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了建立适合空间诱变辣椒的AFLP反应体系,以3~4叶期的辣椒叶片为试材,对体系中的DNA用量、酶切与连接、预扩增及产物的稀释倍数等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确立了适合空间诱变辣椒的AFLP反应体系.结果表明:采用该体系对空间诱变辣椒进行AFLP分析,能够得到清晰稳定的分子标记图谱.  相似文献   

2.
赵丽华 《北方园艺》2012,(21):79-82
以提取的‘粉红牡丹’石榴叶片基因组DNA为材料,对影响AFLP反应体系的MseI/EcoRⅠ酶切时间、预扩增模板DNA稀释倍数及程序和选择性扩增模板DNA稀释倍数等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石榴AFLP反应体系为20μL双酶切反应体系中,基因组DNA为300ng的最佳酶切时间为6h;以不稀释DNA连接产物为预扩增模板,94℃为预扩增反应程序的起始解链温度;以稀释20倍预扩产物DNA为选扩模板。  相似文献   

3.
菠萝DNA的提取及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应用AFLP分子标记对菠萝种资源进行种质鉴定、分类及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获得高质量的DNA,菠萝叶片革质化程度较高,且纤维、多糖、多酚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较多,严重干扰DNA的抽提或影响其后的AFLP双酶切及其扩增反应,本研究以菠萝叶片为材料,利用改良CTAB法得到了39个高质量的菠萝分类群的DNA基因组,并进行了AFLP分析,得到了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菠萝品种指纹图谱,这为菠萝基因库的建立、优良品种选育以及亲缘关系的系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常熟尚湖牡丹园引栽的37个山东牡丹品种为试材,采用筛选出的10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且在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EST-SSR标记引物,研究山东牡丹37个品种DNA指纹图谱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0对EST-SSR标记引物在37份材料中共扩增出了共计58个多态性基因型,平均每对引物5.8个,变幅2~13种;10对引物的多态性频率(FP)平均值为0.60;筛选出的4对核心引物可以将37个牡丹品种完全区分,以遗传相似系数0.69为阈值可将供试37个试牡丹品种分成5类。EST-SSR标记在供试牡丹品种间多态性差异较大,适合用于牡丹的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草莓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分子标记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AFLP技术对我国国家草莓资源圃内保存的107个草莓品种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64对“2 + 2”引物中筛选出10对引物应用于扩增基因组DNA, 共获得清晰可辨的581条带, 其中412条为多态性带。UPGMA方法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AFLP分子鉴定结果与其系谱关系非常一致, 表明AFLP指纹图谱分析能很好地鉴别草莓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省30份番石榴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指纹图谱。【方法】从80对AFLP引物中筛选得到8对核心引物用于番石榴分子标记,利用UPGMA聚类分析番石榴种质资源多样性,以核心引物E3-M6和E4-M2引物组合构建番石榴DNA指纹图谱。【结果】8对AFLP核心引物扩增30份番石榴样品共得到条带1 118条,多态性条带1 114条,多态性比率为99.6%。通过聚类分析将30份番石榴样品聚为4类,其中广东省高州市野生品种‘胭脂红番石榴2号’遗传分化较大,单独聚为一类。利用核心引物E3-M6和E4-M2组合成功构建番石榴DNA指纹图谱,供试30份番石榴品种(系)每个都有一套唯一的指纹图谱编码。【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指纹图谱可用于番石榴种质的分类与鉴定,同时为番石榴杂交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草莓品种指纹图谱数据库,从而对不同草莓品种进行分子鉴定,以早光、因都卡、达赛莱克特、森加拉等38个欧美草莓栽培品种为试材,利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扩增产物检测。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不同浓度梯度的比较,得出优化的SSR扩增反应体系,25μL PCR的反应体系中各成分为:1×Buffer;2.5 mmol...  相似文献   

