。此外,2.0 mg/mL磷酸钠处理降低了T. roseum胞外相对电导率,提高了胞外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胞外可溶性糖含量。扫描电镜结果显示,2.0 mg/mL磷酸钠处理的孢子表面粗糙且发生皱缩。因此,离体条件下磷酸钠能够抑制T. roseum生长,其抑菌机理与细胞膜结构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从土壤、垃圾以及腐烂的树叶中通过刚果红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培养基等培养基初筛出L-1、L-3、L-4、L-5、L-6、L-2六株菌株。然后用这六株菌种对以油茶饼粕为主要营养成分的固态培养基进行单菌发酵。通过比较固态发酵时菌种的内切酶酶活得出L-1、L-3、L-4三种菌株可做为高效降解茶粕纤维素的备选菌株,比较三种菌株的外切酶酶活、内切酶酶活、总酶活的显著性分析得知,L-3菌株是产降解茶粕高效纤维素酶的最佳菌株,经鉴定该种菌株属于青霉属。  相似文献   

16.
对15个苹果品种的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年度间变化和生长期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苹果品种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品种间和年度间均呈现显著差异.酶活性年度变化呈“大小年”状态.第一次新梢速长及果实速长时幼叶的酶活性最高,随着果实和新梢生长速度的减慢以及叶片发育程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但其变化与环境(温、湿)的相关不显著.各品种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生长期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生理落果之前品种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座果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8024~*);品种或树体的结实性与过氧化氢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秸秆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纤维素分解菌生产发酵饲料是当前饲料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它可将纤维素分解为牲畜可利用的糖。此项试验从各种土壤及饲料中分离到12株能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分别测定滤纸分解度、CMC酶活、FPA酶活和天然纤维素酶活,筛选出6株对天然秸秆纤维素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通过改变其培养基中天然纤维素的含量,发现随着培养基中天然纤维素含量的增加,酶活力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