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普查与数字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听起来是枯燥的,然而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现实将展示给我们一个有声有色、真真切切、绚丽多彩的世界。本文浅谈一点对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和数字土壤的联想。1 土壤普查回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党和政府对土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58年我国就作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农业部的组织下,从1958年至1960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经过3年的群众性普查,于1961年进行汇总整理,首次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土壤图》,《中国农业土壤肥力概图》,《中国农业土壤改良概…  相似文献   

2.
土壤是茶树营养的基本来源。山地土壤是由岩石风化成了土壤母质,再由母质—自然土壤—农业土壤或母质方式形成,是经漫长的发育过程演变而来的。土壤中含有多种茶树需要的大、中、微量元素,构成土壤养分,成为茶树生长的基础。为了保证茶叶生长的产量和品质,需要根据茶园土壤特性和茶树需求对土壤进行培育管理。一、山地茶园土壤主要特性我省山地土壤多为红壤、黄壤,局部地区有紫泥土,或棕色森林土,一般土层较深厚,质地  相似文献   

3.
农业土壤和自然土壤是有联系的,是統一的,又是有差別的。自然土壤是农业土壤的前身;农业土壤是自然土壤在社会因素影响下发展到更高級、更复杂的阶段。因此,农业土壤与自然土壤有它們的共同性,也有它們的特殊性。农业土壤和自然土壤都是独立的历史自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土壤开垦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土壤开垦后有机质含量的下降受到人们的关注,有许多报道,但其结果相差悬殊,这是由于土壤的异质性导致的。实际上是在开垦初期的3~5年内,下降的很快,后来变慢,并逐步达到与生物气候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了保持和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向土壤中施加有机物料,更新和增加有机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边缘绿洲0—46年开垦时间序列的沙地农田,取样分析0—60 cm土壤剖面的物理、化学性状变化及碳积累特征,通过比较2008年与2014年的耕层土壤(0—20 cm)测定结果,分析近几年土壤性状的变化。【结果】耕层土壤砂粒含量随开垦利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开垦16年后的农田,且最近10年土壤粒级组成变化不明显;在沙地开垦后的最初20年,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含量呈线性增加,20年后增加趋势减缓。开垦46年后,SOC、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9.0倍、6.3倍、6.3倍和13.5倍,耕层土壤无机碳(SIC)含量增加了77.1%;速效钾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C及氮、磷、钾养分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小于耕层土壤。2008—2014年的6年间,不同开垦年限的同一地块耕层土壤粒级组成未发生变化,但SOC及氮、磷、钾养分有明显的积累。沙地开垦46年后0—60 cm土层SOC、SIC和全碳的年平均固存量分别为0.75、0.79和1.47 kg·hm-2·a-1;SOC的积累主要发生在0—20 cm耕作层,而SIC的积累在40—60 cm土层。荒漠沙地转变为灌溉农田后有巨大的碳固存潜力;土壤黏粉粒增加对SOC及养分的积累和保持起重要作用。【结论】沙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后,随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显著改善,但开垦46年后土壤肥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新垦沙地农田,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力持续提高,须采取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农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壤质量退化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壤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成土母质、海拔高度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较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土地利用方式,即林地、灌木丛地、荒草地等自然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状较好,养分含量高,而经开垦耕作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较大,土层变浅,腐殖质层变薄,颗粒变细,水稳性困粒减少,土壤易于流失,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明显减少,pH值升高,土壤贫瘠化,土壤总体质量表现出明显的退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新疆盐碱弃耕地开垦后用于棉花的种植,研究比较开垦前后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分析开垦对土壤质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比较弃耕地与开垦后种植棉花的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探索菌群所具有的特定功能。【结果】开垦显著地降低了土壤电导率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弃耕地开垦为棉田后增加了细菌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是弃耕地土壤中主要的细菌门。开垦降低了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但是增加了Chloroflexi, Acid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聚类分析显示弃耕地与开垦后农田的细菌群落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开垦后进行棉花生产提高了土壤理化特性,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8.
农业耕层土壤主要损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表层土壤自然流失;土壤板结、酸化程度大,地力趋于衰竭;农药农膜等污染严重。为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寻找到保护及改良耕层土壤生态环境的对策。要完善法律法规和强化管理,进一步细化农业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完善农业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制订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技术规定,把培肥地力作为保护和改良耕田土壤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草地土壤机械组成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当前国内在天然草地利用与退化方面的研究动态,从放牧、开垦和围封三个方面,对我国天然草地的土壤物理性质,特别是机械组成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草地土壤因开垦和放牧特别是自由放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大量研究表明,开垦和自由放牧使草地土壤砂粒增加,粘粒减少;而围封则使草地粘粒增减,砂粒比例下降。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含水量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草地,改善草地土壤状况对广大草原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了解喀斯特土壤物理性质对喀斯特石漠化过程的具体响应,对构建科学完整的石漠化程度评价和潜在危害性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掌握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演变特征及规律提供依据,以贵州省贞丰县境内花江小流域1.2 km2范围为研究区域,对樵采和开垦2种人为扰动方式下石漠化进程中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比重及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樵采和开垦2种动力作用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随石漠化进程的变化表现各异。