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生姜一般比较耐贮藏,因为生姜含有姜油,具有抑菌杀菌作用.但因姜油会挥发减少,从而引起杀菌能力减弱和姜块萎缩,使其抗病性降低.因此生姜贮藏也应采用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生姜以地下根茎供食用,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和生物碱,具有特殊辣味,除熟食或制成姜汁、姜油、辣酱油等调味剂外,又可腌渍成糖姜、醋姜,亦可作药用,为远销省内外的特产蔬菜之一。今年周宁县农科所引进生姜新品种大肥姜,在安后村试种,平均亩产可收鲜姜1200-1500千克以  相似文献   

3.
从生姜中提取姜油,可有效提高生姜的利用率,增加姜调料新品种,也为产姜区提供了原料深加工的方法,从而大大减少了因霉烂变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姜油广泛用于制作副食品、生产香精、药品、调味料等.提取技术是:  相似文献   

4.
生姜油对猪油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种常用的天然抗氧化剂生姜油、维生素C、茶多酚、市售姜油,以过氧化值(POV)和酸价(AV)为指标,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抗氧化剂进行处理,比较其对猪油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4种抗氧化剂均对猪油具有抗氧化作用,并随着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生姜油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最强,其顺序为生姜油>茶多酚>维生素C>市售姜油;2g·kg-1浓度的生姜油抗氧化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几种的最大使用量,而1g·kg-1浓度的生姜油其抗氧化效果则与之接近.  相似文献   

5.
生姜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生姜简称姜,又称黄姜,生姜以其地下根状茎供食用,内含多种营养成分。它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外,还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和姜醇等,生姜是药食两用的经济植物,具有  相似文献   

6.
阮承祥 《农村百事通》2009,(10):119-120
一、生姜油生姜油的主要成分为:姜烯、姜醇、合金欢醇、α、β-水烯芹香叶醛、香叶乙酸乙酯等数十种化学物质,可用作食品  相似文献   

7.
生姜富含姜醇、姜酚、姜油酮、茴香萜及桉油精等多种营养物质,是人们常用的调味品。从生姜中提炼出的生姜油,具有行气开窍、通血驱毒等功效,芳香独特,不仅可用于调味、腌渍、提取香精等,还是现代食品、医药和轻化工业的原料,在国内外市场颇受欢迎。加工优质姜油成本低廉,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生姜简称姜,又称黄姜.生姜以其地下根状茎供食用,内含多种营养成分.它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外,还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和姜醇等.生姜是药食两用的经济作物,具有栽培容易、产量高、价格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刘刚 《河南农业》2009,(8):47-47
生姜简称姜,又称黄姜。生姜以其地下根状茎供食用,内含多种营养成分。它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外,还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和姜醇等。生姜是药食两用的经济作物,具有栽培容易、产量高、价格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生姜富含姜醇、姜酚、姜油酮、茴香萜及桉油精等多种营养物质,是人们常用的调味品。从生姜中提炼出的生姜油,具有行气开窍、通血驱毒等功效,芳香独特,不仅可用于调味、腌渍、提取香精等,还是现  相似文献   

11.
于大胜  邓中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74-17476
综合介绍了姜精油、姜油树脂的特性和提取工艺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2.
以"莱芜大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生长期鲜姜和种姜精油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精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生长的进行,鲜姜和种姜精油的含量逐渐增加,化学成分增多,生姜生长结束(10月21日)时,鲜姜、种姜的精油含量分别比幼苗末期(7月22日)增加175.61%和77.34%,化学成分分别由32、38种增加至54和53种。不同生长期鲜姜和种姜精油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α-姜黄烯、姜烯、α-法尼烯、β-倍半水芹烯、β-红没药醇等倍半萜类化合物,且尤以姜烯在不同生长期鲜姜和种姜精油中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陈宇春 《北京农业》2012,(30):26-27
生姜是我们生活十分常见的调味食材,同时它也是养生保健的药材。生姜既有营养价值,又有医疗作用,成为多功能的食疗佳品,其用途之大,药食两用堪称无与伦比。这就使得生姜的品质尤为重要,近年来团结镇为了提高生姜的品质和产量,引进了不同产地的生姜进行姜种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云南地区2种主要食用姜的化学成分,比较2种姜品质的差异。[方法]采用GC/MS的方法对云南农贸市场上的2种食用姜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一种是市场上的普通白姜,简称"姜",一种是罗平的小黄姜,简称"罗平姜"。[结果]姜挥发油中检测出56个成分,鉴定了50个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是β-水芹烯(14.800%)、2-十一烷酮(12.648%)、莰烯(12.349%)、香叶醛(8.361%)、龙脑(6.985%)、柠檬烯(6.342%)、香茅醇(2.895%)、β-红没药烯(2.842%)、α-蒎烯(2.824%)、6-甲基-5-庚烯-2-酮(2.598%)等。罗平姜挥发油中检测出67个成分,鉴定了60个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是β-水芹烯(10.832%)、莰烯(8.317%)、香叶醛(8.301%)、桂酸乙酯(6.799%)、1,8-桉叶素(5.795%)、龙脑(5.357%)、柠檬烯(4.643%)、香叶醇(3.650%)、别芳萜烯(2.940%)、乙酸香茅酯(2.675%)、芳香姜黄烯(2.318%)等。[结论]对2种姜的挥发性成分比较发现,两者主要香气特征成分大致相同,罗平姜的香气层次更丰富、更柔和。  相似文献   

