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选择体重100 kg左右的商品猪100头,阉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宰前体尺性状、活膘及宰后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倒数3~4腰椎膘厚和倒数3~4胸椎膘厚,母猪组分别比阉公猪组降低5.97%(P>0.05)和7.32%(P>0.05);倒数3~4胸椎肌肉厚度,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7.09%(P>0.05);活体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2.67%(P>0.05);皮脂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降低3.39%(P>0.05);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1.36%(P>0.05);肉质性状,母猪组与阉公猪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选用长白猪和大白猪的正反交为母本与杜洛克公猪杂交,试验表明,繁殖性能除了产后仔数之外,其他性状都是长大母猪优于大长母猪产活仔数,初生体重28天龄头数,个体重及哺育率,长大母猪比大长母猪分别降低2.95%,提高4.86%,0.22%,0.48%和2.75%,以上各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肥育性能各性状都是杜长大猪优于杜大长猪,日增重,饲料报酬,瘦肉率,杜长大猪比杜大长猪分别高3.67%  相似文献   

3.
长期选择瘦肉率对杜洛克猪肉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  R.  Schwab  邓慧 《中国畜牧兽医》2007,34(1):107-107
这项研究旨在评估父系猪种分别来源于现在的杜洛克猪和80年代中期杜洛克猪的两个猪群的瘦肉率和肉质性状的差别。这两个系由随机分配的全同胞或半同胞母猪分别与现代杜洛克(CTP)或旧时杜洛克公猪(OTP)配种形成,CTP公猪用鲜精,OTP公猪用冻精。对所有阉公猪和随机选择的小母猪进行胴体组成和肉质性状测定。共有来自23头CPT公猪的178个后代和来自15头OTP公猪的99个后代,两次重复在平均活重109kg时屠宰分析。在实验室测定第10肋骨处眼肌的肌内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4.
杨仕柳  左剑波  董菲 《养猪》2003,(3):19-21
采用不同家系的湘黄公猪与配湘白母猪和长大母猪,16窝计187头黄湘猪和18窝计197头黄长大猪全窝育肥。其结果,两组合日增重718g/734g、料重比3.03/3.04、90kg体重产胴体66.28kg/67.12kg、瘦肉率63.86%/65.05%、窝产瘦肉量494.80kg/477.66kg,肉色、大理石纹、pH、失水率等肉质性状均在正常指标范围。表明,湘黄猪为父本与湘白母系猪和长大杂种猪配套生产商品猪,能获得较好的肥育效果、较优的胴体肉质和较高的窝产瘦肉量。  相似文献   

