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巴氏杆菌病与魏氏梭菌性肠炎是家兔的两种主要细菌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蜂胶作为一种良好的免疫增强剂,不仅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还具有抗菌消炎的功能。为此,我们利用蜂胶作为佐剂,研制了兔巴氏杆菌魏氏梭菌二联蜂胶灭活疫苗。现将研制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种兔巴氏杆菌系本所分离菌株,经鉴定为1:A型。A型魏氏梭菌菌种由中国兽药监察所提供。巴氏杆菌马丁肉汤培养物皮下或肌肉接种5~10个活菌,能致死敏感兔。魏氏梭菌18~22小时肉肝汤培养物肌肉接种0.5mL/只,攻毒兔死亡或出…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2个和4个最小致死剂量的巴氏杆菌强毒人工感染福建黄兔、新西兰兔和比利时兔,以比较这三个肉兔品种对巴氏杆菌急性感染是否存在一定抗病性差异。结果:福建黄兔、比利时兔和新西兰白兔高、低剂量组的发病率均为100%,除新西兰白兔低剂量组死亡率略低(90%)外,其余各组死亡率均为100%。从各组死亡时间来看,低剂量组的福建黄兔、比利时兔和新西兰白兔攻毒后2天内死亡率分别为80%、100%和90%;高剂量组的比利时兔24h内全部死亡,而福建黄兔和新西兰白兔24h内死亡率分别为80%(8/10)和70%(7/10)。本试验结果表明:福建黄兔、新西兰白兔和比利时兔在对抗巴氏杆菌强毒人工感染急性发病时,其抗病力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兔瘟 巴氏杆菌 魏氏梭菌三联灭活苗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人工感染兔瘟病兔的肝、脾、肾及从惠急性巴氏杆菌病和魏氏梭菌性肠炎病兔分离的细菌制成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兔三联苗)。试验兔于免疫后7、50、100和180天均能抵抗致死量兔瘟强毒的攻击;在免疫后20天时全部能抵抗10个最小致死量的兔巴氏杆菌培养物的攻击,经75天保护率也为100%;免疫后45天用魏氏梭菌培养物攻击,其保护率为100%;免疫后120天分别用兔巴氏杆菌与魏氏梭菌培养物攻击,其保护率均为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济源市一养兔场发病,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分离培养、纯化、生化鉴定诊断为兔巴氏杆菌病.对分离的巴氏杆菌(Pm)进行扩菌,经甲醛灭活,以蜂胶为佐剂,制成本场巴氏杆菌灭活苗(含菌量为100亿/mL),接种于产前母兔和仔兔,对兔巴氏杆菌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5.
鸡和兔巴氏杆菌的菌落荧光都是FO型,荚膜血清型也均为A型,鸡和兔可以交互感染。那么,兔和鸡的巴氏杆菌病是否为同一菌种所引起,对鸡和兔的免疫原性是否有区别,均未见过报告。为了阐明此问题,我们在试验室分别用鸡源和兔源巴氏杆菌对鸡和兔进行了交互感染试验,同时用鸡  相似文献   

6.
以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野毒WF株和兔多杀性巴氏杆菌C51-17株作为种子,研制出了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蜂胶灭活苗,并对疫苗进行了免疫剂量、免疫产生期、免疫保护期、保存期等试验,确定出二联苗免疫剂量1.0mL,二联苗在免疫后5天对兔病毒性出血症强毒的保护率达到100%,免疫后10天对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护率均达到80%,二联苗分别在免疫后6个月用兔出血症强毒攻击仍产生100%保护,在6个月用1个MLD的兔多杀性巴氏杆菌攻击保护率可达80%以上,二联苗4~8℃条件下保存期暂定为18个月。  相似文献   

7.
兔传染性鼻炎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目前尚无预防疫苗。我们在本镇兔场,用喹乙醇片对自然发病的兔传染性鼻炎进行了治疗试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材料及方法1.1 药品:河南省周口地区兽药厂(项城)生产,每片25mg。  相似文献   

8.
用兔出血症毒(RHDV)和巴氏杆菌研制成蜂胶佐剂灭活苗,用1.0mL免疫试验兔,免疫后第5天,对RHDV保护率达100%;免疫后第7天对巴氏杆菌的保护率为72.5%,通过HI法监测兔病毒性出血症抗体水平,结果表明:蜂胶苗产生抗体时间较早,第7天后HI效价25.0,第20天效价显著上升达29.25以上,第30天达到最高峰,可达211.0,60~120 d均可维持在27.0~25.5水平,到第180天时抗体水平面略有下降为25.25,蜂胶苗分别在免疫后4个月、6个月用兔出血症强毒攻击均产生100%保护,在6个月用2个MLD的兔巴氏杆菌攻击保护率可达70%以上,二联苗4~8℃条件下保存期暂定为1年,25℃条件下暂定为半年。  相似文献   

