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药材盾叶薯蓣施肥和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对药材盾叶薯蓣氮、磷、钾和种植密度等4个因素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氮、磷、钾肥各处理水平的盾叶薯蓣产量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对盾叶薯蓣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盾叶薯蓣产量以667m^2种植密度11000株左右为较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肥料对盾叶薯蓣产量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田条件下,进行肥料单因素试验,研究6种肥料对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及盾叶薯蓣根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种肥料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薯蓣皂苷元含量及盾叶薯蓣根茎产量。与对照相比,氮、钾施用量对盾叶薯蓣根茎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且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磷酸二铵施用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氮、磷、农家肥及磷酸二铵对薯蓣皂苷元含量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硝酸钾对含量、产量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盾叶薯蓣、黄山药、小花盾叶薯蓣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植株的旺盛生长期分别测定了盾叶薯蓣、黄山药、小花盾叶薯蓣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以盾叶薯蓣最高,小花盾叶薯蓣和黄山药的含量相近,从同种植物的不同叶位来看,不论是盾叶薯蓣、小花盾叶薯蓣还是黄山药都表现为中部叶片含量最高、基部叶片次之,顶部叶片最低的规律;盾叶薯蓣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其次是黄山药,小花盾叶薯蓣最低。同种植物,中部壮叶龄的光合作用强于基部的,顶部嫩叶的光合作用最弱,这与叶绿素含量成正相关;这3种薯蓣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程均呈一条典型的双峰曲线,上下午均有一个峰值,上午的峰值高于下午,在这两个峰值之间形成一个低谷,即薯蓣的光合作用也有“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4.
刘伟明  王日照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396-1397,1513
[目的]探究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一年生盾叶薯蓣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方法]选择盾叶薯蓣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和钾肥用量3个因素,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针对鲜盾叶薯蓣产量和净产值2个目标函数,分别研究、建立相应的回归数学模型,并据此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该试验条件下3个供试农艺因子的取值方案。[结果]种植密度(x1)、尿素用量(x2)、硫酸钾用量(x3)与鲜盾叶薯蓣产量(y1)的回归方程为:y1=5 692.95-176.85x1+1.05x2+158.70x3+121.95x12-332.40x22-449.40x32-238.50x1x2+24.45x1x3-390.75x2x3;种植密度(x1)、尿素用量(x2)、硫酸钾用量(x3)与鲜盾叶薯蓣净产值(y2)的回归方程为:y2=2 524.35+1 422.15x1-635.85x2-421.95x3+183.00x12-498.60x22-673.95x32-357.75x1x2+36.60x1x3-586.05x2x3。[结论]提高盾叶薯蓣种植密度,以及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的氮肥和钾肥用量,有利于增产;而降低盾叶薯蓣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和钾肥用量却有利于净产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盾叶薯蓣是提取皂素的主要原料,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皂素需求量逐年增加,薯蓣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宾川县金牛镇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为了确定薯蓣种植的最佳密度,我们于2004年进行了盾叶薯蓣根茎种种植密度比较试验。1材料和方法1.1供试材料采用由湖北省郧西县提供  相似文献   

6.
喜树叶用园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年生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苗为材料建立喜树叶用园,设置造林密度为1.0m×1.0 m(处理A为1.00万株.hm-2),0.5 m×1.0 m(处理B为2.00万株.hm-2),0.5 m×0.5 m(处理C为4.00万株.hm-2),0.3 m×0.5 m(处理D为6.67万株.hm-2),0.3 m×0.3m(处理E为11.11万株.hm-2)5个水平的密度试验,分析不同密度对喜树个体高、径生长,叶面积,叶片数和叶生物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密度对苗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规律,差异不显著(P>0.05)。②平均地径、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叶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密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密度对叶用园单位面积叶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密度为1.00~4.00万株.hm-2范围内,单位面积叶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之后,随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叶产量反而有所降低,以密度为4.00万株.hm-2条件下的单位面积叶产量为最大。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7.
