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提高反刍动物利用瘤胃微生物的效率,微生物学家和动物营养学家都致力于瘤胃微生物的培养分离纯化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但是由于瘤胃微生物大多是厌氧性的,很难培养成功,传统技术在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上受到很多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分子技术也开始逐渐渗透到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中来.文章将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方法简要划分为纯培养技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上述两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并重点阐述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随着试验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对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笔者综述了2007~2008年在CNKI、ADSA ASAS大会和PubMed等数据库中与瘤胃微生物分子多态性和元基因组学相关的32篇文献。瘤胃微生物群落在“属”分类水平上多样性水平较低,在亚种或菌株水平上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多样性指数估计表明,瘤胃内细菌种类约为900多种,而菌株类型(独特序列型)约为97000种。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宿主遗传背景、生长发育阶段、日粮、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瘤胃微生物组中蕴藏了大量具有应用潜力的遗传资源,这些结果为准确了解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其调控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者综述了2008-2009年间在ADSA-ASAS年会和CNKI、PubMed等数据库中与瘤胃微生物分子多态性和元基因组学相关的42篇文献。在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方面,研究方法不断优化及研究者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小品种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不仅大大丰富了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而且表明瘤胃微生物群落组成受到宿主遗传背景、生长发育阶段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并且随日粮、季节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在瘤胃微生物的功能方面,主要围绕瘤胃中复杂碳水化合物降解、甲烷代谢及不饱和脂肪酸氢化3个主题,从微生物生理学、基因组学和元基因组学的角度阐述了2009年度的主要进展。尽管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相关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但瘤胃微生物群落中影响宿主代谢和生产性能的关键功能菌的鉴定、分离、作用模式及其利用等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综合利用分子生态学、元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法,研究瘤胃微生物群落与反刍动物的交互作用,可能成为揭示瘤胃微生物群落与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关系、充分利用瘤胃微生物群落资源的新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反刍动物瘤胃内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组成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它们在瘤胃内物质消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NA-Seq技术的出现为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主要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出发,阐述RNA-Seq技术在瘤胃微生物代谢酶特性、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瘤胃微生物新功能基因方面的应用,以期为瘤胃微生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试验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对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利用传统的方法很难鉴别瘤胃微生物的差异,基于16SrRNA的指纹分析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该技术具有可靠性强和方便快捷等优点,可应用于瘤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处于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多样性及营养代谢与该系统中的各项因素存在紧密联系。了解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和营养代谢机制,是通过人为干预手段改善动物福利、提高动物生产效率、提升动物产品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关于反刍动物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营养代谢与单个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对指导生产实践和保护环境起到了一定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与宿主动物、日粮结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索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在反刍动物营养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粗纤维源日粮对梅花鹿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粗纤维源日粮对梅花鹿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6头健康公鹿分成A,B 2组,每组3头,分别以玉米秸秆和柞树叶作为粗纤维源,试验时期为2个月。瘤胃穿刺采集瘤胃液,通过焦磷酸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A组微生物多样性大于B组,2组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A组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门,2者约占瘤胃微生物总数量的80%以上;而B组的主要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瘤胃中微生物中总数量的90%以上。即不同粗纤维源日粮对瘤胃微生物区系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瘤胃微生物生态研究方法主要经历了微生物纯培养、混合培养、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瘤胃中提取DNA,进行PCR-16S rDNA(rRNA)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瘤胃微生物群落丰富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但由于各种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人类对瘤胃微生物的全面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的配合将为瘤胃微生物生态研究提供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瘤胃微生物群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主要包括瘤胃原虫、瘤胃细菌和厌氧真菌,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共同与宿主之间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为了探明瘤胃微生态系统,一方面要完善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宏基因组学揭示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瘤胃内栖息着庞大和复杂的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与宿主的消化吸收、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息息相关,宿主及其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超级生物体"。由于绝大部分瘤胃微生物不可培养,因此以厌氧培养为基础的传统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宏基因组学通过高通量的测序方法,能够全面展示微生物多样性,准确发现新的功能基因。此外,宏基因组学揭示了宿主基因和微生物组之间的互作关系。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宏基因组学在瘤胃微生物组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菌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徐晓锋 《草业科学》2020,(2):363-369
瘤胃菌群与反刍动物机体具有紧密的共生关系,稳定的菌群结构对动物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动物机体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调节瘤胃菌群的结构,可使机体代谢、免疫等机能发生改变。但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菌群的构建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随着反刍动物日龄的增加其瘤胃菌群会逐渐趋向于一个动态平衡的局面。本文旨在综述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菌群构建过程中,母体、日粮及环境等对其的影响,为生产实践中幼龄反刍动物的饲养管理和瘤胃菌群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日粮类型和钾来源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钾对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以短期人工瘤胃发酵装置研究两种日粮类型添加K2CO3、K2HPO4、KCl等3种来源的钾对瘤胃pH、VFA的影响。精粗比为4:6日粮中添加钾0.4%时,对照组、K2CO3、K2HPO4、KCl组间瘤胃液pH值、日粮NDF消失率、氨态氮浓度没有差异(P>0.05),钾来源明显影响人工瘤胃的日粮有机物消失率及TVFA、丙酸、乙酸浓度(P<0.05);精粗比6:4日粮添加0.15%的钾,结果表明钾来源对TVFA、丙酸、乙酸浓度没有影响,与不添加比较明显影响瘤胃pH值、氨态氮和日粮有机物及NDF消失率;试验结果表明K2CO3的作用效果优于K2HPO4和KCl。  相似文献   

