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三年来的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养殖的危害和繁殖习性,着重探讨了中华豆蟹的世代交替情况,并提出两项改变现有贻贝养殖周期以防止中华豆蟹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三、摘要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的两年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人工养殖的危害情况,着重探讨描述了中华豆蟹的繁殖、早期发育和幼体发育变态及其生活特点: 1.中华豆蟹的繁殖期是6月下旬到10月下旬,繁殖盛期是在7月下旬~9月上旬,正值全年的高温期。雌雄蟹的特征主要靠腹部的形态来区分。雌性亲蟹在抱卵前已交尾,排卵时即已受精,受精卵附着于雌蟹腹部4对附肢刚毛上进行早期发育。中华豆蟹有14~25%的个体具有在一个生殖季节进行两次繁殖的现象,按不同大小的个体,第一次散籽量为817~11533尾,两次合计散籽量为1588~16378尾不等。雌蟹参加繁殖的最小个体一般为5毫米以上,个别曾发现有4.5毫米的个体也参加繁殖。 2.中华豆蟹的早期发育是指自受精卵到破膜成为第一期溞状幼体阶段,这阶段是附着在母体的腹部渡过的,时间约需一个月左右。卵裂方式为完全均等分裂类型。胚胎发育经过2、4、8、16……多细胞期,再经过囊胚、原肠,逐渐形成原潘状幼体,最后破膜离开母体到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3.中华豆蟹的幼体变态发育是指从溞状一期到幼蟹阶段,这个阶段需经5次蜕皮后才能完成。每蜕皮一次就变态一次,也就分成一期。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幼体发育阶段: (1) 溞状幼体:前部宽大,后部细长,外观呈“逗号”状。有头胸甲,头胸甲上无刺,有一对复眼,出现口器和消化器官,靠外界摄食生长。体躯分6节。各对附肢先后出现。共分三期,以两对长附肢末端的刚毛数目为各期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有极强的趋光性,靠附肢及腹部的尾节运动在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2) 大眼幼体:已初具豆蟹的雏型,体型扁平,头胸甲近梯形,一对螯足和4对步足已经出现,眼大。腹部平时伸出,且可以卷曲。这时已降至底栖生活,有弱趋光性,靠腹部各节卷曲,各对附肢及步足的摆动偶而可脱离容器底在水体中游动。 (3) 早期幼蟹:已具豆蟹趋型。头胸甲近方形,额部稍突。一对步足和4对螯足增长。腹部不再伸出或卷曲,紧贴于头胸甲的腹面。已营底栖生活,靠各对步足爬行。有时受水流冲击可在水体中游动,腹部呈锐三鱼形,性别不能区分。再蜕一次皮,成为幼蟹,雄性腹部的附肢伸长成为交接器,雌雄性征出现。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紫贻贝人工养殖事业的发展,生活在紫贻贝外套腔内的豆蟹对紫贻贝造成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据调查:在河北秦皂岛沿海人工养殖的贻贝中有中华豆蟹和戈氏豆蟹两个种,以中华豆蟹为主,占82.1%。其与贻贝的宿生率一般为50—60%;每年8—10月间对贻贝危害程度在30%以上的时间有两个月;危害高峰在每年的9月  相似文献   

4.
对地下采矿水养殖的棘腹蛙在翌年的繁殖行为、产卵时间、产卵量、受精率与孵化率以及水温、pH值等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对养殖水温和翌年棘腹蛙的繁殖情况进行了曲线估计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利用地下采矿水人工养殖的条件下,棘腹蛙在翌年能正常繁殖,其最适繁殖水温为21~23℃;最初产卵时间由原来的5月份提前到2月份,繁殖期由原来的5~9月份延长到2~9月份;繁殖高峰期在5~6月。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东姜庄沿海贻贝的繁殖规律:一年有二次性腺成熟和产卵。第一次在春季水温升到8℃以上开始产卵,到水温20℃结束,时间在4月中旬~5月下旬。第二次在水温下降到19℃以后开始,时间在10月份以后,这次产卵数量少。附苗期水温13℃~24℃之间,时间是5月中旬到7月上旬。附苗盛期在水温14℃~18℃之间。时间是5月下旬~6月上旬,但随每年春季水温的不同,附着时间会提前或推迟。附苗水层以表层附苗最多,个体最大。靠近养殖区和迥流海区附苗量最大。贻贝的附苗绳可选用稻草绳,它来源广,成本低,附苗数量能满足生产需要。投放时间应在附着期以前。采苗器形式,目前以苗绳垂挂为好,在采苗期间,浮筏注意不能下沉。  相似文献   

