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平  谢正苗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615-2617
目前,污泥焚烧过程中的重金属迁移控制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综述了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高温迁移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运行环境(焚烧温度、焚烧气氛)、污泥水分、S、Cl等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并从"促进挥发"和"抑制挥发"两个角度总结和分析了控制重金属迁移路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水田土壤铜、锌、铅、镉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秸秆还田是我国培肥地力和增加农田土壤碳固定的重要措施,但进入农田的秸秆存在着活化土壤重金属的风险。为了解不同来源的秸秆对污染水平不同农田土壤重金属活性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因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激活,开展了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水田土壤铜、锌、镉、铅活性的影响。盆栽和田间试验在轻度和重度污染 2 种土壤上同时进行。盆栽试验中施用秸秆包括重污染水稻秸秆、轻污染水稻秸秆和轻污染油菜秸秆 3 种,石灰用量设对照(0 kg·hm-2)和石灰处理(750 kg·hm-2)2 个处理;田间小区试验设对照(不施秸秆和石灰)、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石灰 3 个处理。动态观察了试验过程中土壤有效态重金属、重金属形态及水稻籽粒中重金属积累情况。结果表明,试验初期(前 20 d)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水田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重金属的含量;与对照处理比较,水溶性重金属含量以重度污染土壤增幅较为明显。试验后期(60 d 后)秸秆还田对土壤重金属的活性的影响逐渐变得不明显。油菜秸秆还田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含量低于水稻秸秆还田,重污染水稻秸秆还田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含量高于低污染水稻秸秆还田。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的结果都表明,重污染水稻秸秆还田可轻微增加水稻籽粒中镉的积累,但轻度污染水稻秸秆还田与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籽粒镉积累的影响较小;3 种秸秆还田对水稻籽粒铅、铜、锌积累的影响不明显。配施石灰可显著降低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的含量,降低水稻籽粒中重金属的积累。研究认为,在污染农田管理上应控制重污染水稻秸秆还田,在秸秆还田的同时适量配施石灰。  相似文献   

3.
城市下水污泥是城市污水的沉积物,它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毒物和病原体等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如何处理数量庞大的城市下水污泥是许多国家所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4.
市政污泥生物质炭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在200、300、500和700℃下裂解温度下,将干燥的市政污泥制备成生物质炭,分析其主要重金属形态及其含量,了解裂解温度对污泥生物质炭重金属形态及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裂解处理不仅影响污泥生物质炭重金属总量,而且还影响其形态.随着裂解温度提高,污泥生物质炭中重金属含量增加;低温(200℃)裂解处理导致汞损失殆尽,但提高了酸溶态As、Cd、Mn和Zn的含量;裂解温度超过300℃,重金属残渣态含量大幅度增加,比例占50%以上,可氧化态、酸溶态和可还原态重金属含量均随裂解温度的提高而降低.结果显示,尽管污泥生物质炭重金属含量比干燥污泥高一些,但大部分转化为生物有效性极低的残渣态.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因素对城市污水污泥中重金属浸出的影响可以为城市污水污泥最终处理方法的选择、污泥投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评估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为了解不同因素对污水污泥中重金属浸出情况的影响,以上海7处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水平振荡法,探讨了海水温度、盐度和微生物活动对污水污泥中重金属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季节海水温度的差异,而温度影响重金属的存在形态,污泥中Zn和Hg在水温较高的夏季释放的较多,Cu、Cd、Pb和As则在春秋时释放的较多;海水盐度的高低影响海水中电解质的浓度和部分生物体内相关酶的活性,因此污泥在低盐度水域环境中释放出较多的Zn、Cu、Pb和Cd;同时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污泥中可能会发生氧化、硝化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因此会影响重金属在污水污泥中的存在形态和环境,灭菌后的污泥较未灭菌时更易释放出Zn、Cu、Hg和As。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河北省农业统计数据并且结合2005~2006年度河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对河北省秸秆资源数量进行了估算,并且分析了2005~2006年河北省作物秸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6年河北省秸秆数量在4500万t左右,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数量占秸秆总资源数量的80%以上。在秸秆利用方面,该研究分别从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堆肥还田)、饲料、生活能源(包括秸秆直接作燃料和做沼气)、原料(秸秆造纸等)、焚烧(包括秸秆田间焚烧和地头焚烧)以及堆弃6个方面进行统计,2006年河北省秸秆还田、饲料和生活能源比例分别为40.7%、24.2%和22.5%。主要作物秸秆中。小麦秸秆还田比例超过50%,达到57.7%,玉米秸秆还田比例也在38.4%。从不同地区来看,以小麦为例。秸秆还田比例从24.7%到96.3%差异较大,小麦秸秆还田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正> 城市下水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产物。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污泥的产量将不断增加。如何处理处置和合理利用污泥已成为城建、环保、农业等部门均为关切的问题。本文仅就城市污水污泥对农田和作物的影响以及处理与利用途径作如下探讨。一、污水污泥对农田和作物的影响 1.污水污泥是十分宝贵的肥源城市下水污泥含有比较丰富的有机质(含量在20—40%左右),以及作物所需的常量营养元素(一般含N3-6%,P2%、K0.3%左右)和必需的微量元素(Cu、Zn、Fe、Mn、B、Mo等)。按N、P、K主要营养物质的总量计算,1吨城市污水污泥大约  相似文献   

8.
