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天牛幼虫肠道菌群具有分解木质纤维的功能。本研究以木质纤维为唯一碳源,从天牛幼虫肠道中筛选出三株对木纤维具有降解能力的菌株,对其中的烟曲霉YSITB I菌株降解木纤维中木质素能力及降解条件进行研究,并对三种菌株降解木纤维中木质素的协同作用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显示,烟曲霉YSITB I菌株具有较好的木质素降解作用,在30℃、pH值6.8条件下,对构树木质纤维中木质素的降解率可达56.9%;枯草芽孢杆菌YSITBII和烟曲霉YSITB I协同作用可提高木质素降解效率至64.8%;烟曲霉YSITB I 15d降解木纤维效率高于40%。烟曲霉对木质纤维的降解作用达到甚至高于模式菌-黄包原毛平革菌,降解木纤维程度较高,用于木质纤维脱木质素或秸秆降解沤肥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曾凡清  周天星  陈琳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2):2274-2275
添加不同品种和比例的白腐菌,研究其对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在尿素与白腐菌的共同作用下,玉米秸秆的粗蛋白含量平均提高180%;在白腐菌的单独作用下,平均降解木质素33.4%。2株白腐菌对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的降解速率不同,白腐菌2(编号GIM3.393)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优于白腐菌1(编号GIM3.383)。  相似文献   

3.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及产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农林废物堆肥中分离得到一株真菌经鉴定为黑曲霉,将该菌用于木质素类化合物利用,固态培养条件下考察其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及产酶特性,另外对发酵前后的稻草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黑曲霉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兼具低分子量木质素酚型、非酚型类物质的降解能力.其对木质素降解是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共同作用的结果,黑曲霉产酶高峰处于菌体生长较稳定的时期.在本实验条件下,培养30 d使木质素降解率达16.87%,同时对纤维素、半纤维素也有较高程度的降解;降解率分别为39.85%、45.32%.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稻草木质素结构被破坏,黑曲霉木质素各官能团的降解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桉树皮木质素降解复合功能菌的构建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复合功能菌剂,在自然堆沤环境下对桉树皮的木质素等发挥降解作用,是达到桉树皮快速腐熟,实现桉树皮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通过降解培养试验,筛选出对桉树皮具有降解木质素的功能菌;通过拮抗试验,筛选出与降解菌系无明显拮抗作用并与之协同生长的微生物作为营养菌系,用于构建复合菌剂;开展桉树皮堆肥试验,研究复合菌剂对桉树皮木质素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绿色木霉菌、黄孢原毛平革菌、平菇菌3种微生物对桉树皮木质素具有降解作用;构建了由3种降解功能菌和7种营养菌组成的复合菌剂;在桉树皮堆肥中,添加复合菌剂对桉树皮的纤维素、木质素降解效果明显,与对照相比,纤维素含量下降了77.67%,木质素含量下降了78.78%。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小麦秸秆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碳、氮源对复合侧耳属白腐真菌Tf1(P.pulmonarius)和JG1(P.cornucopiae)降解麦秸中木质素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酒石酸铵为氮源能显著提高复合木质素降解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发酵9d后小麦秸秆的失重率为14.87%,木质素含量为8.68%,木质素降解率为22.95%(p0.05)。  相似文献   

6.
白腐真菌所具有的降解木质素能力源于其所产生的酶系统,碳源和氮源是其降解木质素和产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室内小麦秸秆同态发酵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碳、氮源对两株侧耳属真菌Tf1(P.pulmonarius)和JG1(P. cornucopiae)产酶活力、木质素降解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ip和MnP是参与复合木质素降解菌Tf1+JG1降解小麦秸秆重要的木质素降解酶.以葡萄糖为碳源,酒石酸铵为氮源能显著提高复合木质素降解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发酵9 d后小麦秸秆的失重率为14.87%,木质素含量为8.68%,木质素降解率为22.95%;粗蛋白含量为7.28%,比未发酵麦秸提高了36.84%(P<0.05);Lip和MnP活力分别为629.11 U·g-1和622.22 U·g-1.  相似文献   

7.

