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氏鲟隶属于鲟形目、鲟科,原产于黑龙江流域,属亚冷水性鱼类。史氏鲟营养丰富,市场价值较高,发展前景看好,因而近年来投资鲟鱼养殖的人越来越多。哈尔滨市水产研究所于2001年5月27日从黑龙江省抚远县引进史氏鲟受精卵11万粒,每粒0.5元,总计5.5万元。在室内孵化及苗种培育,培育过程中着重加强了水质调控及病害防治工作,至7月1日共培育出史氏鲟幼鱼49800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人工饲养2-3年的暗纹东方Tun,平均体重为750g,催产3尾雌体和4尾雄体,经人工授精获受精卵30余万粒,催产率100%,受精率98.5%,其中静水孵化(干法受精不脱粘)10万粒,孵化率98.5%,流水孵化(半干法受精不脱粘)受精卵20万粒,孵化率65%,共孵化出幼苗23万尾。研究了在暗纹东方Tun人工孵化中,脱粘与不脱粘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史氏鲟受精卵、仔鱼和幼鱼的运输试验于信勇,田希文,王云山,陈海涛,苗玉琴(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佳木斯154002)史氏鲟(AcipenserschrenkiBrandt)是黑龙江特产鱼类之一,由于它的经济价值高和自然资源的下降,近年来就其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4.
利用金头鲷亲鱼202尾,获受精卵39900万粒,选取产卵盛期受精卵583万粒,孵化初孵仔鱼462万尾,平均孵化率78.2%,培育出3—4cm的幼鱼34.2万尾,平均成活率7.4%,最高达18.4%。  相似文献   

5.
史氏鲟原产地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所需的苗种都需北苗南调,许多养殖场户对于史氏鲟受精卵、仔鱼和幼鱼的运输技术掌握不够,所以运输成活率参差不齐,死亡率高,有的几乎全军覆没,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用密封充氧的尼龙袋对史氏鲟受精卵、仔鱼和幼鱼的运输技术介绍如下:一、运输方法1.运输工具双层尼龙袋,规格为70厘米×40厘米,装水前要对尼龙袋进行检查,看有无漏气;装水量一般为尼龙袋容积的1/4-1/3;巨龙袋外包装用密封较严的泡沫塑料箱,既可起到保温的作用,又可以防止尼龙袋因长途运输及操作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受精卵的孵化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许多水产工作者也陆续开展过这方面的生产试验。笔者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采用无沙孵化法,鳖受精卵孵化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1挑选合格的受精卵所谓合格的受精卵,是指在鳖卵的上方有一圆形乳白色亮区即动物极的出现,其余卵亮则呈粉红色或肉白色。圆形亮区界面圆滑平直,界限清晰,整体光亮鲜艳。刚产出的卵需经8~10小时才会出现动物极,放自己场里采的受精卵宜在傍晚或到日早晨采挖,易于观察挑选。如果动物极界面不平直呈云斑状,此为弱受精卵,还有部分可孵化,因此不要扔弃,另设孵化箱…  相似文献   

7.
以人工饲养的2、3冬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进行4批次的人工催产和孵化试验。催产雌亲鱼5960尾,平均体重120.6~148.2g,雄亲鱼350尾,平均体重278.6~310.5g。催产药物为LHRH-A2、DOM和HCG合剂。亲鱼注射后放入水泥池暂养,到达效应时间时实施人工采卵、采精液和人工授精,受精卵脱黏后用孵化桶孵化。雌雄亲鱼为20∶1。共收获受精卵4389.6万粒,孵出水花鱼苗3774.2万尾。平均催产率和受精率达到94.6%和84.1%,每尾雌亲鱼平均产受精卵约0.74万粒,孵化出鱼苗约0.63万尾。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亲鱼产卵率、受精卵孵化率和出苗率均较高,同时,节省人力、物力和空间,可大大提高黄颡鱼人工繁殖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于2006年5月对舟山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进行了人工育苗,获得的60万粒受精卵孵化出仔鱼50万尾,孵化率为83.3%。在育苗海水盐度为28;pH为8.0~8.2;水温为18~22℃条件下经过36d共培育出平均体长3.1cm幼鱼16万尾,成活率为32%。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温对克氏螯虾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不同的控制水温和自然水温条件下克氏螯虾受精卵的孵化情况。在14℃水温和自然水温(10~15℃),没有幼体孵化出;在17~32℃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越短;但在水温低于22℃或高于32℃时,受精卵死亡脱落严重,孵化率低;只有在24~30℃水温条件下,受精卵死亡脱落的数量很少,孵化率最高,所用时间也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0.
2000~2001年,我们进行了史氏鲟孵化、育苗、养成及海水驯养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1 史氏鲟孵化及育苗1.1 材料及设施1.1.1 水源 水库水源,清新无污染,符合渔业用水标准,经沙滤处理后pH为6.9,水温19~26℃,溶氧为  相似文献   

