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杂交鲂是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以三角鲂为母本、翘嘴红鲌为父本杂交的F_1代,是一种较大型的经济鱼类,与亲本相比,其在生长性能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且肌肉营养组成较好,为进一步提高杂交鲂的养殖技术,本研究进行了杂交鲂、三角鲂、青鱼、鲢鳙鱼等多品种池塘混养试验,并对其养殖效果进行评价。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与鱼种来源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三角鲂、翘嘴鲌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性能与形态差异,本研究开展了广东东江三角鲂(MT)与长江水系翘嘴鲌(CA)远缘杂交实验,获得了三角鲂♀×翘嘴鲌♂新型鲂鲌杂交F1优良组合。以团头鲂(MA)♀×翘嘴鲌♂杂交F1、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自交子代4个群体为对照,比较分析了MT♀×CA♂杂交F1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结果显示,(1)土池同池生长性能在1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著的超父本CA杂种优势;2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著的超双亲生长优势;3龄时,MT♀×CA♂不仅具显著的超双亲生长优势,且体质量也显著高于MA♀×CA♂。(2)MT♀×CA♂的可数和可量性状多数表现为中间型。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MT♀×CA♂臀鳍等多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平均杂种指数为65.00,接近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CA。可量性状表明MT♀×CA♂有7个性状分别与父母本有显著性差异,平均杂种指数为51.61,接近理想的中间值。(3)聚类分析显示鲂鲌杂种MT♀×CA♂和MA♀×CA♂聚为一支,MT和MA聚为一支,然后这两支汇聚后与CA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得到累计贡献率达56.02%的3个主成分,反映了鱼体高、躯干、头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异;通过构建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准确率为87.1%~100.0%。研究表明,三角鲂(♀)×翘嘴鲌(♂)F1杂种表现出生长快、形态优等优良性状,有望进一步培育成为优良鲂鲌杂交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正>杂交育种是培育鱼类优良品种快捷有效的方法之一,杂交鲂是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e)作为母本、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作为父本杂交而得到的品种。2005年,由潮安县东凤韩东水产苗种繁育场成功培育,命名脆肉杂交鲂(中华雪龙鱼)。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养殖,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规模化繁育技术。现将2013年度通过亲鱼营养强化、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孵化等措施,取得规模化繁育杂交鲂苗种的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三角鲂(Magalbrama skolkovii)隶属于鲤科,鲌亚科,鲂属,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黄河、黑龙江及华东诸水系,是一种重要经济鱼类。三角鲂易驯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疾病少、适应力强、肉质嫩滑及营养价值高等优良性状,因而是理想的增养殖对象。目前,三角鲂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2017年3月,作者发现韶关市某鱼苗场内的三角鲂苗种感染了寄生虫病,经诊断为扁弯口吸虫病,并开展了该病的治疗工作,取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5.
杂交翘嘴鲂     
正杂交翘嘴鲂(品种登记号:GS-02-003-2014)由湖南师范大学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室选育。通过近十年的团头鲂与翘嘴红鲌的远缘杂交研究,科研团队首先成功研制出二倍体鲂鲌品系;然后通过大量的正反交研究,选定用该品系的F1雌性与雄性团头鲂回交,最终形成了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杂交翘嘴鲂。  相似文献   

6.
草鱼卵子和三角鲂精子杂交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刘思阳 《水产学报》1987,11(3):225-232
本实验观察了两种不同亚科鱼——草鱼()和三角鲂()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证实异源的三角鲂精子能够进入到草鱼卵子中,诱导星光并形成雄性原核。卵子在精子的作用下,继续完成了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体,最后雌雄原核相互接触而融合。全部过程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和卵裂方式,由此产生的后代兼具父、母本双方的遗传性状。  相似文献   

