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尾叶桉、杂交桉无性系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三门江林场参试的6个无性系分别来自巨尾桉(E.grandis)、尾赤桉(E.urophylla×E.camaldulensis)、柳窿桉(E.saligna×E.exserta)等3个杂交种和1个尾叶桉(E.urophylla)纯种,均有较高的生长水平,林龄44个月时它们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到31.34 m3/hm2,树高、胸径、蓄积生长量从林龄8个月到44个月时均无显著差异,但以造林编号为3(巨尾桉)、5(巨尾桉)、4(尾叶桉)的无性系生长较好;另外,无性系生长稳定性高,早期选择可靠性大。  相似文献   

2.
DH32-43是尾叶桉×巨桉的杂交桉无性系,适宜华南地区种植并作为林木良种进行推广造林.本文总结了DH32-43无性系的组培繁殖技术和良种高效栽培技术,包括组培扩繁、轻型基质移栽管理、造林地选择、整地方式、施肥配方、合理造林密度等,为新无性系推广与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工林尾巨桉两个无性系轴向生长应变水平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应变片法测定了人工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2个无性系 DH33-27和 EC1中生长良好的各30株活立木胸高处的轴向生长应变,并根据测得的2个无性系的生长因子及立地情况评价其与生长应变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评估了2 个无性系生长应变水平的差异及无性系重复力,研究结果表明:1)无性系 DH33-27与 EC1 生长应变在0.05水平下差异显著,DH33-27生长应变均值比 EC1小18%,2个无性系轴向生长应变主要分布在401×10~(-6)~550×10~(-6)之间,DH33-27生长应变变化幅度比 EC1小 31%。2)2个无性系重复力:R=0.76,单株重复力:R=0.10,表明本研究中尾巨桉2个无性系生长应变的差异主要来自无性系基因型。3)2个无性系轴向生长应变同胸径、树高等生长因子均不相关。本研究将有助于通过人工林尾巨桉生长应力测定,对人工林尾巨桉进行选育、栽培、木材性质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4.
尾巨桉人工林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合理的栽培密度是桉树人工林速生丰产的重要基础。从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的不同栽培密度对其生长量的影响来看:密度对尾巨桉高生长的影响表现在生长后期,密度对尾巨桉的胸径生长在各个林龄都存在显著差异,密度与胸径生长呈负相关。如果要培育大中径材,种植密度应小于1000株/hm2,结合目前桉树人工林的经营目的及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尾巨桉种植密度在1250~1667株/hm2。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位于广西南宁市北郊的尾巨桉人工林进行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人工林林分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其中0.5、1.5、2.5、3.5和4.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林分蓄积量分别达到2.02、45.59、98.87、134.58和152.57 m3/hm2,表现出早期快速生长的特性。随着林龄的增加,尾巨桉人工林树高、胸径、蓄积的总生长量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但其连年生长量已开始出现较明显的下降现象。  相似文献   

6.
尾巨桉DH32-29无性系因其生长快、抗性强和适应性强而备受关注,成为解决华南地区木材短缺的主要品种。本文对尾巨桉DH32-29的苗木生产、人工林营建、林分管理、人工林抗逆性、人工林的栽培利用及人工林对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方向和重视领域,为进一步持续利用研究以及新无性系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林分平均高为辅助变量,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和形数分别为因变量,在以多个方程拟合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巨尾桉人工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和形数模型.从所收集的材料中选择3块林分断面积最大的标准地,计算提升系数,获得疏密度1.0的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模型,配合形数模型,按蓄积3要素计算疏密度1.0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据此编制了巨尾桉人工林标准表.该表经检验误差较小,精度较高,可在大面积森林资源清查中确定巨尾桉人工林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按径级标准木法,测定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第1,2,3代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分别为37.81,37.02,26.59 t/ hm2;林分年净生产力分别为12.60,12.34,8.86 t/(hm2·a);干材年生产力分别为6.12,6.14,4.33 t/(hm2·a)。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趋势不明显,第2代林干材生产力高于第1,3代林。  相似文献   

