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棉株不同果枝节位开花和成铃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4个亲本品种的完全双列杂交资料,按加性和显性的遗传模型分析了棉株不同果枝节位的开花成铃表现。不同果枝节位开花率和成铃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准。棉花单株开花数和成铃数主要决定于植株内围果枝节位的开花数(60.77%)和成铃数(73.44%)。棉花植株上部的开花数(41.83%)和成铃数(38.11%)高于下部(花28.54%,铃34.29%)和中部(花25.69%,铃24.58%),从而得出了由果枝节位预测不同果枝节位开花率和成铃率的回归公式。遗传方差分量的估算结果表明,棉株下部内围果节的开花成铃主要受基因显性效应的影响,中部内围果节的则同时受到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影响,而上部内围果节的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外围果枝节位只有很低的广义遗传率(花29.27%,铃15.03%)。各果枝节位举株开花率和单株成铃率与皮棉产量的显性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准,加性相关和表现型相关基本上表现相同的趋势,但加性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一般大于表现型相关系数。开花率和成铃率与皮棉产量的相关在中、下部内围果枝节位一般为负值,上部内围果枝节位则多为正值,外围果枝节位的相关性较弱。各果枝节位开花数的狭义遗传率与皮棉产量的加性相关系数都高于相应部位成铃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早熟陆地棉新陆早8号3年单株定点观察结果的分析,探索其生育规律及栽培技术,新陆早8号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所需≥10℃有效积温1691.2~1801.4℃,4月中旬播种,6月初现蕾,6月下旬开花,花铃期60.1~67.0天,单株成铃率35%,第1果节成铃率65%,内围中下部第1果节为优质结铃部位,8月下旬吐絮,吐絮杨快集中,生殖器官生育节奏表现为同位快于邻位,内围快于外围,吐絮快于开花。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植株、果枝与棉铃的全息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方法,以衣指、子指,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5个指标为依据,对陆地棉苏棉1号植株、果枝与棉铃不同部位的对应相似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果枝的内中围与植株的中下部生物学特征相似程度较大,果枝外围与植株顶部相似程度较大;棉铃的基部和顶部分别与棉株的下部和上部相似程度较大;棉铃的基部、中部、顶部分别与果枝的内围、中围、外围相以程度较大。最后结论:果枝、棉铃是反映棉株整体的全息胚;而棉铃也是反映果枝的全息胚。本研究为生物全息律的定量实验分析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4.
棉花花铃期土壤持续干旱胁迫对产量形成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蔡红涛  汤一  刁品春  荣利 《棉花学报》2008,20(4):300-305
 通过花铃期不同持续时间土壤干旱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表明持续干旱对子棉产量影响以单株成铃数>成铃率>单铃重。短期干旱胁迫W1处理增加成铃数显示子棉增产,同步抑制下部内围铃棉纤维和棉子的物质积累量,解除胁迫后形成盛花结铃阶段产量潜载优势,极显著提高下、中部外围和上部内围铃子棉产量,实现增产;花后持续20 d以上干旱胁迫效应会延续至花后50 d,整体降低各部位棉铃的积累物质供应量,产量器官虽具干物质积累相对优势,但子棉产量潜载势降低,单株成铃数、单铃重趋降显示子棉减产;干旱胁迫对子棉产量的调控显示区位效应,降产效应随干旱延长显示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区位拓展态势,解除胁迫可获得一定产量补偿。  相似文献   

5.
南疆陆地棉蕾、花、铃空间分布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加性-显性模型,在南疆对15个陆地棉F1的蕾、花、铃空间分布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中部果枝第1果节蕾、花、铃加性效应较低,遗传改良的潜力有限。棉株主茎第4~5节位和第14~16节位的果枝上第1~2果节蕾数、花数和铃数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中部果枝内围果节的蕾、花、铃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上部和下部第1~2果节铃数的广义遗传率较大,受环境影响较小,中部杂种优势以利用第1~2果节的显性效应为主。而所有节位第3果节结铃数的遗传方差较小,广义遗传率较低,易受环境影响,可采取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改善环境条件以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膜下滴灌早熟陆地棉蕾铃脱落动态规律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膜下滴灌早熟陆地棉蕾铃脱落动态规律。2种不同密度下,膜下滴灌早熟陆地棉蕾铃脱落规律存在共同点:在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的6、7、8三个月内,棉田蕾铃总脱落率随时间的推移呈现S型曲线变化,终期脱落率为65%~75%;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株距20.0cm、平均行距42.5cm(117645株/hm^2)的棉田蕾铃脱落量动态变化曲线在同期出现了二个波峰,且峰值与其它值差较大,其它多数时期的脱落量处在相对较低水平,而株距12.0cm、平均行距42.5cm(196080株/hm^2)的棉田蕾铃脱落量的动态变化曲线在不同期出现了3个波峰,峰值与其它值差较小,其它多数时间脱落量处在相对较高水平,首次脱落时间较前者提前5d左右。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早熟陆地棉田蕾铃总脱落率在7月20日前后有个快速增加期,但终期脱落率较前人研究的祼地、沟灌棉田有所下降;因密度不同而产生的栽培环境的改变可对蕾铃脱落率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烂铃是棉花生产上的一大病害,是由病菌侵染危害引起的。夏秋多雨,棉田湿度大,通风透光较差时,适宜病菌侵染危害,病害发生重,烂铃便发生重。烂铃发生期为8月中旬~10月初,8月下旬~9月份是烂铃高峰期。烂铃发生的棉株部位,是由下而上、由内向外发展,主要发生在下部1~5果枝上的内围铃,上部铃和外围铃很少。  相似文献   

