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农业科学》2006,(3):F0002-F0002
湘西自治州旱粮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建于2003年,集旱粮育种、推广、经营于一体,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主要投资者和技术依托单位湖南省永顺县旱粮科学研究所选育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杂交糯高粱“水糯杂1号”.湖南省第一个杂交玉米品种“湘玉1号”.相继选育了“湘玉10号”、“永科5号”“永利6号”、“湘永单3号”等玉米新品种,均以高产、稳产、商抗,质优而亭誉武陵山区及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以滇I型杂交粳稻高产组合榆杂29保持系滇榆1号B、恢复系南29-1和寻杂36保持系滇寻1号B、恢复系南29-2为材料.采用混合筛选法,从200个RAPD引物中,筛出在两个组合保持系与恢复系间表现RAPD差异的3个标记OPE-11700,OPE-11820,OPE-111543.分别随机提取4个材料的150个单株DNA,构建4个随机单株DNA群体.利用OPE-11700,OPE-11820,OPE-1115433个标记鉴别随机单株DNA群体.结果表明OPE-11700,OPE-11820,OPE-1115433个标记在4个材料间均能扩增出明显的多态性产物,重复性好,4个材料的单株正确鉴别率分别为滇榆1号B97.3%,南29-196%,滇寻1号B95.3%,南29-292%.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986~1989年"寻杂29"的生育期观察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为依据,结合省内主要示范点试种以来的数据,从光、热、水等气象条件对"寻杂29"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论述了该组合的光温特性和抗旱性能及耐寒能力,并根据云南省133个气象台站1950~1980年的地面气候资料,初步划出了"寻杂29"在云南适宜种植的范围,供推广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杂交粳稻“榆杂29”苗期光合色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光光度法研究杂交粳稻“榆杂29”苗期的光合色素.结果表明:“榆杂29”在秧田后期具有最高的叶绿素(a+b)含量、最高的类胡萝卜素含量(CK)和最低的叶绿素a/b值,并且利用弱光的能力最强,但株色(含叶色)始终偏淡.文章提出:水稻的叶色可用“叶绿素(a+b)/CK”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寻杂29种子蛋白质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寻杂29单粒种子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亚基组成.SDS-PAGE表明,没有巯基乙醇(ME)时,谷蛋白以二硫键连接亚基呈高分子量形式存在.寻杂29和常规品种云-1比较,谷蛋白在溶解性,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寻杂29与其三系亲本,以及云-1比较,它们的种子盐溶蛋白在多肽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水稻种子盐溶蛋白的差异可考虑作为种子纯度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以滇Ⅰ型杂交粳稻高产组合榆杂29保持系滇榆1号B、恢复系南29-1和寻杂36保持系滇寻1号B、恢复系南29-2为材料。采用混合筛选法,从200个RAPD引物中,筛出在两个组合保持系与恢复系间表现RAPD差异的3个标记:OPE-11700,OPE-11820,OPE-111543。分别随机提取4个材料的150个单株DNA,构建4个随机单株DNA群体。利用OPE-11700,OPE-11820,OPE-111543 3个标记鉴别随机单株DNA群体。结果表明:OPE-11700,OPE-11820,OPE-111543 3个标记在4个材料间均能扩增出明显的多态性产物,重复性好,4个材料的单株正确鉴别率分别为:滇榆1号B:97.3%,南29-1:96%,滇寻1号B:95.3%,南29-2:92%。  相似文献   

7.
滇型杂交水稻是云南农业大学独创的一种杂交稻类型。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滇型杂交稻的应用研究。继2002年“滇杂31”、“滇杂32”通过省级审定之后,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新近选育成功的杂交粳稻新组合“滇杂33”于2004年10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全球首例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3号”在上海喜获丰收。在节水50%的条件下,“旱优3号”平均亩产达560千克,与普通杂交水稻产量持平。9月下旬,“旱优3号”新米上市,比同期播种的杂交粳稻早了40多天。  相似文献   

9.
水稻旱种通过干旱的今年试种观察与品种筛选,笔者认为,当前生产上应用的旱稻品种存在秆高易倒伏,分蘖力弱,结实率中等,千粒重轻,生育期偏长等缺点,而选用杂交晚稻作为旱种,或筛选经过水旱品种杂交育成的矮秆品种旱种,具有分蘖力强,熟期中等,结实率较高,抗瘟性强等优点,通过试种为解决“望天田”,进一步筛选旱种品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优质节水抗旱雄性不育系"沪旱1A"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广泛引进和测配筛选旱稻资源,获得对野败不育系具有保持能力的外引旱稻品种“EAIC139-55-1-23”,该品种抗旱性强,品质好,系统选育获得一个稳定的选系,与野败型不育系杂交并进行多代回交,于2003年选育出性状优良,抗旱性强的优质节水抗旱稻雄性不育系“沪旱1A”。以“沪旱1A”为母本选配的“旱优2号”、“旱优3号”等杂交旱稻组合在节约水资源50%的栽培条件下仍表现出较强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2002年全国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以下简称“两杂”)种子生产情况,做好2003年“两杂”种子供应和指导工作,前不久,全国农业  相似文献   

