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基于政府公共性缺失的视角,通过文献研究、参与观察与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Y市为例,探讨在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与安置过程中政府公共性缺失的表现,提出强化政府公共精神、加强上级监督、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等防治措施,以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充分发挥,加快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2.
公民品质的培育离不开公共生活的支撑。学校课堂教学充满功利性、校园管理缺乏公共性及学生生活强调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公民品质的培育。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品质培育时,要努力拓展课堂教学的公共性视野,倡导学生崇尚公共关怀;要构建民主化的校园管理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校园事务的管理;要拓宽校园内外公共领域的空间,引导学生担当公共服务责任。以此来构建广阔真实的公共生活空间,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政府投资项目,是政府运用公共权力,直接配置社会公共资源、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重要方式.虽然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基本程序看,我国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项目管理模式没有太大区别,但在项目立项、审批、实施、监督等环节还存在一系列明显的监管困境,这种监管困境源于政府投资项目的公共性而导致的天然"产权残缺",特别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官员的晋升激励机制下,必然使得各种监管问题持续存在.因此,要解决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问题,除了要进行监管制度创新外,还必须改革目前官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德升  焦云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403-14404
从缩小城乡差距、政府的责任、实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复杂性等方面分析了政府成为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的必要性。探讨了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动力机制,介绍了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政府公共性的缺失:一是政府的自利性,使得政府偏离公共性的目标;二是政府受强势群体的支配,使弱势群体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基于此,提出建立对政府官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利用政府的自利性,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与机制,规范政府行为,并实施政府公共权力的广泛社会化监督。  相似文献   

5.
从专业教育看行政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伦理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专业设置的管理取向以及就业岗位的公共性使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必须着重制度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而职业伦理观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职业归属感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差、眼高手低、诚信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自专业定位模糊、伦理教育功利化、伦理评价机制缺失等现象的长期存在。因此,必须紧扣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性本质,从价值判断、专业定位、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着手,系统完善行政职业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6.
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日常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提出导致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深层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大学生与高校互动的空间与频率,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构建大学生有效参与机制,以及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1]。  相似文献   

7.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是该专业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各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存在专业目标定位的模糊化、职业技能训练错位等误区,其中专业素养、公共精神培养的缺失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高校如何培养符合国家与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大学生,班主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运用人本管理理论,讨论在传统班主任工作中人本管理理念的缺失,建议用人本管理理念开展高校班主任工作.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产品优化配置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相偏离,产业间和地区间供给不平衡等现象,而且供给主体单一,各级政府的供给责任划分不明晰。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公共资源在农村各产业间、地区间的优化配置应坚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政府与市场、各地方政府与中央相协调,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瞿巷村为个案探讨了超级村庄的变迁及其出场路径.主要考察三个问题:一是人与人如何相遇的?即主体际的问题。二是公共空间如何重构?即公共参与问题。三是村际如何协调?即共同富裕问题.提出当代中国“超级村庄”走向和谐的出场路径为:弥合断裂的主体际;重塑缺失的公共空间;实现区域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