白腐真菌所具有的降解木质素能力源于其所产生的酶系统,碳源和氮源是其降解木质素和产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室内小麦秸秆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碳、氮源对两株侧耳属真菌Tf1(P. pulmonarius)和JG1(P. cornucopiae)产酶活力、木质素降解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ip和MnP是参与复合木质素降解菌Tf1+JG1降解小麦秸秆重要的木质素降解酶。以葡萄糖为碳源,酒石酸铵为氮源能显著提高复合木质素降解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发酵9 d后小麦秸秆的失重率为14.87%,木质素含量为8.68%,木质素降解率为22.95%;粗蛋白含量为7.28%,比未发酵麦秸提高了36.84%(P<0.05);Lip和MnP活力分别为629.11 U·g-1和622.22 U·g-1。

  相似文献   

8.
产芽孢木质素降解菌MN-8的筛选及其对木质素的降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离、筛选产芽孢的高效木质素降解细菌,并进一步研究其对木质素的降解作用,为木质素微生物降解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苯胺蓝(Azure-B)变色圈法,结合木质素降解酶活力测定从牛粪中分离筛选出产芽孢的木质素降解菌。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以及gyrB序列分析对其中活性最强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利用菌株进行玉米秸秆堆积发酵,监测发酵过程中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酶活力、锰过氧化酶(MnP)酶活力以及玉米秸秆中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考察菌株对玉米秸秆木质素的降解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对菌株发酵后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素降解产物进行分析,推测菌株对木质素的降解机制。【结果】分离筛选到一株活性较高的产芽孢的木质素降解细菌MN-8,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MN-8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MN-8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同源性均高于99%。而基于gyrB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同源性最高,为99%。因此确定MN-8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在玉米秸秆堆积发酵16 d后木质素降解率可达24%;发酵的6-8 d及10-12 d 两个阶段内,分别出现MnP酶活力及LiP的产酶高峰期,相对应两个阶段内秸秆木质素的降解最为显著;GC/MS分析显示菌株MN-8可将玉米秸秆中木质素降解成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乙酮等芳香族类化合物及短链脂肪酸类等小分子物质。【结论】高效木质素降解菌解淀粉芽孢杆菌MN-8可以通过断裂木质素单体之间的连接键β-O-4,高效降解秸秆木质素成为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等物质,且其对秸秆木质素的降解依赖于LiP及MnP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枸杞枝条基质发酵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响应规律,试验采用正交设计,以枸杞枝条粉和苦豆子茎秆粉质量比4∶1混合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发酵因子对枸杞枝条基质发酵中堆体腐熟速率及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结束时,翻堆温度上限为60℃、堆体含水率保持在60%、添加油饼氮源及接种粗纤维素降解菌处理条件下枸杞枝条粉堆体的腐解量较多,腐解率较高,加快了枸杞枝条粉的腐解进度;温度、含水率、氮源及外源微生物均对枸杞枝条粉木质纤维素降解有显著或极显著作用,木质纤维素降解难易程度依次为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以半纤维素最易降解,降解率在20%以上,以木质素较难降解,降解率在11%以上;以翻堆温度上限为60℃、堆体含水率为60%、添加油饼氮源及接种粗纤维素降解菌处理条件下腐解率较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解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本研究探讨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的生物降解作用。采用国家标准中相关测定方法对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S-3菌株与白腐真菌复合得到的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有很好的降解作用,其最佳降解玉米秸秆的条件为:S-3菌株与白腐菌复合配方为8∶8,料水比为1∶2.5,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17d。在此条件下,秸秆纤维素的降解率为:35.60%,木质素的降解率为:37.41%。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控制芦笋采后老化,延长芦笋的货架期,采用10、20、30mg/L的6-苄氨基嘌呤常温下浸泡处理芦笋15min,并结合自发气调包装,在4℃、湿度85%~95%条件下贮藏,测定叶绿素含量、膜脂过氧化程度、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木质纤维化相关酶类活性及商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至贮藏期第15天,20mg/L处理的芦笋叶绿素含量为40.99mg/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丙二醛含量为0.87×10-3μmol/g;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分别为4.22%和2.43 U/g,极显著低于对照;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都保持在较低水平,商品率为78.08%,极显著高于对照。试验证明,20 mg/L6-苄氨基嘌呤处理效果最佳,较好地控制了木质化和纤维化进程,从而有效地延缓了芦笋的衰老。  相似文献   