6.
棘腹蛙(Paa boulengeri)营养价值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为了充分利用湖南省宁乡县的地下采矿水,变废为宝来养殖棘腹蛙,为棘腹蛙的人工规模化养殖提供基础数据,作者于2007年8月~2008年10月,在位于湖南省宁乡县煤炭坝镇的长沙棘腹蛙繁育研究中心内,对地下采矿水养殖的棘腹蛙在翌年的繁殖行为、产卵时间、产卵量、受精率与孵化率以及水温、pH值等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对养殖水温和翌年棘腹蛙的繁殖情况进行了曲线估计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利用地下采矿水人工养殖的条件下,棘腹蛙在翌年能正常繁殖,其最适繁殖水温为21~23℃;最初产卵时间由原先的5月份提前到2月份,繁殖期由原先的5~9月份延长到2~9月份;繁殖高峰期是在5~6月份。  相似文献   

7.
成蟹养殖一般在1-2月放养蟹种,3月中旬到下旬第1次蜕壳,4月中下旬第2次蜕壳,大规格苗种(40只/千克左右)在5月上旬还有部分第2次蜕壳.近几年养殖生产中,3-4月河蟹死亡量较大现象常有发生,且有增加的趋势,给河蟹养殖带来不小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对河蟹的大眼幼体进行为期5~8个月的饲养,这一过程便是蟹种培育。其中饲养20~30d,蟹苗蜕壳3~5次,规格一般达到每公斤1万~2万只,称为仔蟹,此期的仔蟹似黄豆大小,故也称豆蟹;豆蟹以后,经同塘或分塘饲养到当年年底或翌年3月~4月份,大部分幼蟹长成规格为5~10g,每公斤100~250只时称为一龄蟹种,其甲壳似大衣钮扣大小,故又称扣蟹。  相似文献   

9.
刘书龙  陆艾红 《淡水渔业》2000,30(10):29-30
从蟹苗养至商品蟹 ,常规生产需两年时间 ,即第一年养至扣蟹 ,翌年再将其养成商品规格。近年来 ,由于市场商品蟹价格的下滑 ,常规养殖方法因其养殖周期长 ,生产费用高 ,河蟹养殖效益明显下降 ,严重地挫伤了河蟹养殖者的生产积极性。今年 ,我们利用电厂余热水 ,在露天大规模生产早期豆蟹 ,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而且为河蟹的快速养殖开拓了一条新路。早期繁殖的蟹苗经 6 1天的饲养培育 ,将 1 0 0公斤的大眼幼体 ,培育成平均规格为 1 5 2 0只 /公斤的豆蟹 ,共 31 6 0公斤 ,约 480万只 ,平均成活率为 32 4% ,销售收入 1 2 1万元 ,平均亩利…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华豆蟹 Pinnotheres sinensis Shen(图1)是生活于双壳贝类外套腔的一种小型蟹类(秦皇岛沿海的个体其头胸甲宽最大不超过15.5毫米)。近年来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据我们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贻贝养殖区三年来的调查表明:在一周年间其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华绒螯蟹已在全国推广养殖,发展速度较快,效益比较显著。但是,也有少数养蟹单位因养殖规格不够理想效益欠佳。特别是幼蟹养殖、幼蟹销售或翌年养成的理想规格是每只5~20克,性未成熟。如果在幼蟹养殖中掌握不好,幼蟹规格偏大或较小,会直接影响养殖单位的经济效益或下一年的养成质量。为了掌握幼蟹每次脱壳后的增长量,使生产者培育出理想规格的蟹种,笔者对幼蟹生长期脱壳前后的增长量进行测量,结果为,体竞26.2mm~36.6mm之间的幼蟹每脱壳一次增重2.2~4.0克,增重率为25.7%~29.3%,详见下表。幼蟹每次脱壳后增长…  相似文献   

12.
稻田养殖青虾,一些8~9月份繁殖的虾苗,到种麦前还未长到商品规格,只有留待翌年作为虾种放养;为了下年虾苗繁殖,对选留下来的亲虾,需对其进行强化培育,达到产卵繁殖的目的;另外,稻田用大眼幼体培育的幼蟹,都必须进行越冬。因此,虾、蟹越冬是发展稻田养殖生产十分重要的一环。1.选好越冬方式,做好准备工作。虾、蟹越冬有用池塘的,也有在原养殖稻田的。采用池塘越冬,要选择地形比较规则,避风向阳,水深1.5米以上,水草较多的池塘。在原养殖稻田越冬,暂养池必须大而深,并要事先清整准备,也可将原养殖稻田秋季不种植,越冬…  相似文献   

