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不同日龄东北民猪母猪16头和公猪18头,进行卵巢和睾丸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母猪在90日龄时均出现成熟卵泡,并且有1头试猪出现黄体;公猪90日龄时曲细精管出现精子,120日龄时附睾内出现精子。  相似文献   

2.
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型梅山猪育种中心2007-2012年间繁育记录进行研究,结果可知:(1)母猪初情日龄平均为73.4±7.5d,初配为6月龄;公猪第一次射精日龄为78.6±4.2d,初配为8月龄。(2)初产母猪总产仔数为10.31±1.44头,产活仔数为9.85±0.2I头;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为15.3±1.82头,产活仔数为i4.87±0.60头,育成13.38±0.48头,经产母猪产仔数、初生重、20日龄窝重及45日龄窝重较初产母猪均显著提高(P〈0.05)。(3)以经产梅山猪作为母本与大约克和长白杂交,平均产活仔数12头以上,仔猪平均育成数达ll头以上,45日龄窝重达1i6.71±6.97kg和100.77±5.86kg。  相似文献   

3.
选取0,30,45,90,180日龄的皖南花猪公母各5头,测定了其体尺与屠宰性能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皖南花猪平均日增重随着日龄的增长而提高,其中母猪断奶后增重较公猪有明显提高:30日龄公猪体高指标和眼肌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89;30日龄母猪胸围和胴体斜长指标与眼肌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和0.897.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使用奥斯本种猪性能测定系统收集鄂通两头乌猪30头公猪和60头母猪从出生到公猪220日龄和母猪200日龄体重,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拟合出体重最优增长曲线。结果显示:鄂通两头乌猪体重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绝对生长量随着日龄增加不断增大,达到高峰后开始降低,公、母猪的增重高峰分别在140~160日龄和120~140日龄。同时,鄂通两头乌猪在生长早期的相对生长率最高,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最后趋于平稳。3种非线性模型Logistic模型、Gompertz模型和Bertalanffany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猪体重增长曲线(R2>0.92),综合分析得出Gompertz模型更符合鄂通两头乌猪生长过程中的体重变化,在其拟合的生长曲线中,公猪和母猪的拐点日龄、拐点体重、最大日增重分别为132.0 d、54.45 kg、599.0 g和120.1d、48.96kg、592.4g。本研究探索了鄂通两头乌猪体重增长的变化规律,为早期评价猪的生长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湘沙猪配套系以地方良种沙子岭猪和引进品种巴克夏、大白猪为育种素材,经过5个世代的持续选育,分别育成XS1系(终端父本)、XS2系(母系父本)、XS3系(母系母本)3个专门化品系。各专门化品系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遗传稳定。XS1系初产总仔数10.7头,产活仔数10.3头;经产总产仔数11.8头,产活仔数11.4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5.4 d,背膘厚9.9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6.5 d,背膘厚10.8 mm。XS2系初产总仔数10.0头,产活仔数9.5头;经产总产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8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8.8 d,背膘厚12.5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9.7 d,背膘厚13.5 mm。XS3系初产总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4头;经产总产仔数11.1头,产活仔数10.3头;公猪达50 kg日龄193.9 d,背膘厚15.6 mm;母猪达50 kg日龄185.7 d,背膘厚17.9 mm。配套系父母代总产仔数12.4头,产活仔数11.9头。配套系商品猪30~100 kg期间平均日增重832.44 g,料重比3.16;100.6 kg屠宰,屠宰率73.0%,胴体瘦肉率58.2%,系水力93.26%,肌内脂肪含量2.9%,肉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2003年河南省种猪联合育种协作组共测定种猪1049头;测定场包括我省的绝大多数一级种猪场和部分二级种猪场共20个场。测定杜洛克公猪100头、母猪109头,大约克公猪443头、母猪138头,长白公猪51头、母猪102头。从测定结果看,我省的种猪质量比较高,但是差异也比较大。1测定结果1.1大约克种猪测定结果全省大约克种猪达100千克体重的日龄平均为175.2天,最短136.9天;100千克上市体重的背膘厚平均为13.12毫米,最薄的7.49毫米;体重30~100千克育肥阶段平均日增重811.4克。具体测定结果见表1、表2和表3。从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大约克公猪150日龄以…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凉山猪的生长育肥性状情况,试验选择40头(公母各半,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体重20 kg、平均日龄为95日龄的凉山猪,在相同条件下饲喂至225日龄,发现,从95~218日龄之间,平均日增重持续上升,218日龄以后迅速下降;95~225日龄间的料肉比逐渐增加,饲料报酬越来越低,全程料肉比为4.18∶1。综合确定在集约化养殖的条件下,凉山猪的适宜屠宰日龄为218日龄左右。  相似文献   