12.
对采自安徽省岳西县的一种野生食用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食用菌为地花菌属的绵地花菌,是安徽省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木质素含量较高的烟梗为筛选材料,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降烟草木质素功能的真菌,并测定了该菌的产酶活性、代谢物中挥发性成分及粗酶液在烟草快速陈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该菌在15 d可产生最高酶活 1 920 U/L;(2)发酵液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倍半萜烯醇、萜烯醇类烟草本香成分;(3)经膜过滤后的粗酶液在烟草快速陈化过程中降低烟草木质素含量达8%以上,可降低烟叶呛咳和刺激性,提高抽吸品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两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侵染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生长动力学及其毒力,探讨球孢白僵菌菌体增殖和杀虫毒力的关系,为提高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的杀虫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首先,在20、25和30℃ 3个温度条件下,连续记录第1-8天西花蓟马被两株球孢白僵菌菌株(SCWJ-2和GZGY-1-3)侵染后的死亡率,并以未被真菌感染的西花蓟马为对照,计算其累积校正死亡率,选择第3天的数据(对照死亡率为2%-5%)比较两个菌株的杀虫效率。其次,在20、25和30℃ 3个温度条件下,连续记录第1-8天内平板培养的上述两个菌株的菌落直径,选取第3天两个菌株的菌落生长直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取20、25和30℃温度下,西花蓟马分别被两株球孢白僵菌侵染第1、2和3天的混合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定量球孢白僵菌在每个宿主样品体内的拷贝数,选取第3天两个菌株的基因拷贝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在检测温度(20-30℃)范围内,球孢白僵菌菌株GZGY-1-3和SCWJ-2对西花蓟马成虫均具有较高致病性,无论任何温度和何种菌株,西花蓟马从处理后第2天开始有死亡个体出现,第8天时,SCWJ-2和GZGY-1-3造成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91%和79%-90%。以第3天的校正死亡率为指标(对照死亡率为2%-5%),30℃下菌株SCWJ-2毒力显著高于GZGY-1-3(P<0.05),25℃和20℃下两个菌株毒力无显著差异(P>0.05)。平板培养试验表明,在检测温度(20-30℃)范围内,两个菌株菌落直径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第8天时,菌株SCWJ-2和GZGY-1-3的菌落直径分别为31-36、28-32 mm。选取第3天菌落生长直径数据进行比较,菌株SCWJ-2在3个温度下的菌落直径均显著大于菌株GZGY-1-3(P<0.05)。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除30℃下的菌株SCWJ-2之外,两个菌株在西花蓟马体内的基因拷贝数都在第1天时下降,2 d后又逐渐上升。使用第3天西花蓟马体内的基因拷贝数进行分析,在30℃下菌株SCWJ-2真菌拷贝数显著大于GZGY-1-3(P<0.05),25℃和20℃下两个菌株基因拷贝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真菌在被侵染虫体内的基因拷贝数受到菌株和温度的影响,这与生物测定结果相一致。与菌株GZGY-1-3相比,SCWJ-2更适合高温条件下对西花蓟马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高CO2浓度下西花蓟马在烟草上的发育和繁殖特征,为在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背景下有效控制烟田西花蓟马种群数量,降低烟草番茄斑萎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在400和800μL/L CO2浓度人工气候箱中用离体四季豆豆荚和烟叶饲养西花蓟马,研究2种CO2浓度下取食四季豆和烟草的西花蓟马各龄期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性比、雌成虫寿命、平均产卵期、单雌平均产卵量、单雌日均产卵量)和种群参数[净生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种群加倍时间(DT)],诠释高CO2浓度下西花蓟马在烟草上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特征。【结果】在400和800μL/L CO2浓度下西花蓟马均能在烟草上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但其1龄若虫至成虫的累计存活率仅为46.67%和55.00%,为相同CO2浓度下取食四季豆的西花蓟马的52.84%和60.00%,且成虫寿命显著缩短(P< 0.05,下同),卵期、1~2龄若虫及未成熟期发育历期显著延长。相同CO2浓度下,取食烟草的西花蓟马R0、T、rm和λ均显著低于取食四季豆的西花蓟马,且DT显著长于取食四季豆的西花蓟马;取食烟草的西花蓟马雌成虫寿命、平均产卵期、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单雌日均产卵量在400μL/L CO2浓度下为取食四季豆的53.03%、45.40%、26.32%和55.73%,而800μL/L CO2浓度下仅为取食四季豆的49.60%、44.03%、23.55%和54.75%。高CO2浓度下取食烟草的西花蓟马1~2龄若虫及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正常CO2浓度下西花蓟马的发育历期,而取食四季豆的则相反;高CO2浓度下取食四季豆和烟草的西花蓟马未成熟期的存活率均高于或等于正常CO2浓度下西花蓟马的存活率,且性比增加,平均产卵期延长,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单雌日均产卵量亦有所提高;种群参数R0、rm和λ均显著升高,DT显著缩短。【结论】西花蓟马可在烟草上正常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且CO2浓度倍增有利于其种群增长,从而加重烟草番茄斑萎病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不同药剂对意大利蝗的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为防治该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室内测定不同药剂对意大利蝗4龄、5龄蝗蝻和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并测定田间防治效果.[结果]3种药剂对意大利蝗的毒力LC50大小依次为:4龄蝗蝻对杀虫剂的毒力斑蝥素的毒力最高LC50为0.885mg/L,苦参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毒力为269.528和869.887 mg/L.5龄蝗蝻对杀虫剂的毒力LC5o在1.338~1 200.808 mg/L;成虫对这几种杀虫剂的毒力Lc50在2.493~2 053.894mg/L;田间药效结果表明,苦参碱效果最好,药后7d的防效达到81.8;,其次是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药后7d防效达到74;.[结论]苦参碱可溶性粉剂田间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植物病原真菌产漆酶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中筛选具有漆酶活性的病原菌,对相对酶活力较高的菌株进行漆酶致病力测定,为深入研究漆酶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病菌的扩展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为底物,通过平板显色反应筛选得到产漆酶的病原菌,同时利用苯胺蓝(Azure-B)脱色法确定目标菌株降解木质素作用,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在420 nm下测定漆酶活性,最后利用组织病理学分析漆酶对病原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从20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中筛选得到10种产漆酶的病原菌,且均具有降解木质素的作用,对其中6种颜色变化不同的病原菌进行漆酶活力测定,发现玉米大斑病菌的胞内漆酶活力最高,为18.984 U?mL-1,小孢拟盘多毛孢的胞外漆酶活力最高,为0.919 U?mL-1。致病力测定表明,在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过程中,漆酶可以氧化玉米叶片并能够促进病原菌在寄主组织中的扩散。【结论】在产漆酶的植物病原真菌中,漆酶大多以胞内酶形式存在,并具有降解木质素的作用,漆酶可以促进玉米大斑病菌在寄主组织中扩展。  相似文献   