13.
用三头安装瘤胃瘘管的成年牛,采用半体内法(in.situ)研究奶牛日粮中常用的饲料在瘤胃不同时间点的降解率和动态降解率,试验得出32种饲料粗蛋白质2h、6h、12h、24h、36h、48h、72h瘤胃降解率和相关参数,为奶牛日粮配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瘤胃酸中毒是反刍动物现代集约化养殖中常见的一种代谢疾病。酵母培养物作为一种天然的微生物添加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酵母培养物能够改善瘤胃发酵模式、维持瘤胃微生物区系稳定。本文通过阐述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机制、酵母培养物对瘤胃酸中毒的调控作用以及影响酵母培养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上应用效果的因素,以期为酵母培养物更好地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发挥调控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gas production technique on the in vitro gas production kinetics of feedstuffs. Triplicates of commercial concentrate, grass silage, grass hay and grass pasture were incubated in three experiments: experiment 1 assessed two agitation methods; experiment 2 evaluated different rumen inocula (pooled or different donor cows for each incubation run); and experiment 3 used Goering‐Van Soest or Mould buffers for media preparation. Gas production data were fitted into the Michaelis–Menten model and then subjected to analysis of variance. Gas production (GP) at 48 h and asymptote gas production (A) were lower when bottles were continuously under horizontal movement. Time to produce half and 75% of A, and A were affected by rumen inocula, while buffer type affected time to produce half and 25% of A and GP. No interactions between substrates and sources of variation were observed, suggesting that the effects of substrates on GP parameters were not modified. It is concluded that comparison of numerical data from in vitro experiments that follow different protocols must be done carefully. However, the ranking of different substrates is more robust and less affected by the sources of variation.  相似文献   

16.
反刍动物过瘤胃淀粉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瘤胃淀粉是高产反刍动物葡萄糖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阐述了过瘤胃淀粉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作用,以及提高饲料过瘤胃淀粉比例的处理方法,并根据近年来的应用研究状况,提出了过瘤胃淀粉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An anaerobic in vitro study of tyrosine (Tyr) metabolism by rumen bacteria (B), protozoa (P) and their mixture (BP) was conducted using an HPLC analytical method to obtain some basic and systematic information on aromatic amino acid metabolism in the rumen. Most of the Tyr (> 96%) disappeared after 12 h incubation in B and BP, but only 58% in P. Tyr was converted mainly to 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HPA) in all microbial suspensions. About 45% of disappeared Tyr in B and P, and about 35% in BP were converted to HPA. An appreciable amount of phenylalanine (Phe), 13 and 3% of disappeared Tyr, and a small amount of tryptophan (Trp), 8 and 1% of disappeared Tyr, were also produced from Tyr by rumen bacteria and protozoa, respectively. Small amounts of p‐hydroxyphenylpyruvic acid (about 4 and 6% of disappeared Tyr) were produced from Tyr in B and P, respectively. A moderately large amount of phenylacetic acid (14% of disappeared Tyr) was produced from Tyr in P which was 1.9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B. Phenylpropionic acid and p‐hydroxybenzoic acid were produced only in B and BP.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Tyr degradation ability of rumen bacteria was about 1.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rumen protozoa. Degraded Tyr mainly produces HPA and then two other aromatic amino acids, Phe and Trp, which are considered essential amino acids for ruminants. Therefore,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requirement for Phe and Trp in ruminants may be partially fulfilled if Tyr is sufficiently supplied in rations.  相似文献   

18.
生产中为了追求高产,反刍动物不可避免地需要饲喂高精料饲粮来满足其生产需要,而反刍动物饲喂高精料饲粮易诱发瘤胃胀气和瘤胃酸中毒,显著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甚至还会导致动物死亡,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早期研究认为瘤胃产气过多过快是高精料饲粮诱发瘤胃胀气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瘤胃气体被泡沫包裹无法正常排放才是高精料饲粮诱发瘤胃胀气的根本原因。瘤胃泡沫形成的确切机制还有待研究,来源于饲粮的、瘤胃微生物合成的以及瘤胃微生物酵解饲粮产生的蛋白质、多糖和羧酸盐可能充当了瘤胃泡沫的起泡剂或泡沫稳定剂。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分别以棉籽壳、苜蓿、小麦秸秆、玉米青贮、玉米秸秆为底物,采用人工瘤胃技术,研究不同水平纤维素酶对人工瘤胃pH、氨态氮浓度及产气量的影响。对照组未添加纤维素酶,试验1、2和3组分别添加纤维素酶140、280、420IU/mL。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纤维素酶的人工瘤胃pH无显著变化(P>0.05),氨态氮浓度变化不显著(P>0.05),但人工瘤胃最大产气量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20.
瘤胃亚急性酸中毒是目前困扰奶牛生产的一大难题。高精、低粗的饲粮结构会引起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改变,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升高,瘤胃液 pH下降,从而引起瘤胃亚急性酸中毒。奶牛发生瘤胃亚急性酸中毒时瘤胃液细菌内毒素浓度升高。高浓度的内毒素转运至血液引发急性期反应,血浆中矿物质和代谢物水平发生改变,从而使奶牛生产性能下降。本文对高精饲粮下瘤胃中内毒素的产生和转运以及内毒素引发的急性期反应进行综述,同时,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一些减少内毒素产生和转运的新方法,旨在为更好地控制或减少瘤胃亚急性酸中毒时内毒素对奶牛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