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三尖杉属植物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垂直板型不连续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和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三尖杉属植物粗榧、高山三尖杉、篦子三尖杉进行了同工酶实验。结果获得天冬氨酸转酶(AAT)、谷氨酸脱氢酶(G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酯酶(EST)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等5种同工酶的酶谱。酶谱的相似性系数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粗榧和高山三尖杉酶谱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达81.5%,而二者与篦子三尖杉的相似性系数较低,仅为59.3%和50.0%。  相似文献   

2.
红壳松(又名海南粗榧)属于粗榧科的粗榧属。这一属共有八种,产亚洲东部。我国有六种,分布于秦岭以南、山东鲁山以南,直至台湾和海南。据《海南植物志》所载:海南岛有海南粗榧、粗榧和三尖杉等三种(见附表)。在《海南木材》一书中,海南粗榧和粗榧的原用名称均为“红壳松”,木材商品名统称为“粗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种群演化历史,加深对该物种进化过程的理解,为其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15对能获得高多态性扩增产物的SSR引物,采用TP-M13-SSR技术检测长柄双花木全分布区12个自然种群261株个体的遗传多态性,应用Gene Marker软件进行基因分型,FSTAT估算遗传参数,ARLEQUIN进行分子方差分析,STRUCTURE对所有个体进行Bayesian聚类分析,Bottleneck检测种群遗传瓶颈效应。【结果】15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2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8.6和3.5,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7和0.67;种群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4和2.1,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5和0.43;私有基因丰富度和种群内近交系数分别为0.15和0.19。除道县种群外,其他种群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表现出杂合子缺失。种群间遗传差异极显著(P0.001)。12个种群可归类为2个类群,大多数个体谱系清晰。在近期的进化过程中,种群遗传结构稳定,未经历遗传瓶颈事件。【结论】长柄双花木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维持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较高的进化潜力。近期生境碎片化和遗传漂移对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影响较小。种群间的自然屏障、气候变迁和人类干扰导致的种群生境碎片化,是其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和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因,这可为该物种遗传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白皮松保育遗传学 --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价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斌  顾万春 《林业科学》2005,41(1):57-64
在白皮松天然林中采取分层取样 ,抽取 10个群体 2 10个单株。测定分析 16种酶系统 ,得到 31个酶位点。白皮松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参数为 :平均等位基因数AS=1 74 2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S=1 4 9,多态位点百分率PS=5 4 8% ,期望杂合度HeS=0 16 2 ;白皮松群体水平遗传多样性参数为 :平均等位基因数AP=1 39± 0 1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P=1 30± 0 12 ,多态位点百分率PP=34 85 %± 8 4 6 % ,期望杂合度HeP=0 0 99± 0 0 4 9,观测杂合度HoP =0 0 95± 0 0 4 2。白皮松遗传多样性在松属树种中属于中等偏下 ,群体间分化明显 ,遗传分化系数FST =0 133,群体间遗传距离 D =0 12 8,大于松属平均水平。根据Nei’s遗传一致度将 10个群体分为 3组。白皮松群体遗传多样性中心与资源分布中心和表型多样性分布中心吻合 ,适宜采取中心群体原地保护和多群体异地联合保存相结合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 Planch.) EST-SSR的类型、分布频率和分布特征,开发有效的SSR标记,并验证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跨物种转移中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RNA-seq技术对锦绣杜鹃‘紫鹤’品种的花蕾进行转录组测序,MISA软件对组装的unigenes内部的SSR位点进行检索,分析其类型、分布频率。利用Primer 3.0软件设计引物,并对锦绣杜鹃群体和其近缘种映山红群体进行多样性检测,利用POPGENE-PC 2.2软件计算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Shannon’s信息指数、Nei氏多样性指数、观察杂合度、期望杂合度等参数。[结果]锦绣杜鹃‘紫鹤’花蕾转录组共有49 527个unigenes(43 766 249 bp),从中筛选出16 120个SSR位点(24.46%),发生频率为1·(2.7 kb)~(-1)。微卫星的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5~24次之间,二核苷酸发生频率最高(9 624个,59.70%),其次是单核苷酸(3 738个,23.19%),频率最低的为五核苷酸(42个,0.26%)。频率最高的重复基序有A/T、AG/CT、AAG/CTT、AGG/CCT、ACC/GGT、AGC/GCT、AAAG/CTTT、AAGAG/CTCTT、AGAGGG/CCCTCT等。选用13个多态性SSR标记对锦绣杜鹃群体进行PCR扩增,共得到7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3~9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在各SSR位点之间变化范围为1.684~5.930;观察杂合度H_O和期望杂合度H_E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0~1.000和0.433~0.848,平均值分别为0.696±0.426和0.705±0.129;Shannon’s信息指数I和Nei氏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36~1.961和0.406~0.831,平均值分别为1.376±0.339和0.683±0.131。此13个标记在映山红群体中的跨物种扩增成功率为100%,并反映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个群体间的遗传差异93.4%存在于群体内部。[结论]基于AG/CT重复基序开发的13个SSR标记具有高度的多态性,为后续杜鹃花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大别山野生映山红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杂合度过剩,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  相似文献   