施氮肥量对盾叶薯蓣生理特性及皂甙元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施氮肥量对盾叶薯蓣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20 kg.hm-2范围内,随着施氮肥量的增加,盾叶薯蓣的叶绿素含量,Fv/Fo,Fv/Fm,ΦPSⅡ提高,体内活性氧防御能力增强.进一步提高施氮肥量则导致上述指标下降.施氮肥量为120 kg.hm-2时可获得最高的根茎产量,但施氮肥量60 kg.hm-2时根茎的皂甙元含量和单位面积上皂甙元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盾叶薯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盾叶薯蓣(D.zingiberensis C.H.Wright)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根茎所含薯蓣皂苷元为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主要原料。综述了目前我国盾叶薯蓣野生资源分布、栽培资源、组织培养、不同倍性种质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为盾叶薯蓣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腐植酸对盾叶薯蓣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在120~360 mg·L-1的浓度范围内的结果表明,①腐植酸不影响盾叶薯蓣种子萌发时间,但能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发芽整齐度.腐植酸处理浓度为120 mg·L-1时,发芽整齐度比对照缩短7.4 d,萌发率可提高22.61~31.67个百分点.②种植盾叶薯蓣幼苗时进行120 mg·L-1腐植酸处理,可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冠比,但对根茎的含水量没有影响.在种植幼苗时进行360 mg·L-1腐植酸浇灌处理,对幼苗的株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根系和根冠比的促进作用也最好.③在对幼苗进行腐植酸处理时,200、280、360 mg·L-1的处理均可使叶绿素含量极显著的提高;浓度为280和360 g·L-1的处理可使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盾叶薯蓣根茎中薯蓣皂甙元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薯蓣皂甙元在多年生的盾叶薯蓣根茎中不同部位的分布,结果表明,薯蓣皂甙元在根茎中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嫩茎顶端薯蓣皂甙元的含量最高,抽茎区段次之,接着是嫩茎区段,底层区段的含量最低,而人们通常认为含量高的老茎区段其含量只比腐烂区段和底层区段高。说明在同一根茎中,代谢旺盛的部位其薯蓣皂甙元的含量比代谢微弱的部位要高。此外,还对地上茎基部、根茎上须根的薯蓣皂甙元的含量与各根茎区段作了比较。同时发现,根茎中除嫩茎顶端外,各区段的水分百分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前茬林分密度对2代4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固定标准地,研究福建南平峡阳国有林场一片29年生、20地位指数级的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前的林分密度和采伐后的立地管理措施对第2代4年生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代杉木人工林的林分密度对2代4年生杉木林分的生长有极显著影响,最高密度等级(1500株·hm-2以上)的第1代杉木林在采伐后营造的第2代杉木林,其4年生的生长量为最低 采伐后的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4年生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第1代杉木林较高的林分密度可能是杉木连栽地力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应用石蜡切片法和透射电镜法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的五味子根、茎和地下横走茎的解剖结构,旨在分析地下横走茎发育过程,探寻地下横走茎与根、茎在显微结构上的异同。