13.
十月渔事     
海水养殖:罗非鱼、中国对虾收获(浙江以北,10月上旬~11月上旬)北方亲虾越冬管理开始(10月~翌年4月),罗非鱼苗当年苗进入越冬期,广东、广西的刀额、近缘新对虾和南方的华贵栉孔扇贝、(10~12月)育苗开始,广东翡翠贻贝采苗(10~12月),南方采捕泥蚶自然苗(10月~翌年1月),栉孔扇贝苗入笼养成,海带苗出库海上暂养(10月~11月),裙带菜苗出库。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种植第一大省,每年水稻种植面积6000多万亩,发展稻蟹共作的资源潜力巨大.尽管资源丰富,但黑龙江省发展稻蟹共作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稻田适合河蟹生长期短,由于地处高寒地区,从6月上旬放养蟹种到8月下旬放水捕捞,适合生长时间只有2个多月.二是蟹种供应时间与稻田蟹种放养时间的不同步.黑龙江省稻田插秧的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需等到插秧后才能放养蟹种,而黑龙江省稻田养殖所需蟹种(扣蟹)大多来自辽宁省盘锦,辽宁盘锦蟹供应时间一般在4月份.三是稻田养殖的成蟹收获过早,河蟹肥满度差.黑龙江省稻田放水的时间是8月下旬,这时需要捕出成蟹,而此时河蟹肥满度差,品质较低,卖价较低.四是防止河蟹逃逸、防治敌害难.特别是小面积稻田养殖河蟹,最难防治的是鼠害.针对以上这些制约因素,可采取以下措施,实现蟹稻双丰收.  相似文献   

15.
对蒙古油[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yi)的繁殖季节、繁殖习性、繁殖力、性比等繁殖生物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油[歺又鱼]属敞水性产卵类型,粘性卵,为一次产卵类型。蒙古油[歺又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龄,繁殖季节为6月中旬至7月下旬,以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蒙古油[歺又鱼]个体绝对生殖力F为2021~15470粒,个体体长相对生殖力FL为230~1137粒/cm,个体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为273~700粒/g;个体体长相对生殖力、个体体重相对生殖力分别和体长、体重成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关系。繁殖前期雌雄性比1∶0.83,繁殖期雌雄性比为1∶1.11。  相似文献   

16.
人工繁育的河蟹苗(人眼幼体)如何养成商品蟹?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用常观方法养殖,当年繁殖的大眼幼体,年终蟹的个体一般可长到25克到50克,极少数可达75克,检查蟹的性腺,其中有40%已达到成熟。这种蟹,如上市则嫌规格小,价格不高。如留作种子下年继续养殖,则嫌个体过大,成活率很低(性腺成熟的蟹,会很快停止生长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提高牛蛙蝌蚪成活率的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重视种控的选育工作目前多数养蛙单位都是用自己养殖的商品蛙,甚至直接从市场购买商品蛙来做种蛙繁殖,根本不进行种蛙的选育,所以近亲和直系繁殖相当普遍。这样繁殖出来的饮料生命力和抗病能力都很差,常成批突然死亡。应积极实施和推广良种选育工作,禁止近亲和直系繁殖,有条件和养蛙比较集中的地区要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适时繁殖现在牛蛙的繁殖多为自然繁殖,长江流域自然繁殖的时间始于4月下旬,到8月上旬结束。但据研究,牛蛙姐科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0℃~30C,低于18C或高于32C会造成死亡。而4月下旬到5月上旬气候多变,并常有寒…  相似文献   

18.
汶上县东豪特种水产养殖场始建于1996年,是一所集黄河流域中华鳖养殖、繁育于一体的专业化生产场。目前占地面积已发展到26.7 hm^2(400亩),养殖水面达到24 hm^2(360亩)。每年10月下旬由温室培育亲鳖孵化、稚鳖养殖到来年6月中旬移到生态外塘养殖,经过一个冬季的越冬,再到第3年10月下旬捕捞,平均个体达600~800g。在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4、5月的越冬期间,  相似文献   

19.
1.从1983年5月至1985年10月进行了丁字湾北岸泥蚶生长繁殖的观察和增养殖技术的研究。 2.泥蚶的繁殖期从6月下旬开始,于9月中旬结束,其繁殖盛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整个繁殖期至少产3批卵。生长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在自然条件下,温度愈高,其生长愈快。可以在泥温为-0.4℃的条件下安全越冬。对低盐度有较强的耐受力。 3.雌雄比例为1.108∶1。接近1∶1。1龄蚶全部达到性成熟。小个体泥蚶中雄性多于雌性,而在大个体中雌性稍多于雄性。 4.泥蚶适宜于高密度养殖,在收获密度为4.11公斤/平方米时不影响其正常生长。蓄水养殖每亩可增产186.7公斤,经济效益明显,尤其适合于中高潮区的泥蚶养殖。 5.投沙、踩滩等各种不同的处理不能明显增加泥蚶附苗量。  相似文献   

20.
栉孔扇贝换季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振刚 《科学养鱼》2002,(12):24-24
山东省日照市沿海筏式养殖的栉孔扇贝,改传统的“春分秋收”养殖模式为“秋分春收”,即在9月下旬至10下旬,将大规格苗种装入养成笼进行养殖,到翌年4~7月份收获,整个养殖期不经过高温季节。通过几年养殖实践证明,换季养殖,不仅避免了扇贝大量死亡,而且生长良好,经济效益显著。亩产平均壳高6.5厘米扇贝3500千克左右,亩产值达13000元,亩利润3500元。现将栉孔扇贝换季养殖技术简介如下。1.苗种来源及运输栉孔扇贝大规格苗种一部分是在本地外海区深水层养殖的,但大部分是靠从烟台沿海购进的。贝苗运输采用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