9.
养殖污水对尾巨桉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养殖污水径流沟周边1.5 a 尾巨桉人工林为调查对象,研究分析养殖污水对林木生长量、生理指标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巨桉吸收了养殖污水的水分和养分之后,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冠幅面积增大,从而促进胸径、树高的生长和林木单株材积、生物量的增加。说明尾巨桉不但有较好的耐污能力,还能化害为利,吸收固定污水中的水分和养分,促进自身生长,实现资源再生。  相似文献   

10.
巨尾桉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dis×E.uophylla)属桃金娘科落叶乔木,系巨尾桉和尾叶桉的杂交种,是闽南地区几年来引种栽培最速生著名树种,也是当前营造速生丰产林主要的先锋树种.巨尾桉具有生长迅速,树干圆满通直,轮伐期短的特点,是发展工业原料林的优良阔叶树.其材质用途广,是造纸、造船和胶合板等的主要原料,木材畅销.该树喜光,能在酸性的黄红壤里生长,适宜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的栽培.2003年,我镇在洪前村东山试验营造5.33 hm2速生林.4年来,笔者对巨尾桉不同的试验林造林技术、经营管理、林木生长量进行观察并总结经验.发现其林木生长迅速,4年生的林木平均胸径16.2 cm,树高15.1 m,优势树木胸径17.6 m,树高18.2 m,现已郁闭成林,林相整齐美观.  相似文献   

11.
重庆地区桉树无性系引种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无性系DH32-29、EC14、C6、巨按、尾叶按U6为参试品种,对参试品种3年林的各项生长指标、抗逆性指标等进行了系统观测、评价。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中,DH32—29的平均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均最大,分别达到14.01cm,13.8m和0.1061m^3,DH32—29的耐高温干旱能力最强,在连续42℃高温下,造林保存率最高达89.26%;低温胁迫条件下,DH32—29耐寒性最强,寒害指数和寒害率均为0。试验证明,DH32—29可作为重庆西部低海拔生态区域的优良种源,并可在该地区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园林绿化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桉树无性系栽培选择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宏振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3):45-47,52
通过对参试的赤桉(闽桉9号)、尾巨桉(DH32-29)和巨桉(G5)3个无性系的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特别是耐寒性)的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初步掌握赤桉(闽桉9号)、尾巨桉(DH32-29)和巨桉(G5)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明确在福州市不同区域的种植范围:赤桉(闽桉9号)适宜福州市山区县海拔500 m以下的山地有选择栽培;尾巨桉(DH32-29)速生,适宜福州市沿海海拔300 m以下的山地栽培;巨桉速生性、适应性和耐寒性较强,可作为福州市桉树短工林基地建设的主栽树种。  相似文献   

13.
对湛江地区引入的13个桉树无性系的2年生幼苗主要生长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及风折率等性状在不同桉树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桉树无性系首选为广林9、DH184-1,其次是WC3,再次是DH201-2、D3、DH32—29、灵山优选27无性系;初选出的7个优良无性系2年生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生长量、保存率、风折率分别为11.46m、8.20cm、0.033861m^3、80.46m^3/hm^3、96.1%、12.1%,达到速生丰产的要求。2年生U6无性系的组培苗无论生长量还是抗风能力均优于扦插苗。  相似文献   