8.
统计分析了2002—2010年瑞典长白猪1278头公猪和2426头母猪生长肥育性能,结果表明,达30kg体重日龄、达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公猪分别为70.07d、151.01d、9.34mm、878.51g和2.32,母猪分别为71.94d、153.11d、11.18mm、874.28g和2.39。说明瑞典长白猪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9.
DΠ系母本猪是从1985-1195年的第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种植攻关研究成果,是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赵书广先生指导下,经过10余年的努力,利用我国地方猪种资源——太湖猪与国外引进猪种长白猪与斯格猪杂交培育而成。DΠ系母猪的表现:后备母猪6.5月龄体重80kg开始配种;生长发育猪和育肥猪平均日增重730g,料重比为3.3:1;商品猪胴体瘦肉率57%,达90kg体重日龄为170d左右。从2001-2005年对1162窝DΠ系母猪繁殖比率统计,平均窝产全仔11.70头,活仔9.94头,28d-30d断奶育成9.03头。平均产仔间隔为157.34d,母猪年均产仔窝…  相似文献   

10.
<正>我市某种猪场,存栏基础母猪100头,后备母猪15头,种公猪7头,育成育肥猪400头,仔猪250头(最小日龄仅为6日龄)。2015年5月7日开始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感染率近90%。经采取严格的消毒、补液措施后,8~10天疫情平息。死亡6头,均为仔猪,死亡率不足1%,损失较小。报告如下:1症状5月7日,发现1头后备公猪采食量减少,继而出现呕吐,随后拉稀。第2天,又有其他公猪和肥猪出现相同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从江香猪生长、繁殖性能,筛选优质香猪杂交组合配套系,以从江香猪(香)和苏太猪(苏)为亲本,开展香♂×苏♀(香苏猪)、苏♂×香♀(苏香猪)杂交试验,在相同饲养管理环境和营养水平下,对杂交猪的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进行测定,比较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的杂交性能。结果显示:繁殖性能方面,香苏猪优于苏香猪,香苏猪平均产仔数9.67头,苏香猪平均产仔数9.33头,差异不显著(P0.05);初生指标中初生窝重差异显著(P0.05);21日龄指标中个体重和窝重差异显著(P0.05);香苏猪平均断奶活仔数为9.56头,苏香猪平均断奶活仔数为8.0头,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窝重差异显著(P0.05);生长性能方面,杂交猪母猪的1月龄体长、体高,2月龄胸围、3月龄体高差异显著(P0.05),香苏猪母猪除6月龄平均体重低于苏香猪母猪,其余指标均优于苏香猪母猪,随着生长月龄增加,体重、体高、胸围、臀腿围差距在缩小;杂交猪公猪的1月龄的体重、体长、胸围、臀腿围差异显著(P0.05);2月龄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差异显著(P0.05);6月龄体长差异显著(P0.05);香苏猪公猪各项指标均优于苏香猪公猪;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引入苏太猪与本地从江香猪进行杂交改良试验,可显著提高其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其中以香苏猪杂交组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甘肃合作猪的生长曲线分析和拟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Richards三种曲线拟合甘肃合作猪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三种模型中,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理想(R^2=0.9995);合作猪公、母猪在150日龄前生长基本一致,150日龄后母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公猪;公、母猪的生长拐点分别为118.32日龄和146.75日龄,母猪的成年体重明显大于公猪,但达到生长拐点的日龄较公猪迟。  相似文献   

