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原 肉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原为禽呼肠孤病毒,病毒可接种于鸡胚进行培养,病变的腱鞘经常规处理后经卵黄囊接种于5-7日龄的鸡胚,经5-6天后鸡胚死亡,胚体充血和出血,绒毛尿囊膜混浊,脾脏肿大,心肌有坏死灶。绒毛尿囊膜接种病毒时在其绒毛尿囊膜上形成大小不等隆起的疱斑。1日龄肉用雏鸡足垫内接种,第二天即可引起局部红肿等典型的病毒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鸡病毒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为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通常导致鸡表现跛行、关节炎、腱鞘炎、矮小综合征、生产性能低下、增重减少、饲料转化效率低,从而使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1984年王锡坤首次报道在我国发现的禽病毒性关节炎(AVA),此病特别对一些商品系肉用鸡危害尤为严重。之后,耿培梁等报道了蛋用雏鸡发生病毒性关节炎。1990年肖成蕊等从患鸡关节内分离得病原并鉴定为呼肠孤病毒J-1毒株。在国外,1954年Fahey和Crawley首次从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鸡呼吸道内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1957年01son等从患有滑膜炎的病鸡中分离到“病毒性关节炎病毒”,1972年Walker确定为呼肠孤病毒。目前,呼肠孤病毒感染已在各国流行。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关节炎主要发生于肉鸡,也发生于蛋鸡,火鸡,并与另外一些疾病,如腓肠肌腱破裂、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积液、泄殖腔粘糊、雏鸡早期死亡、吸收不良综合征(或称矮小综合征)等,有密切的关系。一、鸡病毒性关节炎的流行鸡与火鸡是唯一的天然宿主。其他禽类和鸟类体内虽可发现呼肠孤病毒,但不发病。各种类型的鸡都能感染,但重型鸡更易发生,尤以5~7周龄的肉用仔鸡发病最多,发病率可高达100%,而死亡率低于6%。1日  相似文献   

3.
2019年3月,广西马山县周鹿镇某养殖场出现疑似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病例,发病率在10%以上,死亡率30%左右。剖检病死鸭可见明显肝脏坏死、出血、脾肿大等特征。为了确诊病因,取病鸭肝脾等组织送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经典型鸭呼肠孤病毒检测无任何扩增片段,而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检测具有298 bp的特异性片段;将送检的鸭病料组织加灭菌生理盐水经研磨过滤后取上清接种10日龄鸭胚,在接种后72~96 h死亡,收集鸭胚尿囊液做PCR检测,表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阳性;将收集的鸭胚尿囊液攻毒健康7日龄雏鸭5只,1.0 m L/只,7 d后5只雏鸭全部死亡。综合判定鸭场发生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积极采用疫苗做好免疫预防,同时改善饲养环境,经常消毒,从源头上杜绝鸭呼肠孤病毒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正禽呼肠孤病毒感染可引起鸡多种疾病,包括病毒性关节炎、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和所谓吸收不良综合征。疾病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鸡的年龄、病毒的致病型和感染途径。呼肠孤病毒感染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多个省、市发现本病,并从有些病例分离鉴定出呼肠孤病毒。现将一例鸡呼肠孤病毒感染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峡川社区皖南土鸡养殖户汪某饲养的80日龄皖南土鸡8000只(免疫情况:1日龄注射马立克氏病液氮苗,7日龄新城  相似文献   

5.
通过SPF鸡胚接种,自疑似病毒性关节炎青脚麻鸡的关节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采用PCR获得了该病毒的SI基因部分序列,该序列与GenBank中7个禽呼肠孤病毒(ARv)代表性分离株的相应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序列与所比较序列同源性在80.5%~98.0%之间,表明所分离病毒为ARV(命名为ARV-AH 11株).该毒株接种1日龄SPF鸡,可引起严重的生长不良和部分鸡脚爪变形,且攻毒组鸡ARV抗体均为阳性(抗体效价平均为1:2 007.1).  相似文献   

