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西南地区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抗锈病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7级的分级标准,调查分析了西南地区60份野生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抗锈病能力及其感病级与材料来源及植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种质资源抗锈病能力存在着多样性,发病率、严重度、病斑数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100%,0.01%~86.67%和0.33%~86.67%,变异系数分别为57.97%,101.39%和89.20%;感病1~7级分别占供试材料的22.41%,12.06%,8.62%,17.24%,13.79%,20.68%和5.17%;高抗(HR)、抗病(R)、中抗(MR)、中感(MS)、感病(S)、高感(HS)型分别占22.41%,12.06%,8.62%,17.24%,13.79%和25.85%;抗锈病能力与材料来源地的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与植株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与植株生殖枝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应当加强病原菌及致病机理、侵染循环、病害流行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的研究。西南地区为扁穗牛鞭草抗病性状、抗病基因的选取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抗大麦黄矮病毒差异,于2011~2016年采用人工接种对291份燕麦种质进行了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的燕麦红叶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04份皮燕麦(Hulled oats)材料中,未检测出免疫材料;其中DA92-2F4,DA92-3F4和Rigdon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HR),占供试材料的1.5%;Wallaroo、青永久96、青23、青永久709等11份材料表现为抗(R),占5.4%;青3115、131-10燕麦、S20-36-6、DA92-1F4、青永久304等42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20.6%;45份和103份材料分别表现感(S)和高感(HS),占22.1%和50.5%。在供试的87份裸燕麦(Naked oats)材料中,未检测到免疫材料,其中VAO-1,定莜2032和花早2号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HR),占3.4%;2002x2-2-5-1-5-16、200215-13-2-2、9641-6、9418和08行-171-22等5份材料表现抗(R),占5.7%;白燕2号、白燕11号、内燕4号、07-21-7、定西R-30-21燕麦等28份材料表现为中抗(MR),占32.2%;36份和15份材料分别表现感(S)和高感(HS),占41.4%和17.2%。6份燕麦品种(系)首次被鉴定为高抗BYDV材料,可为燕麦种质的合理布局和抗病育种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葡萄种质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以132份葡萄种质叶片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鉴定其对灰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葡萄种质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对灰霉病表现高抗(highly resistant, HR)的种质2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51%;表现抗(resistant, R)的种质14份,占总数的10.61%;表现中抗(middle resistant, MR)的种质89份,占总数的67.42%;表现感病(susceptible, S)的种质22份,占比16.67%;表现高感(highly susceptible, HS)的种质5份,占比3.79%。未发现对灰霉病完全免疫的葡萄种质,其中圆叶葡萄较抗病;其次为美洲种、欧美杂种;欧亚种易感病。此外,地方种质资源郧西葡萄对灰霉病表现良好的抗性。研究结果为抗灰霉病葡萄新品种选育及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种植区环境对燕麦种质成株期白粉病抗性的影响,利用相对抗病指数分别对种植在甘肃省半干旱区(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牧草试验站)和二阴地区(通渭县华家岭镇)的28份燕麦资源在田间自然感病条件的白粉病成株期抗性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28份材料中4641和99AS207在两个试验点均表现为高抗,4607、Rigdon、DA92-3F4、青永久252、青永久9和青永久98等6份材料在两个试验点均表现为中抗,但4628、伽利略和青永久307在牧草站表现高抗白粉病,在华家岭表现高感,而709、青永久316、青永久49在牧草站高感白粉病,在华家岭表现高抗;所有参试材料中以4628的相对抗病指数变化最大,在华家岭和牧草站分别为0和0.92。结果表明种植区环境对燕麦白粉病抗性有显著影响,参试材料在半干旱地区的病害平均严重度高于二阴地区。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差异,于2012-2014年采用田间自然感病法对213份燕麦(Avena sativa)种质进行了由禾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avenae)引起的燕麦白粉病的田间抗性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未监测到免疫材料;12份材料青永久420、青永久316、青永久9、青永久252、青永久98、青永久180、青永久479、青永久25、青永久87、永118、青永久304和五燕6号表现高抗(HR);199、青永久164、青永久237、青永久260、青永久83、青永久49、青永久016、青永久94、青321、青永久154、原45、永73-1、83-27、S20-36-6、保罗、330、原15和白苏鲁2055共18份材料表现中抗;其余183份表现中感、高感和极感,分别占供试材料的5.6%、8.5%和85.9%。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病育种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1986~1989年对154份经济性状较好的桑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桑疫病抗病性鉴定。采用病区自然感病与人工接菌相结合的方法,以湖桑199、荷叶白、桐乡青分别作强、中、弱抗性的对照材料,根据病条(叶)率和病情指数与对照材料相比,确定抗性,抗性按六级分类。鉴定结果:在154份供鉴材料中,高抗(HR)材料有4份,强抗(R)材料有18份,中抗(MR)材料有53份,中感(MS)材料有50份,易感(S)材料有23份,高感(HS)材料有6份。  相似文献   

7.