分别选择市区污泥、县城污泥、腐熟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污泥重金属含量、生态风险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为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同类污泥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排序为锌(Zn)铜(Cu)铬(Cr)砷(As)铅(Pb)镉(Cd)汞(Hg),只有市区污泥中As的含量超过农用泥质A级标准(CJ/T 309—2009)。Cu、Zn、Cr、Cd在3类污泥中的含量、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平均值都表现为腐熟污泥市区污泥县城污泥。腐熟污泥、市区污泥、县城污泥中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684、1.995、1.145,分别为重污染、轻度污染、轻度污染,腐熟污泥、市区污泥、县城污泥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21.06、214.49、106.08,相应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分别为重、中等、低。基于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成人健康风险评价,腐熟污泥、市区污泥、县城污泥对成人非致癌综合危害指数分别为1.10×10~(-1)、5.13×10~(-2)、2.58×10~(-2),重金属多因子致癌综合危害指数分别为3.39×10~(-5)、4.77×10~(-5)、1.87×10~(-5)。县城污泥无论是生态风险还是对人类健康风险都最低。  相似文献   

9.
不同pH条件对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不同pH条件对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春、夏两季经稳定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泥进行人工pH梯度模拟,研究不同pH条件下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规律及不同pH条件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不同重金属元素在污泥样品中的含量差异比较明显,Zn最高,其次是Cu,Cd最低。城市污泥中重金属Cu、Zn、Pb、Cd的生物有效性与pH值有所关联,对于同种元素而言,pH值越低的污泥,其所含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高。污泥的pH值大小顺序正好与污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强弱顺序相反。[结论]该研究为城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泥的处置方式主要有农业利用、陆地填埋、焚烧和排海。城市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营养元素,其土地利用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污泥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从而实现污泥的资源化、无害化、稳定化和减量化处置目标。虽然城市污泥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但大量研究表明,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城市污泥适量施用不会对土壤环境和作物品质造成影响。城市污泥的农林利用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污泥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农业》2020,(5)
伴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程度和科技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们在物质基础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逐渐将关注的目光投入到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相关领域。对于传统焚烧秸秆而言,虽然是一种处理剩余秸秆的方式,但是焚烧秸秆会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展开详细的分析,旨在为秸秆处理措施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现在污泥的处置主要包括农用、填埋、焚烧、排海等方法,而污泥农用是最古老、最经济、最主要的处置方法。污泥中的有机腐殖质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但是它施用于土壤的最大障碍就是其中的重金属含量问题。目前.去除城市污泥重金属的主要方法有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生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其中植物修复法用来消除有毒有害源,可以美化环境,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环保修复方法。植物修复土壤中重金属,  相似文献   

13.
污泥堆肥农用对蔬菜生长状况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污泥堆肥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中施入不同比例污泥堆肥(0、5%、10%、15%、20%)及分别添加40g/盆粉煤灰和3g/盆石灰对小白菜和萝卜生长发育及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混合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随污泥堆肥施入量的增大而升高,堆肥施入量为10%时,Cu含量超标,施入量为15%时,Zn含量超标。堆肥施入量低于10%时,可促进小白菜和萝卜生长,施入量达到15%时,小白菜和萝卜生长受到抑制。粉煤灰抑制小白菜吸收重金属的效果优于石灰。[结论]土壤中污泥堆肥施入量小于10%时,能促进蔬菜生长。粉煤灰和石灰能降低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早稻稻草的高效还田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早稻稻草还田方式对晚稻产量、钾素农学效应、植株吸钾量和钾素利用率的影响,为南方稻田晚稻生产中如何利用早稻稻草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稻草焚烧(SI)或稻草覆盖(SM)还田提高了钾素农学效应、产值、增产值和产投比,稻草覆盖(SM)还田还提高了吸钾总量和钾素利用率。通过计算农田钾素表观平衡,发现除稻草留高桩(HN)处理外的所有处理都出现了钾素亏缺,稻草全部焚烧(SI)、稻草留高桩部分焚烧(HI)和稻草覆盖(SM)处理钾素亏缺量小于稻草不还田(AK)处理。