8.
氮肥与缩节胺配合对Bt棉源库特征和铃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氮肥和缩节胺配合对 Bt棉的棉铃发育影响表明 ,提高 Bt棉的中部外围和上部铃重可促进整株铃重增加 ,进一步提高产量。其生理机制表现为各部位棉铃对位叶叶绿素、Ru BPase和 ATP含量提高 ,棉铃中 IAA含量增加 ,蔗糖转化酶活性以及纤维素合成能力增强 ,子棉积累量增多。即整株源库活性的协调 ,特别是中部外围和上部铃及其对位叶与相应的中部和内围生理活性差异缩小是整株铃重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赘芽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新型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赘芽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索棉花规模化种植过程中抑制赘芽滋生、简化整枝管理的新技术。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多铃专家、艾氟迪与生长调节剂缩节胺(DPC)的对比试验,对棉花植株形态、赘芽生长、成铃空间分布以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多铃专家、艾氟迪后,对棉株上部主茎节间平均长度和中上部果枝平均长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弱于缩节胺;单株赘芽鲜重和干重均显著小于缩节胺处理,单株赘芽鲜重为对照的54.8%和49.4%,单株赘芽干重为对照的53.2%和54.8%,单株赘芽总长度为对照的69.0%和58.1%;单株成铃数比对照高7.0%和12.3%,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2.6%和10.2%,多铃专家处理提高了棉株内围铃数,艾氟迪处理则主要增加了棉株外围铃数,两者还有增加主茎叶腋处桠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NaCl胁迫下研究了三个不同耐盐水平(不耐盐、稍耐盐、较耐盐)的棉花材料的蕾、花、铃脱落及其规律.低浓度NaCl(0.20%)仅对耐盐性差的材料的脱落率的有显著影响,不耐盐材料的脱落率的次序是蕾>花>幼铃>大铃,对稍耐盐材料的蕾、花也存在显著影响.在高浓度NaCl(0.40%)下,脱落率取决于材料的耐盐性,其脱落率次序是:不耐盐材料>稍耐盐材料>较耐盐材料,耐盐性与脱落率呈负相关,耐盐性高的材料其脱落率较低.不同耐盐性能的材料的蕾、花、铃脱落率存在显著差异;不耐盐材料的脱落率依次为:蕾=花>幼铃>大铃;较耐盐材料的脱落率依次为:蕾>花=幼铃>大铃;较耐盐材料的脱落率依次为:蕾>幼铃>花,在NaCl(0.40%)以下的浓度都不会对较耐盐材料的大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冀棉13号     
原名119,由河北省棉花研究所用海岛棉和陆地棉杂交选育而成。1988年1月经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属早熟品种,生育期130天左右。株型松散,茎叶多毛,株高100厘米。叶片中等,色绿而肥厚。铃卵圆型,铃重5克以上,铃壳薄,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在棉株上的位置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个陆地棉品种(系)的铃重,衣分子,子指和纤维长度在棉株不同节位表现的研究表明,各性状的低值有国明显的分布规律一般出现在下部1~3果枝节位,上部果枝节位和中部果枝的外围节位上,高值和中值多出现在中部果枝的1~2节位,5~9果枝的第一节位很少的出现低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杂交棉在高密度植棉模式下主要经济性状优势,为新疆南疆棉区棉花杂交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2005—2012年南疆中早熟杂交棉和常规陆地棉区域试验品系和审定品种的皮棉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多年多点数据,进行整理和对比分析。在高密度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杂交棉参试组合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急速下降的过程。杂交棉参加区试组合在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变幅较大。陆陆杂交棉组合平均皮棉产量略高于常规陆地棉,纤维长度、比强度等品质指标略低于常规陆地棉,但均不显著。陆陆杂交棉审定品种在单株结铃、单铃重方面显著高于常规陆地棉,但每公顷铃数较常规陆地棉低3.0万个,平均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陆海杂交种在单株铃数、纤维品质、抗病性等总体优于陆陆杂交种和常规棉,但在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平均分别低于常规陆地棉27.0%、11.3%、7.0%。在目前高密度植棉模式下,参试杂交棉组合较常规陆地棉生产优势并不明显,继续开展高密度强优势杂交棉育种及种植模式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棉铃发育温光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冠文  余渝 《棉花学报》2001,13(1):63-64
棉铃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积温和有效辐射量。许多研究表明,上部棉铃所获的有效积温比下部少得多,但是在一定积温范围内,都能吐絮。在生产中,同一品种,群体小的棉田比群体大的棉田早吐絮;也常看到积温少的顶部铃比积温多的次位铃先吐絮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前者比后者的光照条件优越。因此深入研究棉铃发育的温光效应,将有助于从理论上和技术上解决早熟棉区促早熟,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的问题。1材料和方法 研究工作于 1997~1998年在农七师 129团进行。棉花品种为新陆早6号。于花铃期和铃期分别在栽培试验区…  相似文献   

