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孔丽  张伟  叶元土  戴修赢  王文娟  蔡春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610-3612,3623
[目的]研究氨基酸粉、发酵菜粕和发酵棉粕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氨基酸吸收、体成分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用氨基酸粉、发酵菜粕和发酵棉粕等量替代鱼粉、棉粕和菜粕的基础饲料饲喂平均初重为17.3 g的异育银鲫80 d。分别测定各组异育银鲫的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血清及饲料中氨基酸含量;肌肉和肝脏体成分指标;以及肝脏和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氨基酸粉组和6%发酵棉粕组的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明显提高(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氨基酸粉组和6%发酵棉粕组血清赖氨酸的浓度高于对照组,且4种必需氨基酸的吸收在投饲后2 h达到峰值,与对照组一致。各试验组异育银鲫体成分和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用3%氨基酸粉、6%发酵棉粕和6%发酵菜粕分别等量替代鱼粉、棉粕和菜粕,能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以及对氨基酸的吸收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硫酸亚铁和高温脱毒处理后的棉粕,以不同比例替代豆粕时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体内组织游离棉酚含量、体组成及血清转氨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硫酸亚铁和高温2种方法对棉粕进行脱毒处理,以未处理及脱毒处理后的棉粕分别替代对照饲料中1/3和2/3豆粕,共配制7组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养尼罗罗非鱼幼鱼(初始体质量(7.27±0.25)g)70 d,测定体质量增长率、饲料系数、鱼体营养成分、体内组织游离棉酚含量和血清转氨酶活性等指标。【结果】各组尼罗罗非鱼幼鱼的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未经脱毒处理棉粕替代2/3豆粕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试验组鱼体的肝体比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脏体比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未处理棉粕组肝脏游离棉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经硫酸亚铁或高温处理后游离棉酚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未处理棉粕组肌肉中的游离棉酚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脱毒处理替代2/3豆粕组肌肉游离棉酚含量较未处理棉粕替代2/3组分别降低了70.27%,82.43%(P<0.05)。未处理棉粕组鱼体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脱毒处理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周期内,饲料中棉粕替代豆粕量不超过2/3时,并不影响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替代量为2/3时,会降低尼罗罗非鱼对饲料的利用效率。饲料棉酚对鱼体肝脏和肌肉游离棉酚含量以及血清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利用硫酸亚铁和高温2种方法处理棉粕后,可以有效降低游离棉酚在饲料和体内的含量,提高棉粕的利用率,降低游离棉酚对肝脏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棉粕水平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体色、肉色、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挑选750尾初始体质量为(49.95±0.05)g的斑点叉尾鮰,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网箱,每个网箱50尾鱼。以无棉粕替代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7%(M1组)和14%(M2组)棉粕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25.8%和51.7%的豆粕,配制3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60天。实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棉粕替代豆粕对斑点叉尾鮰的增重率、饵料系数和形体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2)棉粕替代豆粕对血清中补体3、补体4、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棉粕替代豆粕对斑点叉尾鮰侧面皮肤的亮度、红度、黄度值以及腹部皮肤红度、黄度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 但高棉粕组(M2)使其腹部皮肤亮度值显著升高(P<0.05);棉粕饲料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背部肌肉的红度值(P<0.05),但各处理组间亮度与黄度值无显著变化(P>0.05)。4)与对照组相比,低棉粕饲料(M1)显著降低肠道梭杆菌门相对丰度(P<0.05),显著提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P<0.05)。综上,当饲料中的棉粕替代低于51.7%豆粕时,不影响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但会影响鱼体体色和肌肉颜色。  相似文献   

4.
棉粕和菜粕在川麻杂交鸭中适宜添加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川麻杂交鸭日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棉粕和菜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6日龄的川麻杂交鸭1 000只,共计10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试验期为28 d,研究不同水平的棉粕(0、7%1、2%和17%)和菜粕(0、10%、15%和20%)对川麻杂交鸭生产性能(日增重、采食量和料重比)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棉粕添加量的增加,各处理组日增重呈下降低趋势,采食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菜粕添加量的增加,日增重呈下降趋势。[结论]川麻杂交鸭日粮中添加7%的棉粕+15%的菜粕处理组生产性能最佳,适合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豆粕、菜粕、棉粕为主要植物蛋白源,配制3种蛋白含量为46%的配合饲料,分别饲养人工繁殖的黄鳝苗(体质量12.56±1.17 g)60 d,探讨不同植物蛋白源饲料对黄鳝生长性能与肉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棉粕组黄鳝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145.01%、1.47%、88.2%和2.46,在3组中生长性能表现最佳,与其他2组差异显著,豆粕组次之,菜粕组表现最差;3组黄鳝在肝体指数、内脏指数、肥满度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豆粕组黄鳝肌肉粗蛋白含量3组中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组;菜粕组黄鳝肌肉粗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豆粕组与棉粕组;豆粕组与菜粕组黄鳝在肌肉粗灰分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棉粕组显著最低。  相似文献   