7.
团头鲂与三角鲂或长春鳊杂交后代的生长及形态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解鳊鲂鱼类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状况及形态差异,对鲂属(Megalobrama)团头鲂(AA)、三角鲂(TT),鳊属(Parabramis)长春鳊(PP)自交群体及其杂交子代(AT、TA、AP和PA)共7个群体进行了生长对比,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繁殖后代的生长性状、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分析。在实验组1中,AA绝对增重率最高(0.36 g/d),分别是TT(0.15 g/d)、AT(0.30 g/d)和TA(0.27 g/d)的2.4倍、1.2倍和1.3倍,且AT和TA绝对增重率显著高于TT(P0.05)。在实验组2中,AA绝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分别是PP(0.14 g/d)、AP(0.17 g/d)和PA(0.15 g/d)的1.7倍、1.4倍和1.6倍。结果表明,团头鲂(AA)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三角鲂(TT)和长春鳊(PP)自交群体(P0.05),AT、TA、AP和PA这些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基本介于双亲之间,即低于团头鲂而高于三角鲂或长春鳊。对9项可量性状和20项框架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主要形态特征较为接近母本,即TA与TT的亲缘关系较近,AT和AP与AA的亲缘关系较近,PA与PP关系较近。对7个群体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其综合判别率为86.30%。主成分分析获得了表示形态差异的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95.81%,主成分1特征向量绝对值较大的各性状大多集中在鱼体的纵轴,即背腹轴方向,而主成分2性状大多集中在尾部,反映了尾部的体型特征。本研究为鳊鲂鱼类的杂交育种以及种质鉴别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为对不同鳊鲂鱼类进行群体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1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构建了6个鳊鲂鱼类群体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团头鲂和长春鳊6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 a)分别为5.17、6.11、3.50、6.56、5.22、5.22,平均期望杂合度(H e)分别为0.634 2、0.720 4、0.546 2、0.681 2、0.675 2、0.559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75 6、0.666 9、0.472 0、0.630 6、0.606 4、0.517 0,表明钱塘江三角鲂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厚颌鲂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聚类分析表明,钱塘江三角鲂和团头鲂首先聚为一支,遗传距离较近,为0.560 6;厚颌鲂与长春鳊的遗传距离最远,为1.759 2。引物Mam03和EST37产生的特异条带可将鲂属和鳊属鱼类区分,鉴定出鳊属鱼类长春鳊;引物TTF3、EST37、TTF2/TTF10、EST66依次组合可区分出鲂属东江三角鲂、厚颌鲂和广东鲂这3个群体。研究结果为我国鳊鲂鱼类种质资源保存、种群鉴定和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用RT-PCR的方法从三角鲂肝脏克隆了三角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的cDNA序列。三角鲂传统的形态学数据与团头鲂相似。序列分析表明,三角鲂IGF-ⅠcDNA由486个核苷酸构成,编码161个氨基酸,包含整个信号肽、B、C、A、D和E区,与鲂属团头鲂比较,三角鲂与团头鲂IGF-ⅠcDNA序列同源性为9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4%。由此可见三角鲂的遗传学特征与团头鲂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0.
三角鲂,属于鲤科,鳊亚科,与团头鲂同属(鲂属)不同种,杂食以草为主,本是一种野生鱼类,岳麓渔场于一九七○年人工繁殖成功,经试养证实确有增产效果,现已成为一种优良的养殖对象。根据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七年的统计,在500亩水面中饲养,三角鲂的产量占成鱼总产量的8——10%,个别的高产试验汕达到15%。  相似文献   

11.
为利用基因分型测序(GBS)技术对三角鲂、翘嘴鲌、蒙古鲌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GBS技术对三角鲂、翘嘴鲌、蒙古鲌及其杂交子代(F1)共6个个体的鳍条提取总DNA进行双酶切简化基因组测序,使用Stacks软件构建SNP比对参考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个个体共产生clean data 7.01 GB,平均每个样品1.17 GB;将所有样本作为一个群体检测SNP变异,共检测出SNP位点399 145个,质控过滤后得到SNP位点97 911个。基于亲本及其子代的SNP位点分析表明,亲本及其子代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339 4,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285 3,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273 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为0.372 7,平均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247 2,平均可分型样品比例(genotype rate)为93.94%。遗传分化指数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三角鲂、翘嘴鲌、蒙古鲌及其杂交子代间的分化指数为0.309 6~0.894 0,遗传距离为0.370 5~2.244 3。使用最大似然(ML)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三角鲂、翘嘴鲌、蒙古鲌及其杂交子代区分明显。本研究通过对三角鲂、翘嘴鲌、蒙古鲌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结构分析,将为鲂鲌鱼类的杂交选育提供更多的遗传学数据。  相似文献   

12.
膨化饲料饲养三角鲂成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 (Richard son) ,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鲂属 ,是一种野生的较大型经济鱼类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黄河、黑龙江及东部沿海诸水系。体大肉厚 ,肌间刺少 ,肉质嫩滑且有香味 ,是我国名贵淡水鱼类之一。钱塘江所产三角鲂最负盛名 ,因三角鲂在杭州六和塔附近江段为最多 ,故又名塔鳊。三角鲂具有食性杂、生长快、疾病少、适应性强等特点 ,加之三角鲂肉质好 ,经济价值高 ,因此市场前景好 ,近年来 ,我国江浙、广东等地兴起了三角鲂的规模养殖。我们于 2 0 0 0年 6月 2 8日至 1 0…  相似文献   