6.
思茅松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瑜  王炯等 《林业研究》2002,13(4):273-276
采用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思茅松(Pinuskesiyavar.Langbinaensis)种子胚乳的9种同工酶。通过对9种酶系统编码的16个酶位点的遗传分析,揭示了思茅松三个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思茅松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0.667;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3;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288和0.197。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分化系数仅为0.052,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5。表5参15。  相似文献   

7.
海南粗榧是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可以提取出显著的抗癌特效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该文主要对海南粗榧资源研究、种群与群落学研究、核形态学、药用成分、内生真菌、遗传多样性、繁育技术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海南粗榧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大花序桉的遗传多样性,为大花序桉群体资源的保存和育种潜力的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14个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对大花序桉4个主要分布地区进行变异检测,分析位点多态性和群体多样性,计算地区间的分化系数和遗传相似性以及地区间和地区内的分子方差分量,基于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4个SSR标记共检测到249个等位片段,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18个等位片段。基于所有标记,大花序桉各地区的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为1.785 4,观测杂合度平均为0.510 0,期望杂合度平均为0.788 2,表明遗传多样性较高。地区间平均遗传分化系数为0.071 6,分子方差分析(AMOVA)中群体间方差分量仅为6.8%,表明遗传分化水平中等、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非加权分组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将大花序桉4个主要分布地区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大类。[结论]种质资源保存要优先考虑多样性较高的地区。大花序桉遗传多样性较高,进一步选育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
看了《云南林业》1987年第2期刊登的《宁蒗县发现三尖杉》一文后,不禁引起我的一些联想。约在10年前,我曾受领导的委托,调查三尖杉属一些树种的地理分布而到云南了解情况。当时,在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林学院的专家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许多三尖杉属植物标本,初步的结论是:海南粗榧可能是海南岛的特产,云南并无天然分布。然而,过去的资料一直记载,云南省的富宁和麻栗坡也有海南粗榧分布,连1982年出版、由中国林科院等单  相似文献   

10.
篦子三尖杉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为探索篦子三尖杉不同群落类型之间物种多样性的规律,比较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性,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分析了黔东南州凯里市、镇远县、黎平县和台江县的4个篦子三尖杉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4个篦子三尖杉群落共有维管植物54科87属102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裸子植物2科、被子植物47科;4个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一年生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小;4个篦子三尖杉群落的成层现象均非常明显,基本上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篦子三尖杉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受人为活动的影响,4个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物种多样性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是:台江凯里镇远黎平;篦子三尖杉缺乏成年个体和幼苗,种群属于衰退型。  相似文献   

11.
云南红豆杉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垂直板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了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雌配子体的5种等位酶,并以10个基因位点编码的5个酶系统,分析了滇西北3个云南红豆杉天然种植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结果表明,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是0.77;群体的平均杂合性观察值是0.302;预期值为0.3320;每个基因位点发现的等位基因数是2.05,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是1.466。对10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多样性测定表明,种群间的分化占14.66%。总的基因多样性约85%产生于种群内。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118。  相似文献   