5.
<正> 广泛采用不阉割育肥,其中也包括公猪在内,在国内对此缺乏专门研究。1980年春,我们在进行大约克夏的性别测定时,发现母猪与阉公猪的瘦肉率差异非常显著。三年来先后共宰大约克母猪128头,阉公猪102头,其瘦肉率分别为62.64±0.29%和59.26±0.38%。经统计处理,两者差异显著(P<0.05)。由于大约克母猪在6月龄以前未发情,而体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对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与皮杜长大四元杂交猪的多个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分析不同品种和性别对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影响。选取平均日龄约180天的304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DLY)和213头皮杜长大四元杂交猪(PDLY),按同一饲养标准饲养并屠宰,测定了眼肌面积、背膘厚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电导率和滴水损失等肉质性状,进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DLY和PDLY的瘦肉率均大于55%、屠宰率均大于84%且变异系数均小于6.2%;与之相对的是,上述两种群体的电导率(24h)和滴水损失的变异系数均高于45%,提示通过品种内的选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两个品种的猪肉滴水损失,提高肉品质均一性;品种间的比较发现,PDLY的眼肌面积和眼肌厚度均高于DLY(P0.01),而DLY的屠宰率则优于PDLY(P0.001);就性别而言,两品种阉公猪的宰前活重均高于母猪(P0.01),而母猪的瘦肉率更高且背膘厚更低(P0.001)。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PDLY和DLY的胴体瘦肉率与宰前活重和背膘厚均极显著负相关(|r|0.45,P0.001),而眼肌面积与眼肌厚度则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P0.001);此外,PDLY和DLY的眼肌pH24h与滴水损失及电导率(24h)均呈显著负相关(|r|0.22,P0.05)。PDLY的胴体性状种质资源特性整体上优于DLY,而DLY的肉品质则优于PDLY;性别方面,PDLY和DLY母猪的胴体性状种质资源特性均优于阉公猪;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猪肉pH有利于降低滴水损失,进而增加猪肉的观感和新鲜度。本研究结果加深了人们对DLY和PDLY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的认识,为今后商品猪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美系大白猪测定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美系大白猪测定选育。2003年组建基础群,经过三个世代的选育测定,其主要经济性状达到和超过保种选育指标。公猪30~100kg日增重达到936g,母猪912g;100kg体重背膘厚,公猪10.6mm,母猪11.5mn2,生长到100kg体重日龄公猪152d,母猪157d,饲料报酬为2.6:1,公猪屠宰率为70.3%,眼肌面积46.57%,瘦肉率66.85%;母猪屠宰率为71.5%,眼肌面积48.6%,瘦肉率67.32%。母猪初产仔猪10.3头,二胎为11.5头,经产为12.6头,猪群氟烷基因阳性率为2.03%。开展杂交利用效果好。且将种猪推广到全国20几个省市的218个种猪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研究测定了不同性别烟台黑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结果表明,生长性能以烟台黑猪阉公猪较高,平均日增重比烟台黑猪母猪提高9.42%(P>0.05);不同性别烟台黑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除骨骼率和肌肉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外,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其中,骨骼率以烟台黑猪母猪最高,比烟台黑猪阉公猪提高9.88%(P<0.05);肌肉蛋白质含量都以烟台黑猪阉公猪较高,比烟台黑猪母猪提高3.11%(P<0.05).背最长肌17种氨基酸中除苏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含量组间差异显著外,其他14种氨基酸差异不显著.其中,烟台黑猪阉公猪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比烟台黑猪母猪提高6.96% (P<0.05)、4.67% (P<0.05)、5.88%(P<0.05)、3.36% (P>0.05)、2.23% (P>0.05)、4.32%(P>0.05)、0.92%(P>0.05);4种脂肪酸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研究测定了不同性别杜长鲁烟三元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结果表明:生长性能以杜长鲁烟阉公猪稍高,平均日增重比杜长鲁烟母猪提高1.08%(P〉0.05);不同性别杜长鲁烟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差异不显著,其中,平均背膘厚、脂肪率和骨骼率都以杜长鲁烟阉公猪较高,分别比杜长鲁烟母猪提高13.00%(P〉0.05)、19.18%(P〉0.05)和1.03%(P〉0.05);瘦肉率以杜长鲁烟母猪较高为66.90%,比杜长鲁烟阉公猪提高3.10%(P〉0.05)。背最长肌17种氨基酸含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都以杜长鲁烟阉公猪组较高,分别比杜长鲁烟母猪组提高1.62%(P〉0.05)、1.75%(P〉0.05)、1.76%(P〉0.05)、0.16%(P〉0.05)、0.15%(P〉0.05);4种脂肪酸含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述了公猪与阉公猪在生产性能、胴体性状、猪肉品质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与阉公猪相比,公猪采食量低,饲料转化率高,背膘厚度小,氮沉积率高,并具有更高的瘦肉率。如果日粮提供足够的氨基酸,公猪的生长速度高于阉公猪。生产性能和胴体性状的改善主要归因于睾丸产生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促合成作用,但是给予人工合成的促合成制剂(雄激素和雌激素)之后,并未改善阉公猪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状。  相似文献   

11.
2 胴体品质比较 表2列出了公猪与阉公猪的胴体品质比较。与阉公猪相比,公猪背膘薄,胴体长,背最长肌面积(眼肌面积)较大。阉公猪比其同窝同胎次的未阉割公猪的屠宰率略高,原因之一是公猪的生殖器官重量较大。公猪比阉公猪的瘦肉率高,脂肪少,骨骼及猪皮的比例较大,见表3。小母猪的屠体成分介于公猪与母猪之间。无论阉公猪还是母猪,其骨铬与肌肉的比例相对稳定,分别为1:5.4和1:5.5。公猪胴体比阉公猪的胴体含水量高,蛋白含量高而脂肪少,见表4。  相似文献   

12.
终端父本杜洛克猪新品系选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闭锁与开放”相结合的育种方式组建基础群。依据性能测定结果,以日增重、瘦肉率作为主选性状。对美系杜洛克猪进行了5年的选育。结果日增重公猪达856g。母猪达833g。分别提高了6.87%和5.98%;瘦肉率公猪达66.2%。母猪达65.6%,分别提高2.32%和2.66%;背膘厚公猪下降了0.8mm。母猪下降了0.6mm。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临床上从事猪阉割(公猪叫去势术,母猪叫小挑花术),必须具备两把手术刀,即用大挑花刀阉公猪,用小挑花刀阉母猪。这种传统的阉害0术在使用时往往会有手忙脚乱的感觉,即使只采用某一种手术刀(大挑花刀或小挑花刀)也感觉有点不顺手。  相似文献   