13.
三角鲂(Magalobrama tarminalis)隶属于鲤科、鲂属。是一种野生的较大型经济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黑龙江及东部沿海诸水系。为了探索三角鲂在水库的有效养殖方式,我们于1999~2000年在广东西牛潭水库进行了网箱养殖三角鲂的试验。  相似文献   

14.
<正>鲌亚科鱼类中的翘嘴鲌、黑尾近红鲌、团头鲂等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对象,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项目组以经选育的翘嘴鲌为母本、经选育的黑尾近红鲌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2012年培育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杂交鲌"先锋1号"。鉴于黑尾近红鲌优良养殖性状和良好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杂交子一代(杂交F1)与其父母本F1一、二龄鱼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了杂交F1的形态、染色体组型、倍性和红细胞大小。养殖环境分别为网箱和池塘。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双亲的配合力很高,连续两年试验受精率平均为59.65%,孵化率为84.93%,畸形率为4.09%,两年间分别获得鱼苗1.3万和7万尾。通过生长对照试验,杂交F1一龄鱼网箱试验生长速率比母本慢25.32%,池塘试验比母本快41.80%,二龄鱼池塘试验生长速率比父母本都慢。测定了26项形态学性状,有23项偏向母本,3项偏向父本。染色体计数和红细胞长径测定,杂交F1有二倍体和三倍体两种类型,分别是2n=48,16m+28sm+4t,NF=92和3n=72,36m+30sm+6t,NF=138。测定了88尾杂交F1红细胞长径,其中二倍体71尾,占80.68%;三倍体17尾,占19.32%。本研究旨在探讨鱼类远缘杂交的可能性和培育成养殖新品种的应用前景,并为鱼类远缘杂交理论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与渔业》2010,(9):37-37
青龙斑和虎龙斑是应用鱼类远缘杂交技术,在众多的石斑鱼杂交组合中筛选出的两个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石斑鱼养殖品种。青龙斑是以斜带石斑(俗称青斑)为母本,鞍带石斑鱼(俗称龙趸)为父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虎龙斑是以棕点石斑鱼(俗称老虎斑)为母本,鞍带石斑鱼(俗称龙趸)为父本杂交产生的子代。根据母本与父本名称,生产单位分别将它们称为青龙斑、虎龙斑。  相似文献   

17.
鲂属鱼类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鲂属鱼类种内及种间形态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广东鲂(M.hoffmanni)、鲂(M.skolkovii)和团头鲂(M.amblycephala)共382尾样本的23个可数性状和24个可量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4种鲂的可数性状(尾部脊椎数),可量比例性状(口宽/头长、眼径/头长、腹鳍棘长/头长、肠长/体长、尾柄高/体长、第一鳔室长/体长、第二鳔室长/第一鳔室长、尾柄长/尾柄高)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作为4种鲂的判别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可数性状(可量比例性状)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28%(26.01%)、19.92%(12.05%)和8.04%(10.18%),累计贡献率54.24%(48.24%)。主成分散点图显示,4种鲂聚为4簇,广东鲂、团头鲂区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三角鲂(图见彩中插2)Megalobramaterminalis(Richardson),分类学上隶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鲂属,与团头鲂同为鲂属种类,是一种野生的较大型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黄河、黑龙江、珠江及东部沿海诸水系。三角鲂体型美观,头小背高,略呈“△”形。三角鲂体大肉厚,肌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开展三角鲂人工繁殖试验的探索、改进和创新了人工繁殖布巢收卵和孵苗技术工艺,总结了一套实用的规模人工繁殖技术,取得较好繁苗育种效果,为福建推广省内江河、库区等大水域增殖提供3000多万尾三角鲂苗种。其人工繁殖布巢孵苗技术在三明市辖区12县(市)推广,广泛应用于三角鲂、团头鲂、建鲤等粘性卵鱼类的人工繁殖生产中,为粘性卵鱼类规模人工繁苗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青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在水产养殖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继草鱼,鲢鱼和鳙鱼的人工繁殖成功以来,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对青鱼的有关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根本的突破。有关青鱼的性腺发生发展规律和受精生物学,刘筠等(1975、1981)已进行了详尽的观察研究。而有关鱼类人工催情后游离的卵子能保持多久的有效受精时间,一直是水产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关于鱼类卵子成熟程度与受精关系的研究,已有朱洗等(1960)对金鱼、鳊鱼和鲤鱼;薛家骅等(1980)对草鱼;朱林庚等(1963)对鲢鱼以及朱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