6.
泥鳅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泥鳅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营养需要量。[方法]以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4.18%、29.81%、34.31%、39.68%、44.81%的5组等脂等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2.3g的泥鳅幼鱼,经50d饲养后,对其特定生长率、饲料壶5率、成活率和鱼体肌肉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随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升高,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在蛋白质办平达39.68%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这些指标逐渐降低;蛋白质含量24.18%组泥鳅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槌组,但其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饲料蛋白质含量对鱼体肌肉中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脂肪和水分的含量影响不大。[结论]泥鲫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34.31%-39.68%(干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发酵棉粕和普通棉粕替代豆粕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65±2)d〕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进行生长期(65~130 d)和育肥期(131~162 d)两个阶段试验,通过在猪生长育肥期日粮中以不同比例的普通棉粕和发酵棉粕替代豆粕,探讨在猪日粮中普通棉粕和发酵棉粕适宜的添加用量。生长期供试仔猪随机分为5个组,每个组10头。分别饲喂含豆粕日粮(对照组),5%或10%普通棉粕替代豆粕日粮(试验Ⅰ组和Ⅱ组),10%或15%发酵棉粕替代豆粕日粮(试验Ⅲ组和Ⅳ组)。在育肥期,对照组继续饲喂豆粕日粮外,试验Ⅰ组至Ⅳ组各随机分为两个处理组,其中一组继续使用棉粕日粮,另外一组改用豆粕日粮。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普通棉粕替代豆粕的比例达到5%时,猪的日增重有下降趋势;达10%时可显著降低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P0.05);发酵棉粕替代豆粕的比例达到15%时对猪生长育肥期的生长性能尚无显著不良影响(P0.05),可以降低单位增重饲料成本;生长期使用棉粕而在育肥期停用棉粕与全期使用棉粕相比,对猪在育肥期的生长有增加趋势,并且具有单位增重饲料成本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草鱼鱼种对饲料中苯丙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草鱼鱼种对饲料中苯丙氨酸的需求量,用7组等氮精制饲料[苯丙氨酸水平为8.2~21.2g/(kg干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3.21 g的草鱼鱼种56 d。结果表明,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积累率随饲料苯丙氨酸水平从8.2 g/kg提高到12 g/kg而显著升高,但继续升高则不再有显著变化;饲料苯丙氨酸水平对草鱼全鱼粗蛋白质影响显著(P0.05),但对草鱼鱼种成活率、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P0.05)。分别以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积累率为指标,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求得草鱼鱼种对饲料苯丙氨酸的需求量分别为12.73、12.20和12.55 g/(kg干饲料)。因此草鱼鱼种对饲料苯丙氨酸适宜需求量为12.20~12.73 g/(kg干饲料),饲料酪氨酸水平约5.5 g/(kg干饲料),占饲料粗蛋白的3.39%~3.54%。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固态发酵的方法降低棉粕中的游离棉酚,提高棉粕利用率。[方法]利用枯草芽孢杆菌GJ00141和酿酒酵母GJ00079对棉粕进行固态发酵,对碳源、氮源、无机盐、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温度、时间等进行单因素优化,以棉酚为底物检测GJ00141不同组分的脱毒效果,将90只1天龄肉鸡随机分为三个组(对照组饲喂含36%豆粕的基础饲粮,一个实验组饲喂含18%豆粕和18%棉粕的基础饲粮,另一个实验组喂含18%豆粕和18%发酵棉粕的基础饲粮),评价发酵棉粕饲喂肉鸡检测饲料利用效果。[结果]当固态发酵培养基中含有96%棉粕、1%葡萄糖、1%硫酸铵和2%玉米粉,含水量为45%,接种量为20%时,在30℃下发酵60 h,棉酚脱除率最高可达59%。枯草芽孢杆菌GJ00141的活细胞和灭活细胞均能降低棉酚含量,但孵育72 h后脱毒率仅为20%左右,细胞内容物和发酵上清液具有较好的脱毒作用,孵育48 h后脱毒率为95%左右,而蛋白酶K、热或EDTA处理对脱毒效果几乎没有影响。在肉鸡饲喂试验期42 d内,饲喂发酵棉粕组的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该棉粕脱毒方法脱毒率高,可能是通过细胞内容物和发酵上清中一些性质稳定的化合物吸附和结合游离棉酚进而发挥作用,动物饲喂利用效果好,是一种有效的棉粕脱毒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志勤  彭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53-21754,21837
[目的]优化棉籽粕微生物脱毒条件,降低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方法]利用米曲霉3042固态发酵降解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接菌量、发酵温度、料水比和发酵时间对棉籽粕脱毒的影响,确定棉籽粕微生物脱毒的最优脱毒条件。[结果]极差分析表明,影响发酵棉籽粕游离棉酚含量的4个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料水比〉发酵温度〉接菌量〉发酵时间。正交试验表明,棉籽粕微生物最优脱毒条件为:米曲霉3042接菌量5%,发酵底物添加0.5%尿素和1%蔗糖,料水比1∶0.83,5℃发酵48 h。在此条件下,游离棉酚含量降至117 mg/kg,降解率达到78.13%,发酵棉籽粕粗蛋白含量达到40.16%,较发酵前提高了12.87%。[结论]该研究为生产能够达到饲用标准的棉籽粕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红  叶元土  蔡春芳  宋亮  李宾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247-5250,5440
[目的]研究猪血球粉与鱼粉组合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探讨以饲料原料优化组合实现猪血球粉对鱼粉的替代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将初始体重为(18.40±1.07)g的270尾鲫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以不添加猪血球粉的饲料为对照组,其他饲料组猪血球粉含量分别为2.5%、5.0%、7.5%、10.0%、11.5%;对应的鱼粉用量分别为13.8%、10.7%、7.8%、4.8%、1.8%、0。[结果]经过83 d的养殖试验,与对照相比,当饲料中猪血球粉添加量为7.5%时,异育银鲫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添加量大于7.5%时,异育银鲫肝脏GPT酶活力低于对照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大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的T-SOD、LSZ、血红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猪血球粉替代鱼粉对鲫鱼健康无明显不良影响,但猪血球粉添加量大于7.5%时可能会对鲫鱼肝脏造成负担,影响健康。  相似文献   