结果显示:①五味子地上茎与地下横走茎在发育过程上有很多相似点,都有原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等3个阶段。但在初生生长的超微结构、茎尖形态和次生结构上也有明显差别;地上茎尖第1层细胞外有明显薄膜,核膜发育完整、质体多、液泡相对较少。地下茎茎尖相对于地上茎尖生长缓慢,液泡多,营养多以脂滴形式存在;地下茎尖呈弯钩状,次生维管组织在横切面上的比例较地上茎尖小。②五味子根次生结构包括周皮、次生韧皮部、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在次生生长的过程中,根中央有未木质化的薄壁细胞。地下横走茎初生木质部发育方式属于内始式,从本质上不同于根的初生结构发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芍药品种群品种的根茎结构发育特点,对芍药根茎进行解剖学研究,初步解析芍药根茎次生结构及生长轮特征,以期为通过根茎结构判断芍药株龄、优化无性繁殖和栽培管理技术,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芍药不同品种群的6个品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地下根茎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其发育更新特征,应用石蜡切片和徒手切片技术,对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生长年限的根茎次生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不同芍药品种的地下根茎组织架构基本一致,即由根茎、着生于根茎上的根茎芽和根3部分组成,根茎每年有序更新,年龄分级特征明显;四倍体品种‘Cream Delight’根茎发育特征与其余5个品种差异明显;6个芍药品种根茎次生结构由周皮、皮层、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中央髓组成。二倍体‘种生粉’、二倍体‘粉玉奴’、三倍体‘Coral Sunset’和四倍体‘Cream Delight’4个品种根茎次生木质部大小导管有规律地依次排列,口径较大的导管和周围的小导管聚集形成群团状,导管群分布较稀疏,两导管群之间的间隔明显。与四倍体‘Cream Delight’相比,三倍体‘Coral Sunset’的导管群分布较紧凑。伊藤杂种两个三倍体品种‘Prairie Charm’和‘Going Bananas’根茎的次生木质部大小导管分布较均匀,形成较连续的环带,并不聚集形成团块状。芍药根茎截面在脱水后维管组织呈白色或淡黄色,间断环状分布,中央髓部组织下凹,位于不同环的维管组织从髓部向皮层呈放射状排列。不同生长年限的根茎中次生木质部口径较大的导管及其周围的小导管聚集呈团块状,导管群切向断续有规律地依次排列成与形成层平行的环,形成清晰的生长轮,且生长轮的数目与其实际生长年龄一致。结论芍药不同品种地下根茎组织架构特征基本一致,且存在明显的龄级特征。二倍体及三倍体各品种根茎发育特征相似,而与四倍体不同。中国芍药及杂种芍药品种群品种根茎次生结构相似而与伊藤杂种差异明显,杂种芍药品种群内三倍体及四倍体品种根茎次生结构差异较大,芍药根茎生长轮次生结构特征与品种倍性无关。芍药根茎中的生长轮即为其年轮,且其数目能够反映芍药的实际生长年限。   相似文献   

14.
运用显微自动成像技术和双侧Z 值检验显著性,对1 年生、3 年生、5 年生毛竹来鞭的纤维形态特征及差异性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茎来鞭平均纤维长度698.555 m、纤维直径21.710 m、纤维腔径11.375 m、双壁 厚5.167 m、壁腔比0.483、腔径比0.522、长宽比34.723。2)纤维长度与长宽比均有1 年生与3 年生差异极显著、 1 年生与5 年生差异不显著、3 年生与5 年生差异极显著的特点,纤维直径与纤维腔径均差异不显著,双壁厚、壁腔 比与腔径比均有1 年生与3 年生差异显著、1 年生与5 年生差异极显著、3 年生与5 年生差异不显著的特点。毛竹 地下茎来鞭的纤维形态特征符合纸浆材要求,但与双子叶植物相比不是十分优质的原料。   相似文献   

15.
