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EM技术在有机物料造肥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 EM技术在有机物料造肥上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 ,EM液不仅能够使有机物料 :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作物的秸秆腐熟分解 ,提高分解度 ,而且还能降低有机物料的 C/N比值 ,促进了秸秆中有效氮的释放 ,可提高土壤的有机质 ,培肥地力 ,为作物秸秆还田开发利用有机肥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植物残体施用对土壤排放N2O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正常温度(20℃)和正常水分(25%)条件下,植物残体施用对土壤N2O排放规律和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残体施用显著影响土壤N2O排放,不同处理之间土壤N2O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N2O排放量与植物残体的C/N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及C,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各处理化肥的N2O排放系数与植物残体的C/N比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商品有机肥及蔬菜残体在菜地土壤中的氮素矿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采用好气培养法研究了商品有机肥及蔬菜残体在菜地土壤中的氮素矿化,结果表明:土壤中施入尿素、有机肥和蔬菜残体的处理,7-14天后NH4^+-N降低到对照水平,之后各处理的NO3-N的累积量具有显著差异。35天时,NO3-N累积量的次序为:尿素+菜花残体≈尿素+苋菜残体>尿素+有机肥>尿素>有机肥>0-30cm土壤>30-60cm土壤。0-30cm土壤累积矿化量远高于30-60cm,矿化速率也是如此,其累积量与培养时间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本研究所用有机肥C/N比为25:1,其单独添加或与尿素一起添加时,前期均表现为无机氮的净固定过程,28-33天以后才释放无机氮。尿素+菜花残体和尿素+苋菜残体处理的Nmin(铵态氮+硝态氮)都高于尿素处理,说明这两种C/N较低的蔬菜残体都释放了相当量的无机氮,表现为氮的净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有机肥的腐解、残留对土壤性状及稻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有机肥用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有的研究者认为,施用有机肥是不经济的,对作物营养是低劣的;也有人认为,有机肥在作物营养,产品品质和改良土壤方面都是肯定的。在国外多用~(14)C、~(15)N标记有机肥,研究在土壤中的分解、残留与利用,阐明有机肥在有机营养,微量元素的调节,改善土壤  相似文献   

5.
有机肥分解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商品有机肥、油菜饼肥和秸秆堆肥三种不同种类有机肥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壤呼吸瓶装置进行实验室培养以模拟土壤施肥效应,测定三种肥料的有机碳分解动态变化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条件下三种有机肥的分解特性差异极大,油菜饼肥与秸秆堆肥在培养前25 d分解速率呈现快速升高后又快速下降的变化规律,其中C/N最低的油菜饼肥更加明显,而C/N最高的商品有机肥分解速率很低;三种有机肥料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大小顺序依次为油菜饼肥处理>秸秆堆肥处理>商品有机肥处理;培养结果运用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获得商品有机肥、油菜饼肥和秸秆堆肥的易分解比F分别为0.22、0.57和0.47及其一级动力学常数K1=0.019、K2=0.97×10-3、Ks=0.80×10-3(d-1);比对实验测定数据与模型模拟数据表明,当商品有机肥与含氮量最高的油菜饼肥混合比例为2:1时,就能极显著提高商品有机肥的分解率(P<0.01);而秸秆堆肥与油菜饼肥1∶1混合时,亦能极显著提高秸秆堆肥的分解率(P<0.01).  相似文献   