6.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肉鸡雏感染较多,以关节肿胀变硬,跛行,瘫痪为主要特征。 一、发病情况 1994年12月份,锦西市某乡一个体养鸡户饲养的1000只爱维茵肉鸡雏,从8日龄开始发病,病鸡雏的主要症状是:关节肿胀,跗关节不能活动,两腿  相似文献   

7.
禽呼肠孤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类禽类传染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因毒株和感染宿主的不同而异。鸡感染该病毒可出现关节炎、腱鞘炎、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病、肠病、吸收障碍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等症状,番鸭感染后的临床症状表现有软脚、腹泻等,有的可能引起高达98%的死亡率。该病原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可致死敏感番鸭胚、半番鸭胚和鸡胚,并能经接种种蛋感染出壳番鸭。  相似文献   

8.
从临床患病鸡关节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无囊膜,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直径约75nm,内核约50nm;分离病毒株对酸、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乙醚不敏感;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能产生以融合细胞为特征的CPE;爪垫接种1日龄雏鸡表现出明显的病毒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并伴有吸收障碍型和坏死型的病理变化;血清中和交叉试验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与国内的2株番鸭源呼肠孤病毒(YH和YB)分离株和国外S1133呈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通过对分离病毒株进行电镜观察、理化特性试验、病毒感染力测定、致病性试验、血清学试验,可以确定该分离病毒为禽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某奶牛场同一产圈内70头3月龄内犊牛爆发多关节炎的情况,从三批15份病犊关节液中,由最初的3份分离出了纯粹的典型“合包蛋”形支原体即现在兽医界所称的霉形体菌落。病犊关节液及其肉汤培养物可在7日龄鸡胚卵黄囊中生长繁殖,传代3次,可使鸡胚于接种后5~7天内死亡。用小白鼠皮下注射关节液间接分菌的办法,分离出了一种酵母菌。因条件所限对两种分离物未作本动物致病力试验,但从有关文献来看,本次犊牛多关节炎可认为由支原体所引起。酵母菌可以引起奶牛乳房炎,能否引起关节炎,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死鸭肝脏制成1:1匀浆,分别接种9日龄鸡胚和11日龄鸭胚,鸡,鸭胚均于接种后24~36小时全部死亡,取鸡胚尿囊膜制成1:2匀浆 接种11日龄鸭胚,鸭胚于接种后64小时死亡,取鸡胚尿囊液回归4日龄雏鸭进行人工发病雏鸭于24~96小时全部死亡,用已知抗鸭肝病毒卵黄液对发病鸭群紧急被动免疫注射,病鸭群于注射后3天全面停止死亡,取鸡,鸭胚尿囊液制成油乳剂免疫注射后3天全面停止死亡,了  相似文献   

11.
鸡病毒性关节炎凌育(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510430)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以胚跗关节滑膜炎症、健鞘肿胀和腓肠肌腱断裂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最常见于肉仔鸡中。Fahey和Gawley于1954年就从患慢注呼吸道病鸡的呼吸道内分离...  相似文献   

12.
鸡病毒性关节炎的病原是禽呼肠孤病毒,主要侵害肉鸡,患病鸡表现为腱鞘炎、关节炎等症状.该病对鸡群的危害较大,本文介绍了鸡病毒性关节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以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期降低鸡病毒性关节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正肉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鸡以一侧或两侧跗关节肿胀、腓肠肌腱结节性肥厚及肌腱断裂、腿曲变形为特征,其可导致病鸡跛行或不能站立,同时,本病还易导致继发或混合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霉形体等。1流行病学致病病毒对关节有亲合性,能在鸡胚卵黄和绒毛尿囊膜上增殖,也可在原代鸡胚细胞、肝、肺、肾和睾丸培养细胞上生长。实验表明,呼肠孤病毒可在鸡源培养细胞内形成合胞体而引发疾  相似文献   