以1年生、2年生、3年生和4年生大田玉竹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生长年限、不同根茎龄节、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玉竹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1年生玉竹各生育期多糖含量均显著低于2年生、3年生和4年生玉竹的,3年生玉竹全生育期多糖含量均较高,为5.64%~7.20%,其中,在9—10月达到峰值;不同根茎龄节中,第2龄节和第3龄节的多糖含量全生育期均在6.00%以上,显著高于第1龄节、第4龄节和种茎龄节的多糖含量;不同品种中,9月底至12月上旬红杆猪屎尾、绿杆猪屎尾的多糖含量显著高于猪屎尾和刺尾的;溆浦、新化、安化、桂阳、邵东、慈利产地玉竹8—12月多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于9—10月达到峰值;不同加工材料中,玉竹皮、玉竹须根的多糖含量显著低于玉竹根茎的;揉搓玉竹条的多糖含量显著大于蒸制玉竹条、机械脱毛玉竹条和未处理玉竹条的;烘干玉竹片的多糖含量显著大于晾晒玉竹片的。综合分析所得,为保证玉竹多糖含量,采收时应以3年生玉竹为宜,于9—10月进行采收;加工时,宜去除玉竹皮和须根,采用揉搓的方法加工玉竹条或烘干的方法加工玉竹片。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条件对不同生态类型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94 ̄1995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地研究了紧凑型和平展型峡谷个类型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肥力、密度、品种的复式裂区试验表明,密度、品种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密度和产量呈显著相关,品种和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密度和把力的正交试验表明,密度和产量呈显著相关,三个大量元素肥料不同设计水平间均差异不显著可见品种密度在玉米栽培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直播油菜不同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最佳组合,为油菜的高效栽培和四川丘陵区直播油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影响直播双低油菜产量的农艺措施,建立双低油菜国豪油8号在四川丘陵区直播种植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并对8个重要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之间进行通径分析。[结果]在四川丘陵区,直播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国豪油8号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条件下,该品种直播栽培获得产量2 799 kg/hm2的农艺方案:9月25—30日播种,密度45.0万~52.5万株/hm2,施肥量0~750 kg/hm2。农艺措施增产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播期、密度、播期与施肥量、施肥量。8个农艺性状对油菜产量的直接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段长、二次有效分枝数、有效分枝高度、千粒重、株高、根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结论]直播油菜的二次有效分枝、根茎粗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二次有效分枝对产量起直接作用,而根茎粗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起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对部分早熟玉米新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对黑龙江省种植的10个早熟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个品种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品种与密度互作产量差异显著;各品种最高产量密度不同,众德331、绥玉10和绥玉7为5.0~5.5万株·hm-2,绿单1、东农254、登海19、绿单2为7.0~7.5万株·hm-2,哲单37、登海20和德美亚1号为7.5~8.0万株·hm-2;最佳密度下平均单产最高的品种为德美亚1号和东农254.试验结果对我国北方早熟玉米生产中优良品种适宜密度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杂交早稻金优2155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最优设计对杂交早稻金优2155进行密度、施N量和移栽叶龄3项栽培措施研究。建立产量与3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3项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龄和施N量2项措施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对产量的作用都达极显著水平。密度与叶龄存在极显著的正互作效应,施N量与叶龄存在极显著的负互作效应。综合一次项、二次项、互作项的作用,3项措施对产量的作用是叶龄>施N量>密度。经微机模拟筛选出高产的栽培措施是:4.3~5.2叶移栽,每公顷插19.61万~26.13万丛,施纯N量140.1~182.6kg。据N、P、K、有机肥配施试验,增施N、P、K会不同程度增产,以N、P、K配施有利于高产。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水稻生长,会增加有效穗,但要相应减少化学N肥用量,防止N肥偏多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20.
生姜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秀  徐坤  巩彪  曹逼力  王忠宾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2):2431-2437
【目的】研究分析生姜植株农艺性状变异特征,确定构成生姜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生姜种质评价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生姜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生姜生长发育特点,运用统筹分析,明确生姜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生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达11.4%-51.3%,且植株茎粗(0.7934)、茎鲜重(0.7302)、株高(0.6024)、叶鲜重(0.5847)和根鲜重(0.5039)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茎干物质含量(-0.6155)、分枝数(-0.3680)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茎粗、根鲜重、茎鲜重、根茎干物质含量是高产型品种形态决定因子,而分枝数、叶片数、姜球数则为低产型品种形态决定因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入选的4个因子对生姜产量模型的决定系数达0.8194。【结论】生姜单株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依次为根茎干物质含量(-0.3984)、叶鲜重(0.2866)、茎粗(0.2711)及茎鲜重(0.2624),高产型生姜品种的主要特征为茎秆粗壮、分枝较少、叶片较厚、同化系统发达、根茎干物质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