12.
白皮松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白皮松群体间遗传变异规律,使用7对EST-SSR引物对分布区内21个白皮松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对引物在21个白皮松天然群体的663个单株中共检测到14个多态性位点。各群体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信息指数(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Nei’s期望杂合度(Nei’s)分别为1.156 5 1.601 9、0.133 5 0.492 5、0.138 4 0.397 3、0.0860 0.342 8、0.084 6 0.337 4。白皮松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215 2,基因流(Nm)值平均为0.911 9,群体间基因交流总体较少,遗传分化较大。白皮松多样性水平在分布区内呈规律性变化,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区域主要在西部、南部,具有从西向东,从南向北依次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遗传多样性与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贾学渊  马建章 《林业研究》2010,21(2):239-245
本文利用11个微卫星多态位点检测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6个东北林蛙种群的75个个体分布于中国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11个位点在所有种群中得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10个不等,平均5.6个;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2,属于中度多态。基因分化系数(FST)分析表明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的种群间遗传分化显著(P<0.001),基于Nei's DA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树和AMOVA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准确性。因此, 建议将分布于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东北林蛙划分为两个单独的管理单元加以保护和管理。图2表7参46。  相似文献   

14.
白皮松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8种等位酶对白皮松4个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在4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0个基因位点,15个等位基因,其中6个位点为多态位点;群体总体水平多态位点比率P=60%,平均有效基因数A=1.92,平均期望杂合度He=0.106,种群平均遗传距离为0.006 8.南漳白皮松群落平均等位基因数A=1.9,平均有...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Analysis of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and among populations of a species can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the genetic diversity (Dumolin- Lapegue et al. 1997) and can also provide important basic information for breeding programmes an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grammes to conserve genetic resources. Moreover, information on the genetic structure allows for a more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e species’ gene p…  相似文献   

16.
湿加松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SR标记对17个湿加松亲本无性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进而分析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个微卫星标记在湿加松亲本群体中均呈现高度多态,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7.72%,平均杂合度为0.144 4 0.884 1,以SS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将参试亲本材料划分为2大类群,可以用于湿加松亲本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树高、胸径、材积的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2 0、0.641 2、0.639 3,决定系数分别为0.293 8、0.411 0、0.408 7。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树高、胸径、材积的杂种优势相关程度较高,利用SSR标记预测湿加松杂种优势是可行的,为湿加松良种选育及亲本选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昆明树木园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垂直板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查了此人工林雌配子体的苹果酸脱氢酶(MDH)、酯酶(EST)、莽草酸脱氢酶(SKD)、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及过氧化物酶(PER)的同工酶,分析了此群体等位酶的遗传变异。根据多态位点的标准,发现检测的基因位点的70%是多态的。每个基因位点发现的等位基因平均数是2.10。所检测的10个位点平均期望杂合度是0.291;平均实际杂合度为0.293;平均等位基因有效数是1.598。  相似文献   

18.
《林业研究》2021,32(5)
Growth traits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23 provenances of Quercus rubra introduced from North America were analyzed in a provenance trial established with 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in Hwaseong,Gyeonggi,South Korea in 1993.Growth variables and survival at age 25 we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from early stages.Height,DBH,volume and stem straightness of Q.rubra was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domestic oak(Quercus accutissima).Growth of the Dunham Island provenance from New York was the best among the 23 provenances that of the Eagle River provenance from Wisconsin was poorest.Survival rate at age25 was on average 52%.The longitude of seed origin and growth of provenance were consistently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at all ages.Growth of coastal provenances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inland provenances,which were separated by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stance among the provenances were evaluated using micro satellite markers.The allelic frequencies showed high polymorphism in 10 microsatellite loci,and 292 alleles were found.Of 10 loci,two were commonly found in the 23 provenances.The mean allelic diversity and heterozygosity observed among the provenances were similar to those from the native populations of Q.rubra in North America.Nei's genetic distance among the 23 was estimated and showed that a clear trend between geographic and genetic distances,indicating that some provenances have high genetic diversity with superior growth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9.
板栗野生居群与栽培品种间叶绿体微卫星遗传差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对epSSR通用引物进行筛选,选用4对呈现多态性的引物对板栗的4个野生居群和9个地方品种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个位点在128个样本中扩增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3,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1.635,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381,各遗传参数值远低于核基因组对群体研究的相应值.4个等位基因共组合出8种单倍型,既有共享率超过57%的单倍型,也存在特异稀有单倍型,其中陕西汉中与安徽广德板栗天然野生居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671和0.78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显示两地是板栗的分布及遗传多样性中心.基于cpSSR数据,对板栗地方品种与天然野生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关系及地方品种的起源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