6.
于文涛 《新农业》2004,(4):38-39
4.促进有机肥、作物秸秆分解,提高肥效 保护地施用有机肥和植物残体分解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如稻草的碳氮比(C/N)约为60~70,需添加氮素使碳氮比为25~30时,才有利于微生物快速增殖而促进秸秆分解腐熟.有机物开始腐熟时,会产生有机酸而呈酸性,而促进有机物腐熟的多数微生物适宜微酸性至中性生长.如果添加碳铵等氮肥,会因物料较酸而使微生物增殖变弱,影响有机物的分解.使用正肥丹时,可中和酸性,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而且碱性作用还有分解有机肥、秸秆中坚固纤维的作用.因此,有机肥、秸秆与正肥丹混合做堆肥时,与其他氮肥并加入石灰处理相比,具有升温快、发酵快,堆积时间缩短和氮素损失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向高产鱼池中人工添加有机C(葡萄糖)和有机N(甘氨酸)对水中游离细菌生长及其分解矿化有机N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向池塘水中添加有机C促进了细菌生长和细菌对N素的吸收;而添加有机N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但增强了有机N的矿化作用。在池塘水营养条件下,溶解有机C限制了细菌的生长,细菌在鱼池生态系统N循环中起着有机N分解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向高产鱼池中人工添加有机C(葡萄糖)和有机N(甘氨酸)对水中游离细菌生长及其分解矿化有机N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向池塘水中添加有机C促进了细菌生长和细菌对N素的吸收,而添加有机N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但增强了有机N的矿化作用。在池塘水营养条件下,溶解有机C限制了细菌的生长,细菌在鱼池生态系统N循环中起着有机N分解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向高产鱼池中人工添加有机C(葡萄糖)和有机N(甘氨酸)对水中游离细菌生长及其分解矿化有机N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向池塘水中添加有机C促进了细菌生长和细菌对N素的吸收,而添加有机N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但增强了有机N的矿化作用。在池塘水营养条件下,溶解有机C限制了细菌的生长,细菌在鱼池生态系统N循环中起着有机N分解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尿素配施有机物料时土壤不同氮素形态的动态及利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尿素配施有机物料时土壤不同氮素形态的动态和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尿素与C/N比高的小麦秸秆配施时,降低了作物吸氮量;与C/N比低的鸡粪配施时,增加了作物的吸氮量。但尿素单施,尿素与小麦秸秆配施,与鸡粪配施的生物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尿素的水解和硝化在14d以前完成。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秸秆降低了土壤中NH4-N和NO3-N的含量,而配施鸡粪增加了它们的含量,这与作物吸氮量的变化是一致的。土壤中微生物氮也参与了对作物的供氮过程。作物对“老固定态铵”的利用能力很弱,施肥会显著的增加土壤固定态铵的含量,这些“新固定铵”在作物生长期能被吸收利用。几种处理氮肥利用率的顺序为:尿素>尿素与鸡粪配施>尿素与秸秆配施。  相似文献   

11.
添加有机物料后红壤CO2释放特征与微生物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不同有机物料施入红壤后CO2释放特征及几种形态碳、氮变化进行了观测,并分析其相互关系,以阐明添加有机物料后红壤中CO2释放量及几种碳、氮形态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向红壤中添加5种有机物料(猪粪、牛粪、鸡粪、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培养期间定期采样分析红壤CO2释放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的动态变化。【结果】添加有机物料后,各处理CO2释放速率在培养前期较高,在培养18-20 d后基本趋于稳定。整个培养期间,土壤CO2-C的累积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后红壤CO2潜在释放量从高到低顺序为:小麦秸秆(1.51 g•kg-1)>玉米秸秆(1.38 g•kg-1)>猪粪(0.89 g•kg-1)>鸡粪(0.78 g•kg-1)>牛粪(0.50 g•kg-1)。添加几种有机物料后红壤CO2释放量存在显著差异,秸秆类有机物料分解释放CO2量相当于动物有机肥的2倍以上,其中小麦秸秆最高,牛粪最低,且有机物料分解释放CO2量与SMBC、SMBN、土壤可溶性有机碳(WSOC)和有机物料C/N呈显著相关。【结论】等碳量的有机物料施入红壤后能显著提高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且土壤CO2释放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可溶性碳和有机物料的C/N紧密相关。添加有机物料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源、氮源的有效性较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和释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研究粪肥处理对棉秆腐熟后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含量、腐殖化度等腐熟特征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牛粪和棉秆的不同质量比进行发酵处理.[结果]粪肥添加量最低时发酵产物电导率高;10g/25 g粪肥处理下有机碳含量最大,而15 g/25 g粪肥处理下有机碳含量最小;10 g/25 g粪肥处理下碳氮比值最大,5 g/25 g粪肥处理下最小;在允许的范围内,随着粪肥添加量的增加,发酵产物的腐殖化度增加.[结论]采用合理的粪肥添加量来促进棉秆的腐熟,可以为其他有机物料的促腐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新垦红壤培肥过程中有机物料用量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培肥效率及土壤性态的影响,选择一新垦耕地红壤,设置秸秆、秸秆加氮和猪粪等3种添加物各7个施用水平共19个处理,每种有机物料用量设0(对照)、25、50、100、150、200和250 g·kg-1等7个级别,进行了为期24个月的模拟培养试验,观察了有机物料分解率、土壤C/N、活性有机碳和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有机物料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含量均增加,C/N比下降,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水溶性盐分含量增加,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率也随之增加.猪粪碳的矿化速率低于水稻秸秆,加氮可增加秸秆的腐殖化系数.研究发现,有机物料添加越多,培肥效率(腐殖化系数)越低.同时,高量施用猪粪容易引起土壤盐害.猪粪用量为50g·kg-1(相当于7.5t·亩-1)时土壤盐分含量超过了 2g·kg-1;高量施用水稻秸秆可引起土壤有效氮的下降,秸秆用量超过100 g·kg-1(相当于15 t·亩-1)时土壤碱解氮明显下降;秸秆加氮处理会引起土壤酸化.结果显示,为减免有机物质的过度分解,有机物料的施用量控制在50g·kg-1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14.
堆肥制作中的生物化学变化特征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通过人模拟堆制和同位素交叉标记,研究了以稻草和禽畜类为主体材料的堆肥制作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的分解初期(0~25d)的快速分解阶段和中后期(25~90d)的缓慢分解阶段,不同材料组合中以稻草加鸡粪处理分解最快,堆肥制作过程中全碳,全主C/N比值不断下降,但全氮相对含量上升,以稻草加鸡粪处理最明显,堆肥制作过程中,碳,氮的腐殖化作用明显,不同材料组合,氮的微生物同化和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猪粪堆肥发酵过程中磷组分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鲜猪粪为材料,通过添加堆肥接种剂,研究了在堆肥发酵过程中磷组分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接种外源菌种能加速有机物的降解,使有机碳含量下降,这一浓缩效应提高了有机肥中全磷、有机磷、无机磷的含量;有机磷/无机磷前期变化大,后期逐步趋于稳定.发酵过程中C/P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禽畜粪便与板栗废弃物不同配比混合堆肥的理化指标差异。[方法]以鸡粪、牛粪、猪粪和板栗废弃物为原料,通过不同比例混合堆肥,研究4种配比的混合配方在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全碳含量、全氮含量、碳氮比(C/N)及种子发芽指数(GI)等理化指标的差异。[结果]4种比例的混合堆体,经过45 d的堆肥发酵,总碳含量和总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C/N呈缓慢下降趋势,GI达80%以上;板栗废弃物∶鸡粪∶牛粪∶猪粪为3∶2∶3∶2(即C处理,C/N=32∶1)时,能在35 d完成堆肥,堆肥成品C/N达16.81∶1,且GI高达92%,处理效果最好。[结论]该研究为制备板栗废弃物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实现板栗产业链的环境友好型转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秸秆和有机肥是我国农田主要有机物料来源,翻压旋耕是其主要的还田方式,明确其在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的腐解过程特征和驱动因素,可为更好利用秸秆资源与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我国典型黑土、潮土和红壤上开展大田有机物料混土填埋试验。设置4种处理:小麦秸秆混土(WS+soil)、玉米秸秆混土(MS+soil)、猪粪混土(PM+soil)和牛粪混土(CM+soil),按土重﹕物料碳=100﹕4.5,称取物料土壤混合物200 g装于尼龙袋填埋于土壤中,填埋后1年内采样6次,之后2—2.5年采样一次,满3年采样一次,共8次采样。分析各混土有机物料的腐解差异,采用双指数方程明确易分解有机碳库和难分解有机碳库比例和腐解速率,阐明各土壤中有机物料的快速腐解速率、慢速腐解速率及积温转折点,并用随机森林模型来量化物料组成和环境因素分别对腐解速率的相对贡献。【结果】秸秆混土的腐殖化系数为22%—43%,有机肥混土的为45%—58%。有机肥混土腐解较秸秆慢,区域间差异不大,从北往南有机物料腐解加快,且秸秆腐解较有机肥快。秸秆的易分解有机碳库比例(70%—87%)高于有机肥的易分解有机碳库比例(5...  相似文献   