8.
栽培番茄品种指纹图谱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2份栽培番茄为材料,利用65对AFLP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选出5对多态性丰富、带型清晰的引物进行扩增,共获得85个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35.41%;选出清晰的16个位点构建了62份栽培番茄的AFLP指纹鉴别图谱。结果表明,由引物组合P55M48、P58M68、P21M49、P77M51、P58M60所构建的DNA指纹鉴别图谱可将供试材料完全区分开。  相似文献   

9.
云南田头菇属两个物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分析了田头菇属的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及杨柳田头菇(Agrocybe.salicacola)基因组DNA的多态性,使用11对引物组合建立了18个供试菌株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18个供试菌株聚为两大类,彼此关系得到很好的分辨。AFLP技术可用于茶树菇和杨柳田头菇2个形态上非常相似物种的DNA分子指纹图谱构建。  相似文献   

10.
木瓜属植物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长虹  马燕  臧德奎 《北方园艺》2010,(13):116-119
以29个木瓜属品种为试材,研究该属植物基因组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通过检测AFLP分析中的DNA提取、酶切及连接、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的结果,对影响AFLP分析的主要因子进行探讨,建立了木瓜属植物的AFLP分析体系,并利用该体系筛选出E-AAG+M-CAA、E-ACA+M-CAA、E-AAG+M-CAC、E-AAG+M-CAG、E-AAG+M-CAT、E-AAG+M-CTG、E-ACA+M-CTT和E-ACG+M-CTT共8对引物组合,对供试品种进行扩增,获得的条带清晰可辩,说明所建立的反应体系适合于该属植物进行AFLP分析。  相似文献   

11.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观赏、药用及油用植物,其种子、芽和试管苗都具有休眠特性,严重制约了牡丹的产业化发展,高效的解除牡丹休眠是加速其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牡丹休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和芽的休眠机理和解除休眠的手段上,但对于试管苗休眠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该研究对近年来牡丹休眠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概述了牡丹种子和芽休眠的原因、机理以及解除休眠的方法,探讨了该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后期一方面应着重于种子和芽的休眠机理研究,另一方面需要针对牡丹组培苗休眠的问题进行研究,为解除牡丹休眠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牡丹沙培嫩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牡丹沙培嫩茎段诱导培养接种的最佳培养基为改良B5+BA 1.0mg/L+NAA 0.05mg/L,最佳的光照时数为16h/d;牡丹增殖培养时在基本培养中添加BA 1.5mg/L时增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生根粉及不同基质对牡丹传统品种扦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菏泽地区定植的29个传统牡丹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基质、不同浓度的ABT1号生根粉对牡丹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属于皮部生根类型,难生根植物;不同基质、不同浓度的ABT1号生根粉对不同牡丹传统品种扦插后的生根率、根数、根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扦插基质采用珍珠岩纯基质扦插效果较好,ABT1号生根粉500mg/L浸泡插穗30min生根质量较好;不同牡丹传统品种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玉板白’、‘白玉’、‘蓝田玉’、‘璎珞宝珠’、‘状元红’、‘种生红’、‘十八号’、‘青山贯雪’‘洛阳红’、‘银粉金鳞’等牡丹传统品种较易生根,而‘一品朱衣’、‘姚黄’、‘赵粉’、‘小胡红’、‘盛丹炉’5个牡丹传统品种较难生根。  相似文献   

14.
河南部分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萍  王子成  尚富德 《园艺学报》2006,33(6):1369-1372
 利用AFLP技术对30个牡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3对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 共产生151个位点, 其中96个为多态性位点, 占63.5%。其中2个受试品种产生了特异性位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遗传距离0.25将30个牡丹品种划分为5个聚类组, 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以牡丹花链格孢菌叶斑病病菌为试材,研究不同碳、氮源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病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NH4Cl;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碳源为蔗糖、D-木糖、麦芽糖、D-果糖,氮源为Ca(NO3)2、尿素.  相似文献   