14.
取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死鸭肝脏制成1:1匀浆,分别接种9日龄鸡胚和11日龄鸭胚,鸡、鸭胚均于接种后24~36小时全部死亡,取鸡胚尿囊膜制成1:2匀浆接种11日龄鸭胚,鸭胚于接种后64小时死亡,取鸡胚尿囊液回归4日龄雏鸭进行人工发病雏鸭于24~96小时全部死亡;用已知抗鸭肝病毒卵黄液对发病鸭群紧急被动免疫注射,病鸭群于注射后3天全面停止死亡,取鸡、鸭胚尿囊液制成油乳剂免疫产蛋鸡,免疫后21天的鸡卵黄经3倍稀释,1ml可抵抗10~(-2)0.5ml鸡胚尿囊液对2日龄樱桃谷鸭的致病性,获100%保护,而对照鸭的发病率为100%,致死率为66.7%,从而确诊某鸭群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用鸭肝病毒无需灭活制成油乳剂免疫产蛋鸡以制取抗鸭肝病毒鸡源性卵黄抗体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鸡病毒性关节炎(Avian Viral arthritis,AVA)是由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引起鸡的一种以关节炎、腱鞘炎等为特征的重要传染病。1957年美国学者Olson等首次报道了此病,1959年他们利用从鸡关节内分离到的1株病毒成功地复制了关节炎病例,命名为鸡病毒性关节炎。目前在全世界多数国家均有该病发生,并分离出不同的禽呼肠孤病毒株。其后在英国、美国、意大利和荷兰等都有报道,逐渐成为世界广泛流行的一种鸡病。鸡群感染呼肠孤病毒后免疫力下降,饲料  相似文献   

16.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病毒主要侵害关节滑膜、腱鞘和心肌,使胫部和跗关节上方的腱索及趾屈腱鞘和蹠伸腱鞘肿胀。病鸡跛行、蹲坐或不愿走动。因病鸡死亡、生长停滞、饲料利用效率下降以及淘汰鸡增多而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1987年上半年,我们对湛江市某鸡场和江门市鸡场的病鸡作出鸡病毒性关节炎的  相似文献   

17.
鸡病毒性关节炎又称“传染性腱鞘炎”、“腱炎”、“呼肠孤病毒感染”、“呼肠孤病毒性败血症”、“呼肠孤病毒性肠炎”,是由传染性关节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鸡的传染病。主要侵害关节滑膜、腱、腱鞘和心肌,特别是胫、肘关节腱鞘肿胀,腓肠肌腱破裂,趾屈腱鞘和蹠伸腱鞘肿胀,病鸡跛行、蹲坐,不愿走动,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轻,淘汰鸡增多,可引起1%—5%的鸡死亡,在商品蛋鸡群中可使产蛋量下降10%~15%,特别对肉鸡饲养业危害更大。1957年美国首先报道了本病,最初由 Olson 等从鸡的关节炎病例中分离出滑膜支原体,尚有病毒存在。直到1967年 Olson 等才证实呼肠孤病毒是引起鸡群发生关节炎的重要原因。目前本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养鸡业较发达的一些国家,被列为重要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已成为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8.
呼肠孤病毒感染就是病毒性关节炎,是鸡常患的病毒性传染病。另外,许多学者证实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肠道疾病和所谓"吸收不良综合症"等疾病也与呼肠孤病毒有关。呼肠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自消化道和呼吸道分离出来。病毒无囊膜,对脂溶剂和热有抵抗力,-20℃可存活4年以上,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可形成包涵体。呼肠孤病毒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来源于鸡的跛行  相似文献   

19.
正病毒性关节炎鸡病毒性关节炎又称病毒性腱鞘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关节滑膜、腱鞘及心肌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关节滑膜、腱鞘和心肌损伤,轻和跗关节上方的腱索肿大。1流行特点鸡和火鸡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各种日龄、品系的鸡均易感,1日龄雏鸡最易感,但主要发生于4~7周龄的肉用鸡(日龄越大,敏感性越低)。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  相似文献   

20.
<正>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鸡关节异常的传染病,以侵害禽类腱鞘滑膜、腱、关节滑膜、关节软骨和心肌为特征。本病多发生于肉用鸡,偶见于蛋鸡和火鸡,鹦鹉、鸽和鸭也可感染。1病原及其传播方式该病病原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属,核酸为核糖核酸型,无囊膜,有两层衣壳,病毒粒子的大小约75纳米。其对乙醚不敏感,对氯仿轻度敏感,对热和酸有抵抗力,能在鸡胚的肺细胞、肾细胞、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