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油酸是当前花生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发掘新的高油酸亲本材料,对于拓宽花生高油酸育种的遗传基础、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花生栽培种与不亲和野生种A.rigonii的杂种后代中鉴定出高油酸自然突变体,并对其后代的结实特性和部分材料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初步获得了丰产性较好的高油酸大花生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除高油酸自然突变体外,中国通过辐射诱变、化学诱变已创制出新的高油酸花生突变体。从花生栽培种与不亲和野生种Arachis rigonii杂交后代中鉴定出FAD2G插入型新突变,不同于国内外已报道的FAD2B A插入型突变。中国迄今已育成14个高油酸花生品种,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区试。中国高油酸花生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综合抗性水平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高油酸花生品种区试和扩繁工作亟待重视和加强,高油酸花生相关标准须尽快制定,以加速高油酸花生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花生属中花生组与拟直立型组35 个种间杂交组合的杂种胚珠和幼胚的发育状况,其中23 个组合为栽培种(2n= 4x)×拟直立型组野生种(2n= 2x),12 个组合为花生组野生种(2n= 2x)与拟直立型组野生种杂交。所有组合的杂种均在发育过程的某一阶段发生败育,但组合间差异较大,野生种之间杂种胚的发育状况一般好于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杂种胚,共观察到3 种不同的败育类型。采用胚珠和幼胚离体培养方法,成功地克服了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在9 个杂交组合中首次获得杂种一代幼苗,移栽后有5 个组合的杂种植株存活下来,并相继开花。对这些杂种后代的花粉育性、结实性、形态特征及花粉母细胞分裂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杂种胚珠和幼胚离体培养的成功,为进一步拓宽远缘杂交的亲本范围和更好地利用宝贵的野生花生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花生野生种的利用,是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这是因为花生野生种具有栽培种所不具有的基因源,如结实率高、蛋白质含量高、抗病虫和适应性强等等。但由于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远,杂交不易成功,因而限制了花生野生资源在花生育种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花育56号,原代号09-测S8,系采用花生不亲和野生种Arachis glabrata Benth作父本、栽培种四粒红为母本杂交,通过果针离体培养获得可育杂种,选取F2优良单株与栽培品种花37回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2013年通过安徽省品种鉴定(皖品鉴登字第1205004),2014年通过吉林省品种登记(吉登花生2014002)。  相似文献   

6.
对杂交后代进行杂种的真实性鉴定是杂交育种成功的前提。AhMITE1转座子标记是一类基于PCR的分子标记,其在花生中扩增的产物片段差异大,多态性强,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即可区分。本研究用7对多态性转座子引物对6个花生组合的166个F1单株进行了真实性鉴定。根据杂种植株含有父母本带型为依据共鉴定出了77个单株为真杂种,真杂种植株数占植株总数的比率为44.86%;收获时根据田间表型鉴定出了79个单株为真杂种,真杂种比率为47.59%。  相似文献   

7.
花生野生种具有抗逆性强,含油量高等特点,若能把这些有利基因转移到栽培种上来,对花生生产将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具有这些优良性状的花生野生种多是二倍体种(2n=20),与栽培种杂交只能得到不育的三倍体杂种。所以要研究利用花生野生资源,首先要解决花生染色体的加倍技术。这个问题国外已有研究和报导,国内则未见有报导。我们于1981—1982年开展了此项研究,获得了六倍体的种间杂种和同源四倍体的野生种。  相似文献   

8.
在前两年测产、观察的基础上,2002年对利用花生不亲和野生种A.glabrata与栽培种杂交、回交选育的新品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田间鉴定和室内测试.研究表明,利用野生种有效拓宽了花生栽培种的遗传基础.初步选育出比当前推广种鲁花11号显著增产的品系,籽仁单产增幅6.7%~9.9%,同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花生亲和种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三倍体、六倍体、同源四倍体、双二倍体、四倍体五条途径,利用与花生栽培种杂交亲和的花生属花生区组中的野生种进行花生属远缘杂交育种研究.从贺粤1号×A.correntina的三倍体自然加倍后代中选育了花生新品种桂花20,桂花22;从含有四倍体野生种A.monticola的组合后代中选育出花生优良品系桂花26.研究结果表明,用常规育种技术可以利用野生种改良花生推广品种,但杂种后代不易稳定,选择效率低,不易选育出优良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将花生丛簇病抗性由野生种导入栽培种的研究1973年,英国里丁大学与美国、尼日利亚的科学家合作,把与花生栽培种完全亲和的野生种基因转移到四倍体栽培种中去,并产生杂种后代。马拉维、尼日利亚和印度国际半干旱研究所对其进行了筛选。开始的重点是利用二倍体花生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