9.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Pm)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Bb)是家兔的两种主要细菌性传染病。兔波氏杆菌病可引起家兔的慢性鼻炎,兔巴氏杆菌病也可引起包括呼吸道在内的多种疾病。试验旨在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经济、准确的联合检测Pm和Bb抗体水平的方法,可用于这两种疾病的免疫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1材料1.1菌种兔巴氏杆菌Pm90株、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82株,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分离保存[1]。1.2血清大肠杆菌多因子血清、沙门菌多因子血清,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魏氏梭菌、兔瘟、Pm和Bb阳性血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几种动物病原菌对替米考星耐药性的体外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定替米考星对鸡毒支原体、多杀巴氏杆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基础上,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体外诱导3种病原菌对替米考星的耐药性。结果鸡毒支原体经9次传代对替米考星产生了高水平耐药,多杀巴氏杆菌经7~9次传代对替米考星产生了高水平耐药,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经14次传代对替米考星的耐受浓度未发生明显变化;鸡毒支原体和多杀巴氏杆菌替米考星诱导耐药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泰乐菌素、吉他霉素和林可霉素表现交叉耐药。研究结果提示,替米考星较易诱导鸡毒支原体和多杀巴氏杆菌产生耐药性,兽医临床应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兔瘟又称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以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脏器水肿、瘀血及出血性变化为主要特征,是危害养兔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兔传染病。2005年8月临沂市某养兔场发生了1起肉兔兔瘟与兔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现就其诊治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目前对青年兔(90—180龄)的巴氏杆菌病已有报道,但对仔兔(出生后至断奶前)的巴氏杆菌病尚未见到。1986年1月.我省邗江县某农户饲养的西德长毛仔兔突然死亡.经诊断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仔兔巴氏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从福建省某兔场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病死兔的鼻腔分泌物和肺脏样品中分离到多杀性巴氏杆菌PM211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2108.将2种分离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兔后,能复制出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变与临床自然发病病例相同的病兔,且能从人工感染试验兔的肺脏样品中回收到相应的攻毒菌株,表明该兔场的呼吸道传染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金黄...  相似文献   

14.
兔巴氏杆菌病是危害养兔业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以出血性败血症变化为特征。一般常用巴氏杆菌氢氧化铝菌苗接种预防免疫。笔者遇到一起因用禽霍乱菌苗预防接种造成兔发病死亡,现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借鉴。1发生情况2005年4月,金沙县某肉兔养殖专业户饲养肉兔280多只,其中成年兔175只,品种有日本大耳兔、新西兰兔、德国花巨兔等。畜主听说用禽巴氏杆菌苗接种可预防兔巴氏杆菌病,即购进禽巴氏杆菌苗对饲养的肉兔进行接种,每只成年兔注射2ml(相当于4羽鸡的预防用量),共预防接种成年兔175只。接种后第二天肉兔发病,发病152只,发病率87%,第二天下午死…  相似文献   

15.
商品肉兔(70日龄出栏)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2毫升皮下注射35~40日龄或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灭活疫苗2毫升皮下注射商品肉兔(70日龄以上出栏)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2毫升皮下注射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1毫升皮下注射或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灭活疫苗1毫升皮下注射35~40日龄60~65日龄繁殖母兔(每年2次定期免疫)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2毫升皮下注射产气荚膜梭菌病(魏氏梭菌病)灭活疫苗2毫升皮下注射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2…  相似文献   

16.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兔巴氏杆菌病临床上以出现鼻炎、地方流行性肺炎、全身性  相似文献   

17.
<正>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畜禽(如兔、猪、牛、鸡等)巴氏杆菌病的病原菌,主要引起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兔巴氏杆菌病又称为兔出血性败血症,是严重危害养兔业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采集疑似病死兔病料进行了兔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1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鸡马立克氏病荧光抗体的制备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马立克氏病耐过鸡血清制成荧光抗体,检查马立克氏病病鸡,贵州马立克氏病病毒传代鸡(GMDF_2)各脏器冰冻切片及白细胞层抹片,结果见羽根角化上皮和羽囊上皮细胞装及白细胞浆内出现明显的特异性黄绿色荧光。与中监所马立克氏病种毒传代鸡(BMDF_(39))所见荧光一致。其它脏器(肝、脾、肾、肺、心,胸腺、法氏囊)及阴性对照鸡各脏器切片和人工接种鸡新城疫病毒(NDVF_(45))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强毒(ILTA_(96)E_(27))对巴氏杆菌C_(4S-1)发病鸡的白细胞层抹片均未见特异性荧光。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一段时间,研完工作者对各种多杀性巴氏杆菌区分为型的问题实际上已开始了广泛的研究。有关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学分类的工作结果曾指出,用与流行的巴氏杆菌病在血清学上同样型的菌株制造菌苗的必要性。不同动物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血清学上的分类在我国尚未进行。现在为了改进生产抗巴氏杆菌病菌苗用菌种,我所进行了巴氏杆菌病茵株的血清学鉴定。由我国不同地区的牛、猪和其他种类动物和禽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共计62株,用经改变的卡特氏(G.R. Carter)间接血凝试验进行了血清学分型。血清学的鉴定结果如下:所有由黄牛、水牛和耗十分离的12个菌株,属于卡特氏英膜B型,13个由猪分离的菌株中7个属于B型,4个A型,2个D型。这个结果与多数的国外研究资料结果不一致,在国外的资料中,猪的菌株是以A型和D型占优势,而在我国Carter氏B型菌是引起猪巴氏杆菌病的主要菌种;在26个禽的菌株中,除了7个菌株未能定型外,其他19个菌种是属于A型;另外由綿羊分离的两个菌株均属于B型,在4个由马分离的菌株中1个属于A型,3个属于B型,3个由兔分离的和1个由水貂分离的菌株全是Carter氏英膜A型。  相似文献   

20.
兔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m)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主要特征,因此又被称为兔出血性败血症[1]。该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细小、卵圆形的短杆菌,大小为(1~1.5)μm×(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