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多果蔬在加工过程中及加工制品贮藏期间,会产生各种变色现象。如苹果、香蕉和马铃薯去皮后表面的褐变,果汁、果酒的褐变等等。变色的主要原因是多酚氧化酶催化多酚类底物所引起的氧化反应,由这类反应所引起的变色现象称之为酶促褐变。果蔬变色后,不仅影响加工制品的外观品质,而且影响其风味和营养价值的发挥。所以抑制变色在果蔬贮藏和加工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酶促褐变是导致果蔬贮藏、加工过程中外观品质、营养价值降低和货架期缩短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研究综述了果蔬采后酶促褐变机理、酶促褐变的物质条件以及控制酶促褐变的化学和物理方法,以期为果蔬采后贮藏保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白皮石榴采后果皮褐变严重的问题,明确其采后果皮褐变的机制。【方法】以‘白花玉石籽’为材料,研究贮藏期间果皮褐变指数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贮藏过程中,果皮失重率及褐变指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非酶促褐变指标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与褐变程度有显著相关性。还原糖呈先下降后小幅上升趋势;氨基酸态氮含量呈逐步降低的趋势;而5-HMF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酶促褐变指标酚类底物、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与褐变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PO活性持续下降;总酚含量先下降,然后随着褐变的发生而上升。果皮褐变过程也伴随着细胞渗透物的外渗和组织的衰老。与褐变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果皮褐变指数分别与失重率及还原糖、总酚、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氨基酸态氮、PPO活性则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采后石榴果皮褐变既有酶促褐变也有非酶促褐变。  相似文献   

4.
果实褐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果实揭变是果实品质劣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也是贮藏保鲜的主要障碍。果实褐变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一般认为,褐变是在酶的作用下,使组织内的酚类物质氧化为醒,然后非酶促聚合成黑素,而使组织变成褐色的生理生化过程。显然,褐变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第一,酶作用的底物(酚类物质),第二,酶类;第三,氧。只有三因素紧密结合组织才能发生揭变。它是水果、蔬菜采前或采后贮藏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特别组织受到损伤、病菌侵染后出现的更加迅速。许多热带、亚热带、温带水果如油梨、香蕉、番石榴、荔枝、桃、李、杏、苹果、…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原因及其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军 《食用菌》1993,15(6):40-41
食用菌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常会产生变色现象,风味与营养成分也因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说都是食用菌发生褐变反应的结果.因此,了解食用菌加工过程中变色的机制,寻找控制变色的方法,对保持食用菌品质有着重要意义.(一)食用菌加工过程中褐变的原因分析褐变作用按其发生机制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这种机制的确定源于不同的反应物、反应产物和反应方式.正确地区别褐变反应的类别,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褐变是影响马铃薯加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褐变评价对抗褐变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马铃薯鲜切加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45个马铃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10个酶促褐变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再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鲜薯切片0 h和6 h亮度值、褐变强度(BD)初始值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4个指标进行马铃薯酶促褐变的鉴定评价;根据抗酶促褐变能力将45个马铃薯品种分为5种类型,其中高抗酶促褐变材料5份、抗酶促褐变材料9份、中度酶促褐变材料18份、易酶促褐变材料9份和极易酶促褐变材料4份。  相似文献   

7.
砂梨果肉褐变与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丽红  张玉星 《果树学报》2012,(6):1022-1026
【目的】为了探明砂梨褐变的内在机制,为砂梨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品种选择和褐变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个砂梨品种的成熟果实为试材,测定总酚与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GSH含量、PPO、SOD、CAT、PAL、POD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酶促褐变程度有很大差别,‘新兴’和‘早生黄金’褐变较重,而‘秋黄’和‘丰水’较轻。绿原酸、儿茶素、芦丁和没食子酸是梨果肉中含量较高的酚类物质。总酚含量与果实褐变度相关性最高,绿原酸次之,儿茶素最低。【结论】梨果肉褐变相关酶活性与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对其酶促褐变的影响程度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梨果肉酶促褐变与总酚和绿原酸含量的相关度高于与酶类的相关度。  相似文献   

8.
果蔬酶促褐变的条件及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酶促褐变是引起水果、蔬菜贮存、加工过程中营养价值、外观品质等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果蔬酶促褐变的三个必要生化条件是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PPO)和氧气;加热处理、调节pH值和添加抑制剂等均能有效防止果蔬的酶促褐变.  相似文献   

9.
果品加工中的褐变是经常遇到的质量问题,此类褐变由于是在无酶参与下引起的变色,故称非酶褐变。非酶褐变通常发生在水果预处理(预煮)后,它不但影响制品外观颜色,并对制品的风味和营养成分均有损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防止。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控制苹果汁的褐变,提高产品澄清度及其稳定性,设计正交试验以确定复合褐变抑制剂及其用量,利用均匀试验确定澄清方案。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0.05%维生素c加1.5%的氯化钠护色鲜切苹果15分钟,0.2%的多聚磷酸钠、蜂蜜3mL/100mL果汁、0.8%的草酸和0.12%的维生素c组成的复合剂抑制榨汁的褐变;每100g果汁中添加160mg果胶酶和20mg葡萄糖氧化酶,调果汁pH值至4.4,50℃水浴酶解1~1.5小时,5000 rpm离心10分钟可得到色泽呈淡黄色,均匀一致,汁液澄清透明,口感协调柔和,酸甜适口的苹果汁。  相似文献   

11.
鲜切苹果酶促褐变底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富士、嘎啦和乔纳金3个苹果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褐变底物对鲜切苹果贮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鲜切富士、嘎啦和乔纳金苹果在贮藏过程中色泽(L*值)和硬度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富士苹果的色泽和硬度下降最慢,贮藏14d,L*值和硬度分别下降9.6%、34.56%,比较适合做鲜切苹果加工材料;不同品种鲜切苹果酶促褐变底物不同,其中富士和嘎啦的酶促褐变是以绿原酸和表儿茶素为底物,而乔纳金的酶促褐变是以绿原酸为底物。  相似文献   

