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地是基础,土地的质量结构等对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故运用科技手段改善土地的质量是当前农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而机械化深耕技术就是这样的一项技术。机械化深耕技术可以有效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优化土地质量,进一步为农作物的根系提供养好的养分及生长的空间。故机械化深耕技术的推广及发展对我国整体农业发展及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业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多种现代化机械设备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以往采用的农业机械技术,整体的耕作强度比较大,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而农机技术中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压力,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对农业的长远、稳定发展也有着积极影响。要加强对该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3.
陆雨 《河北农机》2023,(4):100-10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产业技术不断涌现。作为农业大国,我国针对农业的专业技术研发投入资金扶持力度也在不断扩大。据悉,在孕育着我国约十四亿人口的土地上,其种植土地面积约为1.2万公顷,其农作物的产量也达到了1.3万亿斤。而就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来看,仍然不乏种种问题的存在,诸如农作物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等,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为了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步伐,首当其冲便是解决其问题,农业技术专业人员要着力提升自身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本文全面分析了农业植保技术方法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5%,这使得农业节水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农业节水的核心为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农作物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借助RS和GIS技术,利用1998、2005年2期TM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结合世行项目进行的海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调查数据,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市宁河县近7年来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调整作物布局是现阶段有效的节水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化水平、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作业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及各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指出制度体系不完善、农业机械保有量总体较低、农业机械技术质量与科研水平落后、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偏低及农业劳动人员作业素质偏低等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基于政策、农民、土地、机械相协调的新型发展模式,指出土地适度集约化将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先进农业机械的研发是关键,而政策的引导将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推手。详细分析了政策支持、农民职业化、土地适度集约、农业机械技术提高等各要素的具体要求,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黄文俊  周林海 《四川农机》2010,(6):15-15,19
设施农业是集中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人工创造农作物生长发育最佳条件,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全新方式,可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7.
<正>土地结构的质量是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能有效保护土地耕层厚度,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给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与条件,使农作物增产增效得以保障。一、机械化土地深耕深松的重要性机械深耕深松的技术要点是调整土壤的三相比(固体,液体,气体),同时保持原有的土地结构层不受干扰,使土壤的裂缝度,松散性和透气性明显增强,这极大的为作物生长和发育创造了合适的土壤环境条件。通过测量农作物土壤耕作层的试验,得出耕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耕种一直是农业的一大工作,农机在土地耕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调查显示,农机深松深翻过的土地都能抵抗一定程度的干旱,这是提升农作物产量的保障。文章详细介绍了农机的深松深翻技术和相关要点。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病虫害会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我国以往的农业种植业比较依赖于化肥的作用,对土地以及农作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有损农产品的质量。生物技术是在无污染的基础上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抗病性,并保证产量的先进技术。基于此,文章研究了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土壤是农作物最基础的生长条件,只有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基础生长条件,才能使农作物健康生长,达到粮食高产稳产的目的。随着土地耕暄制度的改革和自然条件的变化,推广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已愈来愈重要。几年来我县在整地环节上一度出现了构成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危险,即土壤荒、硬、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高垄魔芋与玉米套种试验进行了交流,这种新型套种模式既可以改善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也希望可以为今后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农业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避免了传统农耕中整地方式对农田犁地土层以及熟土层造成的危害,有效地保护了土壤的结构,提升了农田的蓄水性能,使其更好地为农作物提供水分,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一、深松整地技术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耕地方式,农业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第一,可以提升整地的深度,打破传统耕地方式中形成的坚硬的土层,使土地更加的疏松,更好地为作物输送水分和空气,有利于作物的扎根和生长。第二,可以提升土壤对雨水和  相似文献   

13.
保护地栽培是指对原有的自然土地采取保护措施,创造更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该栽培模式在我国北方地区很常用。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保护地栽培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对改善农作物种植结构、引进新农作物品种、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对保护地栽培的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的大力发展,无土栽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土栽培技术就是使农业的种植可以脱离土壤的制约,用相应的基质来进行培育植物,而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这种技术对于土地相对贫瘠的地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福音。本文从无土栽培实践教学改革来进行分析,探讨教学改革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温室的结构档次正不断提高,加之农作物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强,搭建一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已成为农业种植者的迫切需求。该文针对温室环境信息智能化管理需求,通过调控农作物的环境因素,创造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从而达到农作物反季节生产和提高产量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温室智能控制的精准度以及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基于PID控制算法,设计了一套典型的、符合我国农情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该系统将在调节温室环境参数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飞快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相比以往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不仅农业的种植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病虫害破坏农作物的几率也在增加。农作物病虫害是降低农作物产量以及质量的重要原因,严重妨碍农作物的生长。病虫害防治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环节,因此必须要不断探索改善病虫害防治技术,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综合治理。文章分析关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正>为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夏邑县农机局强化领导责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唤醒土地活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是指通过大型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在不翻土的情况下,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改善农作物根系生长条件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一项农机化技术。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作物优化组合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喷灌问题,提出了喷灌条件下农作物种植的经济一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帮助人们做出最合理的农作物组合选择,使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证获得最好收成。文章将此称作“收成规划工艺”。文章所讨论的经济-数学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的节水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驱动力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文章针对广西玉林市农作物用地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选取了2000-2013年的数据资料以及与农作物用地利用相关的影响因子,利用主成份回归分析方法,提取出主要影响因子,探求影响玉林市农作物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更好合理布局农作物用地利用结构,为农业增产和增收提供有力依据。通过分析得出,12个驱动力中,9个起正向作用,3个起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新型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得以推广和应用,该技术可充分保证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果,严格控制生产成本,提升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和效率。文章主要分析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原则与技术,希望对更好地推广这项技术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