15.
氮素对棉株上部果枝铃 ̄叶系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鲁棉研28号为试验材料,不施氮肥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低氮(120 kg·hm-2)、中氮(240 kg·hm-2)、高氮(480 kg·hm-2)处理对棉株上部果枝"铃 ̄叶系统"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效应。结果表明:1)中氮和高氮显著增加棉花上部果枝的长度、叶面积,高氮显著降低上部果枝近远端直径比;2)与对照相比,中氮上部果枝铃对位叶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上部果枝棉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显著提高;3)中氮棉花果枝内外围铃重最大,结铃后期显著大于对照。氮肥提高棉花上部果枝的纤维品质,以中氮内外围棉铃的纤维品质最优。表明施适量氮肥能增强棉花上部果枝的"源 ̄库"协调性。  相似文献   

16.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纤维作物,棉花种子质量与棉花的生产密切相关,收获高质量的种子是棉花良种繁育主要任务之一。本研究以8个陆地棉品种为材料,于2018年和2019年种植于新疆沙湾地区,分别对由内到外三层铃和由下到上三层铃进行了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活力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由内到外三层铃之间种子活力差异明显,不同的品种规律不同,新陆早61内围铃种子活力最高,中49外围铃最高,新陆早70中围铃最高。由下到上三层铃之间种子活力整体趋势是中位铃的种子活力最高,其次为下位铃,最后是上位铃。在这8个品种中,新陆早61的种子活力高于其他品种。综上,高活力的种子可采收中位铃部位上的种子,即4~6果枝上的棉铃种子。  相似文献   

17.
王宏伟  张胜 《种子科技》2002,20(2):121-121
新陆早 12号是新疆农五师农科所对辽 95 - 2 5经过多年系统抗病选择而成 ,2 0 0 0年 12月通过新疆审定 ,是一个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棉花品种。1 特征特性新陆早 12号属陆地棉早熟品种 ,生育期 12 0~ 12 6d,全生育期 130~ 139d。植株塔形 ,较松散 ,株高 6 0 cm左右。落叶晚 ,早熟不早衰。第一果枝节位 4 .5 1节 ,主茎节间距 5~ 7cm,果枝数 6~ 9台。花乳白色 ,铃卵圆形 ,结铃早且集中 ,单株成铃 5 .4个 ,成铃率高。吐絮畅而集中 ,易拾花 ,絮洁白 ,衣分率 38.32 % ,霜前花 80 %以上。经新疆植保站在病圃抗病鉴定 ,高抗枯萎病 ,兼抗…  相似文献   

18.
江苏大华种业有限公司地处沿海,组建有限公司后,为了节约成本,租赁了盐碱土地滨海滩涂作为公司的良繁用地,探索了该条件下667m2产100kg皮棉的栽培技术。1667m2产100kg皮棉的产量构成露地直播棉根据滨海滩涂土地较盐碱的特点,我们首先狠抓每667m2总铃数,因为其总苗数常不足,成为产量构成的首要限制因子。因此,667m2产量达100kg,其产量构成及其相关因素必须满足:667m2实收密度4500株左右,单株成铃14~15个,伏前桃加早秋桃及中、上部成铃数分别占总桃数的70%~80%,内围铃应在总铃数的80%左右。每667m2总铃6.0万~6.5万个,单铃重4.5g以上,成铃率…  相似文献   

19.
利用防雨旱棚,研究了水分胁迫下3个不同铃重基因型棉花不同部位内围果枝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两处理下,各品种不同部位棉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棉花不同部位对水分胁迫适应能力的差异.干旱使各部位3个品种各铃期内围果枝叶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其中,下部果枝叶中大铃品种和小铃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的幅度大于中铃品种,各品种的中部果枝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比下部平缓,表明此部位果枝叶生理状态在棉铃发育过程中相对稳定.在水分胁迫下,各时期不同品种各部位果枝叶中脯氨酸含量均比对照增加;大铃品种各部位果枝叶在干旱胁迫下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小于中、小铃品种.不同部位果枝叶相比,干旱时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总体表现为:下部果枝叶>中部果枝叶>上部果枝叶.棉花品种存在着对干旱胁迫反应敏感程度不同的脯氨酸代谢调节机制,脯氨酸可以作为棉花抗旱性的参考性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0.
早熟陆地棉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ADAA模型(加-显-上位性效应)研究了早熟陆地棉2.5%跨长、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等5项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结果显示,早熟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中2.5%跨长、比强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其狭义遗传率分别为65.7%、74.2%、39.6%和47.5%,均达到极显著;整齐度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为加性效应;5项性状指标的上位性效应很小或无;F1和F2品质性状无杂种优势,但有一定的群体平均优势。本试验亲本纤维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为利用新疆早熟棉中优良材料改良其他三类短季棉的品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