11.
1.4.1受精卵的孵化:经洗卵后的受精卵,既可在原水槽中进行小水体孵化,也可移至培育水池中进行大水体孵化。在生产性育苗中,受精卵的孵化密度一般控制在10~20个/ml左右,水温高则孵化密度应适当减少。另外,海胆的卵为沉性卵,孵化时受精卵都沉积于孵化容器的底部,因此,受精卵的孵化密度还与孵化容器的形状及其底面积大小相关,若孵化容器深且底面积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对其受精卵孵化及苗种培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美洲鲥苗种培育过程中,用空气能制冷制热机组将受精卵孵化温度控制在17~19℃,苗种培育温度控制在19.0~20.5℃,并以池塘培养的生物饵料(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试验结果:2017—2019年连续3年,每年4—8月收集美洲鲥卵,数量分别为277.96万、471.48万、2 226.32万粒,获得的受精卵分别为18.58万、74.47万、195.85万粒,受精率分别为6.68%、15.80%、8.80%;受精卵孵化后,仔鱼经30~50 d的室内水泥池培育,最终分别获得体长30~50 mm并已成功驯化摄食配合饲料的幼鱼9 392、40 083、78 600尾,育苗成活率分别为11.01%、15.00%、15.72%。试验获得了1套适合上海地区美洲鲥室内人工育苗的模式,可以为美洲鲥后续的人工育苗研究和规模化苗种培育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工培育史氏鲟鱼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室内小圆型流水池驯养史氏鲟水花,引进史氏鲟水花1万尾,经过暂养、开口、驯化等技术环节,养殖60天,获10~15cm史氏鲟鱼苗6500多尾,平均尾重10~14g,成活率65%;投入产出比1:3.26。  相似文献   

14.
林东年 《水利渔业》2005,25(3):34-35
人工繁殖的月鳢茁种在池塘饲养至亲鱼,并进行亲鱼配对方式对比、饵料种类、孵化方式比较等试验,共配对亲鱼551对次,产卵总量51、4万粒,受精卵31.8万粒,孵出仔鱼27.3万尾,出苗20.2万尾,规格34~52mm;平均受精率61.84%,平均孵化率85.79%,平均出苗率74.14%。  相似文献   

15.
鱼类繁殖中节水孵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生 《水利渔业》2001,21(5):31-32
0.15m^3水泥孵化缸,用增氧机增氧孵化团头鲂受精卵,水温23~27℃,孵化时间94h,中间换水1次。出苗率96%,孵化用水量为每万粒卵0.01m^3,是环道用水量的1/188。  相似文献   

16.
匙吻鲟受精卵的孵化及仔幼鱼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万成炎  戴泽贵 《水利渔业》1996,(6):12-15,17
1994-1995年美国引进匙吻鲟受精卵5批22.7万粒,孵出鱼苗12万尾,平均孵化率53.0%,经暂养成活5.47万尾,平均成活率45.5%,共培育出5-6cm幼鱼3.43万尾,平均成活率62.8%。以第五批幼鱼培育最理想,培育出20cm幼鱼1.64万尾,成活率80%。综合报道了匙吻鲟受精卵的孵化及仔幼鱼养殖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利用杭州湾河口区的天然海水,对人工繁养的菊黄东方鲀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性成熟,挑选其中性腺发育良好的进行催产,并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在水温21—22℃下,受精卵经过100—120h的静水充气孵化后仔鱼出膜;在水温24—25℃下,经过约25d的培育,乌仔的全长达15mm。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分4批共计催产18组,催产率为94.4%,获得受精卵67.5万粒、初孵仔鱼58.1万尾、乌仔29.3万尾,受精率为70.2%,孵化率86.1%,育苗成活率50.4%;2005年催产12组,催产率83.3%,获得受精卵110.3万粒、初孵仔鱼90.8万尾、乌仔49.6万尾,受精率为77.5%,孵化率为82.3%,育苗成活率54.6%。试验结果还表明:两个不同盐度(15,25)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人工增殖放流史氏鲟是1987年由国家科委下过给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和勤得利农场的科研课题,经过科研人员的攻关试验,于1988年6月11日成功地孵化出史氏鲟鱼苗,通过了部级鉴定,并于1989年6月24日首次将30万尾人工繁殖的史氏鲟幼鱼放流黑龙江。史氏鲟又名七粒浮子,仅产于黑龙江水系,是我  相似文献   

19.
史氏鲟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 )孵化管理   1.水温管理   对不同水温下孵化胚胎的出膜率统计表明,孵化水温 13~ 15℃时,出膜率为 25%左右, 17~ 19℃时为 65%, 20~ 22℃时为 30%左右。可见,在人工孵化条件下, 17~ 19℃时,胚胎死亡率低,发育正常,为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 13~ 15℃发育缓慢,时间延长,坏死的胚胎数增多。 9~ 11℃时,胚胎发育至大卵黄栓期,几乎全部停滞。 24~ 25℃时,开始发育较快,同时畸变率也较高,约有 1/3,最后接近 100%,最终导致全部死亡。因此史氏鲟的胚胎发育水温应尽可能控制在 17~ 19℃之间。   如果是在一…  相似文献   

20.
2005,2006年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涝洲镇新江村渔场进行了黄颡鱼规模化繁殖试验,共催产黄颡鱼亲鱼2736组,获得受精卵724.5万粒,孵化鱼苗489.3万尾,平均催产率87.3%、受精率85.1%、孵化率8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