豌豆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充分利用抗病豌豆(Pisum sativum)种质资源,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对来自国内外的535份豌豆材料进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田间表现高抗的有1个材料,占鉴定总数的0.19%;抗病材料2个,占总数的0.37%;中抗材料17个,占总数的3.18%;中感材料60个,占总数的11.12%;感病材料434个,占总数的81.12%;高感材料21个,占总数的3.93%。通过对田间表现出抗性的20个材料进行室内苗期接种鉴定表明,除了4个中抗材料的抗性发生了变化外,其余均与田间抗性表现一致,具有较好的抗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玉米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本研究于2012—2015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 164份玉米种质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8份材料03GEM00041、07GEM02289、07GEM02902等表现高抗,占比3.26%;61份材料W6、478、4619、A580等表现抗病,占鉴定种质的5.24%;W22、W216、W286等140份表现中抗,占比12.03%;其余566份和359份分别表现感病和高感,分别占总鉴定材料的48.63%和30.84%。经过对比发现,不同地区玉米种质抗性强弱以及抗性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来自云南和广东的种质其抗性水平明显低于内蒙古和黑龙江。通过聚类分析发现,41份材料可划分为5类。在系谱图上,抗病性相同的品种大致划分在同一个类中,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研究结果同时表明0~10 cm的土壤温度在15.8~17.9℃,病株率在85%以上,为适宜发病温度,其中15.8℃为最佳发病温度;接菌量为0.3%时的病株率明显高于接菌量为0.1%和0.2%的病株率。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种质资源在本土环境条件下对霜霉病的抗性,采用田间自然感病和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方法对50份国内外藜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霜霉病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霜霉菌Preonos variabilis对藜麦的侵染程度存在较大变异(发病率变化13.30%~100.00%;病情指数1.00~100.00),藜麦种质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到1份高抗材料'台湾红藜’,占参试材料的2.00% 1份抗病材料'QA064’,占比2.00%,2份中抗材料'陇藜2号’和'HL-Q5’,占比4.00%,3份感病材料'QA045’'QA050-2’和'青海-02’,占比6.00%;其余43份材料均表现高感,占比86.00%。本研究首次发现'台湾红藜’能够被P. variabilis侵染,表现为高抗,还进一步证实田间藜麦霜霉病抗性鉴定采用“三叶法”在藜麦盛花期进行效果较好,相比而言,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技术更具优势,应作为抗性鉴定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Ustilago segetum var.avenae)的差异和探讨形成燕麦抗坚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于2013-2014年采用菌粉拌种和菌土覆盖的接种方法对135份燕麦种质进行坚黑穗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菌粉拌种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2份免疫,6份高抗,1份抗,19份中感,16份感,10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18.8%,9.4%,1.6%,29.7%,25.0%,15.6%;71份皮燕麦中,45份免疫,22份高抗,2份抗,2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63.4%,31.0%,2.8%,2.8%。