12.
记者近日从农业部获悉,农业部在对2006年全国“两杂”种子生产情况和2007年“两杂”种子需求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认为,2007年,我国“两杂”种子市场供求形势将是:杂交玉米种子供大于求,杂交水稻种子平衡有余;“两杂”种子质量水平总体良好,价格运行将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食品结构的变化,山区、半山区人民迫切要求吃大米.但是,这些地方水利条件较差,水稻旱种能否成为节水种稻新技术?利用地膜覆盖旱种水稻能否获得增产?1982年作者开始进行杂交水稻旱种地膜覆盖育苗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得出:地膜覆盖育苗可以改变杂交水稻旱种的土壤环境条件,促进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获得早熟增产效果.杂交水稻旱种地膜覆盖育苗是增温、保水、早熟、增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开始,在沧州地区海兴县、中捷农场、肃宁县等几处不同环境、旱簿盐碱中低产水平条件下,进行了杂交种子小麦适应性和产量比较试验.到1984年先后试种试杂四号和原冬杂一号二个杂种小麦,累计面积1600亩。1984年还对北京农大选育的12个杂交组合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5.
近日从农业部获悉,农业部在对2006年全国“两杂”种子生产情况和2007年“两杂”种子需求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认为,2007年,我国“两杂”种子市场供求形势将是:杂交玉米种子供大于求,杂交水稻种子平衡有余;“两杂”种子质量水平总体良好,价格运行将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部分柿品种杂交亲和性的研究,为柿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及杂交组合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杂3-2”、“禅寺丸”、“杂4-2”和“正月”4个雄株作父本,“黑柿”、“干帽盔”、“野柿”、“平核无”、“金枣柿”和“阳丰”6个雌株作母本,设置自然授粉(对照)、套袋不授粉、套袋后进行无生活力花粉授粉和有生活力花粉不同组合杂交授粉4种处理,利用离体萌发法比较雄株的花粉生活力,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柿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并比较不同杂交组合的坐果率、单果种子数和无籽果实率。【结果】4个雄株花粉生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杂3-2”(52.53%)>“禅寺丸”(48.13%)>“杂4-2”(40.02%)>“正月”(34.10%)。在24个杂交组合中,相同倍性的父本与母本杂交,柱头乳突细胞表面均无胼胝质(“阳丰”与各雄株杂交情况除外),且花粉粒在柱头上粘附萌发形成大量的花粉管并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受精;不同倍性的父本与母本杂交,柱头上粘附的花粉粒少,柱头胼胝质的形成阻碍了花粉的萌发。24个杂交组合中,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最高的组合为“黑柿”ד杂3-2”,分别为74.44%和4.00;坐果率最低的组合为“金枣柿”ד正月”,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分别为22.22%和0.10,且人工授粉处理的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均高于自然授粉处理。通过比较不同授粉方式下6个雌株的无籽果实率可知,“干帽盔”、“阳丰”、“平核无”存在真单性和刺激性单性结实现象,“黑柿”存在刺激性单性结实现象,“野柿”、“金枣柿”存在假单性结实现象。【结论】柿不同雄株间的花粉生活力存在差异;相同倍性的父本与母本杂交亲和性大于不同倍性间父本与母本杂交;人工授粉能明显提高各杂交组合的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扭转沿江地区杂交籼稻组合品种“多、乱、杂”乱象,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用种,开展了杂交新组合示范展示试验,筛选适合安徽沿江水稻产区栽培的杂交新组合,为杂交籼稻生产提供品种保障。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优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九五”以来,河南省油菜科研工作者,根据国际油菜科技发展的两大趋势(优质化与杂种化),将品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技术,开展优质油菜“三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使优质和高产得到较好的统一。育成双低、高产油菜杂交种豫油4号、豫油5号、杂9522、杂97060、杂98033、丰油9号、杂双1号、杂双2号、华油2000等,对河南乃至全国杂交油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加强油菜小孢子培养、种间杂交、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基础应用研究,创造出一批优异种质和“三系”材料,为今后选育出更加优良的杂交品种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一批优质杂交新组合正在参加国家和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9.
云南滇型杂交粳稻育种取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属传统高原粳稻生产区,粳稻种植面积达50多hm^2,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一直是水稻育种家梦寐以求的目标。自1965年李铮友教授在云南省保山地区“台北8号”田中发现天然不育株,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以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滇型杂交粳稻育种日益发展,先后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高原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屡创高产佳绩,1994年“榆杂29”最高单季产量达16628.25kg/hm^2,2000年“滇杂32”达15441.15kg/hm^2.金秋时节,云岭大地再传捷  相似文献   

20.
赵治海,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已经和被视为小杂粮的谷子打了26年交道,在如今门可罗雀的谷子育种领域,不甘寂寞的他仍然选择坚持,终于攻克了谷子杂交优势利用这一世界难题,选育出世界首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和抗除草剂杂交谷子品种“张杂谷2号”。目前已经取得13项科研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5项国际领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