12.
研究玉米蛋白粉部分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氮磷保留率影响,以3种规格的异育银鲫(小规格为26.90 g、中规格为51.70 g、大规格为97.67 g)为试验对象,每种规格分别设置鱼粉组和玉米蛋白粉组(鱼粉组的鱼粉用量为10%和9%,用8%玉米蛋白粉等量替代鱼粉),在网箱中饲养97 d,分别于30d、61 d和97 d采样,测定3个阶段的肌肉氮保留率、磷保留率以及肌肉和肝胰脏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结果表明:小规格异育银鲫的Ⅱ、Ⅲ阶段、中规格第Ⅰ阶段和大规格第Ⅲ阶段的肌肉组织中的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中、大规格的其余各阶段肌肉组织的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肌肉组织中磷的含量在小规格的第Ⅰ、Ⅱ阶段无显著差异,第Ⅲ阶段鱼粉组磷含量显著高于玉米蛋白组(P<0.05),除大规格第Ⅲ阶段,中规格和大规格的总体上玉米蛋白组的肌肉磷含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除中规格的第Ⅰ阶段,3种规格异育银鲫在第Ⅲ阶段内总体上呈现鱼粉组肌肉氮保留率显著高于玉米蛋白粉组(P<0.05);3种规格异育银鲫肝胰脏的GDH活性随饲养时间延长,两组无显著差异;异育银鲫肌肉组织的GDH活性,除中规格的第Ⅱ阶段和大规格的第Ⅰ阶段,其余表现为同种规格的鱼...  相似文献   

13.
吕富  黄金田  丁研  许峰  茅玲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28-12930
[目的]为大蒜渣的合理利用和异育银鲫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指导。[方法]用大蒜渣粉含量分别为0%、0.5%、1.0%、2.0%、3.0%、4.0%和5.0%的浮性膨化颗粒饲料饲喂异育银鲫,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大蒜渣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主要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大蒜渣可显著促进异育银鲫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提高蛋白酶、淀粉酶、溶菌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结论]饲料中大蒜渣的适宜添加量为0.5%~2.0%。  相似文献   

14.
异育银鲫饲料中适宜脂肪需求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要量,以鱼粉豆粕为蛋白源、鱼油作为添加的脂肪源,分别添加0、2%、4%、6%和8%的鱼油,配制成5组饲料。对平均体质量每尾(17.00&#177;0.15)g的异育银鲫进行为期45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饵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脂肪含量6.04%的试验组饵料系数最低(2.00)、蛋白质效率最高(1.19)、其增重率与饲料中脂肪水平为4.08%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以添加6.04%试验组最高,且粗脂肪、钠及饲料总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脂肪水平为4.08%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表明异育银鲫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4.08%-6.04%。  相似文献   