在菌土覆盖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7份免疫,8份高抗,13份抗,22份中感,3份感,1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26.6%,12.5%,20.3%,34.4%,4.7%,1.6%;71份皮燕麦中,56份免疫,13份高抗,1份抗,1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78.9%,18.3%,1.4%,1.4%;在2种接种方法下,62份材料抗性完全一致;10份材料在菌粉拌种接种方法的抗病性低于菌土覆盖的抗病性;菌粉拌种较菌土覆盖易使63个燕麦品种的发病率增加,使其抗病性下降,说明菌粉拌种接种方法明显优于菌土覆盖。试验中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更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为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条件的高产抗病品种,连续2年2次调查了2018年建植于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的32个紫花苜蓿品种上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测定了各品种次年的越冬率和5次刈割期的草产量,评价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各品种的综合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地发生了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白粉病、黄斑病、匍柄霉叶斑病和尾孢叶斑病5种病害,且以前3种为主,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7.08%、100.00%及57.14%。供试品种仅有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旱地与WL343HQ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皇冠、WL168HQ与阿迪娜等品种,而其他病害品种间未表现出差异(P>0.05)。根据抗性级别的频率分布,对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53.13%的苜蓿品种为高抗品种,25.00%的苜蓿品种为抗性品种,12.50%的苜蓿品种为中抗品种,3.13%的苜蓿品种为低抗品种,6.25%的苜蓿品种为感病品种;对于苜蓿白粉病,32个品种的抗性分布频率为抗性品种占3.13%,中抗品种占25.00%,低抗品种占15.63%,感病品种占56.25%,无高抗品种;供试品种对苜蓿黄斑病抗性分布频率为高抗品种29个,占90.63%,抗性品种占9.38%,无中抗、低抗及感病品种。32个品种的5次草产量总和为22.48~29.52 t·hm^(-2),其中,5茬总产量最高的苜蓿品种为龙威3010,总产量最低的苜蓿品种为陇东苜蓿。供试的所有品种未出现明显冻害,越冬良好,越冬率均在80%以上,其中有22个品种大于90%。综合特性较好的5个品种为皇冠、WL363HQ、中苜3号、敖汉苜蓿和旱地(综合得分0.850~0.942),较差的品种为耐盐之星、WL343HQ、冲击波、雷霆与陇东苜蓿(综合得分0.650~0.721)。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叶片表面结构和解剖结构与白粉病的抗性的关系,以3个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品种为试验材料,接种禾布氏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C.ex Merat)进行病情调查,采用扫描电镜法和石蜡切片法相结合,测定叶片的气孔、乳突、表面结构和解剖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抗性划分为:‘午夜2号’表现为中抗(Moderate disease resistance,MR),‘四季青’表现为中感(Moderate susceptibility,MS),‘超级哥来德’表现为极感(Easy susceptibility,ES);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气孔长度、气孔长宽比与白粉病抗性均呈负相关;乳突密度、乳突宽度、叶片上下表皮厚度三者与白粉病抗性均呈正相关;草地早熟禾抗病品种叶片上下表皮厚度大,且表皮上分布的乳突密而大,是抗性品种具备的防御白粉病菌侵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14.
