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本试验采用5个陆地棉品种(系)作母本与5个海岛棉品种(系)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重复2次。主要检测杂交种F1代纤维品质性状,以小区平均数进行相应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陆地棉亲本间变异除马克隆值外,其他纤维品质性状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海岛棉亲本间除伸长率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纤维品质性状双亲互作效应均不显著。另外,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且均大于环境变异系数。整齐度和伸长率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小于环境变异系数,说明整齐度和伸长率的变异中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广义遗传率较高,在采用海陆杂交改良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时,适宜在早代选择优异株系。  相似文献   

2.
QTL遗传效应正反交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应用改良AD模型对转基因棉花QTL突变体系进行遗传效应的正反交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的主要遗传方差组分分解正反交表现一致,除铃重存在显著的遗传背景加性效应(A2)外,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和铃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 dQTL加性效应(A1)和显性效应(D1),农艺性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背景显性效应(D2);棉花纤维性状的主要遗传效应正反交之间无显著差异.铃重的dQTL的加性和显性效应与环境的互作存在显著差异.对转基因系、受体及三个品系的dQTL加性效应分解结果也表明,正反交对不同材料各性状的加性效应估计也是一致的.本文还对不同组合正反交时的纯合及杂合显性效应进行预测比较.  相似文献   

3.
双抗虫亲本杂交棉F1的生物学抗虫性及有关经济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父母本皆为抗虫棉的正反交组合"宁SQK-1"与"宁SQK-2"的抗虫性表现及其有关经济性状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具有来自父母本2个Bt基因的抗虫杂交棉,其正反交F1均表现高抗棉铃虫特性,它们的抗虫性甚至超过了具有1对Bt抗虫基因的双亲;双抗虫亲本的F1抗虫性表达不存在母本效应.产量比较试验与纤维品质测试结果表明,"宁SQK-2"与"宁SQK-1"的子、皮棉产量与纤维品质均优于对照泗棉3号.  相似文献   

4.
以ZN998为主要亲本,与ZN986、ZN214、ZN159这3个糯玉米自交系正反交组配6个杂交组合,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并对不同正反交组合F1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每个组合的正反交F1在产量性状和色泽、糯性、皮的厚薄等品质性状上差异不明显,说明细胞核的遗传占主导地位,造成正反交差异的细胞质遗传所占比例较小;而不同正反交F1的感官品质、气味、风味、柔嫩性等性状差异显著,受细胞质遗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的母体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清 《作物杂志》2006,22(6):28-30
利用野生大豆新民6号分别与4个优良栽培大豆品种进行正反交试验,F2、F3代结果表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以野生大豆为母本的正交组合均优于反交组合,表现不同程度的母体效应。初步揭示了我国栽培大豆细胞质遗传基础狭窄单一的原因;同时,也为利用野生大豆细胞质创造优良的栽培大豆新种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典型粳型(秋光)、典型籼型(七山占)、通过籼梗稻杂交育成的偏粳型和偏籼型4种类型为试材,研究了类型间剑叶气孔性状的差异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典型籼稻七山占与典型粳稻秋光的气孔密度差异极显著,而二者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的差异不显著。正反交F1的气孔密度与秋光的差异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正交F1的气孔长度与亲本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反交F1的气孔长度与七山占间的差异显著,而与秋光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正反交F1之间的气孔宽度差异不显著,而与亲本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七山占和秋光组合后F2气孔性状的分离均呈连续变异,接近正态分布,气孔长度、气孔宽度表现出了超亲遗传且籼粳亚种间有显著差异的气孔性状,是由核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7.
培育抗性品种是解决玉米穗腐病最有效的途径。以抗性不同的 5 个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对杂交组合 F1 和亲本在 3 个地点同时接种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采用 Griffing 固定模型和 Hayman 模型进行穗腐病和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以及产量等 6 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旨在研究正交和反交对杂种 F1 穗腐病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穗腐病和 6 个农艺性状在组合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穗腐病与 6 个农艺性状之间均未达到显著相关。7 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反交配合力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玉米穗腐病的正交与反交接种后表型差异非常小。穗腐病的遗传符合加性 - 显性模型,且为部分显性。利用亲本组配玉米杂交种时,抗性亲本作为父本或者母本并不影响杂交种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甘蓝型油菜正反交后代两者间光合特性差异的规律,为进行油菜高光效育种提供依据,以19对不同基因型的甘蓝型油菜正交、反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正、反交组合间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值、叶绿素含量、杂种优势、亲子相关性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正交组合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应反交组合高-8.93%~25.33%,-7.37%~8.70%,平均分别高2.34,1.26个百分点,分别有10,11个正交组合高于对应反交组合;19对组合中分别有10,11个正交组合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的超标优势、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高于对应反交组合;正、反交组合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均与母本、父本、中亲值、高亲值、低亲值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且与高亲的相关性大于与低亲的相关性;母本对正交组合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的直接作用(0.622和0.579)大于对反交组合的直接作用(0.463和0.325)。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棉花性状标记亲本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指导组合筛选,按5×4NCⅡ遗传交配设计,分析了5份亲本与4份性状标记亲本杂交后,主要产量性状杂种F1的竞争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皮棉产量CH的平均值为-15.1%,4个组合均具有正向的竞争优势。配合力分析表明,A1、A2、A4、A5这4份母本和B2、B4这2份父本的GCA较好;5个性状的SCA效应均达显著以上,A1×B1、A3×B1、A4×B4等组合的SCA效应多数为正值。  相似文献   