18.
62种植物样品对菌丝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以灰葡萄孢、禾谷镰刀菌、辣椒疫霉、盘长孢状刺盘孢、凸脐蠕孢为供试真菌 ,植物提取物样品供试质量浓度为 0 .1g/ m L,用琼胶平板法对 6 2种植物样品的丙酮提取物进行了离体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有 39种提取物样品至少对 5种供试真菌中的 1种真菌的抑制率大于 6 0 % ,其中多线柳 (茎、叶 )、野核桃 (茎、叶 )等 2 3种提取物样品至少对 1种供试真菌的抑制率大于 80 % ,野核桃 (茎 )、枸树 (根 )、齿果酸模 (茎 )、甘草 (全株 )、苦豆子(根 )、狼毒 (根 )、石榴 (果皮 ) 7种植物提取物样品对其中 4种供试真菌均表现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更好的防治西花蓟马。[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印楝乳油(0.3%)和印楝素(62.73%)对西花蓟马作室内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印楝制剂对西花蓟马的忌避活性。[结果]2种药剂均对西花蓟马成虫有一定的忌避作用,随浓度的提高忌避率增大,都是选择性忌避效果好于非选择性忌避效果。选择性忌避试验中,12 mg/L的印楝乳油和印楝素忌避率都是在48 h时最高,分别为63.93%、64.52%。田间试验表明印楝乳油比印楝素的忌避效果要好,忌避率都是施药后第1天最大,第3天有所下降,第5天和第7天又升高,12 mg/L的印楝乳油和印楝素在第1天的忌避率分别为70.63%、58.33%。[结论]印楝制剂对西花蓟马均表现一定的忌避作用,印楝乳油比印楝素忌避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外生菌根真菌促进油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不同林型下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菌株中,选择了其中劣味乳菇、赫丝膜菌、褐环乳牛肝菌、毛边滑锈伞4株优良菌处,对油松人工幼林(5年生)进行菌剂混合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幼林接菌,能够使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接菌后的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比不接菌的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真菌增加732.35%。对接菌油松进行菌根调查发现,接菌后的油松菌根侵染率为75%,不接菌的为20%;对连续两年接种菌剂的油松幼林调查发现,与不接菌剂的相比施用菌剂的油松地径、株高显增加。由此认为,外生菌根真菌作为一项生物接种技术对促进油松幼材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