14.
为选择出适合在川南地区造林的桉树无性系,对17个桉树新无性系在川南地区的宜宾市进行了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 SC-GU2、SC-GU1和 GR-6三个无性系生长表现好,4年生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均高于对照 DH32-29,其中单株材积分别比 DH32-29高出9.51%、4.53%和4.94%;其次是 G5,在川南地区也生长较好,生长量仅次于 DH32-29。4个桉树无性系 SC-GU2、SC-GU1、GR-6、G5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均均极显著高于5个赤桉无性系(H1,、H2,、H3、 H4和 H10),年均胸径、树高、蓄积分别达3 cm、4 m、31.72 m3·hm-2以上,表现了速生丰产的特性,可作为下一批优良桉树无性系在川南地区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广西黄冕林场杂交桉的生长及优良性进行评价,找到更多适合在该区域今后推广种植的优良杂种材料。【方法】对3.5、5.8和8.5 a共3个年度的42个人工杂种家系、9个母本自由授粉家系和1个无性系试验林进行生长调查,开展不同林龄的干形、幼林枝瘿姬小蜂的受害率等的调查,利用方差分析和多性状综合坐标得分法进行分析,获得综合表现优良的杂种子代及单株。【结果】不同林龄的树高在早期生长、胸径和单株蓄积在所有年度的杂种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以8.5 a最优47号尾叶桉自由授粉家系的单株蓄积0.346 1m3为标准,6个人工杂种家系包括20、39、36、28、14和18号家系高于其值而表现出杂种优势,其值范围为0.346 3~0.479 8 m3;以对照无性系DH32-29的8.5 a单株蓄积0.288 0 m3为标准,则有20个家系高于对照,其值范围为0.291 8~0.479 8 m3。采用综合坐标法平均得分值±1个标准差(得分0.037 4和0.144 4)为指标筛选家系,则有7个、39个和6个家系分别归于适生型、中生型和淘汰型3类家系。按适生型家系7/51入选率,家系遗传增益值在1.69%~21.36%范围,单株遗传增益在1.37%~19.70%,按优于对照无性系得分值15/51入选率下,家系遗传增益值在1.13%~14.74%,单株遗传增益在0.91%~13.60%。【结论】按最优对照单株得分值0.085 8为标准,共有27个家系的48株优株入选,入选单株最多的3个家系均为尾巨杂交桉,表明尾巨桉适应桂北立地,在该区域推广时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6.
韶关市6个桉树无性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参试的尾巨桉(DH.33.27、DH.33.29、广林9号)、尾赤桉(201号、201.2号)和尾叶桉(U6)6个桉树无性系早期人工林的生长量和抗逆性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20个月生林分平均胸径6.30~7.72cm,平均树高为5.87~9.18m,都表现出速生特性。6个无性系间的树高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尾赤桉和尾巨桉5个无性系间树高生长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尾叶桉U6和尾巨桉DH.33.29耐寒性较差,尾赤桉系列幼龄林存在易风倒现象。尾巨桉系列(DH-33-27、广林9号)速生性、适应性较强,可作为目前韶关市桉树人工林建设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桉树无性系DH32-29和GL9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不同肥种及用量施肥处理研究其对这2种无性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设置的肥料有效养分梯度下,DH32-29胸径生长对肥料有效养分含量高低无显著差异,而GL9胸径生长、DH32-29树高生长和单株材积生长表现出明显的高有效养分促进作用;GL9树高和单株材积前期生长较快,后期生长潜力不足;DH32-29生长量较GL9大。  相似文献   

18.
对11个桉树6 a生无性系在广东省江门市低丘台地进行了区域测定,结果表明:树高生长表现最好的前3名分别是广9、DH32-29和196无性系,胸径生长表现最好的前3名分别是196、DH32-29和广9无性系,单位面积蓄积最高的前3名分别是196、广9和DH32-29无性系.综合分析结果,196无性系在6 a生时,树高为19.33 m,胸径为13.55 cm,单位面积蓄积为173.75 m3/hm2,单位面积木材价值为93 831.70元/hm2,是非常值得推广种植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广林-9号、DH32-29、DH201-2、U6共4个桉树无性系在广东省梅州地区的引种栽培效果,采用抽样调查法和市场调查法,对其生长量、耐寒性、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林-9号、DH32-29具有生长快、耐寒性强、经济价值高等优点,适宜作为梅州市用材林树种;DH201-2、U6生长较慢,木材利用率较低,应减少种植.为减小冻害风险,梅州地区桉树造林海拔应低于500 m.  相似文献   

20.
对GR518等10个桉树无性系胶合板材测定林1.5年生生长及栽培模式进行选择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生长中修枝对生长影响较小,各修枝水平间生长差异不显著,而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无性系生长性状有增加的趋势;不同无性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单位面积蓄积生长水平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生长性状除树高外,另外3个指标在无性系与区组的交互效应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经单位面积蓄积的多重比较,KC29、GR518和DH32-28在10个无性系中生长最优、保存率高,是今后胶合板材优化培育模式研究中值得重视的无性系;不同性状无性系重复力较高,说明选择在该地进行示范的所有参试无性系能较好地保持亲本优势且稳定遗传,符合进行示范的选择要求,在30%入选率下,性状遗传增益在11.29%~51.8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