樵采作用下土壤中0.25~0.05 mm、<0.001 mm的颗粒呈增多趋势且变化较大,异质性明显,土壤机械组成由粗变细,土壤质地从壤土演变为重粘土;开垦作用下土壤的机械组成无明显变化,较均匀一致,土壤质地基本维持在重粘土至极重粘土;樵采作用下土壤结构以中等大小(1.00~0.25 mm)团聚体为主,开垦作用下以形成大团聚体(>2 mm)为主,且开垦作用下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更强。樵采和开垦2种动力作用下土壤比重均增大,同时土壤团聚体均随石漠化进程的加深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当前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来源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和修复理念,对做好农业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酸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酸化是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土壤肥力降低、肥料效率下降、作物生长受影响以及有毒物质对作物的毒害加重,其已经成为了地球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从土壤酸化源头控制、改良剂的研制和施用、农业管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防治和解决农业土壤酸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并在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对土壤酸化防治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展望,旨在为以后农业土壤酸化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选取广西喀斯特异地安置点进行采样,研究自然林地(NF)开垦后土壤养分分布及土壤质量的变化情况。选择桉树林地(UG)、甘蔗地(SF)、玉米地(CF)3种当地主要的自然林地开垦后的利用类型,采用室外采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方法,基于空间位置代替时间序列的理论,分析了自然林地开垦后土壤养分分布状况;并运用土壤质量综合评分和Markov方法研究了自然林地开垦后土壤质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自然林地开垦后土壤有机碳及全养分含量在不同开垦类型及各个土层中均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过土壤质量综合评分和Markov方法对土壤质量分析发现,土壤质量均出现退化趋势,且退化主要集中在10~40 cm的土壤表层,随土层深度增加,退化程度逐渐减弱。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会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质量下降,在喀斯特地区异地安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异地安置点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和农业用地的供给能力,避免因大量开垦造成土壤退化、生态环境破坏使迁入区出现贫困化和石漠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林地转化为农地对砂质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自然林地、桔园和蔬菜地等3种利用方式下砂质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C)、氮(N)和磷(P)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林地开垦种植柑桔和蔬菜,表土有机碳平均分别减少了79%和67%,全氮平均分别下降了64%和31%,而土壤磷却成倍的增加。农业土壤(桔园和蔬菜地土壤)的C/N比(11~19)低于林地土壤(25~37)。土壤颗粒态有机质对土地利用变化极为敏感,在林地开垦为桔园和蔬菜地后,颗粒态有机质形式的碳(POM-C)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非颗粒态有机碳,林地、桔园和蔬菜地土壤POM-C占土壤总有机碳的平均比例分别为69.1%、41.0%和12.5%。林地土壤有机碳和氮素主要分布在> 0.5 mm 和0.25~0.5 mm 的团聚体中;而桔园和蔬菜地土壤的有机碳和氮素主要分布在0.25~0.5 mm 和0.053~0.125 mm团聚体中。磷素主要分布在>0.5 mm 和<0.053 mm等2个粒级中。农业土壤磷素主要以HCl-P形态存在,而林业土壤的磷主要以NaOH-OP (有机磷) 和H2O-P形态存在。【结论】研究证实了由原始林地开垦转变为农业用地不利于砂质土壤有机碳和氮的积累;利用方式改变可极大地影响砂质土壤中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农业土壤虽然在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肥力性状及生产性能上,都有其特殊性,但具有与一般土壤相同的内部矛盾,即土壤固有物质属性的矛盾和土壤肥力因素的矛盾。农业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这二类矛盾对立斗争的统一。栽培作物决定着土壤形成的方向,人为因素在土壤定向培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土壤既是碳汇,又是碳源。因此,根据江西土壤质量现状,运用保护性耕作、灌溉节水技术、合理施肥和生物固碳等措施加强农业土壤固碳减排功能,促进农业低碳发展,保护气候和环境,是实现江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平原农区县域土壤养分平衡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人为因素控制下的农业土壤养分循环是建立可持续农业的物质基础,研究土地利用系统养分平衡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判断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与速率;二是判断农业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两种方法,即土壤养分平衡宏观统计方法和GIS支持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化一体化评价方法,对曲周县近20年的土壤氮、磷、钾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评价。两种方法都表明,曲周县农业土壤氮、磷平衡有余,而钾含量逐步减少。并对比该县地下水硝态氮的含量,分析施肥对环境的影响,发现土壤全氮的含量的增加与地下水硝态氮和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永修县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分析该县土壤分布规律和土壤肥力演变特征,以为该县农业土壤的耕作及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明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演变规律。[方法]以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分析方法,研究水田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草甸土水田随开垦年限增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耕层,草甸土随开垦年限增加土壤容重均升高;在犁底层,土壤容重逐年上升;在心土层,草甸土土壤容重开垦为水田后显著降低。在耕层,草甸土固相比和液相比开垦为水田后均呈增加趋势,气相比在各层随开垦年限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犁底层和心土层,草甸土开垦为水田后液相比均呈上升趋势,固相比在犁底层呈上升趋势,在心土层均呈下降趋势。随开垦年限增加,在耕层,草甸土粉粒开垦为水田后均呈上升趋势,黏粒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犁底层,草甸土开垦为水田后黏粒下降;在心土层,草甸土黏粒和粉粒与旱田相比均表现为上升趋势,砂粒则下降;草甸土砂粒在耕层上升。[结论]随开垦年限增加,草甸土的物理性质已逐渐向水田演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花江小流域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方法]在贵州花江连续性灰岩区的小流域范围内,比较樵采和开垦干扰模式下石漠化过程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研究区域土壤质地粘重但结构较好,粒径〈0.001mm粘粒的平均含量为49.7%.粒径〉0.25mm水稳定团聚体含量大于60%;樵采石漠化的土壤密度低于2.6g/cm^3,开垦石漠化的土壤密度高于2.6g/cm^3;樵采石漠化土壤的物理性质均优于同等级开垦石漠化,导致抵抗雨水或流水冲击破碎的能力较开垦石漠化强一些。分形维数、平均重量直径、结构破坏率和团聚体稳定性是较好的评价石灰土土壤结构的指标。[结论]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花江小流域石漠化等级增加,土壤密度和土壤结构破坏率有增加的趋势,团聚体稳定性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