15.
生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生姜长期采用老熟的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不仅繁殖系数低而且容易导致种性的退化,通过生姜的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脱毒脱菌而且可以快速繁殖,有效解决生姜生产中的问题。通过对移栽于不同基质的生姜试管苗生理指标的测定,找出最适的移栽基质,从而为完善生姜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生姜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中,用HgC12(0.1%)消毒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时间为10min;生姜试管苗最适移栽基质为珍珠岩:蛭石=1:1的混合基质。  相似文献   

16.
姜瘟病是生姜在生产过程中最主要、危害最重的病害,对生姜的产量及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文章就近几年在平乐县无公害蔬菜生姜生产过程中姜瘟病的危害日趋严重的现状,分析和探讨姜瘟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今后生姜规模化发展提供了真实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是一种重要的香辛调味品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由于无性繁殖和重茬种植导致病原菌长期积累,严重影响了生姜的品质和产量。生姜茎基腐病是其中严重的疾病之一,目前对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较少,而且目前现有的防治措施,存在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拟从莱芜患病生姜植株中分离筛选病原菌,明确其分类种属和致病性特征。同时探究安石榴苷和类黄酮2种外源物质对致病菌的防治效果和生姜植株防御酶和防御基因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从莱芜的发病生姜中分离筛选出7株不同的病原菌,研究结果共发现7株致病菌,分别是Fusarium verticillioides、Fusarium proliferatum、Penicillium oxalicum、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Nigrospora oryzae、Fusarium solani、Globisporangium spinosum,其大致归属于镰刀菌和腐霉菌属。施用了安石榴苷和类黄酮2种不同的外源物质,探究其防治效果。结果发现2种外源物质对病原菌均有抑菌效果,并且类黄酮的抑菌效果更加显著,在20 g/L类黄酮的施用下对病原菌Globisporangium spinosum、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抑制率可达100%,对病原菌Penicillium oxalicum 、Fusarium proliferatum、Fusarium verticillioides、Fusarium solani、Nigrospora oryzae抑制率分别为63.4%、64.0%、67.9%、70.8%、91.%。。在20g/L安石榴苷的施用处理下对病原菌Penicillium oxalicum 、Fusarium proliferatum、Globisporangium spinosum、Fusarium verticillioides、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Fusarium solani、Nigrospora oryzae抑制率分别为27.8%、43.8%、100.0%、30.0%、23.3%、62.5%、83.3%。外源物质类黄酮的添加显著增加了生姜植物体的防御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防御基因(PAL、GLU、REF、HMGS、WRKY8)表达,在48h下,不同浓度(20 g/L、10 g/L)类黄酮处理的姜叶中,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高;通过半定量RT-PCR实验发现PAL、GLU、WRKY8防御基因的表达量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类黄酮处理下的生姜植株抗病性显著增强,利用类黄酮来防治生姜病害可成为化学农药的一种替代品。  相似文献   

18.
生姜液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姜液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以及对皮肤的毒副作用。方法:A组(n=24)小鼠皮肤涂抹生姜液后直接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组(n=24)小鼠皮肤涂抹生姜液用泥浆水洗擦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观察防护作用。另以生姜液涂于小鼠腹部,观察对皮肤的毒副作用。结果:A组小鼠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感染率为18.18%,减虫率达95.99%;B组小鼠感染率为80.95%,减虫率为4.55%。小鼠皮肤未见异常反应。结论:生姜液涂肤未洗擦时有防御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作用,且对皮肤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成龄油棕园林下间作生姜栽培技术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成龄油棕园林下间作生姜的栽培技术方法,并对间作效益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间作效益的大小需考虑油棕园的荫蔽度。  相似文献   

20.
李秀  徐坤  巩彪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4):718-726
【目的】生姜为无性繁殖作物,千百年来,在经历气候变迁、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其生物学性状呈现出多方面变异,造就了许多地方品种。因此,研究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对生姜资源进行科学分类,为生姜种质的收集、保护和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生姜幼叶基因组DNA,利用SRAP(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世界不同地区的51份生姜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扩增,PCR产物采用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采用银染法显色。根据电泳结果得到“0,1”矩阵,利用POPGENE version1.32软件计算每对引物的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以及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遗传相似系数(GS)、遗传距离(GD)、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等指标,并采用NTSYS version2.10e软件进行种质间的UPGMA(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聚类分析和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组群间的聚类分析,对生姜资源进行分类;同时,根据不同生态区之间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合植物起源中心相关特性及历史记载,探讨生姜的起源与传播。【结果】筛选出的15对引物共扩增出305条带,其中18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61.68%,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0.33个位点和12.53个多态性位点,说明生姜的遗传变异较为广泛。51份生姜种质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3689、0.5510,据此可将生姜种质分为3个大类、9个亚类,分析比较发现,每一类的生姜多来源于相同或相近区域。进一步研究表明,7个不同地理来源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范围是0.2901-0.4807,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时,可将7个群体分为4类,华北群体、非洲群体各为一类,东南亚群体与日韩群体为一类,东南沿海群体、西南高原群体、华中群体为一类。【结论】品种间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的分析表明,生姜虽为无性繁殖作物,但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根据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受地理来源影响较大;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国国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国外群体,尤其华北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且其栽培历史悠久,可以判定中国华北地区是生姜的次生起源地;而鉴于非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与其他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且空间分布距中心位置较近,又有野生种存在,据此推断非洲可能是除东南亚之外的另一生姜原生起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