以田间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指标,在甘肃榆中县品种比较试验田,对1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了抗霜霉病(Peronospora estioalis)、白粉病(Leueillula leguminosarum)、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对抗霜霉病的表现为甘农5号、苜蓿王、驯鹿、游客、中兰1号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1、8.1、8.0、2.5、1.1,属高抗品种;哥萨克的病情指数为45.0,发病率为75.6%,属高感品种。对抗白粉病的表现,驯鹿的病情指数4.2,为高抗品种;阿尔冈金、甘农5号为抗性品种;而哥萨克、苜蓿王、德宝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5.6,23.9和15.6,均属感病品种。对抗褐斑病的表现,新疆大叶、甘农3号、皇后的发病率分别为90.0%,88.9%和76.7%,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感(岷山红三叶)、抗(澳大利亚红三叶品种♀Sensation×Renegade♂杂交新品系“甘农PR1”)白粉病红三叶材料为父母本杂交并种植成苗经人工接菌后筛选出抗、感白粉病的F1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AFLP标记构建红三叶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区间作图法对抗白粉病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可以为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等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49个AFLP标记构建得到的遗传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LG1,LG2,LG3,LG4,LG5,LG6和LG7),遗传图谱的总距离为640.5 cM。其中,LG1连锁群的遗传距离(140.6 cM)和标记间平均距离(9.4 cM)均最大;LG4连锁群的遗传距离(55.2 cM)和标记间平均距离(1.8 cM)最小。应用区间作图法对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进行QTL分析定位,共检测到5个抗白粉病相关QTL位点(qrp-1,qrp-2,qrp-3,qrp-4和qrp-5),其中qrp-1、qrp-2、qrp-3和qrp-4位于LG4连锁群上,qrp-5位于LG5连锁群上。5个QTL位点对抗白粉病的贡献率为29%~90%,qrp-1对红三叶白粉病抗性的贡献率最大(90%),为主效QTL。  相似文献   

16.
粗山羊草抗条锈 (CYR32) 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2份粗山羊草材料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CYR32为免疫-高抗,1份为高感.为探讨抗病性遗传规律,组配成抗×感、抗×抗杂交组合.通过对抗×感以及杂交组合的F1、F2群体对CYR32条锈菌抗性表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抗源亲本对条锈病抗性呈完全显性遗传, 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为3∶1,条锈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杂交组合F2均呈抗病性,推测12个抗病粗山羊草材料的抗病基因可能为同一对显性基因.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对染白粉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的抗性诱导、膜透性及表面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选用无病害侵染的草地早熟禾品种‘超级哥来德’的幼苗接种禾布氏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C.ex Merat),分别用不同浓度SA,ABA和JA处理后,分析其病情指数、抗病效果、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气孔和乳突特征。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SA,ABA和JA诱导均可提高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性。其中JA为1.5 mmol·L-1时抗病诱导效果最佳,且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下降最明显。诱导后的气孔颜色加深且凹陷加剧,但抗白粉病性与气孔长度、宽度、长宽比及密度间没有相关性;乳突呈长圆柱状,向顶逐渐变尖,有效加大乳突投影面积,有利于提高草地早熟禾抗病性。  相似文献   

18.
紫花苜蓿品种白粉病田间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田间自然接种技术,用田间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指标,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9个紫花苜蓿品种白粉病抗病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品种的白粉病抗性非着显著差异。庆阳苜蓿、阿尔冈金、巨人201、金皇后等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德宝、德福、赛特、牧歌401、三德利等品种田间抗病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白粉病抗性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对自然发生不同程度白粉病(健康、轻度感病和重度感病植株)的带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E-)的醉马草植株的发病率、病叶率、病情指数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E+醉马草的发病率48%显著低于E-醉马草的发病率97%(P0.05),E+的病叶率60%显著低于E-醉马草病叶率86%(P0.05),E+醉马草的病情指数为50.76,E-醉马草的病情指数为82.49;通过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与健康植株相比,在轻度和重度发病植株中,内生真菌的存在可以显著(P0.05)提高醉马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E+醉马草的SOD酶活性和POD酶活性也显著高于E-醉马草,同时内生真菌显著地降低了醉马草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据此说明内生真菌的存在能够提高醉马草抗白粉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甘肃陇南冬小麦条锈病气象等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陇南地区是中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条锈病菌核心越夏区,其越夏菌量对中国中东部来年春季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程度影响很大。本研究利用陇南冬麦区14个代表站点1990-2007年的气象资料和条锈病资料,依病田率将气象条件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小麦条锈病气象等级预测模型。经历史回代检验,预测模型误差达2个等级的占12%,完全准确的为25%;对于实际病害等级为1~2级的气象等级拟合误差达2个等级的为23%,其他都在1个等级之内,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