13.
本县罕井镇南山村三组某猪场2003年8月下旬饲养的约克夏繁殖母猪10头(其中孕猪4头),杜洛克种公猪1头,20~30日龄仔猪53头。8月18日即距临产15~20d的2头母猪出现慢食发烧,第2天其余大猪相继出现同一症状,且逐日加重。仔猪当时均正常。待大猪病愈后,8月31日21头40日龄左右的仔猪骤然出现与大猪类似病状。  相似文献   

14.
《养猪》2019,(2)
为研究广东小耳花猪后备母猪初配日龄对第1胎产仔性能的影响,试验对某企业2017—2018年纯繁母猪群体的繁殖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270~329日龄配种头数占比最大,达到69.67%;其中270~299日龄配种的头数占比40.16%,平均配种日龄284.77 d,返情1次的比例为3.06%,平均总产仔数为10.89头;300~329日龄配种的头数占比29.51%,平均配种日龄313.31 d,返情1次的比例为8.33%,平均总产仔数11.14头;330~359日龄配种的头数占比15.98%,返情1次的比例为28.21%,平均总产仔数11.49头。综合考虑产仔性能、返情及哺乳带仔情况,建议在广东小耳花猪的饲养管理中,选择270~329日龄内的健康后备母猪进行初次配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生长肥育阶段公、母分群饲养的母猪和去势公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90日龄、体重(40.80±0.10)kg、健康的生长肥育猪256头,按照相同性别随机分成母猪自由采食组、母猪限饲组、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和去势公猪限饲组,母猪限饲组喂料量是母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去势公猪限饲组喂料量是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试验于188日龄时结束,分别于90,125,170,188日龄测定各试验组猪只生产性能、眼肌面积及背膘厚度。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选取10头猪只进行屠宰并测定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结果表明: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的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母猪限饲组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最低;限饲组料重比均比其相应自由采食组低;去势公猪限饲组生产性能与母猪自由采食组接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在各阶段背膘厚度均为最高;母猪限饲组背膘厚度在试验各阶段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去势公猪限饲组在188日龄时眼肌面积显著低于母猪自由采食组和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去势公猪自由采集组屠宰率和瘦肉率最低,板油最多,母猪限饲组瘦肉率最高,板油最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肉色亮度在屠宰后1 h显著高于去势公猪限饲组(P0.05),接近PSE肉的亮度;母猪限饲组肉色红度最高,去势公猪限饲组大理石纹评分低于母猪和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说明自由采食的公、母猪增重最好,但料重比及肉质性状差于限饲的公母猪。  相似文献   

16.
选取48头杜长大三元杂猪,24头公猪,24头母猪,85±3日龄,研究不同性别和免疫去势对猪生长性能、屠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分四个处理组,手术去势公猪组(SCM),免疫去势公猪组(ICM),完整母猪组(EF),免疫去势母猪组(ICF)。手术去势组,选12公猪在5±3日龄手术去势;免疫去势组选12头公猪和12母猪分别在试验开始和试验第28天两次接种疫苗ImprovacsR。本试验猪的目的是生产干腌火腿,所以需要达到一定体重(平均126kg,167日龄)以及至少20毫米的背膘。试验全期0-82天,手术去势公猪组(SCM)饲料转化效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49)。屠宰后,免疫去势公猪组的屠体重要高于手术去势公猪组和免疫去势母猪组,其次是完整母猪组。免疫去势公猪与完整母猪相比,第十肋骨(P=0.05)处背脂较厚,臀中肌(P=0.043)中脂肪较多,手术去势公猪组和免疫去势母猪组脂肪含量介于前两者中间。完整母猪组(EF)与其他组相比有更高的瘦肉率(P=0.048),并且有25%的数量由于脂肪不够而被淘汰。免疫去势母猪组(ICF)肌肉红度(a*)显著高于免疫去势公猪组(ICM)(P0.001)。手术去势公猪组(SCM)与完整母猪组(EF)相比肌肉亮度值(c*)显著提高(P=0.03),氧化肌红蛋白(P=0.061)和正铁肌红蛋白(P=0.082)有降低的趋势。公猪和母猪免疫去势对其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的脂肪酸比例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免疫去势猪更适合做干腌火腿,因为公猪免疫去势改善饲料转化效率,而对屠体性状和肉品质没有显著影响;而母猪免疫去势可以提高背脂厚度,降低屠体由于背脂厚度不达标而引起的淘汰率。  相似文献   