14.
1屠体重88.53kg;2瘦肉品质:包括猪肉色泽、酸碱值、保水能力、肌间脂肪;3阉公猪腰眼面积:41.9cm2以上;育肥母猪腰眼面积:45.7cm2以上;4阉公猪肌间脂肪含量大于2.9%;育肥母猪肌间脂肪含量大于2.5%;5抗病性强;6无应激基因;7二元杂交公猪作为肉用种公猪;8纯种母系猪每年断奶25头仔猪;9阉公猪上市日龄156天,育肥母猪上市日龄为164天;10上市体重118kg;11活体重饲料效率2.4;12瘦肉部分饲料效率阉公猪6.4,育肥母猪5.9;13平均每日瘦肉增重量0.35kg;14背脂厚…  相似文献   

15.
以太湖猪为母本、抗应激皮特兰或杜洛克为第l父本、无氟烷基因的长大或大长公猪为第2父本的土四元杂交组合,经过示范与推广,结果表明,杜(皮)太二元母猪初配情期受胎率87.88%,经产母猪情期受胎率达到95.16%,窝均产仔13.72头,产活仔13.29头,35d断奶窝重112.99kg;长大杜(皮)太等四元杂交瘦肉猪日增重684.44g,料重比2.96:1,瘦肉率61.91%;且无应激现象的发生,肉质正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6.
瘦肉型猪胴体瘦肉量估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屠宰测定了176长白,三元杂瘦肉型猪的背膘厚,眼肌面积及胴体瘦肉量等性状,结果表明阉公猪较母猪少,眼肌面积也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眼肌面积与胴体瘦肉量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726(P<0.01),多元回归方程估测胴体瘦肉率的拟合度普遍较二元回归方高,其中多元回归方程2(Y=4.4+0.54X1-4.21X2+0.18X3)的效果最佳,在屠宰厂瘦肉型猪的定价系统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对肥育猪饲喂极高蛋白质水平看来可提高其瘦肉率,但会降低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该结论是美国肯塔基大学畜牧系 Gary Cromwell 及其同事得出的结论。Cromwell 在美国畜牧学会年会上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Cromwell 在研究中将阉公猪与小母猪分开饲喂,然后喂以分别含11、14、18、及23%蛋白质的日粮。Cromwell 说,多数养猪人把阉公猪与小母猪一同混合  相似文献   

18.
皮杜--长大杂交组合猪的生产性能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分别选用皮杜杂交公猪、杜洛克公猪与长大母猪杂交,测定其生产性能及胴体品质。结果表明,皮杜长大组窝产活仔数11.1头,21日龄育成数10.3头,优于杜长大组。皮杜长大与杜长大猪肥育期日增重分别为743g和728g,料肉比分别为2.83和2.89,结果相近,皮杜长大略好。皮杜长大的胴体瘦肉率达到66.6%,比杜长大高出近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性激素对肉猪生产表现和胴体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外有关试验研究表明,公猪比母猪和阉猪长得快,且公猪胴体瘦肉率比母猪高0.5%,比阉猪高2%,母猪胴体瘦肉率比阉猪高2—2.5%。这主要是因为性激素能刺激猪骨骼和肌肉的发育,而阉割猪,其性激素含量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肉猪的生长发育,导致肥育效果比未阉割肉猪差。国外肉猪饲养水平高,且性成热晚,6—8月龄可达100公斤,在性成熟时即可上市,故国外普遍不阉母猪育肥。而公猪不  相似文献   

20.
藏猪选育群屠宰性能和肉质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为藏猪本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数据,试验选择藏猪选育群8头个体(300日龄左右,4公、4母),断奶后采用散养加舍饲饲养模式,测定胴体屠宰性能和肉质指标。结果表明:藏公猪胴体瘦肉率极显著高于藏母猪(P0.01),藏公猪胴体皮重率显著高于藏母猪(P0.05),藏母猪花板油率显著高于藏公猪(P0.05),藏公猪熟肉率显著高于藏母猪(P0.05),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藏猪通过本品种选育后,4世代群体既能保持优良的肉质性状,又能略微提高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