10.
以莱州 32 79为中心亲本 ,与冀东地区 5个基因型不同的冬小麦品种配置正反交组合 ,并对 10个正反交 F1 的产量性状、叶绿素含量及旗叶与茎秆间的夹角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 ,5个产量性状平均中亲杂种优势大小顺序均为 :单株产量 >单株有效穗数 >千粒重 >穗粒数 >每穗结实小穗数。单株产量表现出最强的杂种优势 ,但个别组合优势不明显 ,甚至出现负优势。大部分组合叶绿素含量杂种优势不明显 ,只有 1个组合正反交 F1 叶绿素含量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同一性状的杂种优势某些组合正交高于反交 ,而某些组合反交高于正交。莱州 32 79株型直立紧凑 ,与其他品种配成的正反交 F1 旗叶夹角减小幅度均较大 ,该品种对改良株型有很好的利用价值。杂种优势的表达很复杂 ,不仅与杂种核基因有关 ,核质互作对杂种优势也有很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选择4个棕色棉品种(系)与5个白色棉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得正反交组合各20个,测定了吐絮期正反交组合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分析杂交F1代光合参数的杂种优势表现与正反交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吐絮期杂种F1各项光合参数没有明显的正向中亲优势、正向超亲优势。正反交组合之间,除胞间CO2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外,其它光合参数差异不显著,胞间CO2浓度受到细胞质效应影响。正交组合F1叶绿素含量与胞间CO2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反交组合F1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笔者对3个陆地棉抗虫品种在两年间的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抗虫棉品种的产量性状年份间表现基本一致,而纤维品质性状差异较大。新棉33B在3个抗虫棉品种中产量性状表现最好。品种与年份的互作极为显著,2002年新棉33B在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上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中棉所12号,而在2003年则与对照品种产量相当。JS166在单株籽棉产量和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等性状上两年间表现均较好,2003年还有较低的蕾铃脱落率。99035两年间在产量性状上与对照相比略有提高,但差异并不明显。所有3个抗虫棉品种2002年的纤维品质指标与对照相当,而2003年纤维长度和纤维整齐度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3.
用3个美国陆地棉品种为母本与2个中国品种配制6个杂交组合。5个亲本与其6个杂交组合F2和F3种植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农业试验站。利用加性 显性 加×加互作遗传模型(ADAA)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加性和显性效应外,加×加互作效应控制大多数农艺性状和纤维性状。两个中国品种均可用于纤维麦克隆值的改良。品种CR110及Deltapine90(DP90)在纤维长度和强度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与品种DP90的杂交组合可以在较晚世代用于产量的改良。杂交组合Stoneville474(ST474)×CR110可用于在早期提高皮棉产量。除ST474×CR110之外,其它各组合均具有产量改良的潜力。组合Sure Grow747(SG747)×86 1在早期和晚期均比其它组合有较高的纤维强度。考虑到皮棉和纤维品质的基因型值,组合SG747×86 1可用于提高早期和晚期产量的改良且有好的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4.
转iaaM基因陆地棉种质系的经济性状及其杂种F1表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转iaaM 基因陆地棉种质系在Ⅰ型高品质杂交棉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本研究采用4 个转iaaM 基因的陆地棉新种质系、2 个高品质陆地棉种质系,及其4 个杂交组合做PCR分子检测,并对其经济性状进行区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 个转iaaM 基因的父本及其杂交F1在500 bp 处均出现特征主带,而2 个高品质母本无特征主带,显示iaaM 基因在杂交F1代呈显性表达。转iaaM 种质系的衣分较高、棉铃较大、单株结铃较多、脱落率较低;但籽指偏小、种子空瘪率较高。具有iaaM 基因的杂交F1组合,其衣分、单铃重、结铃数接近转iaaM 亲本,表明转iaaM 基因的产量性状三要素在F1代呈显性表达;其中有2个杂交组合的纤维品质达优质Ⅰ型,且1 个组合的皮棉产量与Ⅲ型杂交棉对照‘苏杂201’相比,仍具有正向竞争优势。利用iaaM 种质系做为杂交亲本,只要杂交配组适当,培育具有产量优势的Ⅰ型高品质陆地杂交棉在实践上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棉花打顶和保留营养枝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适应生产上对棉花简化栽培技术的需求,以‘华杂棉H318’为材料,设置打顶整枝(A)、打顶留叶枝(B)、不打顶留叶枝(C)、不打顶整枝(D)4个处理,在大田条件下,对打顶、整枝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打顶使棉花的平均成熟期延迟5~6天。打顶、留叶枝有利于棉花茎枝、叶片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留叶枝单株铃数增加,单铃重和衣分降低,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整枝处理相当,打顶、留叶枝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不大,最后得出打顶留叶枝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以102份光子陆地棉材料为母本,分别与遗传标准系TM-1杂交,获得102个F1群体。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重复,对光子陆地棉材料主要性状进行遗传评价。结果表明,调查的11个性状表型差异均较大,材料间产量性状(株高、果枝数、铃数、铃重、衣分和子指)差异大于纤维品质性状(纤维长度、纤维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和伸长率),特别是衣分、铃数等性状差异更明显; 除果枝数、马克隆值、伸长率以外,光子亲本群体其他性状的平均值都小于F1群体。而亲本群体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F1,不同光子材料的杂种优势有很大差别,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也有很大的差别,有些种质某些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为负值,其后代性状表现劣势; 纤维品质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与毛子程度均呈负相关,而产量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与毛子程度均呈正相关,说明可利用光子材料杂种优势改良纤维品质,而其后代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受到限制; SSR分子标记遗传相似系数与各个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的相关都不显著,说明在光子材料的育种中,杂种优势是不能通过亲本之间的遗传背景相似程度来预测的。  相似文献   

