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山区最重要的水土流失形式,崩岗侵蚀的治理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本文以广东省韩江上游五华县新一村为例,论述了我国南方山区花岗岩风化壳崩岗侵蚀的特点,分析了花岗岩风化壳崩岗侵蚀特别发育与花岗岩风化壳——土壤性质的关系。并探讨了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花岗岩崩岗侵蚀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长汀县崩岗生物治理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是土壤侵蚀最严重、危害极大的特殊侵蚀地貌类型。长汀水土流失区崩岗发育数量众多,治理难度大。本文对比分析了崩岗采取生物治理措施后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后,崩岗侵蚀区土壤侵蚀量、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群落特征等生态环境因子都得到显著改善,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应。生物治理模式可作为长汀县崩岗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花岗岩风化壳崩岗侵蚀整治方案及效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广东省德庆县花岗岩分布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7.3%,由于人为,自然因素影响,使该县成为广东省崩岗侵蚀最为严重的县之一。对于崩岗的治理,主要是根据崩岗的成因,类型和特点,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互补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当前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现状,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崩岗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根据崩岗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别从集水坡面、崩壁、崩积堆、沟谷和冲积扇等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了针对不同部位的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结果]总结探讨了不同技术的特点、适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崩岗的不同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对未来崩岗治理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论]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修复方式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治理措施。今后的崩岗治理工作的开展应注重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水土保持作用机制、创新修复技术应用、修复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兴国县崩岗侵蚀劣地治理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具有分布广泛、发展迅速、难以治理、危害严重等特点。本文依托兴国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结合项目区自然现状和治理方向,对不同类型的崩岗进行了分类设计,形成生态功能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崩岗治理模式,在减少崩岗危害、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崩岗,发挥其综合效益,为推动南方红壤区崩岗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河田侵蚀区崩岗的生物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河田修坊村中甲坡小流域内,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崩岗进行生物治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的崩岗平均植被盖度由26%提高到68%,土壤侵蚀模数也比对照的崩岗减少了89.6%。可为我省类似崩岗的治理提供可借鉴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南方典型崩岗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花岗岩低山丘陵区特有的水土流失形式,具有发展迅速、侵蚀剧烈、危害严重和难以治理等特点,对农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生态保护威胁严重,被称为当今的"生态溃疡"。崩岗的综合治理研究已日趋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不同地区崩岗的地理信息、立地条件和发育程度各不相同,其治理的措施与模式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发育阶段崩岗的治理模式进行提取归类,分析总结出了生态防护型、产业经济型和修复完善型三大治理模式,以期为构建具有明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且惠及民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崩岗区生态系统恢复及重建提供总体思路和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8.
根据安溪官桥、龙门两镇的仙都片、寮山片、山头片3个崩岗侵蚀片区,崩岗侵蚀严重,崩岗面积大,形成集中连片的崩岗群落的区域特点,在传统治理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削坡、土地平整、拦挡、绿化、复耕等治理措施,使其支离破碎的崩岗地貌重塑整理成规整的地块,然后根据其周边环境及地域性特点,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向,将崩岗侵蚀区变为可开发利用的农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  相似文献   