16.
牡丹Ty3-gypsy 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中原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品种‘洛阳红’和野生种卵叶牡丹(Paeonia qiui Y. L. Pei et D. Y. Hong)中扩增出430 bp左右的目标片段。目的条带经回收、克隆、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后,获得了13条来自牡丹的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序列。这些核苷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缺失突变,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412 ~ 446 bp,同源性范围为71.5% ~ 94.8%。翻译成氨基酸后,有12条序列出现1 ~ 9个不同程度的终止密码子突变,3条序列出现移框突变。其核苷酸序列经过系统聚类后可分为6个家族。将其氨基酸序列与已登录的不同物种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植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表明它们间可能存在着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的横向传递。  相似文献   

17.
基于Adh 基因家族序列的牡丹组( Sect. Moutan DC. ) 种间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测定了牡丹组7 个种10 个野生居群共10 份样品的全部Adh1A、Adh1B 和Adh2 基因序列。结合前人已报道的牡丹野生种的A dh 基因序列, 以芍药组(Sect . Paeonia) 和北美芍药组(Sect . Oneapia)的种作外类群, 用PAUP 3 (4.0 b 4 a) 计算机程序构建了牡丹组全部8 个种的A dh1A、A dh1B 和A dh2基因树(最大简约树和邻接树) , 同时进行了Adh1A、Adh1B 和Adh2 基因序列的合并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组的8 个种分为两个具有90%以上自展值支持的单系分支, 分别对应Stern (1946) 根据形态划分的革质花盘亚组(Subsect . V aginatae) 和肉质花盘亚组(Subsect . Delavayanae) 。在革质花盘亚组内, 本研究结果支持银屏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ssp. yinpingmudan) 和凤丹( P. ostii ) 、紫斑牡丹( P. rockii ) 和四川牡丹( P. decomposita) 以及矮牡丹( P. jishanensis) 和卵叶牡丹( P. qiui ) 各种之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但有关牡丹复合体( P. suffruticosa complex) 内各种间更进一步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Adh 基因树并结合前人的结果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甘肃紫斑牡丹与中原牡丹类群染色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甘肃紫斑牡丹和中原牡丹类群进行染色体核型、C带带型的系统比较,发现这2个品种群在染色体核型构成上存在差异。甘肃紫斑牡丹品种核型构成均为2n=10=8m+2st;中原牡丹品种均为2n=10=6m+2sm+2st。对6个品种进行GiemsaC带分析,发现不同品种在C带数目和分布位置上具特异性。2个品种群C带的差别主要在于第1、3对染色体短臂端带的有无。文章还讨论了紫斑牡丹的分类系统位置  相似文献   

19.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牡丹远缘杂交的5个杂种F1及其亲本的蛋白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及其远缘杂种F1的谱带存在多态性,各杂种F1均不同程度地表现父本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20.
 对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紫斑牡丹(P.rockii)、大花黄牡丹(P.ludlowii)、四川牡丹(P.decomposita)、杨山牡丹(P.ostii)、卵叶牡丹(P.qiui)、滇牡丹(P.delavayi)和芍药(P.lactiflora)等8个分类群中雄蕊瓣化瓣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对仅出现在牡丹、紫斑牡丹和芍药花中的雄蕊筒状花瓣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在牡丹和紫斑牡丹中雄蕊筒状花瓣出现的频率低,且形态单一;而在芍药中其出现频率较高,且形态多样。(2)在解剖结构方面,雄蕊筒状花瓣从基部到顶部存在一系列的转化,与牡丹和紫斑牡丹相比,芍药中筒状花瓣的解剖结构更具多样性。(3)维管束边缘分生组织的不断分化和维管束数量的不断增多,在雄蕊原基转向雄蕊筒状花瓣的发育中起到关键作用。(4)雄蕊筒状花瓣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原基分化、转化发育、筒状花瓣形成和筒状花瓣成熟4个阶段。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