15.
额尔齐斯河银鲫寄生虫区系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寄生虫种类及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采用鱼类寄生虫学调查方法.[结果]共剖检银鲫175尾,发现寄生虫9种,分别为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旋形指环虫(Dactylogyrus falciformis)、伸展指环虫(Dactylogyrus extensus)、复口吸虫幼虫(Diplostomum larva sp)、复殖吸虫幼虫(Trematoda larva sp)、绦虫幼虫(Cestodearvasp)、对盲囊线虫幼虫(Contracaecum Railliet larva sp)、泡吻棘头虫(Pomphorhynchus laevissp)、短指三指鳋(Paraergasilus brividigitus),隶属于4门、6纲、7目、7科、7属.[结论]根据S2/X的判别原则,9种寄生虫在银鲫种群中的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复口吸虫、泡吻棘头虫、对盲囊线虫的感染率大于10;,为该区系的核心种;复口吸虫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分别用0%(对照组)、4%、8%和12%玉米蛋白粉替代饲料中0%、33.33%、66.67%和100%的鱼粉配制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养初始体质量为(13.68±1.77)g异育银鲫60d,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生长的影响,同时以15d为采样间隔研究鱼体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与8%替代组的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4%和12%替代组;玉米蛋白粉对异育银鲫生长无显著影响;饲养30到60d对血清中T3含量无显著影响,而15d对照组血清中T3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替代组;30d时4%和8%替代组血清中T4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12%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而60d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60d时,各组鱼体的生长与T3、T4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在本实验条件下,玉米蛋白粉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的适宜用量为4%~8%,对鱼粉的适宜替代量为33.33%~66.67%。  相似文献   

17.
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作母本,建鲤作父本,在室内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孵化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子代.经过人工繁殖及养殖研究,结果表明,水温18.2℃,亲鱼催产率74.2%,受精率63.5%,孵化率83.6%;水温21.5℃,亲鱼催产率95.8%,受精率86.2%,孵化率85.2%。鱼种阶段主养,产量16020.8kg,hm2,其中异育银鲫中科3号产量12309.6kg/hm2,占总产量的76.8%,平均规格89.2g。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饲料糖蛋白质比(C/P)和投喂率对异育银鲫生长和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3组C/P水平为C24/P42、C32/P36、C40/P30的等能等脂饲料,每组饲料设2%、3%、4%各3个投喂水平,实验共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4尾初始体质量为(2.40±0.10)g的异育银鲫,每天投喂两次,实验期50 d。结果表明:(1)C24/P42组终末体重(FBW)、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转化效率(FCE)显著高于而蛋白质效率比(PER)显著低于C40/P30组(P0.05),C32/P36与C24/P42组差异不显著。4%组FBW、SGR显著高于3%和2%组(P0.05)。(2)鱼体组成仅受投喂率显著影响,3%、4%组全鱼及胴体水分含量显著低于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组(P0.05),3%与4%组差异不显著。(3)随着饲料C/P水平上升,肝脏苹果酸酶(ME)活性先升高后下降(P0.05),肝酯酶(HL)与脂蛋白酯酶(LPL)活性呈相反变化趋势,但总酯酶(TLP)活性无显著变化,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显著上升(P0.05)。随着投喂率增加,3%与4%组ME、HL、LPL、TLP活性及LPO含量显著高于2%组(P0.05)。综合生长和脂质代谢指标分析结果,异育银鲫适宜的饲料C/P水平和投喂率分别为C32/P36和4%。  相似文献   

19.
蛭弧菌Bdh5221对银鲫肠道菌群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360尾体重为50 g左右的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随机分为3个组,每个组设立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鱼.将蛭弧菌Bdh5221菌液以0、104 、107 CFU/g(饲料)的浓度喷洒于基础饲料上投喂银鲫,于第7、14、21、28天时检测银鲫肠道蛭弧菌Bdellovibrio sp.数量的变化.在两个试验组蛭弧菌数量基本达到稳定(即第28天)时,测定蛭弧菌Bdh5221对银鲫肠道菌群和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组的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乳酸杆菌数量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双歧杆菌数量有上升的趋势,拟杆菌变化不明显;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酚氧化酶及107CFU/g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由此表明,在饲料中添加蛭弧菌具有改善银鲫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相关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鲤、鲫鱼资源。[方法]在分析1959-2006年鄱阳湖鲤、鲫鱼资源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近50年鄱阳湖鲤、鲫鱼资源变迁情况,并初步探讨了该变化的发生原因及相关应对措施。[结果]50来鄱阳湖鲤、鲫鱼虽成为优势种群,但其个体越来越小,性成熟年龄也越来越小,资源呈现出严重衰退状况。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鄱阳湖枯水期水位过低,水质污染,加上过度捕捞以及非法渔具渔法的滥用等方面引起的。[结论]应明确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的范围,严格控制鄱阳湖流域工业污水、城市污水以及农业面污染源的直接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