9.
崩岗植物治理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一、快速生物治理崩岗技术问题的提出 崩岗是花岗岩山丘水土流失发展到最严重阶段的产物。它是由沟蚀、重力侵蚀作用下,由崩壁(崩塌造成的峭壁)、堆积坡(在崩壁下部由崩块和泥砂堆积而成)和崩口(崩岗径流出口)组成的地貌形态。峭壁一般坡度在70度左右,堆积坡也多在45度左右。崩岗地表由松散的风化物组成,坡度大,易于受径流的冲刷、搬运,源源不断的下泻物,危害山下良田,淤塞河道。 对于崩岗治理,过去曾进行过生物治理、工程治理,也采取过“上拦、下堵、中间削”等治理方法,但都未能奏效。原因在于,生物治理,种植难度大,新种植物经常被冲被埋,难以成活;工程治理中的拦沙坝需要不断加固加高,投资大,效益小,等等。使治理进度受到影响。为此,我们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提出了以植物的生长速度战胜流失速度的治理设想,并设置了快速形成植被覆盖的治理技术试验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崩岗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南部和西部花岗岩形成的土丘地区,主要有瓢形崩岗、条形崩岗和弧形崩岗三种类型。从崩岗的形态上可分为坡面、崩岗崖壁、崩岗场和冲积扇四个部位。坡面以草灌混交好;崩岗崖壁以爬藤类植物为主,沿崖壁上下边缘种植;崩岗场依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种针叶乔木;冲积扇容易再侵蚀,应乔灌草一起上,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治理崩岗以植物措施为主,并辅以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安溪县长坑乡崩岗侵蚀成因与治理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溪县长坑乡崩岗侵蚀特征明显,危害大,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崩岗侵蚀的成因,并根据崩岗侵蚀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泉州市崩岗侵蚀现状及防治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泉州市崩岗侵蚀现状及30年来治理崩岗的技术措施、成功经验和综合效益进行调查、评价、总结,旨在调动崩岗区广大干部群众治理崩岗的积极性,增强治理崩岗的科学性,加快崩岗治理步伐,提高崩岗治理成效,助推山区防灾、减灾,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种植麻竹治理崩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麻竹的生物学特性与崩岗内立地条件的一致性,结合“上截,下堵,削坡”的工程措施治理崩岗(沟),3年达到控制崩岗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安溪县崩岗侵蚀防治分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弥补以往崩岗侵蚀治理措施布设都是针对单个崩岗而缺少全面防治的不足,以安溪全县域的崩岗侵蚀为研究对象,将安溪县崩岗侵蚀分为强度、中度和轻度侵蚀3个区,并由此建立相应的防治体系:东南部的官桥镇和龙门镇属于强度侵蚀区,应以强化治理为主,实行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从东南的城厢往西北延伸到感德及西南的龙涓在内的10个乡镇为中度崩岗侵蚀区,采取以植物措施为主,结合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其余的乡镇即西北地区为轻度侵蚀区,总体上以预防保护为主,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同时加强封禁补植。  相似文献   

15.
1 传统崩岗治理的缺陷 "上拦、下堵、中绿化"是目前实践中推行的主要崩岗侵蚀治理模式."上拦" 是在崩岗顶部(沟头)及其四周修天沟排水,防止径流冲入崩口;"下堵" 是在崩岗沟口修筑谷坊,拦蓄径流泥沙,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床,防止崩壁底部淘空塌落;"中绿化"是在崩积堆上造林、种草或种经济林或种农经作物等,以稳定崩积堆所采用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的特点与治理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的分布、成因、危害以及治理现状进行了介绍。南方红壤区6省共有崩岗20.13万个,崩岗沟壑区面积为11.14万hm2,在过去的70~120年时间里,因崩岗侵蚀共产生92.9亿t泥沙,年均产沙量约6 723.9万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90万t/(km2.a)。崩岗治理积累的"上截、中削、下堵、内外绿化"的经验,可以根据崩岗发育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地采用。建议国家把红壤区崩岗治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启动崩岗治理专项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边治理边研究,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治理途径;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实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以增强全民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7.
南方花岗岩区各种崩岗的整治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是南方花岗岩区侵蚀最为剧烈、危害最大的水土流失类型。五华县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在崩岗侵蚀治理中,依据疏导消能、固沙防冲、分类治理、防治结合的技术原则,运用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本区丰富的水热条件,对崩岗进行了治理。分别对不同类型、不同发育阶段的崩岗所采取的整治措施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各种措施的效果及特点:一是整治速度快,二是整治投入较少,三是水土保持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崩岗侵蚀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崩岗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根据江西省崩岗调查资料,在分析崩岗侵蚀现状与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崩岗侵蚀的危害性、治理现状与成效,并针对崩岗侵蚀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包括领导重视、密切配合,预防为主、及早治理,科学施策、保障投入,注重宣传、全面监督,优化配置措施、治理开发并重,搞好示范、加强培训、保证质量等。  相似文献   

19.
“三位一体”崩岗综合防治模式及其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对红壤丘陵山区的生态、粮食生产、防洪和人居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上塘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治坡、降坡和稳坡"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并测定了治理前后崩头、沟道和冲积扇的土壤肥力指标,对比了崩岗3个区域治理后的植被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三位一体"崩岗综合防治模式显著提高了崩岗3个区域的土壤肥力,冲积扇肥力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与治理前相比,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2、3.7、2.9、0.5和5.7倍;治理后植被情况得到很大改善,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对"三位一体"崩岗防治模式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式适合江西地区的崩岗特点,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崩岗的治理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保护人类家园的重要基础,对保障农业、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本文在崩岗治理前期(1~2年)通过物理的方法固定崩岗表面的土壤,使其不再被雨水径流冲刷流失,从而使种植其中的草、树得以固定,形成覆盖地表的茂密植被,植被根系深入土层深处,形成纵横交错的根系,从而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达到生物治理崩岗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