18.
碳,氮比对有机肥料氮素释放和植物吸氮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机肥料中的碳含量与氮释放关系很大,不同方法测定的C,N及其组成的C/N比与氮素释放和植物吸收氮的关系不同。有机肥料的全碳及碳氮联合测定的氮素之比和氮素矿化率成直线关系,和植物吸收氮素成幂函数相关。在C/N比低于17 ̄21时,有机肥料开始释放无机氮,在C/N比小于14时,植物才能大量吸收有机有肥料中的氮素。  相似文献   

19.
Model Establishment for Simulating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ssuming that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ls follows the first-order kinetics reaction,a computer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Organic matter in soils is divided up into two parts that include incorporated organic carbon from crop residues or other organic fertilizer and soil intrinsic carbon. The incorporated organic carbon was assumed to consist of two components, labile-C and resistant-C. The model was represented by a differential equation of dCi/dt = Ki× fT × fw × fs × Ci ( i = l,r, S ) and an integral equation of Cit = Cio × EXP ( Ki X fT X fw X fs X t ). Effect of soil parameters of temperature, moisture and texture on the decomposition was functioned by the fT, fw and fs, respectively.Data from laboratory incubation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first-order decay rate Ki and the fraction of labile-C of crop residues by employing a nonlinear method. The values of K for the components of labile-C and resistant-C and the soil intrinsic carbon were evaluated to be 0. 025,0. 080 × 10-2 and 0. 065 ×10-3d-1, respectively. The labile-C fraction of wheat straw, wheat roots, rice straw and rice roots were0.50, 0.25, 0.40 and 0.20,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are related to the initial residue carbon-to-nitrogen ratio ( C/N) and lignin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