17.
梁妍  石旭东 《猪业科学》2016,(1):112-113
选择5月龄丹系长白后备母猪60头,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头,每组5个重复(栏),每个重复6头。试验组达161日龄起每天以栏为单位与发情经产母猪同栏接触2次,每次15~20 min,直至180日龄;对照组达161日龄起每天以栏为单位与成年公猪同栏接触2次,每次15~20 min,直至180日龄。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后备母猪180日龄内的初次发情率和初情期分别为63.33%、179.82 d和70.00%、176.54 d。表明2种诱情法的效果基本相同,都能有效促进后备母猪初情期提前,故利用发情经产母猪诱情代替公猪诱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伤寒菌和副伤寒菌耐药菌株和耐药程度日趋增加和增强,并从耐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发展到耐多种抗生素。为了切实了解副伤寒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特对我实验室1987~1990年所治疗的180头病仔猪的副伤寒菌耐药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作一分析。一、临床材料地方品种猪(金华猪和太湖猪)79头,其中后备公猪3头,后备母猪38头,其余为肥育猪(下同)。上海自猪29头,其中后备公猪2头,后备母猪6头。杜洛克猪25头,其中后备公猪1头,后备母猪5头。长白猪27头,其中后备公猪1头,后备母猪5头。大白猪20头,其中后备公猪1头,后备母猪4头,均系2~4月龄仔猪,其中2~3月龄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月龄沙乌头公、母猪体尺性能及其生长规律的差异,本研究对江苏省海门沙乌头原种场2月龄、4月龄、6月龄、12月龄等4个阶段的去势阉公猪和未去势母猪共72头的沙乌头猪体尺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性别对2月龄沙乌头猪的体长有显著影响,母猪体长极显著长于公猪(P0.01),但对2月龄的其它体尺性状和其它时间段的所有体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2)不同性别沙乌头猪不同阶段体尺性能生长规律不同,其中沙乌头公猪4~6月龄体高、胸围、胸深的生长速度快于母猪,6~12月龄体长、腿围的生长速度快于母猪,4~12月龄腹围、管围的生长速度快于母猪。而沙乌头母猪只有2~4月龄、6~12月龄胸围生长速度快于公猪和6~12月龄胸深生长速度快于公猪。(3)相同性别沙乌头猪不同阶段体尺性能生长规律不同,除了胸宽,沙乌头公、母猪4~6月龄的体尺性能与其它时间段相比,生长均变缓。(4)此次测定的沙乌头6月龄公、母猪体长、体高均比1991年测定的相比有所减小,不排除因群体数量减少导致性能有所退化的原因,因此应加强对沙乌头猪的保护、扩群与选育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新型公猪信息素对大龄后备母猪发情的影响,选取526头255日龄左右无初情期记录的二元回交后备母猪,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每天在鼻镜上喷新型公猪信息素4 mL,连喷21 d,21 d后还不发情的猪则并栏7 d应激,每天喷1次新型公猪信息素,每次4 mL;期间有发情表现的猪即可停止喷洒。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仅仅依靠人工查情,期间只要出现发情并且符合配种条件即可配种。分别统计每组的发情率,刺激-发情间隔。结果发现,在无初情期记录的大龄后备母猪.上每天喷4 mL新型公猪信息素,可显著提升后备母猪的发情比例(P<0.01),缩短刺激-发情的间隔(P<0.01)。由此得出,对大龄后备母猪使用新型公猪信息素28 d,可有效提升其发情率,缩短刺激-发情间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