12.
板栗制品褐变发生的机理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栗(CastameamollissimaBlume)是我国著名的干果之王又称栗子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板栗果肉营养丰富香糯可口风味独特富含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AB1B2C以及CaPFeK等多种矿质元素是 一种较为理想的保健食品原料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强劲而板栗制品褐变 是板栗加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板栗加工中亟待解决的一大技术难点为此探索 板栗制品的褐变机理找出适宜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结合自己的实 践和相关报道资料介绍了板栗褐变的主导因子和控制途径 1 酶促褐变 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广泛存在于 板栗果肉中板栗的PP…  相似文献   

13.
姬松茸加工过程中防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姬松茸酶促褐变的机理,研究了姬松茸加工过程中防褐变的有效方法。以处理后菇片中多酚氧化酶的残存活性及视觉观察菇片放置8h不褐变为指标,确定每种方法的最适参数。结果表明,防止姬松茸褐变有四种方法:沸水热烫10min,0.7%亚硫酸钠溶液浸泡,直接添加0.7%VC或添加0.5%亚硫酸钠与0.3%VC。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鲜切生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和褐变发生的规律及其内在机理,以新鲜圆生菜为试材,经切分处理,置于4℃下贮藏,观测贮藏期间鲜切生菜外观品质、主要营养成分以及与褐变相关的褐变度,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经过切分处理的鲜切生菜的含水量逐步降低,失重率增大,后期腐烂明显;主要营养成分叶绿素、还原型维生素C(VC)、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褐变度呈现上升趋势,组织中的PAL活性和总酚含量先升高后逐步下降;PPO活性在整个贮藏时期内呈现出下降趋势,POD活性在贮藏的后期迅速升高。综合分析认为,切分损伤能够诱使PAL活性提高,并促进酶促褐变底物酚类物质的大量积累,通过PPO和POD协同作用,加剧褐变发生;鲜切生菜随贮藏时间延长,其综合品质下降,建议最佳食用期0~3d,货架期0~8d。  相似文献   

15.
软儿梨冷冻贮藏过程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鲜、冷冻以及解冻后褐变3个时期软儿梨果肉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的测定,初步探讨了软儿梨果实采后冷冻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由新鲜期0.88μg/g到褐变后1.58 μg/g;冷冻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新鲜时期呈大幅度增长,但在褐变后活性降至最低;丙二醛含量随着贮藏时期的变化呈上升趋势,褐变后达到1.03×10-3μmol/g;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由新鲜期82.73%上升到褐变期98.14%.  相似文献   

16.
分析光照、温度、pH值、气体成分、氧化还原物质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荔枝果皮酶促褐变底物(-)-表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儿茶素在光照、高温和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变褐;O2处理提高了褐变底物与PPO的反应能力,而CO2处理明显起减缓作用;氧化剂H2O2加速了该酶促反应,但还原剂Vc及Na2S2O5阻止底物酶促褐变;K+、Na+、Ca2+和Zn2+对(-)-表儿茶素溶液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而在Fe3+、Fe2+、Cu2+、Pb2+存在下(-)-表儿茶素不稳定。在生产上可通过合适的处理来减缓荔枝果实褐变发生,以延长货架寿命,进而提高果实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17.
SO2对贮藏龙眼果皮酶促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以‘石硖’龙眼为材料,研究了SO2抑制贮藏期间龙眼果皮酶促褐变的机理。结果表明:SO2通过降低果皮细胞质的pH值,抑制多酚氧化酶酶活性,保存游离酚和总酚含量,保护还原型抗坏血酸等作用抑制了龙眼果实贮藏期间的褐变。  相似文献   

18.
双孢蘑菇子实体采后褐变及相关生化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研究了双孢蘑菇子实体贮藏期间褐变与总酚含量、酶(PPO和POD)活性、还原糖含量、Vc含量等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贮藏期间双孢蘑菇子实体菌盖表面色度L值持续减小、褐变程度加重,总酚和还原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Vc含量持续下降,PPO活性在前5 d逐渐增加而后下降,POD活性先增加然后随着褐变的发生逐渐下降,而后期大部分褐变发生时又有所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褐变程度与色度L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以色度L值来反映褐变程度可行;Vc含量的变化与色度L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苹果果肉颜色及褐变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苹果品种在果实鲜切后果肉颜色变化及褐变程度,寻找抗褐变品种,选用40个品种的果实进行了果肉颜色和褐变多样性的研究,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苹果果肉颜色可分为黄、白、绿3种;初始色泽为黄色的切分1 h后大部分变为黄褐色;初始色泽为绿色和白色的,切分1 h后一般呈灰褐色,也有的呈黄褐色;苹果果实切分后褐变现象普遍发生,表型多样,品种间差异较大,而且成熟期越晚褐变渐轻。苹果品种华红、华冠是优良的抗褐变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加工中酶活性测定及褐变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瑛 《中国果菜》1999,(4):20-20
马铃薯是一种高淀粉食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是粮莱兼用作物。目前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及产量逐年增加,其加工利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引起的组织褐变常常致使产品的品质低下。尤其是对半成品的影响更为显著。我们经过试验取得了马铃薯酶促褐变与酶含量之间的相关数据,由此得出在马铃薯加工中药品处理控制产品褐变的有效方法。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原料:市售新鲜马铃薯、药剂。设备:分析天平、酸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预抽罐、恒温水浴锅1.2方法1.2.1测定原理底物与酶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