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钾素利用率等因素,南方双季稻区早稻稻草覆盖还田是最优的还田方式,对减少晚稻化学钾肥投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方法】实地调查钦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结果】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主要为直接还田、作为饲料、作燃料、作原料及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特点:秸秆还田量占资源总量的72.4%,作饲料用量占13.9%,作燃料用量占7.6%,作原料用量占0.20%,焚烧及废弃占5.9%;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秸秆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70%,玉米占6%;水稻的秸秆的还田用量占74.2%,高于其他作物的还田量比例;秸秆的综合加工利用量占比很低;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焚烧及废弃量占比相对其他作物较低。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占69.3%,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占33.6%,其他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占41.6%。主要问题: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难以转变;技术培训力度亟需加强;秸秆利用产业化规模较小;政策扶持力度小;宣传力度不够。【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垃圾与美国的垃圾并列世界第一。1976年日本垃圾总排放量为3,190万吨;1977年为4,126万吨。日本对垃圾的处理方法一般包括焚烧、填埋、海洋投弃、资源回收、生产农肥等。1976年日本每天排放出来的垃圾,用焚烧法处理的约占60%;用填埋法处理的占26.9%,其它方法处理的只占12.5%。采用焚烧和填埋方法处理的居多。但焚烧和填埋处理法弊病多端,不仅目前寻找处理场地已日益困难,而且会引起其它形式的环境污染。填埋地内的腐烂性有机物虽然可通过细菌的分解作用消灭掉,但有毒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甘蔗叶原位粉碎还田、甘蔗叶原位深埋还田对甘蔗生长及叶片SPAD值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甘蔗叶还田方式对甘蔗出苗率、分蘖率、株高、茎径和叶片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叶原位粉碎还田处理的出苗率最高,比甘蔗叶原位深埋还田高6.1百分点,比对照甘蔗叶原位焚烧还田高15百分点;甘蔗叶原位粉碎还田处理的分蘖率最高,比甘蔗叶原位深埋还田处理高3.5百分点,比对照甘蔗叶原位焚烧还田高3.4百分点;新植蔗株高由高到低为:粉碎还田>焚烧还田>深埋还田;深埋还田处理的茎径低于其他两个处理;深埋还田处理的叶片SPAD值最高,粉碎还田处理其次,焚烧还田处理最低。由此得到结论:甘蔗叶原位粉碎还田处理能提高甘蔗的出苗率、分蘖率、株高、叶片SPAD值等;甘蔗叶原位深埋还田处理对出苗率和叶片SPAD值有促进作用,但甘蔗生长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含矿污泥是隧道施工扰动地下水形成的溶矿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沉淀物。含矿污泥未妥善处置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污泥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也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产生不利影响。针对含矿污泥的处置现状,概述了污泥的一般处置技术和含矿污泥中的特殊重金属离子处理技术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分析各污泥处置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含矿污泥的处置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污泥生物沥浸处理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污泥高水分含量和存在重金属已成为影响我国污泥处置与资源化的重要"瓶颈"。生物沥浸技术被证实是一种即可以有效去除污泥重金属,同时显著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生物方法。本文较系统介绍了目前我国污泥深度脱水的几种方法及生物沥浸处理技术在污泥处理上的优势,生物沥浸法促进污泥深度脱水和重金属去除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影响因素。以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00 t污泥的生物沥浸处理———高温发酵堆肥的实际工程为例,阐述该工艺的技术参数、污泥处理及其后续堆肥和土地利用的效果。连续2年多的生产性试验和工程实践表明,经生物沥浸处理的污泥可不加任何絮凝剂能一步机械脱水到含水率60%以下,呈土黄色无臭的半干化饼状。且污泥干基有机质、热值和氮磷养分含量几乎不变,利于后续资源化(如土地利用、焚烧等),处理成本低廉,同时压滤水水质较好,可就近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因此,污泥生物沥浸技术是一项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其对污泥农用的潜在风险,以焦作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沉砂池污泥和压滤机房污泥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 BCR分步提取法分析了 Cr、Pb、As、Cu、Zn、Ni元素的形态分布状况,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焦作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沉砂池污泥和压滤机房污泥中6种元素含量均在我国污泥农用控制标准范围内。与沉砂池污泥相比,压滤机房污泥中各元素的总含量以及各元素的可交换态所占百分比均较高,除Cr以外的5种元素的残渣态所占百分比则相对较低。6种元素中,Pb的残渣态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85.69%(沉砂池污泥)和82.25%(压滤机房污泥),可交换态含量最少(沉砂池污泥为0.29%,压滤机房污泥为1.25%),表明污泥中的 Pb元素稳定性最强,活性最低;Ni的可交换态所占百分比最高,分别为4.00%(沉砂池污泥)和15.53%(压滤机房污泥),残渣态所占百分比最小,分别为24.34%(沉砂池污泥)和19.56%(压滤机房污泥),表明污泥中Ni元素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在污泥农用时应引起注意。从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来看,污泥中Cr、Pb、As、Cu、Ni属于清洁水平,Zn属于中度污染;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污泥中6种元素均属于低风险,可进行污泥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