17.
用双标图分析油菜双列杂交试验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用GGE双标图法对甘蓝型油菜5×4双列杂交试验进行分析,显示了以下结果: (1)GCA较高的亲本为不育系S2、S3和恢复系R2、R3,而SCA较高的亲本是不育系S3、S1和恢复系R2、R4,不育系S5和恢复系R2是区分能力和代表性最好的亲本,SCA较高的组合为S4×R4、S3×R1、S2×R2、S5×R3和S1×R3;(2)对不育系而言,单株角果数和角粒数的GCA与产量GCA呈正相关,株高、千粒重和有效分枝部位的GCA与产量GCA呈负相关。对恢复系而言,单株角果数、主花序角果数、一次分枝数、主花序长度和株高等性状的GCA与产量GCA呈正相关,呈负相关的有千粒重和有效分枝部位。对于杂交种而言,与产量呈正相关的性状为单株角果数和角粒数,呈负相关的为千粒重和有效分枝部位。表明虽然好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具有不同的特点,但相同之处为单株角果数较多,千粒重较小和有效分枝部位较低。同时在亲本选配中应注意优势性状互补。  相似文献   

18.
依赖性派生玉米品种DNA指纹鉴定标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模仿育种是一快速、高效、针对性强的(改良)育种方法,但是根据最新国际保护公约规定,所育品种属于依赖性派生品种,侵害了原品种权人的权利。改良品种与原品种的遗传差异多大才算是依赖性派生品种,目前国内外没有标准。以BA为母本,以H28、昌7-29、502、P138、齐319、连87、吉853、京2101、京343、京832为父本组配了10对同母异父玉米杂交组合,研究了杂交组合两两之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遗传差异在20%以下的组合,父本之间具有明确的血缘关系;遗传差异在20%~30%的组合,父本之间有40%具有血缘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的占60%;遗传差异在30%以上的组合,父本之间全部没有血缘关系。无论两父本之间是姊妹系,还是其中一个父本是用另一个父本回交2次改良而成,用它们组配的杂交组合之间的遗传差异都在10%以上。通过回交3次改良的组合,与原组合之间的遗传差异在10%以下。因此,将遗传差异小于10%作为判断是否是依赖性派生品种的DNA指纹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Utilization of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germplasm for genetic improvement of fiber properties requires determination of genetic effects in the germplasm lines. A study was designed to analyze genetic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multiple crosses between nine germplasm lines as male parents and five cultivars and elite breeding lines as female parents to determine genetic values of fiber properties. Parents and F2 populations were planted at 2 field sites in 2010 and 2011 with 4 and 3 replicates, respectively, and parents and F3 populations were planted at 2 field sites in 2011 with 3 replicates. Lint yield and seven fiber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by an additive and dominant model with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Significant additive and dominant effects were identified for both lint yield and fiber properties. Germplasm lines JC60, JC65, JC186, and SP205 were good general combiners for micronaire, elongation, strength, 50 % span length, short fiber content, and fineness. Six to fifteen crosses were detected with favorable heterozygous dominant effects for lint yield and diverse fiber traits, which suggest useful heterosis of these hybrids. Favorable additive correlations were identified between fiber properties such as micronaire versus 50 % span length (?0.57), micronaire versus fineness (0.82), strength versus 50 % span length (0.54), strength versus short fiber content (?0.69), and 50 % span length versus short fiber content (?0.78) while unfavorable additive correlations were not identified among fiber properti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potential of simultaneous genetic improvement for these multiple properties in breeding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these germplasm 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