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21篇
  6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33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云南省陆良县、建水县和南涧县采集2000年秋播的马铃薯晚疫病标本,分离获得124个致病疫霉菌株,连同1999~2000年分离自昆明、曲靖等地的春播马铃薯晚疫病的10个菌株共134个,采用常规技术对这些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抗药性及生理小种的研究。交配型测定结果为:陆良县的18个菌株中有3个为A2交配型,其余15个菌株为A1交配型,建水县和南涧县的106个菌株及昆明、曲靖1999~2000年的10个菌株都是A1交配型。测定了83个菌株对瑞毒霉(metalaxyl)和烯酰吗啉(dimethomorph)的抗药性,结果有12.0%的菌株对瑞毒霉表现抗性,16.9%表现中抗,71.1%表现敏感,其中陆良、昆明和曲靖的抗瑞毒霉菌株的比例大于建水和南涧的抗药性菌株的比例;所测定的83个菌株都对烯酰吗啉表现敏感。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南晚疫病菌为3.4、0、3和4生理小种,分别占鉴定菌株总数的48.0%、32.5%、15.6%和3.9%。但南涧仅发现3.4和0小种,而昆明有0、3、3.4和4小种,陆良有0、3和3.4小种,可见昆明和陆良地区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比南涧地区的生理小种的组成更趋多样。  相似文献   
2.
杨慧菊  郭华春 《作物学报》2017,43(3):454-463
以马铃薯品种合作88为材料,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DGE)技术,对–2℃低温胁迫处理后的马铃薯叶片c DNA文库进行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有28 505个基因受低温胁迫诱导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3 703个,下调表达基因14 802个。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涉及信号生物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能量代谢、次生代谢过程以及催化活性。KEGG富集分析表明,上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苯丙烷、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及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而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验证4个DEGs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其结果与DGE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DGE测序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马铃薯与玉米复合种植对化感物质积累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轮作、间作缓解连作障碍的机制,本研究以马铃薯连作、玉米连作、马铃薯||玉米间作、马铃薯-玉米轮作第8年的土壤为对象,利用GC-MS测定土壤中化感物质含量,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16Sr DNA V4-V5区域进行测序,分析土壤中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对化感物质和优势菌属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连作和马铃薯连作会导致化感物质的积累,玉米连作土壤积累了更多的油酸、亚油酸、花生酸、木焦油酸等脂肪酸,马铃薯连作土壤积累了更多的硬脂醇、二十烷醇等脂肪醇类物质。轮作降低了大部分化感物质的积累,间作降低的化感物质种类相对轮作较少。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对于连作,间作和轮作Ace指数和Chao指数显著升高。在门水平上,轮作土壤放线菌丰度显著高于马铃薯连作土壤,间作土壤拟杆菌门丰度显著低于玉米连作土壤,两种连作土壤中酸杆菌门丰度都较轮作显著升高。在属水平上,一些有益细菌如节杆菌属、溶杆菌属等在复合种植土壤中相对丰度更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微菌属、小梨形菌属与脂肪醇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黄杆菌属、溶杆菌属、微杆菌属等与脂肪酸类物质呈显著负相关。马铃薯与玉米复合种植降低了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积累,从而抑制了土壤细菌丰度的降低,提高了有益菌属丰度,消减了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4.
强继业  郭华春 《种子》2003,(4):29-30
应用3 2 P研究“合作 88”马铃薯对磷素营养的吸收和分布规律 ,结果显示 :马铃薯对磷素营养的吸收率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加。吸收率与栽培生长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磷素主要分布为茎 >根 >叶 ,随生育期茎中含量相对增加 ,而叶中含量相对减少 ,根的不变。  相似文献   
5.
根据施肥和密度2个因素3个水平9个处理,研究了小花盾叶薯蓣的块茎形成规律.结果表明,1年生和2年生的小花盾叶薯蓣次生根茎的生长规律基本一致,都是典型的单峰曲线,但峰值时间不一致.不同肥料配比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水平之间差异极显著;连续生长2年的次生根茎的产量是1年生的1.70~3.87倍.影响产量的因素主要有密度、生长年限以及栽培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试验在MS基本培养基上设0h15℃和16h25℃不添加生长调节剂,16h25℃添加多效唑(PP333)0.1mg/L,0.5mg/L和1.0mg/L共5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微型薯诱导及内源激素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黑暗(0h15℃)和培养基中添加PP333的高温长日(16h25℃)条件下,组培苗中赤霉素(GA3)质量分数在后期下降,能诱导微型薯形成;在16h25℃不添加生长调节剂的条件下,GA3质量分数较高,不能形成试管薯.在培养基中添加PP333可抑制组培苗GA3的合成,同时诱导试管薯形成,其微型薯数量和质量均优于0h15℃处理条件.对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的测定结果表明:无论试管薯形成与否,组培苗内ABA和JA的质量分数均随组培苗的生育进程呈上升趋势.因此,GA3下降是微型薯形成的必要条件,PP333可通过调节内源激素质量分数来逆转高温长日对块茎形成的抑制作用,ABA和JA与组培苗衰老的关系比与块茎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成熟胚培养是转基因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品种基因型和2,4 D浓度对成熟胚培养的影响,有利于提高青稞转基因的效率。本文采用加入20g/L麦芽糖的MS培养基[m(麦芽糖):m(蔗糖)=1∶2]和完全随机设计,分析了5种2,4-D浓度对5个青稞品种成熟胚出愈率的影响,比较了14个青稞品种的成熟胚出愈率。结果表明,2,4-D浓度和品种基因型均极显著地影响青稞成熟胚出愈率,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青稞成熟胚出愈率随2,4-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在4mg/L处理中出愈率达到最高,随后出愈率随2,4-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对照(0mg/L)的出愈率极显著地低于其他处理的出愈率,但其他4个2,4-D浓度处理的出愈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14个青稞品种的成熟胚出愈率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其中ZJ45等7个品种的出愈率达到了(90.00 ±7.07)%,显著高于D-5等6个品种的成熟胚出愈率。ZJ-45等7个品种可用于成熟胚培养;用PEG和双蒸水先后浸种3h和19h,将成熟胚置于加入20g/L麦芽糖和4mg/L 2,4-D的MS培养基[m(麦芽糖):m(蔗糖)=1∶2]上培养是ZJ-45等7个青稞品种成熟胚培养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叶面积与产量、品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5个马铃薯品种的叶面积和系数法的矫正系数,进行了叶面积与块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马铃薯品种的叶面积和矫正系数(K)具有极显著差异,矫正系数不能在品种间通用。叶面积与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但与淀粉、蛋白等品质指标无相关性,表明叶面积的增加能加强光合产物的输出,提高马铃薯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沙河乡进行不同施肥水平对冬作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设置了6个处理,其中A1~A3处理为施复合肥和有机肥,B1~B3处理只施复合肥。试验结果表明,处理A2施农家肥4 500 kg·hm-2、复合肥1 200 kg·hm-2作为底肥效果最好,产量达到47 108.17 kg·hm-2,可在双江县冬马铃薯种植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蒸煮马铃薯中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果】从46个马铃薯品种蒸煮块茎中检出43种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其中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5种、烷烃类5种、呋喃类2种、酮类3种、苯环类7种及其它化合物2种。【结论】醛类物质是蒸马铃薯的主要香味成分,而苯甲醛、3-甲硫基丙醛、癸醛、壬醛、正己醛、2-正戊基呋喃等化合物是蒸马铃薯的主要芳香物质,不同马铃薯品种间,芳香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